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惠;殷春萍;李延芳
我院内镜室从1987~1998年共检查消化道出血患者1247例,其中有13例患者经各种方法检查诊断不明,且患者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后剖腹探查+术中内镜检查法,才明确了诊断.现将术中内镜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陆岳林;卜召祥;李琪;赵星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于1998年2月~1999年3月,应用伊曲康唑短程疗法治疗浅部真菌病73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运军;罗地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为进一步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在脑梗死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我们自1997年10月~1998年8月应用LMWH治疗进展性脑梗死3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振升;于义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37岁.因服氯丙嗪400片(50mg/片)意识不清30min于1997年11月16日19时人院.患者入院前30min 因与家人生气而口服氯丙嗪400片(2万mg),服后出现全身不适,站立不稳,大小便失禁,意识不清.患者有精神分裂症病史6年余,长期口服氯丙嗪(150mg/次,3/d)治疗,近1月停服.查体:BP 12/8kPa,深昏迷,呼吸深,双瞳孔呈针尖样大小,对光反射消失,颈部抵抗感,口唇紫绀,双肺广泛痰鸣音,HR70/min,律齐,无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正常,四肢肌张力增高,巴氏征(-),眼底视神经乳头无水肿.初步诊断急性重度氯丙嗪中毒,精神分裂症.入院后立即反复清水洗胃至洗出水为清色,洗后经胃管注入20%甘露醇250ml+硫酸钠20g以导泻,持续吸氧,必要时吸痰,留置导尿管导尿,给予热水袋保温.纳洛酮1.2mg静脉注射后,再给纳洛酮2.4mg+10%GS500ml静滴,30滴/min.定时用甘露醇、速尿,给大剂量VC、VB6、氟美松、肌苷、胞二磷胆碱、环丙沙星,并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经积极抢救治疗,3d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张永江;翟茂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易引起心、肺、肾、脑等多器官损害.常见并发症有腔道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自发性肾破裂、肝脏损害、继发感染.如支气管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此外,亦有较少见并发症,临床医师易误诊误治.我们遇到3例,结合他人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练祥;梁伟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腹腔内脏损伤中,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内损伤.虽然少见,但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术前诊断符合率仅为10%~12%,一般手术探查漏诊率为25%~30%[1].所以术中探查是十分重要的.结合两院收治的32例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于志刚;田志莲;纪维义;陈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胆绞痛是临床常见急腹症,急诊治疗时常用西药解痉镇痛,但效果不甚理想。我院近四年使用天津第六中药厂生产的速效救心丸含服配合推按运经疗法治疗胆绞痛6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大伟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我院自1996年8月~1999年6月,用输尿管导管和一次性导尿管改做成简易指屈肌腱导引器,经47例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不损伤腱鞘及腱周组织、一次导引回送成功率高、小巧灵活及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占辉;孙艳玲;蔡惠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年来细胞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及病理方面的影响受到广泛重视[1],已有报道,TNFα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且TNFα能促进IL-6分泌[2].本研究对窒息新生儿TNFα、IL-6的活性如何变化、二者之间是否相关、与窒息程度是否相关,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王琳;赵萍;黄绍敏;冯小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河南省南召县1953~1998年46年间传染病发病情况是:甲类传染病发生1种,乙类传染病发生22种.50年代曾有过回归热.丙类传染病麻风病、流感、风疹、腮腺炎曾有发生.根据我县发病特点现将全县46年传染病发病情况分为5个年序,即1953~、1963~、1973~、1983~、1993~1998年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传染病谱变迁情况归类概述如下.
作者:宋学建;赵起亭;赵桂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输液反应虽不常发生,但仍不可避免,近遇到1例,抢救成功.
作者:万冬颖;王淑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成分输血是指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与高纯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成分输血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又能节约用血.我院从1992年开展成分输血工作以来,为临床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
作者:胡建华;杨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7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运动试验可诱发ST段抬高,但由于运动试验尚未普及和ST段抬高患者较少,未引起临床重视.1979年以来,运动试验广泛应用于评价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预后,运动诱发ST段抬高的报道亦增多,可见于严重的缺血性心脏病、变异型心绞痛、左室室壁瘤、血流动力学异常伴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和射血分数降低及个别无症状健康者.近年来,随着多巴酚丁胺负荷心电图的应用[1],负荷试验诱发ST段抬高的意义引起临床关注,借助于超声心动图、心肌显像等手段,对负荷试验诱发在原基础上的抬高(以下简称△ST)与室壁运动障碍、心肌缺血、心肌活性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机制尚未明确.
作者:李志忠;郭金成;洪昭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37岁,因头皮搏动性肿块10余年,进行性增大于1995年3月入院.查体:左额、颞、顶部有一10cm×12cm×2.0cm大小头皮肿块,表面可见念珠状纡曲粗大血管,有搏动,听诊可闻及持续性吹风样杂音.压迫同侧颈外动脉,肿块缩小,搏动减弱.颅骨X线平片示肿块区有骨质破坏表现,MR未见肿块与颅内静脉窦相通.临床诊断为头皮蔓状血管瘤,因考虑肿块范围大,血运丰富,手术恐难以完整切除,且出血较多,遂决定行同侧颈外动脉结扎联合硬化剂瘤血管内注人.在神经安定局麻下结扎左侧颈外动脉.术中即发现肿块范围缩小,搏动消失.术后3d起,用硬化剂消痔灵注射液分点直接注入瘤血管内,每5d注射1次,共注射3次.头皮蔓状血管瘤基本消失,无搏动.头痛及耳鸣症状也明显减轻,随访3年,未复发.
作者:郭家杏;姚永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是一种常见内科疾病.也是呼吸内科常见急症.据估计,美国每年有63万多人患肺栓塞[1],死于肺栓塞者约0.8~20万[2],仅10%生前得到治疗.肺栓塞具有迅速危及生命,又能有效治疗的特点.凡能及时做出诊断及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只有7%死亡,而没有放诊断的肺栓塞患者则60%死亡.因此,早期诊断肺栓塞极为重要.而探索可靠、经济、便捷、迅速的检查手段则成为内科医生极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么作义;刘昌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近年来,中药治疗肺癌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复习近期中药治疗肺癌文献,并对其与化疗、放疗疗效对比分析,综述报告如下.
作者:赵冀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高血压脑出血是常见病,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患者虽经积极手术抢救治疗,后仍死亡.现将我院于1990~1997年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黄承忠;赵庆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DU)密切相关,本文对枸椽酸铋、雷尼替丁加羟氨苄青霉素治疗HP阳性的DU155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兆枢;李秋云;钟业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人对麻疹普遍易感,使用麻疹疫苗前,麻疹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使用麻疹疫苗特别是实行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明显减少[1].我市自1986年实行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为掌握计划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我们对平顶山市1957~1997年麻疹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为终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董志伟;张敏;武文方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药物灌注、栓塞术联合LAK/IL-2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T淋巴细胞改变及副反应.方法 96例经确诊的中晚期肝癌,随机分为动脉化疗栓塞联合LAK/IL-2观察组及单纯介入化疗栓塞组各48例.两组均采用经皮穿刺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化疗药物5-FU 1000mg+卡铂300mg+表阿霉素30mg或丝裂霉素10~20mg,栓塞剂为碘化油和明胶海绵,介入治疗3~4周1次,2次为1疗程.观察组在栓塞后沿导管灌注同种异体LAK细胞1×109/100ml及IL-240万U.2次介入间隔观察每周3次静滴1×109/100mlLAK细胞及每日肌注IL-210万U.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CR+PR)为7.29%( 35/48).对照组总有效率(CR+PR)为58.3%(28/48),两组比较相差有显著差性(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LAK细胞联合化疗及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较单纯介入化疗栓塞疗效明显提高,是安全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高中度;刘新恒;邱崇伦;茅爱武;张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