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宏杰;李一豪;魏光亚

关键词:自拟通腑汤, 针灸, 术后炎性肠梗阻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50例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支持治疗,实验组则加服自拟通腑汤与加施针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腹围恢复时间、水样便时间与胃液清亮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借鉴性。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从医院收治的中风急性期患者中随机抽调92例,按1:1比例划为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化痰通腑汤治疗,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用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疾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段士攀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吕海江教授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系视神经的营养血管发生急性循环障碍所致。不及时治疗,可致视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和坏死,终导致视神经萎缩,给患者的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本病在中医上属“目系暴盲”或“视瞻昏渺”范畴,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吕海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确立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治法,自拟了化浊祛瘀明目方治疗本病,在临床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冯磊;吕海江;娄艳蕊;邢晓青;沈瑞翔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自拟调脂消斑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药调脂消斑方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痰瘀阻络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照组26例(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水平,颈部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厚度、狭窄率水平,观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完成随访60例,2例对照组患者因肝功异常退出。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TC、LDL水平较前下降( P<0.05)。治疗组患者颈部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厚度及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 P<0.05)。治疗组,无严重心脑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中药调脂消斑方联合他汀药物能有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程度,且耐受性佳。

    作者:范欣;张建君;杨希;张铎;冯丽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抹药罐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抹药罐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医证属寒哮)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抹药罐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EV1%预计值、PEF、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肺功能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抹药罐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加重期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素平;吴会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VD)是发生在脑血管病基础上的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伴有语言、视空间、技能及情感或人格障碍的获得性智能的持续性损害。目前国内外对控制本病病程进展尚无有效方法和药物。中医认为髓海不足、肾精亏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为VD发生的病理基础,痰瘀蕴积,酿生浊毒,败坏脑络脑髓,为VD发生发展的主要机理。中医通过辨证、特色治疗,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中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联合中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4年3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100例。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手术前后未给予中药治疗,试验组在术前1周及术后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至负重的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术后至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新鲜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后口服健脾益肾化瘀的中药汤剂治疗,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慧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耳周三穴深刺与浅刺治疗主观性耳鸣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耳周三穴深刺与浅刺治疗主观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主观性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2例。 A组采用耳周三穴深刺治疗,针刺深度为30~38mm,B组则采用浅刺法,深度为15~20mm,比较两组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78.13%,明显高于B组的40.63%,两组治疗有效率经统计学检验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两项评分分别降低至(12.26±11.77)分、(2.12±1.92)分,明显低于B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主观性耳鸣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耳周三穴深刺干预,可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耳鸣症状,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程旭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头痛(偏头痛)辨证施护中的应用

    目的:探求头痛(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护理模式。方法对2013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偏头痛患者28例,采取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观察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住院天数的情况。结果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96.4%,健康知识掌握达标率≥89.3%、平均住院天数≤14天。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头痛(偏头痛)辨证施护中,使临床护理工作标准化与规范化,提高了护理质量,是适宜临床护理应用的护理模式。

    作者:李海鹰;何连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黄连解毒汤的临床应用探究

    通过对黄连解毒汤的出处、命名、组方、功能主治进行详加论述,以方解及多方面的中医临床运用、中医的诊治加减,阐述黄连解毒汤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理论下的治疗过程,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探讨其组方的现代药理理论及其毒理反应,通过实验数据,说明了其组方各成份对人体的多个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此论述中药方剂黄连解毒汤在中医诊治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应用以及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延伸。

    作者:景玉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指导饮食结合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结合饮食调理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采用指导合理饮食结合推拿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蒙脱石散、金双歧,补液等对症治疗(按小儿年龄给予用药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1)。结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合理的饮食情况下,结合推拿治疗对小儿腹泻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无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金翔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天灸治疗感染后咳嗽46例

    目的:观察天灸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以天炙贴敷指定穴位,对照组以西药常规治疗,疗程7天,使用咳嗽评分表统计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天灸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与西药疗效相同,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江莉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艾灸配合失眠贴治疗失眠症40例

    目的:观察灸法配合中药失眠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0例采用灸法配合中药失眠贴治疗;对照组20例只采用中药失眠贴治疗,疗程15天。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灸法配合中药失眠贴治疗失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阿九会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御寒暖胃膏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修复机制的影响

    目的:研究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TNF-α、PCNA表达的影响,探讨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组、药物对照组,采用综合干预方法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胃黏膜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存在腺体萎缩和一定程度的细胞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细胞中TNF-α、PC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 P<0.05);与模型组比较,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组和药物对照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的病理损伤得到明显修复,大鼠胃黏膜细胞中TNF-α、PC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可以促进CAG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该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黏膜细胞TNF-α、PCNA的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作者:谢宇锋;陈赟;冯军;杨宗保;吴云天;王曙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近十年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焦虑的临床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焦虑( PSAD)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由于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关于脑卒中后焦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通过阅读、综合分析、整理近十年有关文献,对脑卒中后焦虑的治疗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期望为今后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和研究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心光;樊瑞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王全年教授临床治疗瘿瘤经验浅议

    通过对王全年教授临床治疗瘿瘤经验的梳理,浅述王全年教授对瘿瘤的病机认识,即气滞、血瘀、痰凝为瘿瘤的主要病机,甲状腺肿大为重要病机。针对以上四种病机,组方运用柴胡疏肝散合海藻玉壶汤,再佐以软坚散结之生龙骨、生牡蛎、橘核、荔枝核。此经验临床运用灵活,疗效显著,对瘿瘤诸症及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疾病均有重要指导作用。

    作者:陈思馨;王全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电针联合 rTMS 治疗抑郁症患者30例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治疗男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对性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男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予以电针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单用米氮平片口服治疗,疗程8周。于入组时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 HAMD-24)、简明性功能自评量表(BSDSR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IIEF-5)进行疗效和性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第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两组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6周末、8周末研究组BSDSRS评分、IIEF-5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男性抑郁症疗效与米氮平片相当,而且更有利于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恢复。

    作者:时增科;梁学军;高存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辨证治疗滑胎1例

    滑胎作为妇科一个疾病名称,首见于叶天士的《叶氏女科证治》和吴谦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是指凡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亦称“数堕胎”。滑胎的病因病机各代医家均有详述,总结为:冲任损伤,胎元不固,或胎元不健,不能成形,故而屡孕屡堕。对于滑胎患者,在胎殒之前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在跟随恩师实习过程中见一例典型病例以供同仁参考。

    作者:姚美玉;马静;付丽媛;王曼;赵维维;王秀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70例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中医辨证方案对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诊疗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70例,随机抽取,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32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例;对照组的患者治疗效果非常好的有23例,良好的有2例,较差的有1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方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何立人治疗冠心病经验方浅析

    何立人教授行医数十载,对心血管疾病治疗经验颇丰。何教授认为,冠心病是因脉中血、气、津液发生病变,此病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以化痰消瘀、和畅营血、清顺气血、流通津液为主,并慎用辛热温散之品。“白玉参景脉通汤”为其临床治疗冠心病的经验用方,治以清心通脉、化瘀安神、理气泄浊。

    作者:张倩;张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选取就诊我院口腔科的15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联合组各50例。中医组给予中药方剂治疗,西医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联合组给予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治疗。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中医组与西医组相比,总有效率无差异(χ2=0.199,P>0.05)。总有效率中西医联合组(90%)显著高于中医组(70%)和西医组(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6,P<0.05;χ2=4.465,P<0.05)。中西医联合组未发生不良反应,低于中医组(6%)和西医组(4%)。结论与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口腔复发性溃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黄喜月;叶慧芬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