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兰;向长和;杨懿农;柳洁;饶利兵
目的:探讨湘鄂渝黔边区苗族儿童青少年体型发育特征及其规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1896名苗族青少年进行体型评价.结果:男性中因子值大于女性,内因子值小于女性;男性体型以中胚层为主,女性体型以中胚层和内胚层为主;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发展为偏外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由偏内胚层的中胚层、均衡的中胚层、三胚层中间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发展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结论:苗族青少年男、女性的体型发育存在着差异,男性身体线性程度相对较高,外形上稍瘦削、肌肉发达;女性脂肪含量较多、线性程度较低.与其他群体比较,苗族学生肌肉发达,线性程度低.
作者:黄大元;张惠娟;吴国运;梁成青;熊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淋巴管不同于血管,其壁薄且淋巴液无色,用肉眼不易在牛心表面观察其大体形态及分布范围[1-5].早在1692年Nuck首次将水银注入淋巴管,推动了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入20世纪以来,Funaoka和Monterio等用不同的造影剂直接或间接地注入淋巴管内,获得了淋巴管显影的成功.近年来,汤凤彩等[6]用日本产的合成树脂(蓝色的Mercox CL-2B-5和红色的Mercox CL-2R)在胃淋巴管铸型标本中获得成功,但其铸形剂价格昂贵,来源困难,操作繁琐,并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寻求更好的显示方法,笔者对查阅到的资料及铸型剂配方[5-6]进行了改良,并对牛心浅表淋巴结进行了灌注观察,经腐蚀后效果比较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周楠茜;许银辉;吴满洋;张爱梅;李逸;申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后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大小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探明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肝小叶结构的重建过程,并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部分肝切除组.采用Higgins和Anderson方法行大鼠70%肝切除,术中即刻称取切除肝叶的湿重.分别于术后12 h、24h、72 h、120 h、1周、2周处死大鼠,留取全部肝组织称湿重,统一留取肝右叶肝组织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再生肝肝小叶大小变化.结果: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12h可观察到肝小叶面积开始增大,120 h达高峰,从1周开始可见汇管区门静脉终末支的增大并与邻近中央静脉相联系,肝小叶结构逐步重建,2周时肝小叶面积接近正常,小叶数目增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未见上述动态变化.结论:正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通过早期肝小叶面积增大,后期肝小叶数目增多而恢复.
作者:张玉果;南月敏;王泰龄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发现1例左侧手背皮神经、浅静脉变异.与尺神经手背支相比,桡神经浅支在手背分布明显占优势;手背静脉网主要汇人头静脉,未见汇入贵要静脉.经查阅文献,这种皮神经、浅静脉变异未见相关报道,为积累解剖学变异资料,报道如下.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标本,男性,年龄46岁,身高约170 cm.
作者:申新华;王乃利;李文婷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长期铝暴露对小鼠齿状回突触可塑性的毒性作用.方法:雌性ICR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染铝组(200mg·kg-1·d-1).跳台及水迷宫测试检测小鼠染铝6个月后的学习记忆能力;在体长时程增强电生理检测小鼠染铝6~8个月的突触可塑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染铝8个月齿状回p tau表达.结果:行为学测试未见小鼠存在学习记忆障碍;电生理检测显示高频刺激后染铝6个月组的群体峰电位(PS)幅值及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f-EPSP)斜率值均较对照组下降,且PS幅值与f-EPSP斜率随染铝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趋势.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染铝可增加小鼠齿状回p tau表达.结论:提示铝对小鼠齿状回突触可塑性的毒性作用早于其对行为学的影响,且随染铝时间延长,可进行性加重,其内在原因可能与tau的过度磷酸化有关.
作者:赵海花;赖红;姜薇;李秀明;吕永利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HCN2基因(Ad.HCN2)转染对人脂肪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取人脂肪组织分离得到脂肪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转染测定佳感染倍数(MOI)值,Ad.HCN2转染后测量HCN2表达情况,并检测转染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MOI=50为佳MOI,Ad.HCN2转染后,ADSCs可表达HCN2,且其细胞活力、细胞周期、生长曲线、表面标志及诱导分化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ADSCs被Ad.HCN2转染后可表达目的基因HCN2,并可保持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段炼;宋智钢;龚德军;黄柳明;徐志云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目前该管理模式在公司企业应用较广泛[1-3],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尚少[4].本校解剖学实验教学面临着学生人数多、实验内容多、实习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成为开展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相关实验内容及方法,这对解剖学实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校通过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特别是近3年来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广泛采用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王松涛;陈丽丽;闫建国;方方;连辉;付升旗;刘恒兴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线粒体钠钙交换体特异性阻断剂CGP37157对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明确CGP37157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台氏液通过主动脉逆行性灌流心,实验组用CGP37157通过主动脉逆行性灌流心,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制样及观察.结果:CGP37157引起心室肌细胞线粒体结构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线粒体嵴溶解.结论:CGP37157可以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导致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
作者:沈亚峰;路红;曹密;王永亮;宋晓伟;汤莹;杨勇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转染胚胎干细胞(ESC)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IGF-1的表达及移植于大鼠慢性心梗模型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梗模型后将心梗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注射移植转染心肌细胞(心肌细胞组)、转染IGF-1基因(IGF-1基因组)和DMEM培养基(DMEM组).取心标本作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计数血管密度.结果:IGF-1基因转染的心肌细胞表达IGF-1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移植细胞在移植区存活;H-E染色血管计数显示转染心肌细胞组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结论:IGF-1基因转染心肌细胞后表达分泌IGF-1增加,可促进梗死区新生血管形成,有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
作者:杨虹;邓成国;柯奇周;郭青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在制作1成年男性左侧盆腔及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见血管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在此标本中,左侧闭孔动脉、膀胱下动脉共干起始于髂内动脉,此共干尚发出细小分支支配闭孔内肌及其附近肌肉.在盆腔中可见,左髂总动脉在第4腰椎椎间盘左侧分为髂内、外动脉.髂内动脉沿盆腔侧壁下行67.5 mm至第3骶椎水平,在距离正中矢状面54.2 mm、髂前上棘63.1 mm、耻骨联合121.0mm处,自其前壁发出一长33.4 mm,外径4.0mm的动脉干,其起始处髂内动脉外径为8.0mm.
作者:安恬慧;任同明;刘少扬;冯塬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湖南双峰县调查了730例(城市男性157例,城市女性163例;乡村男性196例,乡村女性214例)湘语族群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分析了湘语族群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结果:城市男性与城市女性间、乡村男性与乡村女性间6项皮褶厚度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6项皮褶明显薄于女性;城市人皮褶厚度值大于乡村人;城市、乡村男性及乡村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多在40~岁组达到大,城市女性大值出现的年龄组较为分散.相关分析显示,随年龄增长,湘语族群面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逐渐变厚,乡村男女性小腿内侧皮褶逐渐变薄.结论:湘语族群男性皮褶厚度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女性皮褶厚度虽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但却是北亚类型族群中皮褶相对较薄的族群.
作者:李咏兰;陆舜华;郑连斌;李传刚;李永霞;孔祥薇;傅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海南琼海城市汉族体型.方法:采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海南省琼海市城市汉族成人20~80岁共310人(男160人,女150人)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琼海城市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4.7-5.3-2.0,属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5.8-4.8-1.8,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琼海城市汉族成人体型男、女间均存在差异.结论: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琼海城市汉族男、女体型与山东汉族、四川汉族比较接近.
作者:张兴华;郑连斌;包金萍;王志博;武亚文;闫春燕;龚忱;宋瓘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海马结构(hippocampal formation)的主要组成是海马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它们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参与形成学习记忆.海马皮质从海马沟至脑室回依次为分子层、锥体层和多形层;齿状回皮质也分3层:分子层、颗粒细胞层和多形层,其神经细胞发出的纤维不超出海马结构范围.海马内锥体细胞规则排列,故结构比较一致.尽管如此,依据细胞形态、不同皮质区发育差异以及纤维排列不同,海马皮质亦能分为4个沿其长轴分布的不同亚区,即CA1、CA2、CA3、CA4区,且研究表明各亚区在基因表达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别.
作者:高蓉蓉;郭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微细解剖学、胚胎学、大体解剖学与病理解剖学,以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影象解剖学与手术解剖学等等,解剖学是医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解剖学课程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与教学法等.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单元,与解剖学有关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对人体结构的记忆与认知[1].本文对解剖学与图式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力求从中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为解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作者:陈良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广东省梅州地区客家人皮褶厚度特征.方法:应用人体测量法对该地区成年客家人进行皮褶厚度的测量,分析了其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群体的皮褶厚度进行比较.结果:广东成年客家人皮褶发育躯干优于四肢,背部优于腹部,面部居中;6项皮褶厚度值均与年龄呈正相关;6项皮褶厚度在性别间存在差异;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在广东男性客家人中,面颊皮褶厚度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该地区女性客家人中,腓肠肌皮褶厚度城乡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对比显示,城市族群皮褶发育优于乡村族群;广东客家人男性皮褶厚度与安徽汉族为接近,女性皮褶厚度值与内蒙古的俄罗斯族为接近.结论:广东梅州客家人皮褶厚度属于我国北亚类型.
作者:王杨;郑连斌;陆舜华;包金萍;薛虹;荣文国;张晓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人松果体的细微和超微结构,探讨松果体内脑砂的形态特点、大小、多少及分布规律.方法:取人尸体的松果体,光镜、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结构特征.结果:松果体主要由实质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松果体实质由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间质为结缔组织和穿行其中的神经和血管.脑砂多分布于松果体的中央部,常聚集形成较大的斑块.脑砂的大小、多少个体差异较大.变化趋势为随着年龄的增加,松果体内脑砂增多、增大,并伴有间质成分的结缔组织增生;然而,松果体实质成分减少;而且,在大量的松果体细胞内,可观察到颗粒空泡样变性.结论:松果体组织结构出现的退行性变化,可造成松果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进行性减退.
作者:申新华;马超;李文婷;王乃利;鲍双振;王保芝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锥体束是脑内主要的下行传导束,自大脑皮质发出后,经内囊和大脑脚至脑桥、延髓(大部分纤维在延髓下段交叉到对侧,下行进入脊髓侧柱),终止于脊髓灰质前角运动细胞[1].由于脑部的结构和毗邻关系错综复杂,标本制作难度大,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设计用水浸泡法处理标本材料并制作锥体束标本的方法,制作出了高质量的标本.
作者:李文奇;刘少扬;付升旗;任同明;岳学强;马会强;陈玉红;李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是再生医学的核心内容,寻找理想的种子细胞又是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共同的关键问题.鉴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及潜在的多向分化能力等,目前已被作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构建种子细胞的主要来源.相比胚胎干细胞存在伦理学、致瘤性问题,成体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可能更具应用前景.脂肪组织广泛分布,容易获取,成熟脂肪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去分化,成为去分化脂肪(dedifferentiated fat,DFAT)细胞,不仅与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一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而且DFAT细胞得率高,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表型稳定[1],其他细胞污染的机会少.所以,DFAT细胞有可能成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新来源,在再生医学的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辉;杨向群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笔者在解剖1具中老年女尸时,发现左侧颞浅静脉走行极为异常,较罕见,为积累国人体质调查资料,现报道如下.女尸,60岁左右,身长约为162 cm.左侧颞浅静脉在外耳门上前方7.4 cm、外眦外侧1.2cm处汇入颞中静脉,颞中静脉向下走行10 cm左右移行为下颌后静脉.与右侧颞浅静脉相比,该变异颞浅静脉较之前移6.3 cm,由颞中静脉的终止处移至颞中静脉的起始处.此外,颞浅静脉汇入颞中静脉处以及颞中静脉起始处,均距翼点1.3cm范围之内.
作者:周洁仪;周桑;沃吟晴;张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4个区域的磨耗特点.方法:新石器时代下王岗人群下颌骨共36例,磨牙共66颗,将下颌骨第1磨牙齿冠面分为4个区域,根据磨耗程度进行分级,然后比较各个区域的磨耗级别,并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进行对比.结果:下王岗人群下颌第1磨牙的磨耗区1<区3,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不同(区1>区3).结论:下王岗人群下颌第1磨牙4个区域的磨耗大小关系为区3>区1>区4>区2,与近代、青铜铁器时代人群(区1>区3>区4>区2)的差异可能与下颌骨的相对尺寸、咬合时齿尖的对应关系有关.
作者:王娜;李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