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层级管理对聘用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

史德利;郝祥梅;魏雪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 聘用护士, 离职意愿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级管理对聘用护士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将478名聘用护士以自2009年实施分层次管理为界限,抽取实施分层级管理前242名为对照组,实施分层级管理后236名为实验组。采用离职意愿量表和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分层级管理前后两组聘用护士的离职意愿及离职人数。结果:两组离职意愿和离职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结论:分层级管理可以降低聘用护士离职意愿,减少离职人数,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齐鲁护理杂志相关文献
  • DSA 引导下微导丝在调整 PICC 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引导下微导丝在调整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且外周血管条件欠佳、预计再次穿刺困难的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引导调整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并分析导管异位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结果:6例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未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等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调管平均时间为14 min。结论: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少和省时、安全等优点。

    作者:李海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通过监测行机械通气患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的相关性,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在儿科危重患儿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择机械通气后30 min、1 h、6 h、12 h、24 h 5个时间点进行检测PaCO2,同时观察PetCO2值。比较PaCO2值与PetCO2值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时间点患儿PaCO2和PetCO2有相关性(P<0.01)。结论: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儿PetCO2可用于判断PaCO2变化,可连续监测,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作者:李少莉;陈霞;刘淑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 PCI 1例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病死率高,在进行积极心肺复苏的同时或之后尽早接受介入治疗则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且不会增加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2012年10月,我院成功救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搏骤停患者,经长时间心肺复苏后紧急施行PCI术,术后进行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剑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抑郁症住院自杀16例心理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对收治的16例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根据其心理活动变化,经过自杀危险性分析后,在一般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加强患者自我调控能力、阻断患者负性心理、语言交流法、鼓励加强社会交往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本组患者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 D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P<0.05)。结论:对抑郁症住院自杀患者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恢复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隋延辉;刘静;赵美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病医院护工对院内交叉感染认知程度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慢性病医院护工对医院交叉感染的认知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方法:设计和发放问卷调查表,对86名护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工对院内交叉感染认知度低,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结论:提高护工对院内交叉感染的认知程度,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维护自身及照护患者的健康尤为重要。

    作者:董锋;李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痴呆患者家属60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研究组进行持续、有效的护理干预。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了解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社会支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社会支持较低,加强对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并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提高老年痴呆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陈光玲;林春洁;朱翠杏;梁顺甜;伍丽华;杨宇;陈汝兰;苏保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男护士自我效能感现况调查及分析

    目的:通过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男护士自我效能感及功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了解银川市男护士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分析目前男护士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男护士自我效能感的建议。方法:运用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理论,采用国际通用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SES)进行问卷调查,以银川市男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银川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0名男护士进行调查,目前银川市在岗男护士人数较少(50名),并设立对照(相同数量、相同科室的女护士),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名男护士与50名女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护士自我效能感处于高的阶段;男护士“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评分高,“对活动的选择及坚持”评分低;男护士自我效能感不受职称、学历的影响。结论:医院等应对男护士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发掘男护士潜力,合理安排工作,提高男护士自我职业认同感,从而提高男护士的自我效能感。

    作者:陈颖;华桂珍;张佳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40例临床护理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0例危重患者进行床边留置鼻肠管,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33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82.5%;无恶心、呕吐、生命体征明显改变等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结论:危重患者床边留置鼻肠管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易行的方法。

    作者:商薇薇;熊杰;涂莉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研究应用于弱视治疗的新进展

    弱视是一种单眼或双眼佳矫正视力低于正常(低于0.9),又未能与之相应的眼部器质性改变的疾病[1]。随着眼科研究的科学发展,弱视的护理也成为眼科护理中的热点问题,根据近期报道的有关弱视护理的80多篇文章作整理后,对包括儿童弱视的发病率、护理作用、疗效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赖俊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无缝隙交接班流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无缝隙交接班流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入住ICU的22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行传统交接班流程;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ICU的27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行无缝隙交接班流程,并在无缝隙的交接班流程中发现问题,对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及时预防和控制,同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延伸,锻炼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结果:观察组在发现及控制护理安全隐患、减少护理漏洞、提高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无缝隙交接班流程能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思维的能力。

    作者:赵华;耿希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手术室护理方便挂钩的制作与应用

    手术室护理规范用具少,配备难,护理人员常常就地取材,整理各种仪器的连接线时常用绷带将其绑挂在仪器上,不仅不美观,而且麻烦,有时打死结后使用时很难打开绷带,耗时多。笔者从生活中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S”形护理方便挂钩,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秋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电子体温计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电子体温计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3月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住院的100例患者,将电子体温计放于患者左侧腋下,同时将汞式体温计放于患者右侧腋下,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测温数值及完成全病区患者体温测量所需时间。结果: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与汞式体温计测量腋温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明显低于用普通汞式体温计(P<0.01)。结论:电子体温计与汞式水银体温计比较更适合在神经内科普通病房应用。

    作者:孙小惠;季衍丽;张雅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在急症血液透析中的优缺点及留置时间,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将行紧急血液净化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79例、股静脉置管组62例及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9例。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置管并发症少(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在紧急血液透析中可作为首选的穿刺置管方式。

    作者:康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案例分析法在精神专科护士护理知识培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在精神专科护士护理知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工作10年以内的精神专科护士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名,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实验组采取案例分析法;两组培训前后考核评分比较,并对培训后自我评价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护士在培训后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案例分析法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提高精神专科护士的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我评价效果有积极临床意义。

    作者:尹竹芳;向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客观评价得分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服务态度及主动性、关爱与沟通、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等GQOL-74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身心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任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高校男护生心理健康及压力源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某高校男护生压力源及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减轻其心理压力的对策。方法:采取自制压力源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某高校的170名男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男护生所承受的压力源及心理健康状况。结果:72%的男护生认为社会对护理专业的看法给他们明显的压力,53%~56%的男护生认为今后就业、家庭经济困难、继续学习、反复考虑本专业选择是否适合自己,给他们明显的压力。 SCL-90量表的总症状指数显示,51%以上的男护生已出现了自我感觉不佳,而从SCL-90阳性症状均分上看,31%的男护生已出现了轻到中度程度的自我感觉不佳。男护生SCL-909因子评分、总均分与全国青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男护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对护理专业的看法、今后就业、家庭经济情况等,应加强男护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成小群;梅碧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64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组合吸痰管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用一次性组合吸痰管+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冲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对口腔进行顺序擦洗。比较两组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4~5d后,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口腔护理方法的改良,能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口腔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左拥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风险护理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风险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患者焦虑程度、疾病不确定感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留置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使用风险护理可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的不良事件,且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

    作者:罗兰娇;欧颖梅;余锦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对58例ACS患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并观察实施计划后患者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体重指数( BMI)等生理指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在实施6、12个月后,患者TC、TG、LDL、HDL、BMI等生理指标均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后患者生活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ACS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理指标,增加其治疗有效性,并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徐亚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医务人员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患者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现状调查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细菌感染患者实施消毒隔离措施的现状。方法:采用现场查看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50例产ESBLs细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调查,按照科室不同分为内科组、外科组,按照时间不同分为白天组、夜晚组。结果:医务人员对产ESBLs细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措施实施合格率为49.42%;内科组消毒隔离实施合格率与外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白天组医务人员对产ESBLs细菌感染患者在医疗物品专用、环境消毒、人员限制,防护用品的使用,手卫生方面的实施合格率与夜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产ESBLs细菌感染患者实施消毒隔离合格率不容忽视,应加强外科和夜晚医务人员对产ESBLs细菌消毒隔离执行力度,是有效预防产ESBLs细菌在院内传播的方法。

    作者:宁小玲;潘玲;刘小芬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齐鲁护理杂志

齐鲁护理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省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