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诱导儿童肾病综合征缓解疗效观察

关键词:地塞米松, 肾病综合征, 儿童
摘要:目的研究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诱导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缓解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62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1~2mg/(kg·d)(大剂量15mg/d)加入5%~10%的葡萄糖100~200ml中静滴,0.5~1h内完成,1次/d,连用3d为一疗程,应用1~2个疗程,冲击治疗完成后48h改口服泼尼松,以替代中长程疗法诱导缓解阶段.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仍按中长程疗法实施.对照组按标准中长程疗法进行治疗.结果二组病例4周内尿蛋白转阴率分别为观察组78.24%(24例),对照组85.19%(27例),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始治疗2周内尿蛋白转阴率分别为观察组72.34%(22例),对照组38.15%(12例),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内库欣综合征、感染、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以缩短缓解的时间,疗效显著,安全方便,值得推广.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国产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应用

    直肠癌中低位直肠癌的发病率高达75%[1],由于传统的Miles手术造成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而低位直肠癌中距肛缘6~8cm者,行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术(Dixon术)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998-2004年我科采用JZ-Ⅱ管型吻合器(34#)对42例距离肛缘5~10cm(平均7cm)的直肠癌行低位置盆腔内吻合,其中<6cm行腹膜反折以下吻合病例23例,疗效理想,现就使用JZ-Ⅱ管型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低位吻合术的经验和体会,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改进法防治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坏死效果观察

    乳腺癌(乳癌)根治术后易出现皮下积液、积血及皮瓣坏死,为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患者医疗和心理负担,我科2002年5月-2004年10月对171例乳癌根治术后创面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均采用低张缝合不加压并持续负压引流、自贴式敷料包扎切口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普罗帕酮与稳心颗粒治疗室上性期前收缩疗效的对比研究

    室上性期前收缩包括房性期前收缩与交界性期前收缩.目前对此类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明显进展,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了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对室上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旨在进一步评价稳心颗粒治疗室上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8例临床分析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临床常见的是外伤性和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我院1992年3月-2002年3月采用坏死组织清除、带肌蒂髂骨瓣移植、松质骨填充术治疗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X线、CT、MRI、DSA对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评价X线、CT、MRI、DSA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8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正侧位胸片、CT、MRI及DSA片.结果 X线片、CT对显示钙化和肋骨受侵情况较MRI好;CT对显示周围型肺癌的边缘有无毛刺分叶切迹、棘状突起较MRI好;MRI对周围型肺癌不能显示空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CT、MRI对空洞、液化坏死及胸膜凹陷征较X线平片高.结论 CT是周围型肺癌检查的首选方法,X线胸片是不可缺少的基础,MRI可作为参考补充,而DSA是周围型肺癌诊断与治疗的好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靶控输注异丙酚与吸入异氟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效果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target-controllde infusion,TCI)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二种不同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I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择期行LC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TCI组(T组)(n=15):设定诱导时靶浓度为4μg/ml,术中维持异丙酚靶浓度为3.0~3.5μg/ml.异氟醚组(Ⅰ组)(n=15):采用3%异氟醚吸入诱导、1%~25%维持.术中监测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m arterial pressure,MAP)等指标.结果 T组诱导时间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T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术后苏醒T组明显优于Ⅰ组.结论 TCI全凭静脉麻醉方法用于LC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患者苏醒迅速,明显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及其可溶性受体p55水平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水平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浆TNF-α和sTNFR-p55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结果 AP患者血浆TNF-α和sTNFR-p55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型患者血浆TNF-α和sTNFR-p55水平与轻型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患者血浆TNF-α和sTNFR-p55水平与无SIRS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P患者血浆TNF-α与sTNFR-p55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0.6815、P<0.01).结论 AP患者、轻重症AP患者及并发SIRS患者体内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及炎性介质存在失控性释放,sTNFR-p55/TNF-α与其他细胞因子构成的免疫网络平衡失调,促炎>抗炎,炎症反应占优势.检测AP患者血浆TNF-α和sTNFR-p55水平,有利于观察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328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分析

    女性生殖道感染对妇女本身的生殖健康以及对妊娠、胎儿的影响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指出方向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手术切口皮下留置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患者自控镇痛泵(PCA)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术后镇痛,给药途径有皮下、静脉、硬膜外腔等多种方式,芬太尼以其相对分子质量小、高脂溶性、高镇痛效能等药理学特点,成为经皮给药的理想药物,胸科术后患者皮下芬太尼自控镇痛(PCSA)已有较多报道,但手术切口皮下给药国内鲜有报道,2004年1月-2005年4月我们通过研究并观察60例患者手术切口皮下自控镇痛(PCCA)用于胸科手术后镇痛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情况,并就48h内的镇痛效果、患者满意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PCSA组进行对照分析,以检验其科学性、安全性及实用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雌激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6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病变组及不同程度病变组,对其雌激素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与病变组间、正常组与不同程度病变组间,雌激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病变组内部两两比较显示有递减趋势.结论雌激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对于冠心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MI)的治疗方法日趋成熟,但亚冬眠疗法具有镇静、扩血管、减少心肌氧耗等特点,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辅助治疗不失为较好的治疗方法.现就我们于2003年10月-2004年12月观察的23例患者与同期住院的22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小板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炎症性作用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8(IL-8)可能通过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降解连接性组织基质蛋白并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时的细胞凋亡,导致斑块脆性破裂[1,2].这些研究表明冠脉疾病时持续的免疫刺激与斑块破裂间存在必然的病理性联系.研究证实血小板因促进血栓的形成而在ACS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近的研究提示血小板也可通过其他机制导致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机制是血小板可触发和参与动脉粥样化斑块中的炎症反应.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中国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近年来,与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儿童营养问题,在世界各国均受到重视,中国3亿多儿童的营养状况,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儿童营养不良的数量要比1990年下降50%.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学会1991年召开第二届学术会议上提出,今后儿童营养研究方向应向深度、广度方面发展.深度方面要提高实验研究水平,利用各相关学科及本学科的先进方法和仪器,进行分子水平、超微结构的研究.广度方面要联系城乡、少数民族、各种职业中的妇女儿童营养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儿童营养问题.儿童营养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将中国儿童营养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1999-2005年煤炭总医院ICU感染病原菌情况分析

    为了解ICU重症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防止耐药菌的传播,我们收集1999年1月-2005年1月重症监护病房的各类标本的分离菌鉴定药敏结果,进行总结并及时反馈给临床.共分离出细菌372株,排前6位的为各类真菌112株,铜绿假单胞菌88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8株(产ESBL 5株),大肠埃希菌37株(产ESBL 10株),嗜麦芽假单胞菌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7株.结果表明,应加强重点部门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防止耐药菌的播散.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我院2004年主要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主要致病菌分布及对目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2004年我院分离出的876株致病菌的分布及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革兰阴性(G-)杆菌仍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真菌、革兰阳性(G+)球菌.在G-性杆菌中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G+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是G+球菌中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真菌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G-杆菌中,活性好的是亚胺培南,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差的是氨苄西林.对G+球菌耐药率低的是万古霉素,耐药率高的是红霉素、克拉霉素及青霉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大部分常用抗生素显示较高的耐药率.结论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的变迁及耐药性的发展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观察

    为了探讨硬膜外麻醉自控镇痛泵给药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影响,我们选择剖宫产术后产妇,按给药方法及种类不同,观察其对产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所致严重呼吸衰竭76例临床观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无创正压通气(NIPPV)用于COPD呼吸衰竭的救治,国内外已有很多成熟经验,其疗效已被公认,治疗成功率为80%~85%[1].我院呼吸科通过对76例COPD所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实施NIPPV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瘤出血性中风32例CT诊断分析

    脑瘤出血性中风是脑瘤少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过去仅能通过手术或尸解证实.CT检查有助于及时正确诊断脑瘤出血性中风.我们对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32例脑瘤出血性中风,结合文献探讨其CT诊断价值.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46例

    脑室出血病情重,致残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探索其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有效地清除脑室内积血、疏通脑脊液循环是治疗脑室出血的关键.我们1999年1月-2004年10月应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糖增高对预后的影响

    为探讨非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血糖增高与老年AMI预后的关系,现对我院2000-2004年老年AMI住院患者20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