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慧先;石葛明;李双成;王磊;王伟;李学平;张小雪
目的:建立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损伤视网膜的模型,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对Müller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MNU建立视网膜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感光细胞缺失对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检测主要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TUNEL法显示,腹腔注射MNU后2 d,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现象明显.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CyclinD1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此同时,Müller细胞也开始表达神经干细胞抗原巢蛋白(nestin);RT-PCR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的表达均升高.结论:在视网膜受到损伤时,Müller细胞增殖、去分化呈现出干细胞的特性.而视网膜中IGF、bFGF和H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视网膜损伤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细胞生长因子,促进Müller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芳;万瑾;肖虹蕾;佘振珏;周国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活性和一氧化氮释放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方法:采用高频电针针刺正常大鼠,2周后制备电针血清;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分别加入正常血清(正常组)、正常血清加入LPS(对照组)和电针血清加入LPS(电针组)培养;通过免疫组化、MTT和Griess法分别观测8~48 h不同时间小胶质细胞形态、活性及NO释放量.结果:1 μg/ml LPS可激活小胶质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OX-42表达上调,电针组12 h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低于对照组,并且12~48 h NO释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增加电针血清浓度可显著减少NO的释放量.结论:电针血清可能通过抑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NO,从而保护多巴胺神经元.
作者:陆利;白丽敏;孙红梅;洪庆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性痴呆、Parkinson病、脊髓损伤、肿瘤性疾病等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近年随着高通量并行研究手段如基因芯片的应用和中枢神经再生的深入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将就基因芯片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与前景做一综述.
作者:傅聪;陆佩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鼻眼相关疾病的鼻内镜下处理也越来越多,筛骨眶板作为鼻内镜下经筛窦入路处理眶内疾病的门户,其解剖越来越受到临床手术医生的关注.目前尚未见有相关眶板的解剖学研究,临床医生术中难以对眶板有全面的了解,影响手术的开展和疗效.本文对成人尸头的眶板进行解剖,观察眶板的形状、大小及毗邻关系,旨在为鼻内镜鼻眼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以提高手术的疗效.
作者:张念凯;李娜;单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探讨NO在严重烫伤中损害BBB的机制.方法:实验SD大鼠分为烫伤组和L-NAME组后又各分为烫伤后1~24 h等5组.检测大鼠脑组织伊文蓝(EB)含量及脑百分含水量;观察BBB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烫伤组与正常组比较,脑EB含量明显增高,具有显著差异.用L-NAME治疗后在1~12 h均可见明显的疗效,脑EB含量与同组比较明显下降.电镜显示:烫伤3 h以后脑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空泡化,内皮肿胀,基底膜厚薄不均;经L-NAME治疗后脑毛细胞血管基本恢复到正常.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脑BBB通透性增高,早期应用L-NAME能明显减轻烫伤对脑BBB的损伤.
作者:刘曾旭;刘德明;王向东;王航辉;黄惠明;张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无论是石蜡切片,还是冰冻切片,在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都存在着掉片现象.特别是在需要连续冰冻切片时,如果在免疫组化染色的过程中,掉片就带来重复取材、切片、染色,因而影响整个实验的进度并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人们为了防止冰冻切片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的脱片,采用购置商品化的防脱载玻片,但费用较高,尤其针对于小额资助的科研项目及缺乏足够经费支持的研究生科研,选择自已动手制备防脱玻片是切实可行的手段.
作者:沈逸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学生扁平足及其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足印比值法和运动能力测定法,对沧州市某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男性扁平足发生率为24.42%,女性为24.11%,两性差异无显著意义.总体扁平足发生率为24.24%,相当于40年前报道的6.42%的3.8倍.扁平足组与常态足组运动比较,无论是男性立定跳远、50 m短跑、1 000 m长跑;或是女性立定跳远、50 m短跑、800 m长跑.各项成绩两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扁平足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40年来大学生足弓高度呈下降趋势.
作者:回俊岭;刘冀;陈树君;朱建忠;刘建辉;王忠;赵文涛;井兰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为腰椎峡部裂线缆修复术提供所需的应用解剖学数据.方法:在成年人尸体标本上测量脊神经前支与L4、L5横突上、下缘和前面起始部,内1/4点处,内1/2点处间的距离,以及脊神经前支在横突上下缘投影长度占整个横突长度的比例.结果:脊神经前支与L4、L5横突前面的距离在起始部接近0 mm,在内1/4点处L4约为4 mm,L5约为1 mm,脊神经前支与L4、L5横突上、下缘的距离稍大.结论:由于脊神经几乎紧贴L4、L5横突起始部前面,在行峡部裂线缆修复术时,应特别避免在该处损伤脊神经前支.
作者:刘熹;刘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5(CDK5)表达的特征,探讨其损伤机制.方法:建立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的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DK5及p35/p25的表达特征.结果:对照组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CDK5及p35/p25主要在细胞核及细胞膜下表达,胞质着色淡;注射牛脊髓前角匀浆而无肢体瘫痪的豚鼠,脊髓运动神经元CDK5及p35/p25表达在数量上增加,强度上增强;有明显肢体瘫痪的豚鼠CDK5及p35/p25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部分胞质内无着色.结论:CDK5及p35/p25在神经元胞质内的易位表达,在免疫介导的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亚玲;郭艳苏;许蕾;任爱兵;霍会永;李春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源性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REB和磷酸化CREB(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组并给予CGR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CREB和p-CREB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组CA1区CREB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CGRP组CA1区的CREB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CA1区p-CREB表达高于假手术组,CGRP组p-CREB表达多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CGRP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CREB和p-CREB的表达,CGRP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神经元内CREB和p-CREB来实现的.
作者:张正洪;曲鹏;方秀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脑震荡是轻型闭合性脑损伤,占颅脑外伤患者的75.5%~78.2%[1].脑震荡后主要表现为立即出现短暂性昏迷与记忆障碍,其中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是持久和对患者影响重的症状之一[2~4].国内外对开放性脑损伤的认知行为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存在有与损伤程度相关的乙酰胆碱受体的变化,但其机制至今还未阐明.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脑震荡鼠中枢乙酰胆碱M1受体(M1-R)蛋白表达的变化,以进一步探索脑震荡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作者:李坪;于建云;赵小林;郭泽云;许冰莹;吴春云;兰光明;赵旭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体外观察低氧对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并探讨Wnt/β-catenin通路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经低氧(3±2)%O2和常氧20%O2培养GFP小鼠海马组织NSCs,通过NSCs克隆形成率检测、BrdU掺入法和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脂质体介导法将NSCs转染β-catenin,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β-catenin表达情况,MTT法检测转染β-catenin后低氧对NSCs增殖的影响.结果:低氧组细胞克隆球形成率、BrdU阳性细胞数量、NSCs增殖活性、NSCs内β-catenin表达均显著高于常氧组;转染βcatenin的NSCs经低氧培养后,NSCs增殖活性明显高于未转染组.结论:体外低氧培养能促进NSCs增殖和NSCs内β-catenin表达;增加NSCs中β-catenm表达能促进低氧培养下NSCs的增殖.表明Wnt/β catenin通路具有促进低氧诱导NSCs增殖的作用.
作者:崔晓萍;应大君;陈建梅;余资江;董世武;张伟;糜建红;王廷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火棉胶切片方法在组织学上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在神经学和系统解剖学的制片中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有着诸多的优点.火棉胶切片能减少组织的收缩和硬化,减低组织破碎和分离,保持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形态完整,还能展示较大较厚的组织切片.
作者:张苏;陈永珍;朱旻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探讨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方法:体外培养B16瘤细胞,接种B16瘤细胞于C57BL/6小鼠右侧背部皮内,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应用H-E染色、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1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免疫组化染色确认模型和观察肿瘤组织内淋巴管的生成情况.结果:建立了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LYVE-1主要着色于正常组织和移植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恶性黑色素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构建C57BL/6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模型是获得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和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手段;LYVE-1是特异性较高的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小鼠皮肤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组织中可能存在淋巴管的新生.
作者:李雪梅;马晶;张雅芳;刘宝全;杨树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筛选高温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的上调表达基因,探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获得消减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高温致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消减cDNA文库;联合蓝白斑和菌落PCR方法筛选含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并经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高温致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畸形的消减cDNA文库,其中2个克隆插入片段的基因序列与小鼠磷酸甘油酸酯激酶(Pgk-1)同源.Northern杂交证实该基因在高温致畸胚胎神经管的表达较其在同龄正常胚胎神经管明显升高.结论:Pgk-1的上调表达可能与高温致神经管畸形密切相关.
作者:杨青;高英茂;李少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西藏拉萨、那曲地区藏族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287bpAlu顺序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型.结果:76例拉萨藏族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0.395,ID=0.316,DD=0.28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Ⅰ=0.553,D=0.447.81例那曲藏族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0.346,ID=0.444,DD=0.21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Ⅰ=0.568,D=0.432.结论:拉萨、那曲地区藏族人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西藏藏族与英国白人和美国黑人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韩国人及日本人相似.
作者:高静;任甫;席焕久;文普帅;黄克强;温有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Wistar大鼠实行右肾切除手术,以阿霉素尾静脉注射造模,分别用苯那普利、缬沙坦及两者联合灌胃.用药后2~8周检测血、尿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形态学变化;用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结果:与肾病组相比,3个干预组中的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血压均降低,且差异显著;电镜下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善;凋亡细胞减少,差异显著.联合应用组与单用组差异显著.结论:苯那普利、缬沙坦及两者联合应用均可延缓阿霉素肾病肾小球硬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的凋亡及肾超微结构的改善有关,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
作者:张红梅;陈建国;郭志军;李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羊心、猪心与人心在形态学有相似之处,制备羊心或猪心心脏的病变模型,可为研究人心的各种病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查阅近十年文献,未见羊心和猪心肺静脉心肌袖比较大体解剖的有关报道.本研究对30例山羊和30例家猪肺静脉心肌袖的长度和厚度进行了测量和对比,旨在为临床选择较适宜的实验模型动物提供参考.
作者:马建军;王前程;孟强;张小燕;薛冰;关永强;申彪;郭志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杏仁复合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在学习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游水组、模型组.应用Morris水迷宫训练大鼠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动物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杏仁复合体内神经纤维胶质酸性蛋白(GFAP)免疫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果:大鼠杏仁复合体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大小、突起长度及突起分级呈现出由对照组向游水组再到模型组递增趋势;大鼠杏仁复合体内GFAP免疫阳性产物灰度值由对照组向游水组到模型组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模型组中14 d的GFAP免疫阳性产物灰度值低于7 d和21 d的.结论:大鼠杏仁复合体内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过程,在形态和GFAP表达上均呈时间和空间变化.
作者:郝木峰;宿宝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人体标本陈列室是我校《人体(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本陈列室划分为3个板块(第1~3系列):第1系列陈列体育动作人体骨骼造型;第2系列陈列人体器官、铸型、断层标本;第3系列陈列人体整体标本.
作者:张友旺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