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对妇科术后疼痛及胃肠反应的临床观察

李雅静;纪彩卿;校彩娜;张文辉;许青

关键词:穴位疗法, 疼痛, 手术后, 手术后并发症, 护理, 预防和控制
摘要: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目前,自控静脉镇痛(PCIA)成为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以阿片类药物及曲马多应用广泛,但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头晕等不良反应是其主要的缺点.2010 -10-2011 -07,我们采用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对妇科术后62例患者进行护理,并与常规护理6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配合龙附牵正汤治疗周围性面瘫150例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多由寒冷刺激、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2009-01-2010 -12,我们采用针刺配合龙附牵正汤治疗周围性面瘫15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1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袁军;李梅;马俊强;张振伟;张素钊;康国辉;孟晶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50例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又称De Quervains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早期、初发或症状较轻的病例用非手术疗法,如推拿、封闭、小针刀和针灸等治疗可获得痊愈,但对发病时间较长,局部症状明显,长期反复发作或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2006-2011年,我们应用单纯切开拇短伸肌腱鞘法[1]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50例,结果如下.

    作者:罗雪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湿阻热郁型与阴虚燥热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相关因素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湿阻热郁型与阴虚燥热型在生活习惯、唾液腺分泌及脏器累及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收集35例湿阻热郁型PSS患者和82例阴虚燥热型患者,分别比较2型患者吸烟饮酒、嗜食肥甘厚味及肥胖情况;龋齿数量、含片溶解时间;14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胸部CT检测间质性肺病发病率;进行血尿酸、血肌酐及血、尿、唾液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结果 2型均无吸烟酗酒史.2型嗜食肥甘厚味情况及肥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阻热郁型嗜食肥甘厚味情况较阴虚燥热型严重,肥胖人数高于阴虚燥热型.湿阻热郁型龋齿数量及含片溶解时间均多于阴虚燥热型(P<0.05,P<0.01),Hp阳性率及间质性肺病发病率高于阴虚燥热型(P<0.05).2型血尿酸、血肌酐及尿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阻热郁型血β2-MG及唾液β2- MG水平高于阴虚燥热型(P<0.05).结论 湿阻热郁型PSS与阴虚燥热型在体质量、饮食情况、龋齿数量、累及脏器及β2- MG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这些项目的分析有助于对PSS中医辨证分型临床特点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循证基础.

    作者:胡建东;袁旭;薛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通心络胶囊治疗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2005 - 05-2011 - 07,我们应用通心络胶囊治疗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32例,并与2003 - 01-2006 - 06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3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马兴常;赵健;常立功;高海燕;王永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β2-微量球蛋白(MG)的浓度变化与中医证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各组血、尿β2 - MG浓度,比较分析不同组别血、尿β2- MG浓度的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血β2- MG增高,痰湿壅盛证与其他3种证型相比,发生的概率较大;随着尿β2 - MG增高,阴阳两虚证与其他3种证型相比,发生的概率较大.结论 血、尿β2- MG测定有助于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情况,并且与中医证候具有相关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建平;袁宏伟;王焕玲;刘长玉;冯利民;刘岩;曹旭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消肿止痛胶囊治疗腕舟骨骨折20例疗效观察

    腕舟骨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使腕关节骤然背伸于桡偏,腕舟骨受桡骨茎冲击造成骨折.2006-01-2010-12,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肿止痛胶囊治疗腕舟骨骨折20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王海生;王青云;张国文;邰立武;王志钢;裴俊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加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5例加巴氯芬片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疗效和2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4.2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张力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 芍药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明显改善患者患肢的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自理能力,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秋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舒血宁注射液合曲美他嗪治疗心脏X综合征临床观察

    心脏X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其疼痛特点常为较典型的劳累性心绞痛,为劳力诱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迫感,可向左肩、臂、颈或头部放射,休息并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可缓解.但有的可达1~2 h以上,含硝酸甘油片效果不好,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ST-T改变.2006-2010年,笔者采用舒血宁注射液配合曲美他嗪治疗心脏X综合征26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2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甄晓慧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冠心病不同治法对舌质和舌体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 观察冠心病不同治法对舌质和舌体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病(CH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1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2组30例在治疗1组基础上加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2组治疗3个月后,与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观察3组舌质紫黯、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治疗1、2组舌质紫黯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2组治疗后紫黯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治疗1组治疗后(P<0.05).治疗1组治疗前、后及治疗2组治疗前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舌体血流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2组治疗后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舌体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高于治疗1组治疗后(P<0.05).结论 CHD的治疗效果与舌体血流灌注量及血流速的改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舌体微循环的变化可引起舌质的变化.

    作者:杨红;池黠;周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针刀松解斜角肌治疗颈源性头痛120例临床观察

    颈源性头痛( 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指由颈部病变[包括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病变和(或)颈部软组织病损]等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由于无特异的影像学改变,因此常被忽视或误诊.颈源性头痛发作无规律,常伴有头晕、视力模糊、心悸、失眠、恶心、呕吐以及颈肩疼痛等,患者常服用止痛药物对症处理.2010 - 01 - 01-2011 - 03 - 01,我们采用针刀松解斜角肌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120例,结果如下.

    作者:郭建中;孙立靖;黄宪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从毒邪论治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AL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逐渐上升[1].酒精已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损害的第二大病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认为,毒邪在ALD的发病、进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加强毒邪对ALD致病作用的研究.

    作者:来要良;杨晋翔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76例疗效观察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现代医学采用干预神经内分泌机制、强心、利尿及扩张血管等治疗,但病死率仍较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2010 - 10-2011 - 12,笔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CHF 76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7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高淑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维超声质量管理目标及工作原理浅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超声探测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不仅能显示器官的立体形态和动态变化,还可以直接观察血管分布和血流状况,形成三维超声成像.不仅临床医师需要掌握相关的诊断技术以及技巧,作为设备维护的工作人员也必须掌握相关使用质量管理、工作原理的知识,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作者:李立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针药并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8例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杂症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或手术,存在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大的缺点.2007-11-2009-03,笔者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8例,结果如下.

    作者:司彩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对妇科术后疼痛及胃肠反应的临床观察

    术后疼痛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目前,自控静脉镇痛(PCIA)成为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药物以阿片类药物及曲马多应用广泛,但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头晕等不良反应是其主要的缺点.2010 -10-2011 -07,我们采用屈伸足趾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对妇科术后62例患者进行护理,并与常规护理6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李雅静;纪彩卿;校彩娜;张文辉;许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石英毓麟汤配合艾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60例临床观察

    排卵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21% ~40%,常在不孕同时伴随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月经不调、肥胖及多毛等[1].2010 - 01-2010 - 12,笔者应用石英毓麟汤配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60例,并与枸橼酸氯米芬胶囊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贾翠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妇科养荣胶囊联合黄体酮胶丸治疗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妇科养荣胶囊联合黄体酮胶丸治疗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8例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4例采用妇科养荣胶囊联合黄体酮胶丸进行人工周期治疗,对照组44例单用黄体酮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4%,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黄体期、月经周期较治疗前延长(P<0.05),经期缩短(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孕酮(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2组治疗后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妊娠率63.64%,流产率15.91%,对照组妊娠率45.45%,流产率38.6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妇科养荣胶囊联合黄体酮胶丸治疗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立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丹红中有机溶剂的残留量

    注射用丹红是由丹参和红花制备而成的黄褐色疏松状固体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作用,临床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病、脑血栓及肺原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注射用丹红采用乙醇提取、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技术制备.乙醇属于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1]要求控制的第三类溶剂,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控制其残留量对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关于其残留溶剂的研究,尚未见国内文献报道.

    作者:范桂强;裴丽娟;董军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医学“温病”理论与石河子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及临床症状分析

    目的 分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特点及临床症状,并探讨手足口病与中医“温病”理论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9年收治的268例住院及门诊手足口病患儿从发病的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职业分布、临床分型、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石河子地区手足口病的发病多为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6~8月为高发季节,以5岁以下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临床发病以轻型多见,起病急,可见发热、口腔疱疹、皮疹等.结论 手足口病符合中医“温病”的临床特点,该病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造成了危害,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应将防治措施重点放在幼托机构,并在6~8月作为防控重点期,加强知识宣传,提高家长与教师的卫生意识,可大限度的控制该疫情.

    作者:张志刚;蔡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活血解毒止痛栓治疗慢性肛窦炎60例临床观察

    肛窦炎是肛窦及肛门腺内的急慢性炎症性病变.慢性肛窦炎多因急性肛窦炎迁延不愈日久转变而成,常常反复发作.2004-07-2010 -10,笔者采用自制活血解毒止痛栓治疗慢性肛窦炎60例,并与西医治疗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刘继忠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