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剖学从课程整合到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

董炘;汪华侨;李华;潘三强;姚前尹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 课程整合, 融合, 知识, 素质教育, 模式构建, 举步维艰, 教育目标, 专业课, 价值观, 独木桥, 培养, 能力, 基础, 高考, 发文
摘要:笔者2012年曾先后发文提出解剖学教学应该转轨,进行三融合教学模式构建,即在授予适量知识的基础上着重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1-2].有同道质疑说3个教育目标应该是各课程分工合作才能达成的,专业课学时紧缺,知识都教不完,哪能锦上添花?素质教育遇上高考独木桥即举步维艰,三融合于理不通,可行性也值得怀疑.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活跃教学课堂培养学生能力

    高等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2].所以,目前学生中蕴涵着很大的学习与成材的积极性,我们发现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急功近利,过分重视考试和考试成绩,表现出对考试内容的关心大于对课程内容的关心;(2)整体观念淡薄,难以对人体及生命现象形成完整的概念;(3)缺乏对学科知识深层次思考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作者:孙丰刚;李跃;顿爱社;吕伯实;景学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经胸前壁径路内镜甲状腺手术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标本模拟经胸前壁径路的内镜甲状腺手术,明确一系列组织层面和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方法:对标本模拟施行了内镜甲状腺手术.结果:组织层面是胸前壁胸大肌筋膜与颈前深筋膜浅层为一连续的筋膜层面;内镜甲状腺分离三角是寻找甲状腺下动脉和甲状腺中静脉的一个重要层面.特殊组织结构位置关系为下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下动脉的浅面;喉返神经位于下甲状旁腺的深面;上甲状旁腺与喉返神经入喉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面.结论:指导外科医生安全地施行内镜甲状腺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的结构.

    作者:李莉洁;李国新;吴涛;郑向民;丁自海;侯致典;江道振;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甘肃农村汉族成人Heath-Carter体型

    目的:研究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甘肃省农村汉族成人20~79岁共1 000例(男500例,女500例)进行体型研究.结果:甘肃两地农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3-4.4-2.3、3.0-4.4-2.2,均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5-4.5-1.4、5.4-4.3-1.4,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平凉地区男性内因子在50岁达到低,后逐渐增加,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与男性相反;男性中因子在30岁达高,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外因子男女相似,随着年龄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武威地区男性内因子40岁后逐渐降低,女性随着年龄逐渐增加;中因子男女相似,在40岁前逐渐增加,后逐渐降低;外因子相似,在40岁前下降幅度大,后较平缓.甘肃农村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甘肃农村汉族男、女平均体型与北方族群体型更接近.

    作者:海向军;何烨;何进全;汪玉堂;马斌;马卫红;白静雅;席焕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体形态学课程教师如何应对国家“5+3”教育体制改革

    “5+3”教育体制改革即临床大学本科5年在校学习,毕业后进行为期3年的执业医师培训.其特点是以“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培养主线;其标志是毕业后4证俱全即硕士学位与毕业证,临床医师培训证与行医执照.这种类型毕业生与其他类型不同(表1).这种“三临”“四证”生正是未来卓越医生的雏形,也是具有能诊治多种疾病,受欢迎的全科医生.

    作者:柏树令;田伟;沙宪政;曲波;赵玉虹;闻德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对缺血缺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移植对缺血缺氧脑损伤新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7d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和模型组分别经侧脑室注入BrdU标记的hAECs悬液和PBS治疗,假手术组不治疗;移植后30 d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当天取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神经颗粒素(Ng)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对比,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水迷宫实验后,移植组脑切片检出BrdU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GAP-43和Ng的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移植组较模型组增加.结论:hAECs移植入脑缺血缺氧大鼠脑内后,GAP-43蛋白和Ng的表达增强,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与延伸,致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刘红敏;陈旭东;华新宇;王晓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兰州回族人群STR基因座多态性及遗传关系

    目的:通过研究兰州地区500名回族无关个体D8S1179等15个基因座的遗传频率,同时应用其他9组中国人群的STR基因座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各人群的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关系.方法:对500名兰州回族个体血样DNA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并检测;分析兰州回族等10组人群的遗传亲源系数并构建群体系统发生树.结果:兰州回族15个STR基因座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联合应用此15个STR基因座的累计个体识别能力(TDP)达0.999 999 999 999 999 986,累计非父排除率(TPE)达0.999 995 813,符合个人识别及亲权鉴定的统计学要求;遗传关系分析显示兰州回族与广西回族的遗传关系接近,并与青海回族、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青海撒拉族列为1个聚类群,兰州回族与兰州汉族较其他8个民族遗传关系远.结论:兰州回族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数据为涉及回族人群的司法鉴定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这些数据的获得将有助于进行民族、起源、迁徙、基因交流等群体遗传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红兵;杨鑫;哈飞;张子龙;谢小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贵州屯堡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目的:研究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方法调查了屯堡人507例(男251例,女256例)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屯堡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屯堡人有蒙古褶率下降,眼裂倾斜度渐趋水平,鼻根变低、颧突度中等率增加、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高度狭窄型率下降,红唇厚度窄型率上升.屯堡人口裂宽、形态面高、鼻高、鼻长、上唇皮肤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额小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长、面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高、头水平围与年龄无相关.屯堡人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口指数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额顶宽度指数、颧额宽指数、鼻指数、容貌耳指数与年龄无相关.结论:屯堡人蒙古褶、眼裂倾斜度、眼色、上唇皮肤部高度、红唇厚度出现率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规律.容貌面指数、形态面指数、头面高指数、口指数与年龄相关.

    作者:倪晓璐;李咏兰;郑连斌;宇克莉;包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浙江乡村汉族体型

    目的:研究浙江乡村汉族体型特点.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浙江乡村汉族390例(男186例,女204例)成人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浙江乡村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0-5.2-2.1,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高的3种体型分别为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46.2%)、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17.2%)、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7.5%),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为70.9%.浙江乡村汉族女性体型均数为5.3-4.9-1.6,属于偏中胚层-内胚层体型.在13种体型中,出现率高的体型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37.3%)、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30.4%)、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14.7%),这3种体型出现率之和为82.4%.浙江乡村汉族随年龄增长,内、中因子值线性增大;外因子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增长,外因子值线性减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内、中、外因子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浙江乡村汉族男女性身高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体质量与年龄无相关.与其他乡村汉族以及少数民族资料比较,浙江乡村汉族体型与湖南娄底汉族、山东汉族接近,与南方少数民族距离远.结论:随年龄增长,浙江乡村汉族身体充实度增大,而线性度下降;女性比男性线性度更小.浙江乡村汉族体型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的特点.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张瑜珂;郑连斌;吕桂芬;李传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神经-肌接头退变相关因素与骨骼肌减少症形成的联系

    随年龄增长,骨骼肌质量和肌纤维数量会进行性减少,其机能亦逐渐下降,此即为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1].骨骼肌的这种变化使老年人更易并发其他疾病,容易跌倒以致造成骨折,严重时直接导致老年人丧失独立活动能力[2].目前研究表明,骨骼肌减少症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物模型和人群研究结果显示:运动神经元与年龄相关的退变导致神经-肌接头(neuromuscular j unction)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受损,可致骨骼肌纤维出现功能性去神经支配(functional denervation)[3].

    作者:王灵战;王立群;孟壮志;毕伏龙;赵宗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未成熟卵子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的受精和胚胎发育分析

    目的:探讨超排卵周期中的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MⅠ期)未成熟卵子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受精及胚胎的发育潜能.方法:选取46个ICSI周期,收集MⅠ未成熟卵子共64枚,对照组为264枚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卵子,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后,比较2组的受精率、卵裂率、退化率和优胚形成率.结果:行ICSI后,MⅠ组受精率34.38%,优胚率33.33%,均显著低于MⅡ组受精率81.06%,优胚率95.65%,而卵裂率在2组间无差异,MⅠ组的退化率(15.62%)及异常受精率(36.36%)显著高于MⅡ组的退化率(2.27%)及异常受精率(6.54%).结论:在常规超排周期中,MⅠ期卵子具有一定的受精能力和卵裂能力,虽然其优胚率显著低于MⅡ组,但其增加了患者的有效胚胎数,并且具有一定的发育潜力.

    作者:尹萍;李凯;张迅轶;陈敏;童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胸椎椎基静脉孔的解剖学观察及测量

    目的:通过对胸椎椎基静脉孔(BVF)的观察测量,明确BVF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距离,为临床脊柱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测量276块成人胸椎BVF的数目、面积、与椎体上下缘距离、与左右椎弓根短距离.解剖成人尸体13具,观察BVF的形态结构.结果:BVF形态以圆形多见,平均2.2个,不同人体BVF数目差别大,分布集中;面积平均0.3cm2,上缘与椎体上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5 cm,下缘与椎体下缘的平均垂直距离0.76 cm,左缘与左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45 cm,右缘与右侧椎弓根的平均短距离0.50 cm;BVF与椎体上缘距离及与左椎弓根短距离在不同人体或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BVF与椎体下缘距离及与右椎弓根短距离在同一人体不同胸椎有差异;除第2、9、11胸椎外的BVF与本椎体上下缘距离有差异,第1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近,第10、12胸椎的BVF距离椎体下缘较远,在第4、8、11胸椎,BVF与同一椎骨左右椎弓根短距离有差异,BVF偏向左侧;尸体解剖可见血管出入BVF,并有脂肪组织等软组织填充.结论:胸椎BVF是胸椎椎体后壁以圆形为主面积0.3cm2的骨性孔,与椎体上下缘有0.75 cm及左右椎弓根0.45 cm的无血管出入骨质区域,该区域为临床椎体后壁外科手术提供操作空间.

    作者:马春明;鞠晓华;杜晓东;李进;李国涛;吴雷;王孝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虚拟解剖在中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虚拟解剖技术,使得人体解剖达到手中无刀的境界成为可能.虚拟解剖是一种利用多螺旋CT、磁共振造影等先进的成像技术对人体(尸体)进行全方位的三维扫描,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扫描的信号还原成逼真的三维人体图像,并将其处理成可以从不同方位和层次对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进行拆装和观察的计算机技术.在中专卫校的解剖学教学中,由于人体标本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效果降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给虚拟解剖提供了基础,利用虚拟解剖技术进行教学,其优势显而易见.

    作者:林立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医学检验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仍然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1],纯理论内容偏重,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科学地运用临床案例进行教学,因此不能与医学检验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把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现场教学模式.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应用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符合形态学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教师边讲授边示范,学生边听讲边观察,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魏静波;刘辉;高俊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在人肿瘤细胞系K562、A549、SGC7901和SGC7901/VCR的表达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在常见人肿瘤细胞的表达.方法:培养K562、A549、SGC7901和SGC7901/VCR细胞,RT-PCR检测ABCC1 mRNA的表达;SABC法检测MRP1蛋白的表达.结果:4种细胞均有ABCC1 mRNA的表达,SGC7901/VCR细胞的ABCC1 mRNA水平显著高于SGC7901细胞;SGC7901/VCR细胞MRP1表达显著高于SGC7901.结论:ABCC1/MRP1可能参与SGC7901细胞获得性多药耐药.

    作者:曹兴玥;靳艳;路军秀;王国栋;高福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动脉应用解剖

    目的:为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25具尸体标本采用大体解剖方法,以十二指肠大乳头为中心,观察血管分布特点、测量管径及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入肠壁处的短距离,与肝胰壶腹的短距离;采用128排螺旋CT对5例新鲜胰十二指肠区标本进行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记录十二指肠乳头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在十二指肠大乳头(13.70±1.09)mm转向胰下方,与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吻合成前动脉弓.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在于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1.12±0.09)mm处,再一次跨过胆总管移行为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距离十二指肠乳头为(14.8±6.45)mm;胰头前动脉弓凸处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3.08±2.35)mm.胰头后动脉弓凸处也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处,距十二指肠大乳头(16.10±3.21)mm;十二指肠乳头动脉在胆总管右侧与之伴行进入十二指肠乳头部,起始处距离Vater壶腹(12.50±1.30)mm,直径为(0.42±0.05)mm;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地体现胰十二指肠区血管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向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了解胰十二指肠区的血管分布和毗邻关系,对于内窥镜十二指肠大乳头取结石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汪坤菊;陈敏;石小田;易西南;张显芳;林威威;邓王孝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思维导图在形态实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形态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的一门实验性课程,包括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等的实验内容,主要讲述微观世界形态结构,在形态实验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经常苦恼于该门课程内容抽象复杂,记忆的东西很多,繁琐且不易归纳,难讲、难懂、难记,极易导致厌学情绪[1].常规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利用Powerpoint (PPT)课件讲解,无法完美地显示内容的层次关系、体现教学内容的全景,如果教师讲解过程中还使用链接,将使课件变得混乱,使得讲课或听课时的思路都不清晰,不太好把握全局.

    作者:陈同强;袁娲;郭丹;刘波兰;林卡莉;况花荣;邓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单羧酸转运蛋白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表达

    目的:观察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在淀粉样蛋白前体(APP)/早老素1(PS1)双重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CT1表达变化与AD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丧失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水迷宫检测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APP/PS1转基因小鼠和昆明小鼠作为AD组及正常对照组,取其海马和大脑皮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MCT1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CT1在对照组和AD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均有表达,但AD组MCT1阳性细胞数目减少,胞体变小,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变短变细;AD组海马及大脑皮质区域MCT1平均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免疫印迹显示,AD组海马和大脑皮质MCT1蛋白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MCT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及大脑皮质细胞中呈表达下调趋势,提示MCT1的表达降低很可能与AD学习记忆能力障碍/丧失有关.

    作者:王静文;马容;何书娟;李昱;孙善全;杨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教师”教学模式在解剖学实验课中的实践与探讨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经典的形态学科,在医学课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剖学实验课是解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1].传统解剖学实验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本教研室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对五年制医学本科班的解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采用“小教师”教学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现将我们的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介绍如下.

    作者:闫建国;周亚莉;付升旗;方方;王松涛;崔卫刚;刘恒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腓骨短肌多止点变异一例

    笔者在制作1例成年男性左下肢肌标本中,发现其腓骨短肌于跟骨外侧多一止点,该变异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男尸左下肢的腓骨短肌起点及走行正常,其在外踝水平面上方22.10mm处发出一短头.该短头与腓骨短肌外侧缘成15°,其止点与跟骨结节在同一水平面上相距40.00mm.该短头宽处7.24mm,窄处2.20 mm,厚处2.38 mm,薄处1.14 mm.

    作者:翟雪佳;马建军;王可;欧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6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6)在小鼠体内和体外卵泡的定量表达,探讨外源性BMP-6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成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迹观察BMP-6蛋白在不同年龄小鼠体内,以及体外培养不同时间的卵泡中定量表达情况;采用腔前卵泡体外培养方法,将不同浓度的rhBMP-6添加至培养液中持续到培养8d或11d,观察腔前卵泡的生长、成熟情况;应用ELISA法测定和比较添加BMP-6不同剂量组在培养6、10、11d的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的含量.结果: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体内和体外培养的卵泡中均检测到BMP-6蛋白的表达,体外表达量明显低于体内.体外培养中,相对于对照组,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显著增加腔前卵泡的成熟率,而添加至培养11d显著降低腔前卵泡的成熟率;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对腔前卵泡的成熟率无影响;50和100 ng/ml BMP-6对于腔前卵泡的生长,形态上并无明显变化.ELISA结果显示,5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11d组中,6、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含量低于对照组,而添加至培养8d组中,10、11d培养液中雌二醇和孕酮显著升高;100 ng/ml BMP-6添加至培养8d和11d,培养液中孕酮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组,但雌二醇却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外源性BMP-6能够促进腔前卵泡的体外成熟,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和(或)分泌而产生的.

    作者:王喜艳;徐邦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