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淋巴瘘动物模型的制作

冯永强;王德昌;王坤;冷向峰;肖虎;霍然

关键词:大鼠肝, 淋巴瘘, 动物模型, 胸导管, 重复性, 淋巴管, 收集方法, 肠系膜, 炎症因子, 细菌移位, 实验方法, 淋巴途径, 技术要求, 外科手, 体循环, 脓毒症, 内毒素, 淋巴液, 腹膜炎, 分流术
摘要:腹膜炎、严重烧(创)伤时,细菌移位(bacteria translocation)是造成脓毒症、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淋巴途径,细菌、内毒素以及炎症因子可以经肠系膜淋巴管、胸导管直接进入体循环,早在1948年Bollman就报道了大鼠肝、小肠、胸导管淋巴液的收集方法,但是该方法技术要求高,重复性差,收集淋巴量少,此后实验方法不断改进,其中Girardet 1975年利用分流术和侧瘘术来测量胸导管流量和淋巴内细胞[1],但是重复性也不是很好.到现在为止尚未见到实用的淋巴瘘模型报道.因此建立理想的淋巴瘘直接对淋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利用显微外科手段,对40只大鼠进行了胸导管、肠系膜淋巴管的解剖、插管等探索.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脊柱测量及三维重建对脊柱侧凸治疗的意义

    目的:测量儿童脊柱解剖学数据,进行脊柱三维重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器械研发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9例儿童脊柱标本经CT扫描后分离成单个椎骨,对3例脊柱侧弯儿童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出单个脊椎,测量各节段椎体长、宽;椎体前、后高度;椎管纵径、横径;椎弓根横径及高度.结果:测得儿童脊柱各节段数据,与成人脊柱形态存在显著性差异.三维重建可直观、立体显示脊柱畸形.结论:为安全开展儿童脊柱侧凸手术及新型固定器械的研发提供基本的解剖学数据.

    作者:李鉴轶;张余;郑小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致痴呆动物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目的:建立侧脑室注射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致痴呆动物模型,观察其学习记忆能力和基底前脑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侧脑室注射免疫毒素192-IgG-saporin,行Y迷宫检测,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法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基底前脑NOS阳性神经元数目和形态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较正常组明显下降.模型组基底前脑内侧隔核(MS)和斜角带垂直支(VDB)NOS阳性神经元数分别减少到正常组的21.62%和17.70%;细胞周长和面积降低,灰度值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192-IgG-saporin免疫毒素可使基底前脑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

    作者:罗秀梅;龙大宏;潘学兵;杨丹迪;冷水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及GAP-43的表达

    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坠落、碰撞等原因,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发病有增多趋势.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诊断已比较容易,但对视神经间接损伤的治疗争议较大,主要是在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及选择手术时机上存在分歧[1~3].鉴于此,本实验通过建立与临床损伤相近的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比较激素和视神经管减压术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以进一步探讨其损伤机制,为临床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提供实验形态学参考资料.

    作者:鞠学红;刘光义;李晓双;李若葆;王金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神经生长因子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叶皮质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磷酸化CREB的上调作用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顶叶皮质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磷酸化CREB(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Western印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大鼠手术侧顶叶皮质CREB和p-CREB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手术侧顶叶皮质CREB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CREB表达高于假手术组;NGF组和CGRP组顶叶皮质CREB和p-CREB表达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NGF组和CGRP联合应用时CREB与p-CREB的表达更高.结论: NGF与CGRP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神经元内CREB和p-CREB来实现的,NGF和CGRP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正洪;曲鹏;刘玉丽;张宝辉;方秀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内分泌和旁分泌因子在腔前卵泡体外培养中的作用

    内分泌和旁分泌因子调节着卵泡和卵母细胞发育和成熟.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卵泡进行体外培养来研究这些因子的作用机制.在卵泡体外培养中,经常使用啮齿类动物作为模型动物,其优势是培养时间短,例如小鼠卵泡的体外生长期为11~12d,但是人类长达85d;另外,啮齿类动物卵巢皮质较疏松,卵泡体积较小且数量较少,因此分离小鼠腔前卵泡就相对容易一些;从啮齿类动物试验中所得知的卵母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在人类试验中也得到了证实.本文主要探讨促性腺激素、旁分泌因子、血清和其他添加成分在腔前卵泡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作者:张杰;孙兴参;毛冠平;周佳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太行山猕猴掌(跖)面肤纹脊数的比较分析

    肤纹(dermatoglyphics)是灵长类形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国内有关灵长类肤纹的研究较多,作者曾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的花纹强度进行了详细的报道[1],但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太行山猕猴肤纹脊数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太行山猕猴掌(跖)面相应花纹区肤纹脊数的比较研究,获得较为详实的资料.

    作者:胡春红;史留功;赵晓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凋亡细胞在db/db自发性糖尿病小鼠颌下腺的分布

    目的:观察凋亡细胞在db/db糖尿病小鼠颌下腺中的分布.方法:选取3、4、6、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月龄的db/m+小鼠颌下腺,应用TUNEL标记方法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统计凋亡细胞在颌下腺组织中分布的细胞阳性率.结果:随着糖尿病的发展,颌下腺组织出现腺体萎缩及颗粒曲管数目减少,实质细胞排列不整齐,呈簇状堆集,纤维及血管增多.凋亡细胞在对照组及糖尿病组颌下腺中均有分布,糖尿病组凋亡细胞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凋亡细胞阳性率随月龄增大均呈增加趋势.结论:db/db糖尿病可导致颌下腺组织萎缩及实质细胞形态学改变;凋亡细胞阳性率在糖尿病组随疾病发展而增加显著,这与糖尿病腺体萎缩和功能受损相一致.

    作者:刘红艳;高福禄;董福生;宋晓晨;王春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27kip1和Skp2在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脊髓中的表达变化

    目的:研究p27kip1和Skp2在正常和坐骨神经夹伤后大鼠脊髓中的表达变化.方法:Western印迹法,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结果: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坐骨神经夹伤后,脊髓中p27kip1表达下降后又有所恢复,并且p27kip1和Skp2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呈负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双标显示,p27kip1和Skp2在正常和损伤后的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都有表达.坐骨神经夹伤后p27kip1和Skp2在脊髓腹角阳性细胞数目变化呈负相关.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p27kip1和Skp2在脊髓腹角神经元及其周围的胶质细胞表达变化相关,对研究脊髓损伤和修复的分子机制有重要意义.

    作者:史淑贤;程纯;陈梦玲;秦婧;高尚锋;沈爱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甲氧滴滴涕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 MXC),属新型有机氯类杀虫剂,其杀虫效果明显优于滴滴涕,并且易于降解,因而已取代滴滴涕成为一种日益广泛使用的杀虫剂.目前,在我国MXC也有生产和使用.但是近年来,MXC及其代谢物的毒性作用不断被发现.经研究已确认,MXC的毒性作用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其生殖系统的毒性尤其突出.因而,对MXC的生殖毒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成为近年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MXC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伏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Ⅳa、Ⅳb亚段的门脉分支类型及径线测量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Ⅳa、Ⅳb两亚段门脉分支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肝铸型标本供应第Ⅳ段的门静脉分支进行详细地观察和测量.结果:肝门静脉左支横部可发出供应肝Ⅳa亚段的分支;肝门静脉左支发出供应第Ⅳ段的分支数目为3~10支,供应Ⅳa亚段的分支为1~4支,供应Ⅳb亚段的分支为1~8支;门脉左支供应第Ⅳ段的分支直径平均为(2.95±0.98)mm; Ⅳa亚段的门脉分支类型只有一种,Ⅳb的分支类型有两种.结论:肝Ⅳa、Ⅳb两亚段的肝门静脉分支解剖学数据,可为临床上肝第Ⅳ段疾病的术前影像学诊断及亚段手术提供参考.

    作者:张健飞;于胜波;隋鸿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干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变革,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体解剖学教育逐渐显示出和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积极推进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本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思路、措施和体会.

    作者:马腾;刘学政;王小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右肾动脉异常一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肾动脉异常.现报道如下:右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后,经下腔静脉后方,在右肾门内侧,距右肾前面高处水平距离为42.5mm处发出4干;根据其与肾盂的关系将其分为前、后两组:前组两干,其中上干又发出3个分支,1支为肾上腺下动脉,另1支经肾门入肾脏,为上前段动脉,后1支为不经肾门直接入肾的下段动脉,入肾脏处位于其前面下部,距肾下极距离为23.9mm,与肾内侧缘和外侧缘的距离分别为20.4mm和25.3mm;前组下干直接经肾门入肾脏,为下前段动脉.

    作者:陶伟;崔英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二氧化硫吸入对小鼠脾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目的:探讨二氧化硫大剂量吸入对小鼠脾细胞凋亡和脾脏组织学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硫分别对小鼠连续染毒7d,用透射电镜法、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小鼠脾脏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凋亡改变.结果:在二氧化硫染毒组小鼠脾脏的红髓区和白髓区均有典型的脾细胞凋亡发生,在边缘区可见大量核变形淋巴细胞,此外还可见巨噬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改变和网状内皮细胞受损.168mg/m3二氧化硫染毒可引起小鼠脾细胞凋亡率增加.结论:大剂量二氧化硫吸入可引起小鼠脾脏超微结构改变,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可引起脾细胞凋亡加速,从而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损伤.

    作者:白剑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计算机技术在中专卫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中等卫生学校解剖学教学时数被一减再减.但是解剖学教学的质量不能因此而降低.我在解剖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将计算机技术贯穿于解剖教学中,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李学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鼠松果体细胞增龄变化

    目的:探讨大鼠松果体细胞增龄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1~2月龄组,4~5月龄组,11~12月龄组和≥24月龄组4个组.采用H-E染色、Benda胶质细胞染色和TUNEL法细胞凋亡染色光镜观察,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松果体细胞数从4~5月龄组至≥24月龄组递减(P<0.001),而胶质细胞数随增龄递增(P<0.01),松果体细胞凋亡随增龄增多(P<0.01),松果体细胞胞质随增龄电子密度降低,细胞器减少,线粒体扩张、嵴断裂呈空泡状,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池扩张,脂滴增多.结论:大鼠松果体随增龄而出现松果体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多,松果体细胞退变.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机体衰老的原因之一.

    作者:朱俊德;王景传;许庭良;付文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羧基末端PDZ配体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羧基末端PDZ配体(carboxy-terminal PDZ ligand of 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CAPON)的表达变化与定位.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FQ-PCR)、原位杂交与间接免疫荧光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CAPON mRNA表达变化及其定位.结果:CAPON mRNA主要分布在正常和损伤坐骨神经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中,损伤后表达增多,分别在神经夹伤后2周以及切断后1周的近、远侧断端中出现表达高峰.原代培养的SCs中也检测到CAPON的表达,其mRNA分布在核周胞质区域.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CAPON mRNA表达上调,增殖的SCs中表达CAPON可能对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发挥一定作用.

    作者:严美娟;陈梦玲;沈爱国;程纯;夏春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基因(PDX-1)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新型纳米载体Superfect介导含有PDX-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MSCs,G418筛选,分步法进行体外诱导;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后胰岛素阳性细胞的比例,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诱导后细胞胰岛素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诱导后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能力.结果:Superfect可高效介导重组载体在骨髓MSCs表达,随着转染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PDX-1+ MSCs分化为胰岛素阳性细胞数较转染空白载体和PDX-1- MSCs组明显增多;诱导后细胞表达胰岛素,转染PDX-1基因后表达明显增加;PDX-1+ MSCs对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刺激表现出不同的胰岛素分泌反应.结论:骨髓MSCs体外能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PDX-1能显著提高其分化效率.

    作者:于丽;孙吉平;陈燕春;岳炳德;管英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大鼠淋巴瘘动物模型的制作

    腹膜炎、严重烧(创)伤时,细菌移位(bacteria translocation)是造成脓毒症、MODS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淋巴途径,细菌、内毒素以及炎症因子可以经肠系膜淋巴管、胸导管直接进入体循环,早在1948年Bollman就报道了大鼠肝、小肠、胸导管淋巴液的收集方法,但是该方法技术要求高,重复性差,收集淋巴量少,此后实验方法不断改进,其中Girardet 1975年利用分流术和侧瘘术来测量胸导管流量和淋巴内细胞[1],但是重复性也不是很好.到现在为止尚未见到实用的淋巴瘘模型报道.因此建立理想的淋巴瘘直接对淋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利用显微外科手段,对40只大鼠进行了胸导管、肠系膜淋巴管的解剖、插管等探索.

    作者:冯永强;王德昌;王坤;冷向峰;肖虎;霍然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饲养层体系的建立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胚胎干细胞(ES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多潜能细胞.ES细胞的研究已在多种动物实验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1,2].ES细胞在体外培养不仅要保持其增殖能力,而且要维持其未分化的状态.由于饲养层细胞能分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等抑制ES细胞分化的因子,目前,ES细胞的培养主要是以饲养层来维持其干细胞特性.本实验探讨了胎鼠成纤维细胞(MEF)的分离培养、传代及其作为饲养层细胞的处理条件,建立快速稳定的MEF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小鼠ES细胞的适宜培养、传代条件.

    作者:盛利琴;叶荣;陈学进;韩甫;张焕相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过量维甲酸对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维甲酸受体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过量维甲酸(RA)对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半定量分析金黄地鼠胚胎神经管正常发生及RA致神经管畸形过程中RARα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RARα表达水平随胚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实验组在灌服过量RA后3h,RAR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6h时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22、46h其表达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96h其表达增强,并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过量RA引起的RARα转录和表达水平的变化与RA致金黄地鼠神经管畸形有关.

    作者:芦志红;刘凯;高英茂;刘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