学术投稿

妇女取环术中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研究

李瑞英

关键词:PICC, 机械性静脉炎,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 冷光源照射
摘要:目的 探讨提高妇女富内节育器(简称IUD)取出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绝经后取环的妇女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环术;观察组对绝经期妇女实施取术前一周给予雌激素(倍美力)0.625mg口服,并于一周后来院取环,术前2h米索前列醇600μg口服,再行取环术.结果 对照组取环患者宫口扩张直径小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取器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观察组共出现4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P<0.05).结论 雌激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取出IUD,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简便易行值得推广的方法.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某社区35岁~59岁妇女的妇科疾病调查

    目的 了解某社区35~59岁社区妇女的妇科疾病情况.方法 对该社区内符合年龄要求的妇女进行妇科检查.结果 390名受检妇女中,患妇科病者264例,患病率为67.7%;宫颈疾病者中,宫颈糜烂者多,占61.1%;合并有2种以上类型宫颈问题者占宫颈疾病者的21.0%.结论 应重视社区妇女的妇科疾病发病,加强卫生宣传及健康教育,加大普查力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章志红;邓莘芸;熊艳;杨泉珍;姚华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综合护理对预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预防七叶皂甙钠所致静脉炎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静滴七叶皂甙钠治疗的患者133人作为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在我科静滴七叶皂甙钠治疗的患者129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通过观察,比较2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发生静脉炎15例,发生率11.27%,对照组发生静脉炎72例,发生率55.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七叶皂甙钠静滴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质量,体现护理价值.

    作者:王惠青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手术室护士专科培养的探索及体会

    近些年,临床外科学发展迅速,手术所涉及的领域及范围逐渐扩大,新的手术方法、仪器设备、手术器械层出不穷,从而对手术室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手术室护理人员向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手术室护士也应当由各外科手术全面学习参与、掌握,向相对固定外科、固定人员方向发展.

    作者:魏代艳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农村托幼机构教师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目的 了解博兴县农村托幼机构教师手足口病防治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为以后相关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对农村53所幼儿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结果 农村托幼教师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整体掌握情况良好,但对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掌握不够,且公立园教师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好于民办园.结论 今后的培训工作要强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方面的知识,督促民办园落实各项手足口病各项防控措施.

    作者:刘梅梅;王春枝;张菁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体会

    目的 研究探讨对于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措施.方法 将80例重度失血性休克随机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人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特定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术后的生活水平做测评.结果 实验组中39例患者经手术室手术后全部治愈出院,1例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抢救无效死亡,治愈率为97.5%:对照组中有29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死亡,另有9例患者术后仍有不同程度的伤口未愈合、剧痛等病症,治愈率为72.50%.且实验组的生活质量水平远远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室救治时应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对待突发情况要认真严谨、不忙乱,在救治过程中还要和麻醉医师和主刀医师配合好.

    作者:郝转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三年收治的18例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治愈,1例因脑梗死面积过大,转为重度脑水肿而昏迷死亡.结论 一氧化碳中毒合并脑梗死多伴有昏迷,往往会掩盖脑梗死的症状,导致漏诊,早期的诊断与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哈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松针点灸治疗典型偏头痛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脑电地形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松针点灸治疗典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电地形图(BEAM)的影响.方法 将27例典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采用松针点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和谷维素,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及患者异常脑电地形图的变化.结果 ①观察组完全缓解7例(50%),部分缓解5例(35.71%),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完全缓解为0例,部分缓解5例(38.46%),总有效率为38.46%;两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观察组治疗后异常脑电地形图改善率为87.5%,而对照组为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松针点灸对典型偏头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可明显改善典型偏头痛患者异常脑电地形图.

    作者:蒙维光;吴玲艳;施莱;宋瑞霞;黄少珍;唐佳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中医情志护理对2型糖尿病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

    目的 评价中医情志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抑郁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筛选符合人选条件的32例患者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心理干预的基础上辨证实施中医情志干预,并将干预结果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过3周干预后,两组的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同对照组相比较,干预组即中医情志护理组疗效更佳(P<0.05).结论 中医情志护理对于2型糖尿病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十分明显,采用对不同不良情绪因素进行辨证实施中医情志护理干预,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了患者的抑郁状态.

    作者:李秀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髌骨骨巨细胞瘤1例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s.GCT)占原发骨肿瘤的5%~8%.多侵犯四肢长骨末端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肱骨近端[1-2].发生在髌骨的骨巨细胞瘤较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I.1 病例介绍男性患者,30岁,因左膝关节疼痛1年,于2009年8月19日人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为髌骨处疼痛,活动时加重,患者近来左膝关节疼痛较前加重,活动时疼痛剧烈来诊.

    作者:高磊;叶红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治分析

    目的 对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119例经彩超诊断,7例彩超未诊断但临床怀疑,经空气灌肠诊断.121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其中11例中转手术,5例发病超过48h,直接手术治疗.结果 11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6例经手术治疗,均顺利恢复.结论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彩超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是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适合空气灌肠复位及复位失败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作者:徐永涛;李改芹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2007-2010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通过输血传播梅毒.方法 采用ELISA法和TPPA法对泰安市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并将检测情况进行x2检验.结果 87420例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230例,阳性率为0.26%,2007-2010阳性率分别为0.20%、0.23%、0.28%、0.33%,阳性率在性别、学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职业、献血次数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偿献血者梅毒流行趋于高速增长期,应把低危人群作为主要献血选择对象,从而预防通过输血传播梅毒.

    作者:王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

    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稳固了新农合的运行平台,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新农合制度就具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邓永新;程英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细节管理在提高多导睡眠监测效果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细节管理在睡眠监测护理流程中的运用,从而提高监测成功率.方法 选择进行睡眠监测的患者3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进行传统常规护理;干预组强化护士的护理意识,加强操作培训和对监测工作中的细微之处、细小环节的管理,比较不同护理措施的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对环境不适应8例、恐惧感8例、皮肤处理不充分6例、胸腹带过松或过紧5例、血氧饱和度探头脱落3例、口鼻气流探头脱落3例、监测记录合接触不良2例,检测成功率78.5%.干预对环境不适应2例、恐惧感1例、皮肤处理不充分1例、胸腹带过松或过紧1例、血氧饱和度探头脱落1例、口鼻气流探头脱落1例、监测记录合接触不良0例,检测成功率95.7%,两组对比P<0.05.结论 在操作中注重细节管理能有效提高监测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徐杏芝;陈佩连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浅静脉留置针不同留置方法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方法.方法 选择需要穿刺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组(研究组)和B组(对照组),A组采用留置针的外套管不全送入血管,外露0.2cm的留置方法,B组采用留置针的外套管完全送入血管的留置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留置效果.结果 不全送入血管,外露0.2cm的留置方法比完全送入血管的留置方法留置时间长,导管堵塞少,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的例数均减少.结论 不全送入血管的,外露0.2cm的留置方法更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邱红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吉西他滨胸腔灌注治疗NSCLC致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胸腔灌注吉西他滨治疗NSCLC致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80例NSCLC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予胸腔灌注吉西他滨1.0g~ 1.2g/次,对照组予胸腔灌注顺铂60mg~80mg/次,每周用药1次,连用3周.结果 吉西他滨组、顺铂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吉西他滨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优于顺铂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相近.结论 胸腔灌注吉西他滨治疗NSCLC致恶性胸腔积液有良好疗效,且毒副作用轻,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田瑞华;郑宗柱;魏林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主要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状况研究

    目的 了解医院常见G杆菌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Kirby-Bauer法检测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结果 从送检的2035例标本中共分离出768株阳性菌,分离率占37.7%,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620株,占80.7%,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占前三位的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为3.1%.肺炎克雷伯氏菌仅对复方磺胺药物、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其余药物耐药率均低于30%.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对复方磺胺类药物呈现高度耐药性,耐药率高达92.8%.结论 加强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监测和药敏试验,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尤为重要.

    作者:田春梅;张衍胜;张建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404名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这一特殊职业人群的健康状况,对他们患病率高的疾病能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对2011年5-6月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某高校教职工的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出主要患病种类、患病率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 本次体检教职工中查出患各种不同疾病的共有330人,患病率为81.68%;本次检出的前五位主要疾病分别高血脂、高血压、肥胖、脂肪肝、高尿酸;同时调查显示: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且随年龄的增加,患病的几率呈上升趋势,符合各种疾病与年龄的关系.结论 高校教职工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作者:吴健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初产妇年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初产妇年龄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例初产妇资料,均为单产,年龄21~44岁,根据年龄分为高龄初产妇组(n=66)和非高龄初产妇组(n=134),并记录每个新生儿出生体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0例新生儿出生体重是(3166.08±507.68)g.高龄初产妇组和非高龄初产妇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是(3157.08±542.80)g和(3170.52±491.51)g,(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初产妇年龄无相关性.

    作者:王君霞;王进述;马得延;冯春梅;李钦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亚低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常规组42例给予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3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2℃~35℃亚低温治疗,3月后对两组的病死率、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测.结果 常规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14.3%,亚低温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2.3%,常规组生活自理10例,比例为23.8%,亚低温组22例,为51.2%,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肯定的疗效.

    作者:杨坤;韩钦凤 刊期: 2012年第06期

  • 泰安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泰安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降低发病率,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泰安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泰安市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分别为187、133、155、289和421例,年平均发病率在4.23/10万左右;全市6个县(市、区)均有病例发生,其中新泰、肥城、泰山区发病率较高;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11-2月为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季节;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 19岁.结论 泰安市需进一步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监测,积极开展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接种.

    作者:徐丽莎;朱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