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N-甲基-N-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模型中Müller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

王芳;万瑾;肖虹蕾;佘振珏;周国民

关键词:N-甲基-N-亚硝脲, Müller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肝细胞生长因子,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建立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损伤视网膜的模型,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对Müller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MNU建立视网膜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感光细胞缺失对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检测主要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TUNEL法显示,腹腔注射MNU后2 d,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现象明显.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CyclinD1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此同时,Müller细胞也开始表达神经干细胞抗原巢蛋白(nestin);RT-PCR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的表达均升高.结论:在视网膜受到损伤时,Müller细胞增殖、去分化呈现出干细胞的特性.而视网膜中IGF、bFGF和H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视网膜损伤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细胞生长因子,促进Müller细胞的增殖.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血清对体外培养小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针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活性和一氧化氮释放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方法:采用高频电针针刺正常大鼠,2周后制备电针血清;体外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分别加入正常血清(正常组)、正常血清加入LPS(对照组)和电针血清加入LPS(电针组)培养;通过免疫组化、MTT和Griess法分别观测8~48 h不同时间小胶质细胞形态、活性及NO释放量.结果:1 μg/ml LPS可激活小胶质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OX-42表达上调,电针组12 h小胶质细胞的活性低于对照组,并且12~48 h NO释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增加电针血清浓度可显著减少NO的释放量.结论:电针血清可能通过抑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释放NO,从而保护多巴胺神经元.

    作者:陆利;白丽敏;孙红梅;洪庆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SB203580对大鼠隐睾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SB203580对大鼠隐睾所致生精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隐睾组、隐睾+SB203580(p38MAPK抑制剂)组、隐睾+溶媒组、假手术组.复制单侧隐睾模型,术后分别腹腔内注射溶媒或SB203580.7 d后快速断颈椎处死,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各组右侧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右侧睾丸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FCM及TUNEL法均显示隐睾+SB203580组生精细胞凋亡指数低于隐睾组和隐睾+溶媒组,同时磷酸化p38MAPK蛋白表达减少.结论:SB203580能降低p-p38MAPK蛋白表达并抑制热压诱导的生精细胞凋亡.

    作者:石金凤;赖琼;谢远杰;李美香;刘月顺;龙治峰;贺丽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Robo2在脊髓及背根节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Roundabout 2(Robo2)在成年大鼠背根节和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分别存活3~28 d,取其L4~6背根节(DRG)和脊髓;利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Rob02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图像分析技术对阳性细胞的灰度值进行测定.结果:正常DRG感觉神经元表达Rob02 mRNA和蛋白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表达.坐骨神经切断后3 d DRG内Robo2表达增加,7~14 d达高峰,21~28 d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DRG内Robo2的表达上调,可能与早期的感觉轴突再生有关.

    作者:郑林丰;张建伟;易西南;许愿忠;吴贤群;张灵芝;谢乐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湖南苗族指纹白线正常值分析

    指纹白线是肤纹学中非皮嵴纹和屈褶纹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按印指纹时因皮嵴纹在不同方向的条纹状中断所留在印纹中的白色条数(除外伤痕迹所致白条纹),它在人类学、遗传学及法医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近20个民族和群体的指纹白线正常值已有报道[1~10],有关白线出现率的相关因素也作了一定的探讨,但尚未见有对苗族指纹白线的研究,因此我们对湖南苗族指纹白线进行了调查分析.

    作者:皮建辉;戴丹;邓莉;余勇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应用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对大鼠阿霉素肾病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Wistar大鼠实行右肾切除手术,以阿霉素尾静脉注射造模,分别用苯那普利、缬沙坦及两者联合灌胃.用药后2~8周检测血、尿标本;透射电镜下观察肾形态学变化;用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结果:与肾病组相比,3个干预组中的肌酐、尿素氮、尿蛋白、血压均降低,且差异显著;电镜下肾小球超微结构改善;凋亡细胞减少,差异显著.联合应用组与单用组差异显著.结论:苯那普利、缬沙坦及两者联合应用均可延缓阿霉素肾病肾小球硬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的凋亡及肾超微结构的改善有关,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

    作者:张红梅;陈建国;郭志军;李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一种用APES处理载玻片防止免疫组化染色掉片的方法

    无论是石蜡切片,还是冰冻切片,在进行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时,都存在着掉片现象.特别是在需要连续冰冻切片时,如果在免疫组化染色的过程中,掉片就带来重复取材、切片、染色,因而影响整个实验的进度并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人们为了防止冰冻切片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的脱片,采用购置商品化的防脱载玻片,但费用较高,尤其针对于小额资助的科研项目及缺乏足够经费支持的研究生科研,选择自已动手制备防脱玻片是切实可行的手段.

    作者:沈逸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筛动脉眶内段的显微解剖观察

    目的:为眶内筛动脉结扎及视神经减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固定尸头标本,对筛动脉的起源、眶内走行、长度以及外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92.8±4.7)%筛前动脉发自眼动脉O3段、(7.2±4.7)%发自眼动脉管,穿过上斜肌与内直肌之肌间膜进入筛前孔;(44.8±9.1)%筛后动脉起自眼动脉弯、O2段(24.1±7.8)%、O3段(20.7±7.4)%、上斜肌肌支(6.9±4.6)%和脑膜中动脉(3.5±3.4)%,跨过上斜肌上方入筛后孔;筛中动脉出现率为(36.7±8.8)%,起自O3段(54.5±9.1)%、眼动脉弯(27.3±8.1)%和O2段(18.2±7.0)%.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83±3.49)mm,外径为(0.80±0.24)mm;筛中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54±1.73)mm,外径为(0.42±0.13)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7.37±2.15)mm,外径为(0.46±0.18)mm.结论:筛动脉的起始及眶内走行多变异,筛后动脉变异较筛前动脉多见.

    作者:杨有雄;廖建春;陆勤康;党瑞山;纪荣明;刘环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脑白质及白质内有髓神经纤维老年改变的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Brody[1]发现老年人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死亡高达49%,以后的研究工作[2]也证实了这一发现.因此,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老年脑必然存在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死亡.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Gundersen[3,4]为首的丹麦科学家在全世界首次创立了在三维空间内对形态结构进行准确定量研究的新方法,即新的体视学方法.Pakkenberg和Gundersen[5]率先在国际上将新的体视学方法运用于人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定量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显示正常老年脑不存在显著性大脑皮质神经元死亡,这一结果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作者:杨姝;汪维伟;唐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西藏藏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分布

    目的:探讨西藏拉萨、那曲地区藏族健康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第16内含子287bpAlu顺序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ACE基因型.结果:76例拉萨藏族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0.395,ID=0.316,DD=0.289,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Ⅰ=0.553,D=0.447.81例那曲藏族人ACE基因型频率分别为Ⅱ=0.346,ID=0.444,DD=0.210,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Ⅰ=0.568,D=0.432.结论:拉萨、那曲地区藏族人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西藏藏族与英国白人和美国黑人相比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韩国人及日本人相似.

    作者:高静;任甫;席焕久;文普帅;黄克强;温有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掌长肌腱腱周组织和屈肌腱腱鞘组织学的比较

    肌腱损伤在手外伤中十分常见.损伤的肌腱经修复后,因外源性愈合,易形成黏连,影响术后手部功能恢复.其中,屈肌腱缺损的治疗效果尤为不佳.Schneider等[1,2]认为肌腱移植应切除腱周组织以减轻肌腱黏连.Stark等[3]则建议保留移植肌腱的腱周组织,减轻肌腱周围的黏连,提高肌腱的滑动能力.尹维田等[4]用带腱周组织的掌长肌腱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屈肌腱缺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本研究在此术式的基础上,对掌长肌腱腱周组织和屈肌腱腱鞘进行组织学研究,为深入探讨移植肌腱腱周组织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郭宝锋;李军;刘浩宇;尹维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大鼠烫伤后小肠上皮内T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后小肠上皮内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在各肠段间的变化.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烫伤后1、3和7 d组.除正常对照组,其余的制作全身体表面积(TBSA)30%Ⅲ°烫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体视学测量方法,分别测出其T细胞数密度、平均体积和表面积体积比,并比较它们在肠段间的差异.结果:烫伤后(除回肠TCRγδT细胞)肠黏膜T细胞数密度均下降,第3天低.无论正常或烫伤后,TCRγδT细胞平均体积均比TCRαβT细胞增大.结论:烫伤后(除回肠TCRγδT细胞)肠黏膜T细胞的数量均减少,第3天少,但其平均体积和形状规则程度与烫伤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

    作者:彭胜男;朱清仙;曾慧红;绍立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N-甲基-N-亚硝脲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模型中Müller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

    目的:建立N-甲基-N亚硝脲(N-methyl-N-nitrosourea,MNU)损伤视网膜的模型,研究视网膜神经元凋亡对Müller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腹腔注射MNU建立视网膜损伤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感光细胞缺失对Müller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检测主要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TUNEL法显示,腹腔注射MNU后2 d,视网膜外核层细胞凋亡现象明显.核增殖抗原(PCNA)及细胞周期素CyclinD1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此同时,Müller细胞也开始表达神经干细胞抗原巢蛋白(nestin);RT-PCR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的表达均升高.结论:在视网膜受到损伤时,Müller细胞增殖、去分化呈现出干细胞的特性.而视网膜中IGF、bFGF和H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提示视网膜损伤后可能通过大量分泌细胞生长因子,促进Müller细胞的增殖.

    作者:王芳;万瑾;肖虹蕾;佘振珏;周国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孕酮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海马小白蛋白免疫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孕酮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海马小白蛋白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显示海马小白蛋白免疫反应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后1~7 d,海马小白蛋白阳性神经元增多;第7天背侧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呈现小白蛋白阳性致密条带.脑缺血再灌孕酮处理后小白蛋白阳性神经元进一步增加,可见许多串珠状小白蛋白阳性突起,未见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小白蛋白阳性致密条带结构.结论:孕酮可能通过对小白蛋白的表达调控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损伤的部分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崔慧先;石葛明;李双成;王磊;王伟;李学平;张小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FM1-43标记功能性突触小泡技术

    FM1-43是一种具有双极性的荧光染料,亲水基团与亲脂基团分别位于分子的两端.近年来开始将它用于对内吞及外吐性膜包颗粒的活体标记.在神经科学领域,该方法也可作为标记功能性前突触终末的一个重要工具.

    作者:邓锦波;李明善;吴萍;胡艳秋;Anna Dunaevsky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丹参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中神经蛋白分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分离提取大鼠的MSCs,体外培养扩增.用含丹参的无血清的L-DMEM培养基进行诱导,并以不含丹参的无血清L-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提取两组的MSCs总RNA,RT-PCR检测ngn-1、mash-1的表达.结果:丹参诱导90 min后,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大多数细胞转变为类似双极或多极神经元样形态,伸出轴突或树突样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诱导后的MSCs表现为nestin、NSE、GFAP染色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未经诱导的MSCs ngn-1,mash-1 mRNA为阴性,诱导后有表达.结论:丹参可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MSCs向神经元样的分化可能与ngn-1,mash 1有关.

    作者:王勇;陆长青;王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鼻内镜下经筛骨眶板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随着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鼻眼相关疾病的鼻内镜下处理也越来越多,筛骨眶板作为鼻内镜下经筛窦入路处理眶内疾病的门户,其解剖越来越受到临床手术医生的关注.目前尚未见有相关眶板的解剖学研究,临床医生术中难以对眶板有全面的了解,影响手术的开展和疗效.本文对成人尸头的眶板进行解剖,观察眶板的形状、大小及毗邻关系,旨在为鼻内镜鼻眼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以提高手术的疗效.

    作者:张念凯;李娜;单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突触后密度蛋白95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在脊髓损伤(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使用改良Allen's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PSD-95mRNA及其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方法显示PSD-95在正常脊髓中的分布以及损伤后的定位改变.结果:PSD-95 mRNA及其蛋白水平在SCI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mRNA在5 d降到低水平,蛋白水平在7 d低.PSD-95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SCI后8 h存在着共定位关系,但在SCI后7 d,PSD-95除与nNOS部分共定位之外,还高表达于损伤局部活化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结论:SCI后PSD-95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损伤后高表达在活化的炎症细胞,提示PSD-95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过程.

    作者:沈爱国;高尚锋;程纯;赵剑;陈梦玲;牛淑琼;李欣;郭志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对大鼠严重烫伤血脑屏障损伤及脑水肿的影响

    目的:观察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严重烫伤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探讨NO在严重烫伤中损害BBB的机制.方法:实验SD大鼠分为烫伤组和L-NAME组后又各分为烫伤后1~24 h等5组.检测大鼠脑组织伊文蓝(EB)含量及脑百分含水量;观察BBB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烫伤组与正常组比较,脑EB含量明显增高,具有显著差异.用L-NAME治疗后在1~12 h均可见明显的疗效,脑EB含量与同组比较明显下降.电镜显示:烫伤3 h以后脑毛细血管周围出现空泡化,内皮肿胀,基底膜厚薄不均;经L-NAME治疗后脑毛细胞血管基本恢复到正常.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脑BBB通透性增高,早期应用L-NAME能明显减轻烫伤对脑BBB的损伤.

    作者:刘曾旭;刘德明;王向东;王航辉;黄惠明;张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穹隆海马伞损伤诱导巢蛋白在隔-海马通路表达

    目的:探讨穹隆海马伞横断后巢蛋白在隔-海马通路表达的情况.方法:在立体定位仪上横切SD大鼠大脑皮质、胼胝体和穹隆海马伞,于术后1~30 d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损伤后巢蛋白在隔-海马通路的表达.结果:穹隆海马伞损伤后,第1天,隔区和海马未见巢蛋白阳性细胞;第3天巢蛋白阳性细胞开始出现在损伤近侧背外侧核区和海马CA3区及齿状回;第5天巢蛋白阳性细胞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出现在远离损伤平面嘴侧端的隔区和尾侧端的海马以及损伤对侧.第7天起,巢蛋白阳性细胞在损伤平面区减少而在远离区增加;第15天损伤对侧多于损伤侧;第20天消失.结论:穹隆海马伞横断引起隔-海马通路巢蛋白表达的改变,巢蛋白阳性细胞具有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潜能.

    作者:童健尔;阮奕文;姚志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我院的人体标本陈列室

    人体标本陈列室是我校《人体(运动)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本陈列室划分为3个板块(第1~3系列):第1系列陈列体育动作人体骨骼造型;第2系列陈列人体器官、铸型、断层标本;第3系列陈列人体整体标本.

    作者:张友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