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拔罐疗法结合针刺治疗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33例

赵正恩;汪玲

关键词:拔罐疗法, 面瘫, 耳后疼痛
摘要:目的:观察拔罐疗法结合针刺治疗面瘫耳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试验组33例,对照组27例。试验组:针刺治疗后,取阳白、地仓、颊车、颧髎、翳风、完骨,依次闪罐,至皮肤局部潮红为度,然后在翳风、完骨留罐约3~5分钟。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治疗1周后,均只行电针治疗。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时间分别为(18.90±3.82)d、(22.78±3.85)d,两组在治疗时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愈2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0例。试验组治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拔罐配合针刺治疗面瘫耳后疼痛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时间、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可予以临床推广。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吕海江教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系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所致。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本病在中医上属“目系暴盲”或“视瞻昏渺”范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吕海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确立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治法,自拟了化浊祛瘀明目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冯磊;吕海江;娄艳蕊;邢晓青;沈瑞翔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肝郁致悸的中医药辨治经验浅析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位在心,与五脏相关。当今社会竞争日渐激烈,生活和精神压力空前巨大,郁怒伤肝,以肝气郁结为主要诱因的疾病屡见不鲜。然而肝为心之母,母病及子,肝病每多先累及于心,由肝郁导致的心悸自然在列。现主要介绍肝郁所致心悸的临床诊治心得,以飨同仁。

    作者:吕继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析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资料,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晓超;侯满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电针联合 rTMS 治疗抑郁症患者30例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治疗男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对性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男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电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用米氮平片口服治疗,疗程8周。于入组时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 HAMD-24)、简明性功能自评量表(BSDSR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进行疗效和性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第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两组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6周末、8周末研究组BSDSRS评分、IIEF-5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男性抑郁症疗效与米氮平片相当,而且更有利于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恢复。

    作者:时增科;梁学军;高存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体质调查分析鼻咽癌康复者309例

    目的:了解鼻咽癌康复者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更好地为治病和康复服务。方法采用中医问卷结合辨证方法对309例鼻咽癌康复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气郁质132例,阴虚质123例,血瘀质111例,湿热质94例,气虚质77例,痰湿质73例,血虚质27例,特禀质22例,阳虚质15例,平和质7例。其中偏实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占88.97%,随年龄增大而血瘀质比例增加;偏虚质(气虚质、阳虚质、血虚质、阴虚质)占78.32%。血虚质男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和质和特禀质男、女性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郁质比例高,随着生存期延长和年龄增大逐渐减少。结论鼻咽癌康复者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气郁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是鼻咽癌康复者常见的体质,年龄、生存期与性别对气郁质、瘀血质和血虚质体质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灵芝;高奇峰;赖红花;周小军;丘奕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就诊我院口腔科的15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联合组各50例。中医组给予中药方剂治疗,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联合组给予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治疗。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组与西医组相比,总有效率无差异(χ2=0.199,P>0.05)。总有效率中西医联合组(90%)显著高于中医组(70%)和西医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P<0.05;χ2=4.465,P<0.05)。中西医联合组未发生不良反应,低于中医组(6%)和西医组(4%)。结论与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喜月;叶慧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壮阳作用药酒中枸橼酸西地那非非标研究

    目的:研究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测定壮阳作用药酒中枸橼酸西地那非非法添加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结果薄层色谱法:GF254薄层板,以正己烷-乙醇-氨水(30∶70∶1)为展开剂,在碘蒸汽中熏5分钟后,置254nm紫外灯下检视。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流动相为0.05mol/L磷酸三乙胺(取7ml三乙胺用水稀释至1000ml,用磷酸调至3.0)-甲醇-乙腈(58∶25∶17),检测波长290nm。结论此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色谱法测定壮阳作用药酒中枸橼酸西地那非可靠有效。

    作者:何涛;胡佳;张韬;于世海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自拟调脂消斑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调脂消斑方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痰瘀阻络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26例(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颈部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厚度、狭窄率水平,观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完成随访60例,2例对照组患者因肝功异常退出。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TC、LDL水平较前下降( P<0.05)。治疗组患者颈部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厚度及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 P<0.05)。治疗组,无严重心脑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调脂消斑方联合他汀药物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且耐受性佳。

    作者:范欣;张建君;杨希;张铎;冯丽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肝荣汤治停服阿德福韦酯后乙肝“大三阳”转阴1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机复杂,多为数邪共存,多脏合并,相互移行,虚实夹杂,临床治愈难度大,转阴率低,在运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发挥中医药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的优势,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很大的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魏小雪;刘阳;孙欢娜;李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从肝肾论治卵巢囊肿

    目的:基于肝肾理论指导下,研究清肝解郁汤加减方治疗妇科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清肝解郁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单纯性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两组以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三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00%。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肝肾理论学说指导下立方清肝解郁汤加减对于治疗卵巢囊肿有良好效果。

    作者:韩凤娟;秦竹;张艳;国光荣;王秀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栗属植物总苞鞣质含量的测定

    目的:测定栗属植物干燥总苞的鞣质含量。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栗属植物总苞如板栗壳、茅栗壳、锥栗壳、日本栗壳,根据《中国药典》附录ⅩA磷钼钨酸-干酪素法测定鞣质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760nm波长处测定总酚与不被吸附的多酚的吸光度。结果板栗壳和茅栗壳鞣质含量较高,日本栗壳及锥栗壳鞣质含量较低。结论建立的鞣质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为栗属资源总苞利用提供依据。

    作者:张小慧;刘霞;牛艳艳;席啸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稳心颗粒治疗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130例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率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顺序将1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控制血糖、稳定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经过2周连续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9.2%,对照组66.2%,二者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俊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治疗耳鼻咽喉科慢性疾病的优势

    目的:探讨耳鼻咽喉科慢性疾病采取中医治疗的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2月来院治疗的90例慢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中医治疗,即采取中药玉屏风散加减内服加针灸治疗。结果中医治疗慢性单纯性鼻炎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34例(59.65%)、12例(21.05%)、9例(15.79%)、2例(3.51%),总有效率为55例(96.49%);慢性肥厚性鼻炎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7例(51.52%)、8例(24.24例)、7例(21.21%)、1例(3.03%),总有效率为32例(96.67%)。两组病例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χ2=0.0364,P<0.05)。结论慢性鼻炎患者采取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常向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羚羊角汤治疗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采用羚羊角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接诊的患化脓性扁桃体炎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患儿则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羚羊角汤联合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羚羊角汤能够有效提高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亚南;常向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指导饮食结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结合饮食调理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指导合理饮食结合推拿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蒙脱石散、金双歧,补液等对症治疗(按小儿年龄给予用药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1)。结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合理的饮食情况下,结合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无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金翔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从脾虚血瘀论治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常见的难治性皮肤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西医治疗目前无特效疗法。从传统医学入手,通过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及结合临床的用药经验,来提高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通过对古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及临床实践,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机理与脾化生营卫、气机运化及生血统血的功能密切相关,得出脾胃气虚为慢性荨麻疹的病理基础,血瘀是病程演变中重要的病因,同时多有外风兼挟这一结论,因此提出补虚、活血祛瘀、祛风等治法。

    作者:薛锦程;邓咏诗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50例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支持治疗,实验组则加服自拟通腑汤与加施针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围恢复时间、水样便时间与胃液清亮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作者:李宏杰;李一豪;魏光亚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的研究

    目的:验证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手术切除息肉的方法来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方法针对100例腹泻型大肠息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50例确诊患者,经电切息肉后口服加味神术散治疗,后复查大肠镜;对照组50例,单纯手术切除息肉,后复查大肠镜。对每一位患者自入院后病情进行定期观察,在此期间两组未再服用任何可影响息肉生长的药物。结果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中只有1例患者有息肉复发现象,复发率仅为2%。对照组有1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32%。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中药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要优于对照组单纯手术切除。结论加味神术散联合内镜治疗腹泻型大肠息肉疗效显著,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邢学义;王志;李群霞;樊明红;石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VD)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目前国内外对控制本病病程进展尚无有效方法和药物。中医认为髓海不足、肾精亏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为VD发生的病理基础,痰瘀蕴积,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VD发生发展的主要机理。中医通过辨证、特色治疗,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19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愈115例(58.67%),显效51例(26.02%),好转10例(5.10%),无效20例(10.21%)。196例总有效率为89.79%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能快速控制病情,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截肢率。

    作者:任青松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