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刘曙光;艾山江;何世凯;巴音达拉;李磊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症状性上尿路结石的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47例妊娠期并发症状性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讨论本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结果 47例患者输尿管结石41例,左侧16例,右侧22例,双侧3例,肾结石6例,左侧2例,右侧4例.主要症状为腰腹部疼痛、肉眼血尿、发热.超声检查发现结石34例,11例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发现结石,2例因顽固性腰痛伴发热行输尿管软镜检查发现结石并行钬激光碎石术.所有患者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予以解痉、止痛、输液抗感染等治疗,9例肾积水较严重且反复发作肾绞痛予以输尿管软镜镜下钬激光碎石术,顺利;7例患者出现反复发热,其中2行膀胱镜下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引流尿液,5例行肾穿刺造瘘引流尿液,症状均缓解;其余31例自行排出结石.47例患者均未出现流产,顺利分娩.结论 妊娠期泌尿系结石诊断明确后,如果无肾盂积水、脓毒症或肾功能障碍,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脓毒症及保守治疗失败者,应行积极的外科治疗.经皮肾穿刺造瘘或逆行输尿管置管引流尿液法应为首选;输尿管软镜下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总之,妊娠期合并上尿路结石的治疗必须个体化,要根据孕妇的一般情况、孕期、上尿路结石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丁雄伟;刘微姣;杜彦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对复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2例双眼复视患者进行TCD检查.结果 复视患者与同龄段人群的正常血流速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复视患者<40岁右侧大脑中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01),40~60岁左侧大脑前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01),>60岁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颈内动脉终末端、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采用TCD评价复视患者脑血管病变对临床有一定意义.
作者:张文秋;李秀霞;张淑芳;刘云东;安艳秋;夏静;王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尿动力学检查在合并急性尿潴留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我们随机选择43例合并急性尿潴留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留置尿管时间、逼尿肌收缩力、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不稳定幅度、梗阻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3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5.6(52~78)岁.43例患者中,发生逼尿肌不稳定者29例(67.4%),逼尿肌不稳定幅度5~164(97±35)cmH2O;有随意性逼尿肌收缩者36例(83.7%),明确诊断为膀胱出口梗阻者32例(74.4%);逼尿肌收缩力与留置尿管时间无相关性(P>0.05),与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不稳定幅度、梗阻程度有相关性(P分别为<0.05、<0.01、<0.01);逼尿肌不稳定与梗阻程度无相关性(P>0.05),逼尿肌不稳定幅度与梗阻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结论 合并急性尿潴留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尿动力学检查前无需留置尿管2~3周以上;有逼尿肌不稳定者的逼尿肌收缩力强于无逼尿肌不稳定者;膀胱出口梗阻越严重,逼尿肌不稳定幅度越大,逼尿肌收缩力越强.
作者:周宝永;姚绪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丹参冻干粉针联合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照组50例,严格按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方案的三项维持、三项对症疗法进行治疗,并给予纠酸、能量合剂、胞磷胆碱等综合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30ml加丹参冻干粉针0.2g;10%葡萄糖30ml加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20mg,静脉滴注,1次/d,14d为一疗程.结果 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冻干粉针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许素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M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效果.方法 用前瞻性监测方法,评价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控制M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效果.结果 医院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构成比由43%下降至34%,铜绿假单胞感染构成比由32%下降至26%,2012年耐药菌构成比明显低于集束化管理前的2011年.结论 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MICU医院感染率.
作者:戴珩;白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rhBNP)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方法 选定60例CHF患者及正常对照组60例,将CHF组随机分为二组,rhBNP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各30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MMP-2的浓度,并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HF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MMP-2测定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BNP组治疗后血清MMP-2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BNP可降低CHF患者血清MMP-2水平,从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脏功能.
作者:赵楚敏;王希柱;许涛;郭永辉;李莉;宋月霞;张小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模型,观察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与重症胰腺炎的关系及地塞米松对IL-17表达的影响,探讨IL-17/23在S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共45只,随机分为三组(2=15).对照组(A组):正常组;模型组(B组):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干预组(C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地塞米松组.每组按3h、6h、12h又随机分成三小组(n=5).重症胰腺炎的制作通过于胰胆管逆行注射5%的牛黄胆酸钠造成.三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3h、6h、12h经下腔静脉取血测定血淀粉酶的水平,同时,严格按照酶联免疫实验的要求,检测血清IL-17、IL-23的水平.观察胰腺标本大体改变并取胰腺组织HE染色,做胰腺病理学评分.结果 B组血清IL-17、IL-23水平明显高于A、C二组(P<0.01),且随时间变化,差异越显著;C组血清IL-17、IL-2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而随时间变化,C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大体观及病理评分:B组胰腺病理评分结果明显高于A、C二组(P<0.01),且随时间变化,差异越显著;C组病理评分结果明显高于A组(P<0.01),而随时间变化,C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IL-23表达水平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地塞米松可抑制IL-17表达,改善SAP的严重程度.
作者:孙秉赋;张博;栾明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基底节内囊区出血血肿发生的部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头颅CT中原发灶的部位与责任血管将基底节内囊区出血分为6个亚型,记录死亡病例,对经治疗后存活的患者3个月后进行随访,记录ADL分级,以评价不同分型的患者预后.结果 Ⅰ型37例,ADLⅡ级以上29例,占78.4%.Ⅱ型18例,ADL分级Ⅱ以上16例,占88.9%.Ⅲ型15例,ADLⅡ级以上13例,占86.7%.Ⅳ型74例,死亡10例,占13.5%;ADLⅡ级以上22例,占29.7%.V型88例,死亡18例,占20.4%;ADLⅡ级以上22例,占25.0%.Ⅵ型65例,死亡29例,占44.6%.无ADLⅡ级以上病例.结论 血肿位置是除血肿量外影响基底节内囊区出血预后的又一重要因素,六型分类法可以预测预后.
作者:贾济;孙红梅;谢文娟;李彩;刘芳;王启华;乔柏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并分析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盆腔炎患者2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8例,观察组采用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和头孢羟氨苄治疗,比较二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45.65%,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治愈率为32.61%,有效率为57.9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数恢复正常(3.2±1.5)d,症状消失时间(3.8±1.3)d,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1.02%,远高于观察组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在盆腔炎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适用于盆腔炎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楚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0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和护理后,痊愈8例,好转33例,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有5例转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结论 老年人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其治疗和护理重点在于控制血糖,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朱秀春;陆皓东;陈苗;朱焕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运用情境领导理论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方法 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体状态,将其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按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其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结论 情境领导理论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运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作者:高洁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血清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鲜豚鼠全脊髓匀浆+完全福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选用黄芪注射液干预治疗,观察其对大鼠发病率、神经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改变的影响,并检测血清IFN-γ的水平.结果 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大鼠发病率明显降低,炎性病灶明显减少,血清中IFN-γ表达减少.结论 黄芪注射液可以改善EAE大鼠的临床症状,减轻脊髓内炎症反应,其作用可能与减少血清IFN-γ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张春阳;石秋艳;田广平;孙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克氏针治疗钩骨折并第4和/或5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10例钩骨折并第4和/或5掌骨脱位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23~52岁.术前依据行X片、CT三维重建,按郜永斌等分型:Ⅱa型5例;Ⅲa型4例;Ⅳa1例.全部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辅以石膏托保护.结果 10例患者术后获得均获得4~18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本组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均获解剖复位.患者创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率100%,无肌腱粘连、再脱位、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折并第4和/或5掌骨脱位疗效良好,钩骨-腕掌关节的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对功能的恢复极其重要.
作者:陈杰;梁卫东;李力更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经左房给儿茶酚胺类药物的可行性.方法 28例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二组:LAP组和CVP组.二组患者术前均经右颈内静脉安放Swan-Ganz导管,待术中放入肺动脉.LAP组患者经右锁骨下静脉置入30cm长的4号深静脉管,待术中经卵圆孔或房间隔缺损置入左房.LAP、CVP组患儿分别经左房或中心静脉输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剂量为6~10μg/(kg·min),持续输注3d后逐渐减量.分别于停机后3d经测量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平均肺动脉压(PMP),用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CO),然后计算出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和肺血管阻力.结果 所有患儿所测得的PCWP与LAP呈显著正相关(r=0.739,P<0.01).LAP组患儿心指数(CI)显著高于CVP组,PMP和肺血管阻力显著低于CVP组(P<0.05),手术后左房给药组心指数与中心静脉给药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二组患儿的其他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所测的肺毛细血管楔压和左房压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而手术经左房给予正性肌力药物能够减轻经中心静脉给药而引起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升高,增加心输出量.
作者:谢英;程加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6-2012年共为8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87例中2例术后出现胆总管结石,行EST取石后痊愈;其余病例术后住院4~9d,平均6d,未发现胆漏、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急诊LC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高再生;朱泽卫;刘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22例小儿重症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NCPAP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62例,比较二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发绀消失时间、呼吸和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二组治疗前后PaO2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CPAP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强;訾慧芬;赵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近颁布了一系列的评价化学物生态毒性的检测方法,生态毒理学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化学品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本文主要对新颁布的生态毒理测试指南进行了简要介绍,供国内实验室参考.
作者:缪文彬;陈相;蒋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加强阻断胃肠道病原菌纵向移位至气道及肺内的护理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作用.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收集1年间入住我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并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共10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强阻断胃肠道病原菌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和常规护理措施,观察二组患者在VAP发生率和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①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患者VAP的总发生率和晚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19.64% vs 48.08%,P=0.0034,14.29% vs 40.38%,P=0.0031);但在早期VAP发生率,二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 vs 7.69%,P=0.5414).②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和病死率等均明显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1,0.0026,0.0390).结论 强化阻断胃肠道病原菌纵向移位的护理措施能明显降低VAP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VAP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
作者:刘楠楠;刘菲菲;战海涛;王蕴;徐淑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NICU病室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NICU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30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针对性综合护理),比较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约为13.85%;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约为2.0%,二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显著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77岁,主因右眼进行性视力下降5年于2013年5月6日入院行白内障手术,临床诊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右眼)、玻璃体混浊(双眼)、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型糖尿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44×109/L,红细胞4.39×1012/L,血红蛋白141g/L,血小板24×109/L,临床无出血症状,凝血功能检查正常,尿、便常规正常,生化检查G血糖7.13mmol/L、胆固醇6.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43mmol/L其余肝功、肾功、蛋白均正常.
作者:王士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