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燕云

关键词:剖宫产, 切口感染, 高危因素,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1999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发生切口感染产妇63例的术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同期未发生感染产妇86例的术前相关因素作为对照,确定高危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中,肥胖、胎膜早破、阴道检查、导尿≥2次或肛查≥3次为术前高危因素,感染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根据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制定护理对策,实施护理干预,减少感染发生率.
社区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冠状动脉造影评价ST-T改变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研究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我们对1136例ST-T改变疑诊冠心病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研究了ST-T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结果 发现典型的胸痛伴有ST-T改变患者诊断符合率达81.3%.可以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要条件.不典型胸痛或无症状伴有ST-T改变患者诊断符合率为30.2%.结论 单纯ST-T改变不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首选标准.

    作者:尹鲁骅;李金龙;吴云;王伯松;孙卫东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氧乙醇溶液中苯氧乙醇的含量

    目的 探求苯氧乙醇溶液中苯氧乙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利用苯氧乙醇在268.8 nm波长处有大吸收的特点,建立回归方程,然后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供试品的含量.结果 苯氧乙醇在1.70%~2.30%(ml·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n=6),回收率为99.2%(n=5).结论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氧乙醇溶液中苯氧乙醇的含量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徐秀丽;王莉;贾法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不同体重指数人群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分析

    目的 对不同体重指数人群C反应蛋白(CRP)测定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冠心病危险因素体重指数对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根据体重指数数值将被调查的人群分为Ⅰ、Ⅱ、Ⅲ三组,测定CRP数值并进行对比比较.结果 随着体重指数的升高,CRP明显升高(P<0.01).结论 体重指数的升高与CRP水平升高呈正相关,对预测动脉硬化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文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改良胃管固定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胃管置入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是鼻饲法和胃肠减压术的必需步骤.能否牢固的固定胃管,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烦躁和长期鼻饲的病人显得尤为重要.我院自2004年4月在神经外科应用改良胃管固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丽;任会英;左之玲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以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1999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分娩,发生切口感染产妇63例的术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同期未发生感染产妇86例的术前相关因素作为对照,确定高危因素并制定护理对策.结果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中,肥胖、胎膜早破、阴道检查、导尿≥2次或肛查≥3次为术前高危因素,感染组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根据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高危因素制定护理对策,实施护理干预,减少感染发生率.

    作者:燕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152例分析

    1998年12月~2005年12月我们收治了152例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荣林;周向阳;郭倩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56例临床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比较常见,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两病并发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在发病、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已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现将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56例作一分析.

    作者:秦金环;陈永杰;张锐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PNGase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和ERAD中的作用和意义

    蛋白质代谢的内环境稳定是肿瘤细胞能够存活的关键生物学过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在细胞蛋白包括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降解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芝恩;张丽君;王稚英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泰安市2005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目的 分析2005年泰安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探讨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全市报告病毒性肝炎5077例,死亡1例,报告发病率为99.77/10万,死亡率0.02/10万,病死率0.02%;甲型肝炎发病率为1.57/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30~50岁组,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为86.28/10万,高发年龄为15~35岁组;丙型肝炎发病率为1.04/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35~60岁组,占丙型肝炎发病数的64.91%.结论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应以甲、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为主要措施,同时加强安全注射、安全用血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医源性传播.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外科急重症患者术前准备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探讨

    在外科,急重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外科急重症一般由突发、意外事件引起,具有起病急而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等特点.因此,在抢救过程中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恰当的护理,配合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及术前准备,术后则能够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丽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硫酸镁与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分析

    近年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有了新的研究和进展,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降低.为探讨硫酸镁和川芎嗪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我院于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采用硫酸镁与川芎嗪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墨芝;韩洪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食管闭锁12例护理体会

    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期危及患儿生命的一种疾病,因症状不典型易引起误诊.现就我科NICU室内2003年10月~2005年10月住院患儿生后第一次喂乳(或喂水)时出现乳汁反溢现象,甚至呛咳,不能进乳(或水)而行插胃管进程中发现异常,经食管造影确诊为先天性食管闭锁的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张凤云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11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急重症传染病,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年以来收治的11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资料,以探讨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亚平;谷茂林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吉林市某初中入学新生口腔保健知识调查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逐步改变了轻视口腔保健的习惯,也已意识到青少年人群是口腔预防保健的重点人群.我们组织吉林市某中学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口腔知识的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红玖;柴颖;段大航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闭合性肾创伤2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闭合性肾创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对1992~2005年21例闭合性肾创伤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均有腰腹部外伤史,伤后肾区疼痛,血尿.创伤原因以摔伤为主占14例(67%);其次为车祸伤占6例(29%),殴斗伤1例(5%).创伤程度以Ⅰ~Ⅱ级肾挫伤较多(18例,86%),其余为Ⅲ~Ⅳ级肾碎伤和肾蒂伤(共3例14%)、伴发伤(9例43%),主要伴发肝、脾、肠管破裂,其次伴发头颅外伤、肋骨、四肢、腰椎骨折.均经B超或CT检查确诊,保守治疗18例(86%),手术切除损伤肾3例(14%),治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闭合性肾创伤的主要临床特点是肾区受伤后疼痛,血尿、B超或CT检查是诊断肾创伤的主要方法.对Ⅰ~Ⅱ级肾挫伤无大出血者可行保守治疗,对Ⅲ~Ⅳ级肾碎裂伤和(或)肾蒂伤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徐庚昌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误诊分析

    目的 分析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误诊原因.方法 将84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疾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明确诊断.结果 PCNA在唇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9.34±21.27)%,表达呈异质性.PCNA指数与唇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显著相关,与TNM分期相关不显著.内科后明确诊断者81例,3例施行剖腹探查术获确诊.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内科疾病较为多见,占有一定比例,应引起内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孟兆修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12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以国际标准重新诊断之回顾分析

    目的 比较国内与国际诊断标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国内标准诊断的126例HIE、重新以国际标准进行回顾诊断,并加以比较.结果 126例中按国际标准诊断率为80.16%(P<0.01),胎龄≥37周和<37周HIE诊断率分别为86.13%(P<0.01)、57.14%(P<0.01),日龄≤3天,4~7天及>7天诊断率分别为75%(P<0.01)、84.38%(P<0.05),及94.44%(P>0.05),病情轻度、中度及重度诊断率分别为73.44%(P<0.01)、87.18%(P<0.05),及95.65%(P>0.05).结论 国内标准,易使HIE诊断扩大化,国际标准太严,易使HIE诊断发生漏诊,二者相结合,更科学合理,更适用于国情.

    作者:宋伯松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目的 通过对本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势,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3-2005年本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进行长期、系统、连续性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将有关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信息,及时反馈到临床科室,用于指导、改进预防措施.结果 3年间本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2686例,发生医院感染124例,平均感染发生率4.62%.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其次是口腔.124例医院感染的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者达38年,住院时间达半年以上者95人,占感染人数的76.61%.结论 在3年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中,针对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可达到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孙花;亓卫国;朱桂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

    在当今药物品种不断增加、更新,处方日渐复杂的情况下,合理用药对提高医疗质量,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药品的浪费显得尤为重要.为使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笔者对本院2005年6~12月的12760张门诊处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朱平 刊期: 2006年第17期

  • 金刚藤胶囊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金刚藤胶囊配合康妇消炎栓对妇科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金刚藤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康妇消炎栓每次1粒,每日1次直肠给药,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指标,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80例,治愈22例,治愈率为27.5%;显效50例,显效率62.5%;有效8例,占10%,临床有效率10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结论 金刚藤胶囊配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显著疗效,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荣 刊期: 2006年第17期

社区医学杂志

社区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