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璐;李咏兰;郑连斌;宇克莉;包金萍
目的:研究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方法调查了屯堡人507例(男251例,女256例)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屯堡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屯堡人有蒙古褶率下降,眼裂倾斜度渐趋水平,鼻根变低、颧突度中等率增加、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狭窄型率下降,红唇厚度窄型率上升.屯堡人口裂宽、形态面高、鼻高、鼻长、上唇皮肤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额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长、面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高、头水平围与年龄无相关.屯堡人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口指数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额顶宽度指数、颧额宽指数、鼻指数、容貌耳指数与年龄无相关.结论:屯堡人蒙古褶、眼裂倾斜度、眼色、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出现率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规律.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口指数与年龄相关.
作者:倪晓璐;李咏兰;郑连斌;宇克莉;包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形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传统解剖学实验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本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采用“小教师”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将我们的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闫建国;周亚莉;付升旗;方方;王松涛;崔卫刚;刘恒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笔者在制作1例成年男性左下肢肌标本中,发现其腓骨短肌于跟骨外侧多一止点,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左下肢的腓骨短肌起点及走行正常,其在外踝水平面上方22.10mm处发出一短头.该短头与腓骨短肌外侧缘成15°,其止点与跟骨结节在同一水平面上相距40.00mm.该短头宽处7.24mm,窄处2.20 mm,厚处2.38 mm,薄处1.14 mm.
作者:翟雪佳;马建军;王可;欧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孕母24岁,孕1产1.孕22周2d因B超检查发现胚胎多发性畸形,至医院行引产术娩出患儿.患儿娩出时已经死亡,男性,胎龄22周,体长140.2 mm,腹围126.8 mm,体质量197克.检查见:该畸形儿无大脑,也无脑颅骨,覆盖颅骨的皮肤缺如,其颅裂口处可见部分脑组织被覆于颅底.颅裂口:前后径为37.1 mm,左右径42.2 mm,颅裂口的周长160.0mm.
作者:郭丹;唐琛;李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形态学科,直接观察人体的形态结构,上好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督促学生的标本实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采用人体标本考试的方法来进行验证.传统的考试方法是采用实物标本考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我们改革考查方式,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考试.因为本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精减不必要的考试环节,保证公正、公平的考试条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目前采用实物标本图片直接彩色打印在试卷上的方式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鸣;尚琳;李治华;曹靖;臧卫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6)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卵泡的定量表达,探讨外源性BMP-6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迹观察BMP-6蛋白在不同年龄小鼠体内,以及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卵泡中定量表达情况;采用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的rhBMP-6添加至培养液中持续到培养8d或11d,观察腔前卵泡的生长、成熟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和比较添加BMP-6不同剂量组在培养6、10、11d的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卵泡中均检测到BMP-6蛋白的表达,体外表达量明显低于体内.体外培养中,相对于对照组,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显著增加腔前卵泡的成熟率,而添加至培养11d显著降低腔前卵泡的成熟率;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对腔前卵泡的成熟率无影响;50和100 ng/ml BMP-6对于腔前卵泡的生长,形态上并无明显变化.ELISA结果显示,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11d组中,6、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低于对照组,而添加至培养8d组中,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显著升高;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培养液中孕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但雌二醇却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外源性BMP-6能够促进腔前卵泡的体外成熟,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或)分泌而产生的.
作者:王喜艳;徐邦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不同汉族群体之间舌运动类型的关系,积累人类学研究的资料.方法:选择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乡、武威市富强铺乡、兰州市的汉族人群共计546例(男266例,女280例)调查了卷舌、叠舌、翻舌、尖舌、三叶舌5项舌运动类型.结果:甘肃汉族卷舌出现率为63.6%,叠舌出现率为12.8%,翻舌出现率为46.5%oo,尖舌出现率为52.0%,三叶舌出现率为3.3%;5项舌运动类型的出现率性别间均无差异;5个项目彼此相关的指标有卷舌与尖舌、卷舌与翻舌、叠舌与翻舌、翻舌与三叶舌;甘肃汉族卷舌与尖舌出现率低于国内其他汉族群体,卷舌出现率与四川资阳、江西、辽宁汉族相接近.叠舌出现率明显低于宁夏汉族而高于国内其他汉族群体,与兴安盟、阿盟、巴盟汉族相接近.翻舌出现率均高于国内其他汉族群体,与内蒙古汉族相接近.三叶舌出现率处于偏低水平,与四川资阳、山东、宁夏汉族相接近.结论:甘肃汉族舌运动类型在我国汉族群体中是相对独立的.
作者:马斌;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卫红;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PPSWE转基因小鼠发育过程中视皮质神经元凋亡规律.方法:取不同发育时间的(P0、P7、P14、P30、P90、P180) APPSWE转基因模型鼠与同时间点野生型小鼠,用Nissl染色法观察视皮质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视皮质细胞内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随着小鼠的生长发育,P14以后,模型组视皮质神经元caspase-3阳性细胞密度比对照组高.结论:APPSWE转基因小鼠发育中的视皮质神经细胞过度凋亡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联系.
作者:臧建峰;牛艳丽;刘恺;于东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比Chn、Fels、Rwt 3种骨龄测定方法在拉萨藏族儿童少年中的应用,评价其科学性,为临床合理应用骨龄测定评价藏族个体生长发育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拉萨地区6所大、中、小学的1 001名青少年,采用Fels、Chn骨龄测定方法进行手腕部骨龄评价,Rwt法进行膝部骨龄评价、比较分析不同种测定方法测定的骨龄之间及它们与日历年龄的相关性,建立优预测日历年龄的拟合方程.结果:Chn、Fels、Rwt法测定骨龄均小于日历年龄;不同年龄组Chn、Fels、Rwt法测定骨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生群体Chn法与Fels法、Chn法与Rwt法测得骨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群体Chn与Fels法、Fels与Rwt法测得骨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群体中Chn、Fels、Rwt法测定骨龄与日历年龄相关性达0.886~0.912,男生群体以Fels法与日历年龄相关性大,由Fels法推测日历年龄的拟合方程为日历年龄=0.853×Fels法测得骨龄+3.222,它能解释变异的83.2%,女生群体以Chn法与日历年龄相关性大,由Chn法推测日历年龄的拟合方程为日历年龄=0.890×Chn法测得骨龄+2.164,它能解释变异的82.5%.结论:骨龄测定方法间具有差异性,有些骨龄测定法不宜直接用于临床,应尽可能制定本地区、本民族的骨发育标准.
作者:刘堃;任甫;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硒对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及瘤体硒结合蛋白1(SBP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5-氟脲嘧啶(5-FU)组,低、高剂量亚硒酸钠组,高剂量亚硒酸钠+5-FU组,动态监测各组裸鼠体质量及移植瘤的体积,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检测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裸鼠移植瘤体积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显著减小,实验组移植瘤组织中SBP1蛋白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显著增加.结论:硒通过诱导SBP1的表达,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玉英;谭亮;李艳萍;伍思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20~79岁共1 000例(男500例,女500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甘肃两地农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3-4.4-2.3、3.0-4.4-2.2,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5-1.4、5.4-4.3-1.4,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平凉地区男性内因子在50岁达到低,后逐渐增加,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男性相反;男性中因子在30岁达高,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外因子男女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武威地区男性内因子40岁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中因子男女相似,在40岁前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外因子相似,在40岁前下降幅度大,后较平缓.甘肃农村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甘肃农村汉族男、女平均体型与北方族群体型更接近.
作者: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斌;马卫红;白静雅;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笔者2012年曾先后发文提出解剖学教学应该转轨,进行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即在授予适量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1-2].有同道质疑说3个教育目标应该是各课程分工合作才能达成的,专业课学时紧缺,知识都教不完,哪能锦上添花?素质教育遇上高考独木桥即举步维艰,三融合于理不通,可行性也值得怀疑.
作者:董炘;汪华侨;李华;潘三强;姚前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标本模拟经胸前壁径路的内镜甲状腺手术,明确一系列组织层面和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方法:对标本模拟施行了内镜甲状腺手术.结果:组织层面是胸前壁胸大肌筋膜与颈前深筋膜浅层为一连续的筋膜层面;内镜甲状腺分离三角是寻找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中静脉的一个重要层面.特殊组织结构位置关系为下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浅面;喉返神经位于下甲状旁腺的深面;上甲状旁腺与喉返神经入喉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面.结论:指导外科医生安全地施行内镜甲状腺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的结构.
作者:李莉洁;李国新;吴涛;郑向民;丁自海;侯致典;江道振;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一种易操作的、高效的小鼠间充质干细胞(mMSC)的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为mMSC的获取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3周龄C57BL/6小鼠,取出双侧股骨、胫骨,冲出其内骨髓细胞并弃掉,将骨段剪成小块,胶原酶消化后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出MSC.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过程,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并对其进行成脂及成骨鉴定.结果:使用该方法分离培养的mMSC形态均一、生长良好,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表达CD29和Scal-1,不表达CD34、CD45和CD11b,并具有成骨成脂潜能.结论:利用本操作方法,可以从小鼠密质骨中成功分离培养得到MSC,且高效易行.
作者:袁雅红;周春芳;卢智勇;王小莉;杨卓顺;李东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形态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等的实验内容,主要讲述微观世界形态结构,在形态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苦恼于该门课程内容抽象复杂,记忆的东西很多,繁琐且不易归纳,难讲、难懂、难记,极易导致厌学情绪[1].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Powerpoint (PPT)课件讲解,无法完美地显示内容的层次关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全景,如果教师讲解过程中还使用链接,将使课件变得混乱,使得讲课或听课时的思路都不清晰,不太好把握全局.
作者:陈同强;袁娲;郭丹;刘波兰;林卡莉;况花荣;邓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对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间歇低氧组,高、低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间歇性暴露于低氧条件下,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比色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八臂迷宫测试动物记忆功能.结果:间歇性低氧后脑组织结构损伤、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增多,动物记忆能力下降;与间歇性低氧组比较,葡萄籽原花青素能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降低MDA含量,延缓SOD活性降低并保护其活性,显著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量,动物记忆能力提高;上述变化在高剂量葡萄籽原花青素组为显著.结论:葡萄籽原花青素可提高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脑组织耐缺氧作用,减轻大鼠脑组织结构损伤、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赵雅宁;刘文倩;窦娜;曹书华;郭霞;李淑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出血后辛伐他汀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cappaB,NF-κB)和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制作脑出血模型,Garcia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脑组织NF-κB、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脑出血后NF-κB和IL-1β蛋白表达显著增多,辛伐他汀干预后NF-cB和IL-1β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脑含水量显著下调,与脑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上调相一致.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NF-cB通路,抑制IL-1β的表达,减轻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炎症损伤,对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作者:杨莎莎;周洪霞;孟令丽;张作凤;田清友;王茜;魏子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渐增强.课程整合也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大学医学院自2004年起,全面实行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形态学实验课也由原有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实验课组合而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医学院自2012年9月起在2011级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新体系.为了配合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新体系,形态学分中心建立了专业性、综合性、融合性的比较形态学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多学科资源的集成与融合,促进学科间知识点衔接及横向联系,服务于教学,开放共享,动态更新,与课程改革同步,提高医学形态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冬梅;杨水友;毛峥嵘;杨友金;彭慧琴;叶治国;夏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为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以十二指肠大乳头为中心,观察血管分布特点、测量管径及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入肠壁处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的短距离;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胰十二指肠区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十二指肠大乳头(13.70±1.09)mm转向胰下方,与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吻合成前动脉弓.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于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1.12±0.09)mm处,再一次跨过胆总管移行为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距离十二指肠乳头为(14.8±6.45)mm;胰头前动脉弓凸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3.08±2.35)mm.胰头后动脉弓凸处也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6.10±3.21)mm;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在胆总管右侧与之伴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起始处距离Vater壶腹(12.50±1.30)mm,直径为(0.42±0.05)mm;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向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了解胰十二指肠区的血管分布和毗邻关系,对于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陈敏;石小田;易西南;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2].所以,目前学生中蕴涵着很大的学习与成材的积极性,我们发现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急功近利,过分重视考试和考试成绩,表现出对考试内容的关心大于对课程内容的关心;(2)整体观念淡薄,难以对人体及生命现象形成完整的概念;(3)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层次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作者:孙丰刚;李跃;顿爱社;吕伯实;景学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