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芳;何香女
目的 探讨急诊监护室的疾病谱、季节、时间、年龄及死亡原因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监护室的1320名病人的诊疗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去向等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就诊患者中男性749例,女性571例,男女比例为1.31∶1,年龄(70.48±17.20)岁.高发年龄组为61 ~ 85岁,1、3、5月为就诊高峰月份,前3位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28.7%)、循环系统疾病(24.7%)、神经系统疾病(21.2%);入院率56.2%;死亡患者中以神经系统疾病病死率高,为27.50%,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23.75%)、泌尿系统疾病(15.00%).结论 广州地区急诊监护室患者主要为老年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应合理地进行急诊资源配置,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冯雪珍;何钰熙;林绍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灵敏、准确测定血浆中毒死蜱(chlorpyrifos,CPF)及其主要代谢物3,5,6-三氯-2-吡啶醇(3,5,6-trichloro-2-pyridinol,TCP)的气相色谱(GC)方法.方法 取0.5 mL家兔血浆加入乙酸乙酯进行液液萃取,离心后取上层有机相,氮气40℃吹干,残留物加入乙酸乙酯定容后,再加入N-甲基叔丁基二甲基硅基三氟乙酰胺(MTBSTFA),50℃下对TCP进行衍生1h.样品采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以HP-5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待测物质的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 CPF和TCP在8min内得到良好分离.CPF和TCP的质量浓度在0.01~2.50 mg/L的线性范围内与峰面积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和0.9998;低检测限均为1μg/L;精密度RSD均小于10%;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7.60%~106.16%和72.00%~99.86%.结论 此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可靠,可用于血浆中CPF与TCP的含量分析.
作者:郭翔;谢玉璇;刘奋;何坚;林辉;郭美琼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的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对职业卫生标准理解错误、运用不当的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对涉及卫生防护距离、总体布局、职业接触限值、其他粉尘和其他致尘肺病的无机粉尘、职业禁忌证及职业病等方面出现的有关标准运用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相关专业人员务必要准确理解标准,正确运用标准,确保各方的合理利益.
作者:王林;李国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某市淀粉糖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建议.方法 选取该市有代表性的3家淀粉糖生产企业,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初步确定各主要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选取的3家淀粉糖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噪声、高温、酸碱、硫化氢等,其中化学性有害因素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部分岗位噪声强度、高温WBGT指数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 高温和噪声是淀粉糖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噪声和防暑降温措施.
作者:王鑫;陈倩姝;张颖慧;李发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前大医院门诊人满为患,小医院患者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启东市作为江苏省深化医改先行先试地区,在实施分级诊疗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此,结合启东市的实际经验,对分级诊疗机制进行了探讨,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不断促进分级诊疗机制的完善,为今后有序、持续开展分级诊疗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作者:袁松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苯所罹患的白血病为法定职业病,在实际工作中,诊断苯所致白血病会遇到如下几个问题:诊断苯所致白血病的两个职业病诊断标准命名不统一,诊断苯所致白血病的两个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有关工龄、潜隐期之诊断条件不一,诊断苯所致白血病的诊断医师资质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以便为同行提供参考.
作者:李雅婷;杨丽莉;高丽蕙;张洁;白净;陈文利;庞丽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初步了解介入放射诊疗医师在介入手术时受外照射的影响.方法 选取从事介入放射诊疗操作的医护人员36人为A组,放射科中辅助人员63人为B组,无X线接触史的健康者(同单位不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45人为C组.测试A组人员头、甲状腺、手、铅衣胸内、铅衣胸外、腹部、背部七个部位的放射剂量;对三组人员白细胞计数、微核率、甲状腺功能、细胞和体液免疫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人员人均接触年剂量为(0.381±0.177) mSv,B组人员人均接触年剂量为(0.073±0.033)mS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主要介入放射诊疗人员各X线照射部位受照剂量从多到少依次是手、胸(铅围裙外)、头部和甲状腺等.胸部防护围裙内外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但A组低,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甲状腺功能指标T3、T4测得值降低,TSH测得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测得值和CD4/CD8比值低于C组,CD8测得值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IgM测得值低于C组,IgE测得值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工作对医务人员(包括介入诊疗操作人员和放射科中辅助人员)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介入诊疗操作人员接触的剂量更高.应注重介入放射诊疗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作者:朱春华;朱玉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识别、评价某轧钢厂职业病危害现状,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该厂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评价.结果 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氟化物、锰、工频电场、噪声、高温.经检测,噪声、粉尘、高温在各个作业点的合格率分别为77.14%、86.67%、55.56%,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均为100%.结论 该轧钢厂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职业病防护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周郁潮;郑海英;刘新霞;冯简青;傅绍周;潘文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与肺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尘肺病患者肺损伤的评估方式.方法 检查91例尘肺病患者胸部螺旋CT和肺功能,对胸部CT不同影像改变与肺功能变化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胸部螺旋CT表现为双肺肺野不同区域弥漫性分布的圆形小阴影、小阴影聚集和大阴影;75.82%的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主要为限制性和混合性通气障碍以及弥散障碍;随着阴影分布扩大和聚集,肺功能损伤的异常率逐渐升高(P<0.05);大阴影组FEV1、MVV、DLCo与其他各组比较,VC、FVC、FEV1/FVC、RV/TLC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以及小阴影聚集组DLCo与上肺野、上中肺野小阴影分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肺功能损伤类型和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螺旋CT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尘肺病患者肺功能变化,但它和肺功能是评价尘肺病肺损伤的两种独立方法,不能相互替代,两者联合检查有助于尘肺病的病情观察和诊断鉴定.
作者:夏养萱;张健杰;朱德香;张雄;洪沙沙;张柏林;徐翠芳;纪祥;罗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为小工程项目的安全隐患提出解决措施.方法 采用深入调查的方法,了解杨浦区12个街道、镇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并结合市安监局的资料统计和相关文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小工程项目在主体责任不明确、安全监管不到位等六个重要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结论 对于小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必须以预防为主,全民监督和综合治理的方式加以保障.
作者:沈建宏;李玲;吴培;刘兴达;黄俊逸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在我国,由于很大一部分建筑物抗震等级不高,在地震发生时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通过分析地震波、地震烈度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以及地震中不同结构建筑坍塌的形式,归纳出被困于废墟浅表层、中深层人员的不同营救方法和步骤,以便为同行提供参考.
作者:董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职业健康检查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 将某企业270名劳动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35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试验组中护理人员根据不同的体检者,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路径.结果 试验组受检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人员内外科、尿常规、必检项目的漏检率均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职业健康检查人群中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可有效提高职业健康检查的质量.
作者:刘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某甲醇作业场所作业人员健康情况,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该厂工龄1年以上,同时接触甲醇和噪声的113名作业人员为接触组,单纯接触噪声的101名作业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体检指标的差异.结果 作业场所空气中甲醇浓度较低,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0.9~ 18.3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7~ 37.2 mg,/m3.甲醇作业人员现场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在57.5~86.3 dB(A)之间,非甲醇作业人员现场接触噪声的8h等效声级在56.9~89.2dB(A)之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头痛、视物模糊、头晕、多梦、眼痛咽痛、皮肤瘙痒等自觉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脂肪肝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部分甲醇作业人员出现手部皮肤粗糙现象.结论 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醇能对接触人员健康造成损害,但本次调查的作业人员体检结果要好于同类文献报道,这与该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相对到位有关.
作者:平庆玲;侯广庆;董军;肖衍;吴永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安全生产条件普查是掌握企业基本信息和安全生产条件信息的重要手段,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通过分析北京市第一次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普查工作的开展经过和普查效果,从组织形式、普查表编制、工作方式、人员保障以及质量管控等方面总结了这次普查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梳理出普查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作者:张晓峰;吕良海;邓兵兵;吴习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识别、分析某滑动水口生产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找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提出进一步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综合判断、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 该企业存在粉尘、化学性毒物、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检测结果均部分超标.结论 粉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特别是粉尘和噪声.
作者:李玉新;卞敏;邢念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对深圳市某蓄电池生产企业化学毒物职业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为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风险管控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卫生现状和主要化学毒物种类,采用新加坡有害化学物质职业暴露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该蓄电池生产企业中包板、装外壳、封盖、极组焊接、极组串联和端子焊接等岗位的铅尘、铅烟为高风险水平,加酸、清洗、封胶等岗位的硫酸、氢氧化钠和乙酸乙酯属于低风险水平.结论 该蓄电池生产企业在目前的工作条件下,所存在的化学毒物可能对劳动者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中需重点关注产生铅尘、铅烟危害的工作岗位,应根据不同风险水平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作者:田亚锋;彭巨成;吴礼康;周指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暴露水平.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的方法对某稳定剂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结果 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含滑石粉、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二氧化硅)和噪声.经检测,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包装操作位呼尘的大短时间接触浓度是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2.2倍,不符合超限倍数的要求.结论 稳定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粉尘类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现场操作工人未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导致部分点位粉尘浓度超标,企业应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作者:潘妙婷;张雪红;田雨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针对目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服务不规范的现状,提出了应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量化考核机制,以达到行业自律、择优竞争、规范细化、信誉诚信的目的.认为考核内容应包括:1)明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制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工作规范.2)制定服务质量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将技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3)严格考核标准,实施优胜劣汰,促进服务机构的有序竞争.4)实施分类量化考核,鼓励技术服务机构承担公共职业卫生服务.5)考核结果科学运用,使技术服务机构认识到服务质量量化考核对其影响.
作者:秦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茂名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分布情况,为职业卫生应急救援体系的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企业申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危险化学品经营情况调查,采用空间流行病学对企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茂名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556家.主要集中在茂南区,有507家,占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的91.19%,其次是电白区,有24家,占4.32%,其他县市25家,占4.49%.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分布呈现三个高密度片区,分别是河西片区、乙烯工业片区和港口片区.三个片区又相互衔接形成一条工业带.茂名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相对集中,但仍有部分分布较为分散,河西片区距离居民区及主城区较近.结论 该市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的分布情况有较大事故风险,对应急救援机构能力、反应速度、布点设置等均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许振国;陈海洋;温伟华;卢建国;朱春兰;黄洁雯;邓小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识别、评价某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企业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的竣工验收以及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类比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卫生调查法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通过对项目工程资料和类比对象检测资料的分析,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氧化铁粉尘、电焊烟尘、炭黑尘)、有毒物质(氨、油雾、乙醇胺、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乙二醇、盐酸、硝酸、丙烷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低温、激光、紫外线、工频电场).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企业应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加强通风除尘措施,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作者:侯玉更;武珊珊;王艳玲;赵彧;冯宏涛;姜长城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