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刚;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李永霞;孔祥薇;傅媛
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是再生医学的核心内容,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又是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共同的关键问题.鉴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等,目前已被作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构建种子细胞的主要来源.相比胚胎干细胞存在伦理学、致瘤性问题,成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可能更具应用前景.脂肪组织广泛分布,容易获取,成熟脂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去分化,成为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不仅与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一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而且DFAT细胞得率高,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表型稳定[1],其他细胞污染的机会少.所以,DFAT细胞有可能成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在再生医学的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辉;杨向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淋巴管不同于血管,其壁薄且淋巴液无色,用肉眼不易在牛心表面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分布范围[1-5].早在1692年Nuck首次将水银注入淋巴管,推动了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入20世纪以来,Funaoka和Monterio等用不同的造影剂直接或间接地注入淋巴管内,获得了淋巴管显影的成功.近年来,汤凤彩等[6]用日本产的合成树脂(蓝色的Mercox CL-2B-5和红色的Mercox CL-2R)在胃淋巴管铸型标本中获得成功,但其铸形剂价格昂贵,来源困难,操作繁琐,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寻求更好的显示方法,笔者对查阅到的资料及铸型剂配方[5-6]进行了改良,并对牛心浅表淋巴结进行了灌注观察,经腐蚀后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周楠茜;许银辉;吴满洋;张爱梅;李逸;申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si-RNA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及层黏连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CTGF-siRNA隐性对照组、CTGF-siRNA实验组.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建模.特殊转染载体通过尾静脉注射CTGF-siR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RT-PCR方法观察肾皮质中TGF-β1、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TGF-siRNA实验组肾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减少,同时肾皮质中TGF-β1、层黏连蛋白mRNA表达也减少.CTGF-siRNA注射结束后第4周,尿蛋白明显降低.结论:CTGF-siRNA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TGF-β1、层黏连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缓解肾组织的纤维化作用,同时对糖尿病肾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赵正林;张杰;袁晓环;崔荣军;王桂云;金相赞;梁在夏;赵容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湘鄂渝黔边区苗族儿童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896名苗族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男性中因子值大于女性,内因子值小于女性;男性体型以中胚层为主,女性体型以中胚层和内胚层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发展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均衡的中胚层、三胚层中间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结论:苗族青少年男、女性的体型发育存在着差异,男性身体线性程度相对较高,外形上稍瘦削、肌肉发达;女性脂肪含量较多、线性程度较低.与其他群体比较,苗族学生肌肉发达,线性程度低.
作者:黄大元;张惠娟;吴国运;梁成青;熊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亚硫酸钠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变化与p53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人正常二倍体肝细胞株HL-7702培养于含10%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待生长至适宜密度时用不同浓度亚硫酸钠染毒4h.采用Fluo-3 AM钙离子荧光指示剂法测定肝细胞内Ca2+水平变化,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酯荧光标记法测定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蛋白杂交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内p53蛋白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肝细胞内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一定浓度的亚硫酸钠可引起肝细胞内Ca2+水平增加,并伴随着活性氧水平增加和肝细胞内p5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但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亚硫酸钠可通过增加肝细胞内Ca2+水平引起肝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p53蛋白水平增加,这种影响可能发生在蛋白质翻译或翻译后水平.
作者:雷佩玉;刘鑫;赵春燕;仪慧兰;王幼萍;梁瑞峰;白剑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解剖学在中、韩2国的医学教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2001年有幸公派到韩国汉阳大学医学院(The Hanyang University of the College Medicine)解剖学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2004年~2007年在首尔加图利大学应用解剖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Institute For Applied Anatomy)研究所任客座教授,在韩国进行了为期4年的解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下面就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将中韩解剖学教学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借鉴,旨在对国内解剖学教学和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金昌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微细解剖学、胚胎学、大体解剖学与病理解剖学,以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影象解剖学与手术解剖学等等,解剖学是医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解剖学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法等.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单元,与解剖学有关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对人体结构的记忆与认知[1].本文对解剖学与图式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力求从中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解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作者:陈良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双峰县调查了730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63例;乡村男性196例,乡村女性214例)湘语族群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间、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间6项皮褶厚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6项皮褶明显薄于女性;城市人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人;城市、乡村男性及乡村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多在40~岁组达到大,城市女性大值出现的年龄组较为分散.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湘语族群面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逐渐变厚,乡村男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逐渐变薄.结论:湘语族群男性皮褶厚度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女性皮褶厚度虽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但却是北亚类型族群中皮褶相对较薄的族群.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李传刚;李永霞;孔祥薇;傅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IGF-1的表达及移植于大鼠慢性心梗模型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后将心梗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移植转染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组)、转染IGF-1基因(IGF-1基因组)和DMEM培养基(DMEM组).取心标本作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数血管密度.结果:IGF-1基因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IGF-1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细胞在移植区存活;H-E染色血管计数显示转染心肌细胞组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IGF-1基因转染心肌细胞后表达分泌IGF-1增加,可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虹;邓成国;柯奇周;郭青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传统的解剖学教学工作以描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为主要目标,没有形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所需要目标的明确体系[1],使解剖学教学与具体的临床应用难以有效结合.而现代临床解剖学摆脱了这种传统的纯形态描述为主的研究体系,站在医生的角度,用临床思维审视解剖学内容[2],使解剖与临床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临床解剖学,是本教研室在解剖学教改方面做的一次探索.
作者:赵振富;王军;刘健华;蔡飒;沙鸥;原林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在小鼠胚胎着床后至新生儿断乳期主要器官中的正常表达规律.方法:于E11 d~E18 d、P0 d、P7 d、P14 d、P21 d,取得小鼠胚胎脑、眼、心、肺、胃、肝、肢、肾(肾自E13 d开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ERE1基因在各器官的表达丰度.结果:除仅在P21 d肢未检出外,TERE1基因在小鼠主要器官的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且在脑、眼、心、肺、胃、肝、肾的表达水平较高;该基因的表达除在小鼠肾发育过程中呈升高趋势外,在脑、眼、心、肺、胃、肝、肢的表达均呈波动性.结论:TERE1基因在小鼠器官发育过程中呈广泛表达,且表达丰度不同,表达模式也不同.
作者:朱勇飞;万旭英;朱玉平;朱江波;周宏元;张天宝;红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何首乌饮对运动疲劳大鼠睾丸组织黄体生成素受体(LHR)的影响.方法:复制运动疲劳动物模型,测定睾酮水平,采用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睾丸组织LHR的表达变化.结果:LHR免疫组化阳性颗粒主要表达于间质细胞以及精母细胞胞膜和胞质,何首乌饮预防组和何首乌饮治疗组阳性信号较强,模型组弱.LHR蛋白和mRNA表达变化为:何首乌饮预防组、何首乌饮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何首乌饮组,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何首乌饮可以提高大鼠睾丸组织LHR的表达.
作者:赵秀军;孙一翀;沈永青;李莉;曲银娥;陈雪;高福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盆腔内脏神经丛位置深在,结构复杂,与血管、淋巴管交织在一起,给标本制作、学生观察增加了难度.临床上,盆腔内脏神经丛涉及肛肠、泌尿、生殖等多个学科,应用甚广,然而此类标本制作方法的文献报道较少[1-2].因此笔者对盆腔内脏神经丛标本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教学标本的制作、医学生盆腔解剖观察和研究以及临床医生术前解剖复习提供参考.
作者:庄文懿;王栋;郭晓丹;党瑞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实验教学是断层解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标本考试是实验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和客观依据.但传统的考试办法存在着诸多弊端,急需改革[1].近几年,我室利用管鲍多媒体电子教室V6.0组织断层解剖学标本考试,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其在断层解剖学标本考试中的优势,探讨在多媒体电子教室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旨在为断层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作者:谭文波;李国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腓神经交通支在起始近端发出1分支,与腓神经交通支伴行,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此种变异较为少见,为积累国人周围神经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女尸,70岁左右,身高155 cm,腘窝中部腓肠外侧皮神经与腓神经交通支共同起于腓总神经,腓神经交通支向下走行3.2cm处发出—直径0.7mm的分支,在腓神经交通支的内侧下行,至小腿后部中下1/3交界处,该分支分出3、4支细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面远侧1/3的皮肤.腓神经交通支由此处向下走行1.8cm后,与腓肠内侧皮神经合成腓肠神经,后者在小隐静脉深面行向外踝与跟腱之间.
作者:周桑;金夕琳;周洁仪;张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手的解剖结构[1-2]十分复杂纤细、不易辨认.作者设计和制作出1套显示手部不同层次结构的系列标本,以供解剖学教学和临床应用.1标本材料的选择选用5~6只同侧手部材料,新鲜或防腐固定后的均可,血管内灌注乳胶.2 手掌的层次解剖2.1 掌皮下皮神经的显示取1个防腐固定标本,皮肤剥离完毕后,大致可见到静脉轮廓,再进一步清理则可清楚看见手掌浅静脉和正中神经掌皮支的分布和走向(图1).2.2 手掌浅筋膜的显示去除静脉、脂肪,暴露出掌腱膜及掌浅横韧带,可见掌腱膜呈三角形,为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其两侧可看到鱼际筋膜和小鱼际筋膜(图2).
作者:杨懿农;谢正兰;向长和;李莉;饶利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锥体系是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的重要结构[1-2].它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直接路径,是主要运动传导通路之一,它在端脑至延髓段位置隐蔽,毗邻复杂.其周围有重要的血管、纤维联系、基底核与侧脑室等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构想出锥体系的具体位置及其重要毗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
作者:谢正兰;向长和;杨懿农;柳洁;饶利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大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过程,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部分肝切除组.采用Higgins和Anderson方法行大鼠70%肝切除,术中即刻称取切除肝叶的湿重.分别于术后12 h、24h、72 h、120 h、1周、2周处死大鼠,留取全部肝组织称湿重,统一留取肝右叶肝组织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再生肝肝小叶大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12h可观察到肝小叶面积开始增大,120 h达高峰,从1周开始可见汇管区门静脉终末支的增大并与邻近中央静脉相联系,肝小叶结构逐步重建,2周时肝小叶面积接近正常,小叶数目增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未见上述动态变化.结论: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通过早期肝小叶面积增大,后期肝小叶数目增多而恢复.
作者:张玉果;南月敏;王泰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43 (Cx43)在小鼠胚胎心的时空表达规律及意义.方法:用抗Cx43、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和抗横纹肌肌节肌动蛋白(α-SCA)对胚龄9~17 d小鼠胚胎心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或免疫荧光显色;免疫印迹检测胚龄11、13、15、16d和17d小鼠胚胎心组织中Cx43的含量变化.结果:胚龄9~10 d,仅在左心室腹侧壁及原始小梁先检测到Cx43弱阳性表达.随着发育,Cx43在心房心室阳性范围逐渐扩展,阳性表达逐渐增强.而在某些特定部位,如窦房结、房室管、房室结和房室束等始终未见Cx43阳性染色.结论:Cx43在胚胎心的时空表达模式与心工作心肌和传导系心肌的发育及兴奋传导功能相适应.
作者:乔爱秀;景雅;蔡玉瑾;冯雅琴;杨艳萍;李海荣;师亮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急性高眼压后大鼠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高眼压组、溶媒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BDNF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和BDNF抗体预处理急性高眼压组.预处理后2d,制作急性高眼压模型.动物存活1、3、7或14d后处死,冷冻切片行突触囊泡素(SY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SYN蛋白的免疫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外网层和内网层,SYN在高眼压3d后在外网层分布增宽,7d时宽,14d时又回复到与正常相似的模式;BDNF预处理后,在急性高眼压早期,SYN在视网膜外网层分布范围增宽的现象延后,至14 d阳性产物分布面积达到高峰;BDNF抗体预处理后,SYN阳性产物分布范围增宽现象前移,在3d时达到高峰,但与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7d和14 d SYN回落.结论:急性高眼压后外源性BDNF干预延后了视网膜逆行性跨神经元突触改变的发生时间.
作者:王慧;罗佳;周利红;黄菊芳;陈旦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