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郭燕洁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配合五行音乐疗法应用于普通胃镜检查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200例接受普通胃镜检查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在胃镜检查中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按摩配合五行音乐干预.结果 观察组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生命体征较对照组稳定,患者主观感受更好.结论 穴位按摩配合五行音乐疗法有利于减轻普通胃镜检查中患者的不良反应.
作者:胡乃毅;张江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李宝玲,山西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全国著名脑病专家、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亲传弟子,从事临床教学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遣方用药巧妙,擅长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眩晕、头痛、脑梗塞、脑出血等.笔者有幸聆听导师教诲,受益匪浅,现将李宝玲老师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性气虚血瘀型眩晕的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方庆;李宝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院内制剂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妇科门诊符合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10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3例,治疗组在关元穴贴痛经贴,对照组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两组均在经期前2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疗效,痛经症状评分,以及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6个月、9个月、12个月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确切,临床使用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群;林辉;王南苏;陈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辨证施护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3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33例,除常规治疗外,给予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指标改善明显,优干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护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能有效缓解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作者:徐青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病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对1000例患者的治疗,得出在辨证论治这一治病求本的基础上,针对上感高热可采取辨病施治,辅以审因论治、对症治疗.
作者:薛明;达春水;王永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头痛、失眠、腹泻三者皆是内科杂病中颇具代表性的病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对此类杂病临床辨治思路和疗效反应常作为中医医师医术高低的评价标准.郭教授结合二十余年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指出头痛肝疏不畅为其伏因,失眠则重视调理中焦脾胃,在腹泻治疗中主张寒温并用调理枢机.
作者:温洋洋;谢苗;郭选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王平教授治疗自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法 分别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方面论述王平教授治疗自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通过列举案例总结王平教授运用“中医元气论”治疗自汗症的独特之处.结果 自汗症多由体质虚弱、情志不调、饮食失节等原因引起,发病机制多为元气亏虚或元气输布运行失调,故王平教授提出调补元气治疗自汗的理论,并总结出温肾健脾、理脾升阳、益肺敛气等治疗方法.结论 王平教授运用调补元气法治疗自汗症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作者:邱怡;王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采用护理干预,评估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造成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入院前以及入院后20d的PI-NRS评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前与入院后20d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接受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齐然;马红霞;曲煜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阐述关节松动术联合筋结针刺运动在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举验案3则,分别叙述先关节松动术后筋结针刺运动、先筋结针剌运动后关节松动术、先关节松动术后行“局部筋结针刺+基于‘巨刺法’指导下的筋结针刺运动”三种不同组合顺序的治疗手段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结果 灵活应用关节松动术联合筋结针刺运动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卓见成效.结论 针对患有膝骨关节炎的不同人群,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方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章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二味拔毒散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将90例肝经湿热、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按辨证论治分别给予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内服,治疗组采用二味拔毒散外搽,对照组采用1%喷昔洛韦乳膏,共治疗一个疗程9天,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观察第3、6、9天的症状指数积分及疼痛缓解和消失时间,并随访PHN发生与否,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评定其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二味拔毒散组治疗后d3及d9,症状及体征改善均优于喷昔洛韦组(P<0.01),神经痛减轻消退时间明显缩短(P<0.0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二味拔毒散对带状疱疹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喷昔洛韦乳膏,尤其在促进皮损愈合、缩短病程及缓解急性神经痛、预防后遗神经痛方面,其联合中药辨证论治内服不失为治疗带状疱疹安全且疗效颇佳之方案.
作者:王丹;谌莉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加味五皮饮治疗慢性心源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门诊因慢性心源性水肿而不愿住院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五皮饮中药汤剂口服两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水肿消退彻底.结论 加味五皮饮治疗慢性心源性水肿能显著改善水肿症状.
作者:李红宇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我院中西结合科收治的所有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4例麻疹患者(男76例,女68例),未成年患者74例(<5岁占92%),成年患者70例;发病季节集中在1、2、3、4、5月份(共124例占86.1%);地域分布差异不明显(城镇患者68例,占47.2%);麻疹疫苗接种(含加强免疫接种)率低(接种患者16例,占11.1%);麻疹患者(儿)接触(含麻疹高发时段去往人口密集区)率高,为127例(占88.2%).发热体温偏高(≥39.0℃患者占66.0%);合并症多样化,由多到少依次为:消化道症状(含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为80.6%、心肌炎为75.7%、肝损害为45.8%、肺炎为43.1%、贫血为18.8%、喉炎为11.8%、上呼吸道感染为5.6%、鹅口疮为5.6%;麻疹抗体-IgM阳性检出率高,为79.9%.治愈率高,为100%(平均住院治疗5.79天).结论 此次麻疹的发生呈现两极态势,即8月龄~5岁儿童及18岁以上成年人多见,麻疹患者疫苗接种率偏低,麻疹合并症呈现多样化,持续时间长.因此有必要加强儿童及成人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加强医务工作者对麻疹的认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诊治过程中的作用,避免麻疹疫情的爆发及流行.
作者:崔涛;郭丽颖;贾建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降低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0例高龄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及对压疮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压疮发生率及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在高龄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应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同时对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护理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范雪梅;辛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 17例患者采用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进行治疗.结果 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效率为94.1%.结论 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易于推广.
作者:宋如意;庄语;姚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不适,甚至剧痛晕厥者,并随月经周期持续发作,甚至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类病证,称为痛经,有称“经行腹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妇科疾病.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和继发性痛经(Acquired Dysmenorrhea,AD).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以青少年女性居多.继发性痛经通常是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所引起的,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在我国,痛经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张儒荣[1]对重庆市璧山县中学校的1189名在校女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痛经发生率高达78%.
作者:渠艳芳;王金平;张晋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究近10年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慢性湿疹提供较好的针灸治疗方法和临床依据.方法 以“慢性湿疹,针灸”为检索词,查阅2004至2014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毫针剌、火针、自血疗法、梅花针、针药结合等不同的针灸方法,在治疗慢性湿疹上取得了较大进展.结论 针灸治疗慢性湿疹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临床运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完善.
作者:张贵涛;何新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使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伤寒论》中述“但见一症”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 陈伟刚教授在临床中积极探索,认为少阳病中可有神志、行为和消化道异常症状,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治疗以表里失和、营卫不谐、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病机为主的神经性厌食症.结果 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其临床疗效显著.结论 小柴胡汤但见一症,不必息具,临床用方重在灵活化裁,临床用加减小柴胡汤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疗效显著.
作者:安云;陈伟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清代医家叶天士认为脾属已土,脾宜升则健,脾主运化;胃属戊土,胃宜降则和,胃主纳.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传输,但各有特点,临证当分而治之.通过反复研读《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篇,可归纳出其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治胃先治肝、治分气血、久病入络、温通胃阳、顾护胃阴、肝风内中等,在临床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作者:康宜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及资料总结目前布鲁氏菌病的中医药治疗现状.方法 查询文献资料后归纳总结.结果 中医对布鲁氏菌病病名、病机及治疗逐渐达成共识.结论 中医学认为布鲁氏菌病归属湿温,病因病机为感受湿热病邪所致;中医药治疗布鲁氏菌病方式多样,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许早荣;郑爱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证明辨证论治之应用延伸——以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来治疗糖尿病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方法 融汇古今消渴、糖尿病文献资料及自身临床体会,在病因病机演化发展、辨证分型及方药治疗上以整体观和系统观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始终体现整体性系统性思维.结果 整体观系统观在辨治糖尿病上是合理的和有效的.结论 整体观系统观是辨证论治糖尿病方面的应用延伸,这是一个哲学范畴,不单适用于糖尿病,对其他疾病辨证施治同样适用.
作者:董凯;董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