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行山猕猴掌面和跖面的花纹强度

雷梦云;赵晓进;魏丽莉;薛峰

关键词:灵长类, 肤纹, 花纹强度, 种间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灵长类不同种属间的亲源关系.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取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由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折线图和聚类分析的聚类图可以得出,无论掌面或跖面,花纹强度在种属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论:各种种属都具有自己特征性的肤纹,并有一定的差异性,可以此进行分类,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乌索酸对S-180肉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研究乌索酸(UA)对S-180肉瘤小鼠抑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小鼠S-180肉瘤模型,以灌胃方式给药.乌索酸连续灌胃治疗9d,测量体质量、瘤重、脾重;计算抑瘤率及脾指数;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乌索酸对肉瘤鼠免疫功能、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乌索酸对S-180肉瘤小鼠抑瘤率为62.82%,脾指数较生理盐水组增加.光镜下可见大片坏死及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乌索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使肿瘤细胞阻滞在S期;肿瘤细胞凋亡率达到24.17%.结论:乌索酸可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肿瘤细胞S期阻滞及诱导其凋亡有关.

    作者:迎梅;苏秀兰;曲韵智;额尔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构筑对平滑肌细胞黏着斑激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及三维基膜Matrigel胶对平滑肌细胞黏着斑激酶(FAK)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生长在FN、LN和Matrigel胶里的平滑肌细胞FAK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生长在FN、LN和Matrigel胶里的平滑肌细胞FAK的表达依次为高、次之和低,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平滑肌细胞FAK磷酸化水平和FAK的表达呈正相关,生长在FN上的平滑肌细胞FAK(py397)的表达水平高,生长在Matrigel胶里的平滑肌表达低.结论:细胞外基质成分及其构筑对平滑肌细胞FAK的表达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李明波;吴松;黄良;伍校琼;朱武;罗明英;罗学港;蔡维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髓基质细胞在传代与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hes1和mash1基因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传代培养与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hes1和mash1基因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hes1和mash1基因在传代和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的动态时序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形态出现神经元样改变.hes1在第3代BMSCs诱导后(P)第1日表达下降,之后第3日表达增加.mash1在BMSCs传至第5代时高表达,随后急剧下降;P3的BMSCs诱导后表达逐日增加.结论:hes1和mash1基因在BMSCs传代与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蔚洪恩;王春芳;李鹏飞;王晓霞;李静;王晋丽;索耀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鼠肺、肝和肾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与组织分布

    目的:了解小鼠肺、肝和肾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与分布特点.方法:电镜形态学观察及表面分子CD11c、CD205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观察研究C57BL/6小鼠肺、肝和肾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特点.结果:间质树突状细胞具有特征性的胞质突起,广泛分布于肺、肝与肾间质中,数量较少,大部分处于非成熟状态,低表达CD205、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结论:间质树突状细胞是脏器免疫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免疫前哨细胞.

    作者: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田光;杨毅;李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心肌缺血后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

    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心肌缺血,而怎样改善心肌缺血是治疗冠心病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有了质的突破.但PTCA术及支架术后再狭窄率达20%以上,且再狭窄后难以治疗.因此寻找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进而改善心肌缺血的方法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内皮特异性的促有丝分裂原,可以促进血管的生长,对心肌缺血具有治疗作用[1],它为改善心肌缺血后的血液循环开辟了新的途径.本研究通过制作大鼠心肌缺血模型观察VEGF的表达,旨在探讨心肌缺血与VEGF表达的关系,为临床应用VEGF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缺血提供证据.

    作者:任明芬;郭志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显示肥大细胞颗粒的新方法

    肥大细胞(mast cell, MC)是多数脊椎动物疏松结缔组织中常见的细胞,广泛地分布于机体各个器官,尤其是在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肠系膜和神经末梢的周围结缔组织内密度很大.在变态反应、炎症、寄生虫感染和肿瘤等疾病时,MC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人们对MC的显示方法也很重视.显示出MC中的颗粒是识别和判断MC及其功能状态常用的研究方法,疏松结缔组织中MC传统的显示方法,均采用硫堇、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使MC的颗粒呈嗜碱性,并且具有异染性.但是,MC颗粒是水溶性,常在染色过程中颗粒溶解而消失,常常不能较好的显示MC内的颗粒,因此为了制作较好的MC教学标本,我们对小鼠进行致敏,致敏后MC内颗粒明显增多,脱颗粒的细胞明显增多,然后取材、染色效果较不致敏的小鼠的MC为好.

    作者:鞠文博;李淑波;周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妊娠20~24周人脑室管膜下区神经细胞组成

    目的:研究妊娠20~24周人胎脑室管膜下区(SVZ)神经细胞分化.方法:收集胎龄为20~24周的正常胚胎6例.快速解离SVZ并行即刻培养,4h后应用特异免疫标记识别各类型神经细胞.结果:大约50%左右SVZ细胞为神经元[MAP2+细胞为(50.9±4.6)%, β-Ⅲ-tubulin+细胞为(51.7±3.8)%],其中皮质神经元亚型calretinin+中间神经元占(3.5±0.3)%;约1/3 SVZ细胞具有星形胶质细胞特性[vimentin+细胞为(32.7±1.5)%,GFAP+细胞占(31.9±3.0)%];少突神经胶质前体细胞(PDGFRα+细胞)为(6.7±0.6)%,小胶质细胞(lectin+细胞)占(1.1±0.1)%,神经干样细胞(nestin+细胞)为(14.6±0.9)%.大约有1/10 SVZ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期[BrdU+细胞占(11.0±0.02)%].结论:妊娠20~24周,人类SVZ增殖活跃,包含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神经胶质前体细胞、多潜能干细胞在内的各种细胞亚群.

    作者:陈燕惠;张燕舞;吕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介导的心成纤维细胞MMP-1/TIMP-1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N-乙酰基-丝氨酰-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介导的大鼠心成纤维细胞MMP-1/TIMP-1的调节作用.方法:差速贴壁法分离与获取新生大鼠心成纤维细胞.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心成纤维细胞MMP-1、TIMP-1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可使心成纤维细胞MMP-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促进TIMP-1蛋白表达,MMP-1/TIMP-1比值下降.AcSDKP可以抑制TGF-β1对心成纤维细胞MMP-1表达的下调作用,使MMP-1蛋白表达增加,而对TGF-β1介导的TIMP-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MMP-1/TIMP-1比值增加.结论: AcSDKP可以通过上调TGF-β1介导的心成纤维细胞MMP-1蛋白表达并增加MMP-1/TIMP-1比值,以加速细胞外基质降解,这可能与AcSDKP抗心纤维化的作用有关.

    作者:王小君;杨方;刘丽;吴芳;王瑞敏;马文东;罗玲;户万秘;裴新;张丽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鼠小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目的:探讨小鼠小脑皮质的组织发生过程.方法:应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胚胎和生后小脑皮质进行形态学观察,对各层厚度和细胞密度进行测量.结果:胚胎12d(E12)小脑原基有室管膜层、套层和边缘层构成,约出生当日(P0)出现外颗粒层、分子层、Purkinje细胞层和内颗粒层.外颗粒层P6/7达厚,至P20消失.P0至P30内颗粒层细胞逐步分化发育成熟,Purkinje细胞树突树逐渐形成,约P7时Purkinje细胞排列成单层.结论:E12至P0片层化小脑主要经历了细胞增殖、分化与迁移;P0至P30片层化结构逐渐发育成熟,外颗粒层消亡以细胞迁移和凋亡为主,其他各层细胞主要经历了分化发育与凋亡.

    作者:程相树;蒋杞英;胡艳秋;牛艳丽;李明善;于东明;邓锦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腰交感干的局部解剖

    目的:系统研究腰交感神经的局部解剖关系.方法:选用128侧腰部交感神经节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解剖并观察腰部交感神经及其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结果:腰交感神经节数目及位置变异较大,每侧1~6个不等;腰交感干可分裂为2~5支,分裂处多在干的下端,本组共发现12侧发生分裂;腰动脉均位于神经干的深面,腰静脉位于腰交感干浅面者占(68.42±4.35)%,以腰4、5静脉多见;生殖股神经穿出腰大肌平面多数与第2~4腰椎或椎间盘对齐,穿出点距腰大肌内侧缘(0.81±0.48)cm.结论:腰交感神经变异较大,毗邻结构关系复杂,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是熟悉腰交感神经的变异及其局部解剖关系.

    作者:卢小刚;代远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以及黄芪对BMSCs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使用浓度为20、50、100、200μl/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5、24h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MTT方法检测黄芪对BMSCs活性的影响.结果:诱导后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固缩,核质比减小,有细长突起形成,部分细胞间可见网络状连接.巢蛋白阳性细胞在1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染色强,而NSE和GFAP阳性细胞在2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阳性细胞数量多,染色强,MAP-2抗体染色只在1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和200μl/ml浓度诱导24h组出现少量阳性细胞.不同浓度的黄芪注射液以及作用不同时间均对BMSCs的活性产生影响.结论:在黄芪作用下,BMSCs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标志物,随着时间的延长,进一步表达神经元特异标志物和胶质细胞特异标志物.

    作者:王新生;崔慧先;马海东;孙黎;薄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神经组织的电镜酶标记方法

    电镜免疫细胞化学是利用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原理对生物结构的化学成分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为了显示细胞中某种化学成分,需具有该成分的标记抗体及标记物,电镜常用的标记物有铁蛋白、辣根过氧化物酶和胶体金等.近十年来,免疫电镜金标的报道日益增多[12],酶标则相对较少[3].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组织金颗粒很难进入,需用酶标才能完成.结合我们的经验,介绍神经组织的酶标记方法.

    作者:颜永碧;沙继宏;王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西藏藏族青少年皮纹密度

    目的:获得藏族皮纹密度的基本参数.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的基础上,拓印拉萨市6所大、中、小学藏族学生的掌指纹,观察皮纹密度,并测量身高、体质量、掌长、手长、手宽5项指标.结果:藏族青少年的皮纹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并有性别差异.结论:藏族青少年的皮纹密度在青春发育过程中变化较大,其皮纹密度大于同年龄组汉族.

    作者:温有锋;席焕久;叶丽平;任甫;郑坤;袁立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运用体视学方法探讨老年大脑白质萎缩机制的研究进展

    年老是人生命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但如何让人类在有限的生命中有质量的生活是现今科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而在这一切研究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对于老年大脑的研究,发现其衰老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延缓其衰老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Brody发现老年大脑皮质的神经元死亡高达49%[1],以后的研究也相继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传统计量方法弊端的暴露,以及体视学方法新技术的发明和MRI等新的检测设备的应用,人们发现老年大脑皮质并不存在显著性神经元死亡,而老年大脑白质存在显著性萎缩.因此,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射到对老年大脑白质萎缩机制的研究上.

    作者:李琛;唐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位桡动脉及正中神经尺动脉行程变异一例

    笔者在解剖一老年女尸时发现其左臂高位桡动脉变异并伴有正中神经、尺动脉走行的异常,现将观察与测量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低温真空脱水法在生物塑化标本中的应用

    在整个生物塑化标本制作的过程中脱水是整个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如果脱水不完全就会影响后期胶水的浸渍和固化效果,还会导致标本的发霉腐败.现将我在生物塑化标本制作过程中低温真空脱水的方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作者:侯皓天;陈忠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解剖学教学课件及体会

    人体解剖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技术虽已得到广泛运用,但PowerPoint、 Flash等制作的解剖学课件缺乏动感、立体感,内容单调、枯燥、交互性差,课件的仿真性和趣味性仍不能满足现代解剖学教学需要.因此,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在教学领域中日益得到重视.我教研室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解剖学教学课件取得了一定效果,体会了多媒体技术在加强素质教育中的强大优势,有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介绍如下.

    作者:周波;文敏;李宏伟;余资江;康朝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髋臼前柱螺钉内固定的优化计算机辅助测量

    目的:研究专门的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技术,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骨盆CT数据40份,进行精确的三维重建得到80个半骨盆模型.根据临床手术需要,对螺钉到骨边界的加权距离进行动态采样作为优化目标函数,在约束条件下自动迭代修改螺钉两个端点位置,达到佳位置,并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结果: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15.72±2.71)mm处;其进针方向与入钉点-髂前下棘连线呈(42.84±2.61)°,与入钉点-髂结节连线呈(31.96±2.58)°;螺钉骨内段长度为(101.12±7.2)mm.结论:优化计算机辅助解剖测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测量技术,方便设计新的解剖测量参考体系和临床手术方案.

    作者:郑琦;廖胜辉;石仕元;费骏;魏威;汪翼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右侧双肱动脉变异一例

    在解剖一具约60岁的女性尸体时,发现右上臂肱动脉明显变异双肱动脉.现将观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友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太行山猕猴距骨的性别判别分析

    太行山猕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南坡中条山南端,是我国黄河以北分布集中、数量多、面积大的猕猴自然分布种群.在形态、行为、遗传、食性、骨学方面均具有其特殊性[1].踝关节的距骨作为坚固的骨骼之一,在国内有关该部位的研究报道较少[2].本研究主要对太行山猕猴距骨进行测量统计分析,找出两性间差异较大的变量,建立判别函数,为太行山猕猴的基础研究和生物学研究积累资料.

    作者:赵玉廷;赵晓进;赵璇;薛峰;刘延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