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核因子κB p65和p50在正常豚鼠耳蜗中的定位表达

宝东艳;王爱梅;包翠芬;常志杰

关键词:核因子κB, 耳蜗, 豚鼠
摘要: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的亚单位p65和p50在正常豚鼠耳蜗中的定位与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NF-κB p65免疫反应活性细胞位于螺旋韧带Ⅰ、Ⅲ、Ⅴ型纤维细胞和根细胞,而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和螺旋器均未见染色;NF-κB p50免疫反应活性细胞位于耳蜗螺旋器的内、外毛细胞和支持细胞,此外,螺旋神经节、螺旋韧带和血管纹中也有p50表达,在耳蜗的上述部位中,NF-κB p50免疫染色多位于胞质内,胞核极少.结论:NF-κB p65和p50在正常豚鼠耳蜗的多种细胞中都有表达.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致痴呆动物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目的:建立侧脑室注射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致痴呆动物模型,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和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侧脑室注射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行Y迷宫检测,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法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基底前脑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较正常组明显下降.模型组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垂直支(VDB)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减少到正常组的21.62%和17.70%;细胞周长和面积降低,灰度值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192-IgG-saporin免疫毒素可使基底前脑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

    作者:罗秀梅;龙大宏;潘学兵;杨丹迪;冷水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性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缺血再灌注和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6组,即非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观察心肌酶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非糖尿病的缺血预处理组心肌酶CK、CK-MB、LDH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糖尿病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心肌酶无降低,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预处理对非糖尿病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不具有同样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畅;刘国良;任甫;齐志敏;李艳琴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羧基末端PDZ配体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羧基末端PDZ配体(carboxy-terminal PDZ ligand of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CAPON)的表达变化与定位.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原位杂交与间接免疫荧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CAPON mRNA表达变化及其定位.结果:CAPON mRNA主要分布在正常和损伤坐骨神经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中,损伤后表达增多,分别在神经夹伤后2周以及切断后1周的近、远侧断端中出现表达高峰.原代培养的SCs中也检测到CAPON的表达,其mRNA分布在核周胞质区域.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CAPON mRNA表达上调,增殖的SCs中表达CAPON可能对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严美娟;陈梦玲;沈爱国;程纯;夏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饲养层体系的建立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多潜能细胞.ES细胞的研究已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1,2].ES细胞在体外培养不仅要保持其增殖能力,而且要维持其未分化的状态.由于饲养层细胞能分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等抑制ES细胞分化的因子,目前,ES细胞的培养主要是以饲养层来维持其干细胞特性.本实验探讨了胎鼠成纤维细胞(MEF)的分离培养、传代及其作为饲养层细胞的处理条件,建立快速稳定的MEF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小鼠ES细胞的适宜培养、传代条件.

    作者:盛利琴;叶荣;陈学进;韩甫;张焕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走行路线对比

    目的:探讨经络与人体筋膜重建经线的解剖学位置关系.方法:首先在数字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人体全身的筋膜网状支架,并对人体肢体和躯干的肌间隙结缔组织进行标记和三维重建,构成与古代文献记载经络走行相似的串珠状连线,应用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软件结合数学分析方法,在重建的虚拟人体上对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体表走行路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体表走行路线基本相似.结论:人体筋膜三维重建经线与中医经络线在形态上相似,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作者:王春雷;原林;王军;焦培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口腔鳞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相互关系及其在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口腔鳞癌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MMP-7及CD34的表达,用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染色,计算MVD.结果:MMP-7在口腔正常黏膜中不表达,在口腔鳞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0.78%.口腔鳞癌组织中的MVD较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致密,分别为38.91±12.74和10.37±4.65.口腔鳞癌中MMP-7表达和MVD均与其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结论:MMP-7和MVD在口腔鳞癌的发生、侵袭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抑制MMP-7的活性将为口腔鳞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何家才;周健;陈新;徐文华;陈乔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体解剖学教育逐渐显示出和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积极推进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和体会.

    作者:马腾;刘学政;王小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Ⅳa、Ⅳb亚段的门脉分支类型及径线测量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Ⅳa、Ⅳb两亚段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肝铸型标本供应第Ⅳ段的门静脉分支进行详细地观察和测量.结果: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可发出供应肝Ⅳa亚段的分支;肝门静脉左支发出供应第Ⅳ段的分支数目为3~10支,供应Ⅳa亚段的分支为1~4支,供应Ⅳb亚段的分支为1~8支;门脉左支供应第Ⅳ段的分支直径平均为(2.95±0.98)mm; Ⅳa亚段的门脉分支类型只有一种,Ⅳb的分支类型有两种.结论:肝Ⅳa、Ⅳb两亚段的肝门静脉分支解剖学数据,可为临床上肝第Ⅳ段疾病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及亚段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张健飞;于胜波;隋鸿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股骨头血供特点及临床意义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治疗方法尚需改进完善.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有关股骨头的血管系统特点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但仍存在许多分歧和不完善的地方[1~3].为此,本研究通过对股骨头的形态,血供来源、动脉及分支分布特点进行解剖观察,为探讨ANFH的发病机制和早期ANFH的介入冶疗及显微外科治疗提供直接而可靠的形态学资料.

    作者:许本柯;徐达传;王兵;刘行坦;刘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基因(PDX-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新型纳米载体Superfect介导含有PDX-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MSCs,G418筛选,分步法进行体外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胰岛素阳性细胞的比例,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胰岛素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诱导后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能力.结果:Superfect可高效介导重组载体在骨髓MSCs表达,随着转染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PDX-1+ MSCs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数较转染空白载体和PDX-1- MSCs组明显增多;诱导后细胞表达胰岛素,转染PDX-1基因后表达明显增加;PDX-1+ MSCs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表现出不同的胰岛素分泌反应.结论:骨髓MSCs体外能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PDX-1能显著提高其分化效率.

    作者:于丽;孙吉平;陈燕春;岳炳德;管英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右肾动脉异常一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动脉异常.现报道如下:右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经下腔静脉后方,在右肾门内侧,距右肾前面高处水平距离为42.5mm处发出4干;根据其与肾盂的关系将其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两干,其中上干又发出3个分支,1支为肾上腺下动脉,另1支经肾门入肾脏,为上前段动脉,后1支为不经肾门直接入肾的下段动脉,入肾脏处位于其前面下部,距肾下极距离为23.9mm,与肾内侧缘和外侧缘的距离分别为20.4mm和25.3mm;前组下干直接经肾门入肾脏,为下前段动脉.

    作者:陶伟;崔英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鼠松果体细胞增龄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细胞增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1~2月龄组,4~5月龄组,11~12月龄组和≥24月龄组4个组.采用H-E染色、Benda胶质细胞染色和TUNEL法细胞凋亡染色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松果体细胞数从4~5月龄组至≥24月龄组递减(P<0.001),而胶质细胞数随增龄递增(P<0.01),松果体细胞凋亡随增龄增多(P<0.01),松果体细胞胞质随增龄电子密度降低,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扩张、嵴断裂呈空泡状,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池扩张,脂滴增多.结论:大鼠松果体随增龄而出现松果体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多,松果体细胞退变.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

    作者:朱俊德;王景传;许庭良;付文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儿童脊柱测量及三维重建对脊柱侧凸治疗的意义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解剖学数据,进行脊柱三维重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器械研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9例儿童脊柱标本经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对3例脊柱侧弯儿童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出单个脊椎,测量各节段椎体长、宽;椎体前、后高度;椎管纵径、横径;椎弓根横径及高度.结果:测得儿童脊柱各节段数据,与成人脊柱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三维重建可直观、立体显示脊柱畸形.结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基本的解剖学数据.

    作者:李鉴轶;张余;郑小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及GAP-43的表达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坠落、碰撞等原因,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发病有增多趋势.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诊断已比较容易,但对视神经间接损伤的治疗争议较大,主要是在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及选择手术时机上存在分歧[1~3].鉴于此,本实验通过建立与临床损伤相近的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比较激素和视神经管减压术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以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为临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提供实验形态学参考资料.

    作者:鞠学红;刘光义;李晓双;李若葆;王金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胎儿心室条索的类型和超微结构

    目的:研究胎儿心室条索的类型和超微结构.方法:应用解剖学、组织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胎儿心室条索的类型及超微结构.结果:左、右心室均存在心室条索,出现率分别为88.89%和85.19%;心室条索分为肌型、传导型、混合型和腱型4种类型,肌型由普通心肌细胞构成;传导型含有Purkinje细胞、移行细胞和少量的P细胞;混合型含心肌细胞和少量P细胞;腱型由结缔组织构成.结论:心室条索是左、右心室的正常结构,部分心室条索是心室传导通路的一部分;不同类型的心室条索组织结构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功能不同有关.

    作者:张金华;徐振平;郭志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男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输尿管走行在腹膜后间隙内,其周围有结缔组织膜包绕,形成输尿管周围鞘[1,2].该鞘对输尿管营养血管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外科手术中为了避免造成输尿管缺血坏死,特别注意保护输尿管的营养血管,因此,对掌握男、女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女性输尿管鞘的结构特点作者已描述[3],而对男性输尿管鞘及鞘膜的结构特点等未见有文献报道,为了给临床外科提供详尽的形态学资料,对男性输尿管鞘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

    作者:王开明;陈秀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二氧化硫吸入对小鼠脾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二氧化硫大剂量吸入对小鼠脾细胞凋亡和脾脏组织学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分别对小鼠连续染毒7d,用透射电镜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小鼠脾脏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凋亡改变.结果:在二氧化硫染毒组小鼠脾脏的红髓区和白髓区均有典型的脾细胞凋亡发生,在边缘区可见大量核变形淋巴细胞,此外还可见巨噬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改变和网状内皮细胞受损.168mg/m3二氧化硫染毒可引起小鼠脾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大剂量二氧化硫吸入可引起小鼠脾脏超微结构改变,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可引起脾细胞凋亡加速,从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伤.

    作者:白剑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5-氮杂胞苷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5-氮杂胞苷(5-aza)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细胞增殖与分化潜能的影响.方法:大鼠骨髓中获得MSCs, 培养传代,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改变;MTT法检测bFGF和5-aza对MSCs生长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actin、 desmin、 myoglobin、 NSE、 GFAP的表达. 结果: 有心肌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态变化;MSCs经5-aza以及5-aza加bFGF联合诱导 actin、 desmin、 myoglobin、 NSE和GFAP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经bFGF诱导后,前4种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仅GFAP蛋白表达显著增高.结论:5-aza对MSCs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而bFGF有明显促增殖作用.MSCs被5-aza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bFGF可使MSCs分化为GFAP阳性的神经胶质样细胞.

    作者:陈莉;买霞;徐瑞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及顶叶皮质神经元凋亡及核因子-κB表达的调节

    目的: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颈动脉负压分流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采用TUNEL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检测海马及皮质内神经元凋亡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海马及顶叶皮质内神经元凋亡数增加而NF-κB免疫阳性反应产物较正常组减少,注射CGRP或NGF后神经元凋亡数减少,NF-κB免疫阳性反应产物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加显著.结论: CGRP和NGF抑制缺血神经元凋亡,参与NF-κB的调节,两者对缺血神经元有协同修复作用.

    作者:邢雪松;吕威力;张国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非洲爪蟾消化道的5-羟色胺免疫活性细胞

    目的:应用5-羟色胺(5-HT)抗血清研究非洲爪蟾消化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并探讨其分布型的成因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在非洲爪蟾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分布密度近似呈M形,其中以空肠分布密度高,胃贲门部次之,食管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等,主要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固有膜以及腺泡上皮细胞之间等.结论:非洲爪蟾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

    作者:甄靓靓;邱枫;李淑兰;赵文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