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的非对称性

骆文斌;张万;李建富;余跃生

关键词:苗族, 体质人类学, 足形, 非对称性
摘要:目的:探讨贵州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的非对称性,为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和鞋型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足部测量方法,测量556名(男266,女290)贵州地区苗族大学生足18项指标.结果:所测项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左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男性占44.44%、女性占83.33%;足长左侧>右侧差值均数,男性为(4.09士1.97)mn、女性为(4.41±1.74) mm;足长左侧<右侧差值均数,男性为(4.27±2.35) mm,女性为(4.33±2.21)nn.足长左、右侧差值D>1 mm、-1 mm≤D≤1mm和D<-1 mm构成比,男性分别为26.69%、44.36%和28.95%,女性分别为18.62%、40.69%和40.69%.结论: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鼠腺胃常规显微制片的技术优化

    基于石蜡制片和H-E染色的常规显微制片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及基础医学的教学科研中应用十分广泛.高质量的显微切片应能大程度维持组织的形态,做到切片完整,厚度均匀,无显著人工假象,染色对比清晰等[1].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制片质量,须依靠技术方法的标准化和制片条件的优化.以小鼠腺胃常规制片为例.小鼠的腺胃与人类的胃在层次结构和组织学特点上近似[2],常用于教学和科研观察.但小鼠胃制片时常见腺体结构不完整、标本显微结构不清晰、收缩较严重以及平滑肌层过度分离等人工假像.

    作者:苏璐;秦鹏蕊;郑翔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尝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尚无经验.本教研室尝试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和整理出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学习内容,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校本教材,取得了初步效果.

    作者:史杰;雷有杰;武新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异常的胸肌

    笔者在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剥离胸前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发现,于胸大肌后下方,胸小肌前外侧方有一变异骨骼肌.此变异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平英;陈仕杰;李莹;陈勇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人体解剖学微课合适语速探讨

    微课是一种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较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借助移动终端及现代网络技术手段,便于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1].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知识点多、名词多,授课时间长,不能持续吸引学生注意力,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而微课能使学习者在很短时间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掌握课程要点,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较好的适用形式[2].笔者发现,人体解剖学微课在录制时,除了要编写好脚本,准备好标本外,授课语速特别重要,语速过快或过慢,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使用效果,而其合适语速的研究,经检索无相关报道.为探讨人体解剖学微课授课合适语速,本人做了实验研究,现总结如下.

    作者:崔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指长比与男性胃癌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宁夏汉族男性指长比(2D∶4D)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体质测量法,比较宁夏汉族男性186例(对照组93例,胃癌患者组93例)左右手指长比(2D∶3D、2D∶4D、2D∶5D、3D∶4D、3D∶5D、4D∶5D)均值及其差异性,分析2D:4D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转移距离间的相关性.结果:宁夏汉族男性胃癌患者组各指长比均值均低于对照组,2D∶4D、3D∶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组2D∶4D<1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D∶4D均值与胃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转移距离无相关性.结论:指长比,尤其是2D;4D与宁夏汉族男性胃癌有关,可能是胃癌早期筛查的间接指标之一.

    作者:陆宏;王璐;白春月;于皓臣;马占兵;霍正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数字化穿支皮瓣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穿支皮瓣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已逐渐成为临床皮瓣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传统的标本剥制技术耗时长、破坏性大,标本不能重复使用,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Saint-Cyr等[1]于2009年对不同部位的多个单穿支进行了选择性血管造影,并利用CT自配软件首次绘制出3D可视化皮瓣.而随着三维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2-6],唐茂林等[7-9]、周小兵等[10-12]将造影剂氧化铅与明胶、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配制成混合填充剂进行人体血管灌注,通过CT数据重建血管三维图像,成功地将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引入到全身动脉三维可视化研究.然而,该方法在皮肤血管灌注显示上仍然存在不足.本研究结合明胶-氧化铅灌注技术的优点,采用多点分部灌注,选择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水凝胶及乳胶-羧甲基纤维素/氧化铅混合造影填充剂分量行全身动脉造影,经X线摄影、CT扫描采集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制做动脉穿支皮瓣的三维重建,为临床外科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的科研数据.

    作者:郭东铭;谢巍;谭建国;曹宇辉;姚婕;邓南星;周小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LARITY组织解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为了实现从完整的生物组织中获得其详细的形态结构及分子信息,科学家们做出了长久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也因此带动了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革新[1-2].传统方法中,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科研中采用多成熟的方法是组织切片和结构重建技术[3].然而,该技术大的缺点是大多数研究只能在极小范围的神经组织中进行,而切片会导致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的变形或破坏,同时所获得的组织信息仅为20~50μm的厚度[3],即使是使用当前先进的双光子显微镜,其可视厚度也不超过600~800 μm[4],这极大地限制了对脑内一些物质分布不同脑区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也完全不能满足从组织的整体水平研究其结构-功能相关性的需求,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

    作者:王满才;王向文;马玉婧;张昕;魏振刚;张亚武;马建忠;徐小东;张有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虫草素增强突触分化诱导基因1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虫草素对脊髓组织内突触分化诱导基因1(SynDIG1)表达和神经系统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神经损伤修复的内在机制.方法:将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组,对照组不损伤脊髓,治疗组与损伤组行脊髓半横切损伤,随后治疗组给予虫草素处理,损伤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术后14、21、28、35 d用BBB和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并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测定脊髓组织内SynDIG1活性.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均表明术后14d损伤组和治疗组均有神经细胞SynDIG1表达,在28 d达到高峰,之后呈高水平表达,且SynDIG1水平在高剂量治疗组明显高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损伤组,BBB和斜板试验评分在高剂量治疗组均明显高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损伤组.结论:虫草素明显改善损伤区域的微环境,激活神经系统的内源性修复机制,促进神经细胞SynDIG1大量表达,有利于神经系统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孙丹华;陈旭东;徐纪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大鼠脑髓鞘坚牢蓝染色的两种不同复染方法比较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是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缠绕神经元轴突所形成的管状节段性结构,其主要成分是70%脂类和30%蛋白质构成的鞘磷脂结构[1],而有髓神经纤维是大脑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检测髓鞘脂类表达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劳克坚牢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髓鞘染色方法[2-3].但LFB染色也有不同的复染方法,其染色效果亦有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成年鼠和幼鼠2种不同鼠龄阶段的大脑髓鞘LFB染色,比较焦油紫和伊红2种不同复染方法的优缺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染色方法.

    作者:杨德慧;古梓婷;赖胜敏;罗利;马宇昕;刘靖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姜黄素对博来霉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博来霉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观察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检测TNF-α和ICAM-1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肺组织结构未见异常,模型组有广泛充血水肿,肺泡腔有大量渗出液和炎细胞浸润,随时间延长,部分肺泡间隔增宽,管壁增厚,不同剂量姜黄素量组肺组织的损伤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模型组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不同剂量姜黄素组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且中剂量姜黄素组TNF-α和ICAM-1的表达水平低.结论:不同剂量姜黄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尤以中剂量保护作用强,且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ICAM-1的高表达有关.

    作者:胡亚男;郭志刚;李银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科研反哺教学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的探索及意义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该意见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有效地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所谓科研反哺教学,指的是高校利用科研平台的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盛花;桂丽;黄大可;谢芬芬;祝晓梅;郑丽明;贾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miR-126促进脊髓损伤模型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miR-126对在体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应用Allen法制作小鼠第10胸椎脊髓挫伤模型,在损伤后不同时期应用BMS评分对运动功能评估后,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组织病理学及尼氏体的变化.RT-PCR检测miR-126、nestin、HOXA9表达量,同时免疫印迹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miR-126、nestin早期表达量下降,后期有所升高.HOXA9表达量则出现与其相反趋势.组织学检测早期损伤部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尼氏体丢失,后期损伤程度减轻,尼氏体逐渐增多.BMS评分随神经元的增多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高.结论:脊髓损伤后miR-126在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同时,通过负向调节HOXA9表达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从而促进小鼠运动功能修复.

    作者:张永涛;高渊涛;李宵;付明阳;田峰;李鹏飞;刘芳;王春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胃癌患者的指长波动性不对称

    目的:分析宁夏汉族男性胃癌患者指长波动性不对称(FA).方法:采用体质测量法,比较分析宁夏汉族男性186例(对照组93例,胃癌患者组93例)指长FA(2FA、3FA、4FA、5FA)及复合FA(CFA)的均值及其差异性,分析指长FA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转移距离间的关系.结果:宁夏汉族男性胃癌患者组各指长FA均值均高于对照组,2FA、3FA、4FA有显著性差异;胃癌患者组4FA在左右手差值(| L-R|)≥0.04 mm组显著增高;胃癌患者组4FA均值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转移距离无相关性.结论:指长FA水平与宁夏汉族男性胃癌有关,4FA可能是胃癌早期筛查的间接指标之一.

    作者:李可可;王璐;于皓臣;霍正浩;陆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

    微课[1]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遵循视频资源制作的规律.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2]是微课设计中的关键技巧,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微课建设与应用的逐渐兴起,成为了研究热点.现探讨解剖学微课设计中教学信息的视听化处理技巧,旨在与大家分享经验,合力推动相关教学改革.

    作者:杨光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Authorware的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麻醉解剖学是临床麻醉学的重要基础学科,是麻醉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麻醉实践之前必修的桥梁课程.而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构成了本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内使用的《麻醉解剖学》(第3版)教材[1]包括11章、51节内容,其中理论讲述多而实验教学内容相对少,以目前的教学时数难以全面传授.以往的麻醉解剖学课堂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以挂图黑板或PPT课件讲解理论,剩余时间为学生示教标本内容,让学生自己观察标本,后简单实验操作.学生感觉听课枯燥难记,标本内容难以形成立体形态概念,进而勉强应付实验操作,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2].笔者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软件制作麻醉解剖学课件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结合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在麻醉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者:陈华勇;朴成哲;金润浩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人工光照24 h,光照强度控制在300 LUX.光照80天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正中隆起表面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对照组正中隆起无纤毛区细胞结构清楚,在室管膜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实验组正中隆起无纤毛区细胞结构不清,分泌颗粒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明显下降,这种改变可能与生殖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秦永;郝庆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透射电镜在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连接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透射电镜技术在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连接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罗氏血糖仪检测大鼠尾血血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回肠上皮细胞连接的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大鼠回肠组织claudin、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稍感松弛,电子密度有所降低;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则出现缝隙异常增宽现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透射电镜技术可应用于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连接病理形态学分析,对糖尿病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志尚;毋亚仙;刘立娜;谭金山;刘颖;梁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双侧胸骨肌与胸锁乳突肌相连变异一例

    笔者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例成年男性尸体上出现双侧胸骨肌且与双侧胸锁乳突肌相连变异,现报道如下.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和深筋膜后,胸骨肌位于双侧胸大肌的前面和胸骨两侧,呈“八”字形,上窄下宽,右侧较粗大,左侧细小.右侧胸骨肌长24.5 cm,其上、中、下三部肌腹的宽分别为1.1cm、3.5cm、2.8 cm;左侧胸骨肌长17.9 cm,其上、中、下三部肌腹的宽分别为0.6cm、1.5 cm、1.7cm.右侧胸骨肌以腱膜起于第7肋软骨、腹直肌鞘前层及腹外斜肌腱膜,肌纤维行向内上方,在胸骨角处移行为肌腱,末端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移行在一起.左侧胸骨肌以腱膜起于肋弓内侧缘,肌纤维行向内上方,在第3胸肋关节处移行为肌腱,分两个头,内侧头止于胸骨角,外侧头继续向上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移行在一起.左、右胸骨肌的肌腱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相连形成联合腱,相互靠拢且由结蹄组织相连于胸骨柄,呈X形状(图1).

    作者:崔涛涛;丘继哲;邵水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舒尼替尼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目的:探索舒尼替尼对胃癌细胞BGC-823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舒尼替尼处理BGC-823细胞24、48、72、96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得出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592 8 μmol/L.筛选出比较接近半数致死量的3个药物浓度0.25、0.50、1.00 μmol/L作用细胞48 h后,细胞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otch-1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Notch-1、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舒尼替尼在浓度0.156 25~10μmol/L时可显著抑制BGC-823细胞增殖,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细胞核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舒尼替尼处理BGC-823细胞48 h后随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数量显著增多.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舒尼替尼作用48 h后,Notch-1蛋白的表达水平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caspase-3、caspase-9表达水平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舒尼替尼通过抑制Notch-1的信号通路活性,进而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杨旭;刘春灵;徐宛玲;马永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的非对称性

    目的:探讨贵州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的非对称性,为体质人类学积累资料和鞋型设计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足部测量方法,测量556名(男266,女290)贵州地区苗族大学生足18项指标.结果:所测项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左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男性占44.44%、女性占83.33%;足长左侧>右侧差值均数,男性为(4.09士1.97)mn、女性为(4.41±1.74) mm;足长左侧<右侧差值均数,男性为(4.27±2.35) mm,女性为(4.33±2.21)nn.足长左、右侧差值D>1 mm、-1 mm≤D≤1mm和D<-1 mm构成比,男性分别为26.69%、44.36%和28.95%,女性分别为18.62%、40.69%和40.69%.结论:苗族大学生足部形态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作者:骆文斌;张万;李建富;余跃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