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英;张娓;丁一;朱晓燕
要了解某种特定细胞的结构、功能或表面标志等特征,就必须将其在体外培养增殖获得足够的数量以供研究,这首先就必须获取种子细胞.从血液、淋巴液等液体中分离细胞时,可直接进行纯化,从心脏、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胞时,一般的方法是先获得细胞悬液,再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近年来细胞分离纯化技术发展较迅速,它们主要依据两类原则:(1)各种细胞不同的物理性状,如:大小、密度、表面电荷及黏附能力等;(2)各种细胞表面受体或抗原的差异.本研究对其中一些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综述.
作者:姜俊芬;韩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系统地反映下丘脑有关核团的立体模式,为深入探讨下丘脑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制作正常成年SD大鼠冷冻冠状连续切片,运用MAPGIS 6.0测量下丘脑弓状核、室旁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的截面积、体积等相关数据,并用3DS MAX 5.0软件三维重建出下丘脑及核团的立体图像.结果:三维重建的立体图像逼真自然,能够流畅地旋转、缩放,可在任一角度观察其形态,任一平面切割行切面观察,图像空间毗邻及定位准确,三维测量获得了精确的解剖参数.结论:下丘脑及核团的计算机重建图像可从多个外科手术角度进行观察,为脑的立体定向研究及颅部外科手术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陈华;李世荣;张宝林;汪剑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酶组织化学用来显示酶在组织或细胞内的活性及定位,酶组织化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材料的制备,固定液能很好的保存组织的形态结构,使酶的活动保持在生活时的位置,定位准确.但实验室常常用固定液可导致酶部分或完全失活.故酶组织化学局限使用冰冻切片.但冰冻切片存在3个方面不足:(1)损伤结构的完整性,使酶不能很好定位;(2)可溶性酶可因弥散而失活;(3)不能作回顾性研究.作者经反复实验成功的设计出一种用石蜡片做酶组织化学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威;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肌肉萎缩过程中蛋白质降解的机制.方法:用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10 mm缺损.测定术后1、2、3、4、6、9及12个月腓肠肌肌总蛋白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组织中泛素的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法测定组织中泛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肌总蛋白含量随缺损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正常腓肠肌组织中泛素呈低表达,随缺损时间延长泛素表达水平增强,持续到9个月,随后呈下调趋势.结论: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后腓肠肌蛋白的降解、肌总蛋白量下降及肌萎缩可能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有关.
作者:林琳;姚健;施建华;王晓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细胞间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的发育特性.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胎大鼠、出生1 d、5 d、10 d和25 d大鼠心肌细胞Cx43的蛋白表达.结果:(1)胎鼠心肌细胞Cx43呈斑点状遍布于心肌细胞侧-侧连接、细胞质内和闰盘处.(2)出生后1 d大鼠心肌细胞的Cx43分布与胎鼠相似,5 d和10 d组逐渐向闰盘处聚集.25 d时部分已聚集于端闰盘处,其余仍呈斑点状散在分布.(3)出生前后心室肌细胞Cx43分布有差异.分布密度总规律是:胎大鼠>出生1 d>5 d>10 d>25 d.结论:出生前后大鼠心肌细胞Cx43分布随心脏发育逐渐向闰盘处重排,其分布密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作者:徐振平;张进忠;郭志坤;张光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普通和特殊单克隆细胞株(系)的选择与培育日益重要、广泛和普及.探索不用特殊设备、操作简单、高效并适合任意批量单克隆细胞株(系)的选育技术将有利于这一重要而繁重工作的简化和推广.在实验中作者曾试过多种细胞克隆技术[1].为了简化技术模式,争取一次性准确获得欲选育量的可靠单克隆细胞株(系)并节省耗材,提高效率,减轻工作量,作者探索了仅利用细胞培养室常规配置设备进行的单细胞显微操作法克隆技术.
作者:王雪岷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切割海马伞大鼠海马中65 kD、83 kD差异蛋白是否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方法:切割海马伞后的海马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65 kD、83 kD差异蛋白胶条与大鼠神经干细胞球共培养,计数神经球朝胶条方向1/4扇区内迁移出的细胞数.10 d后行微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荧光,计数其中MAP-2阳性神经元数,图像处理其胞体面积和细胞周长.结果:83 kD切割组朝胶条方向迁移的细胞多,迁移速度快.其分化的神经元数量多,胞体大、周长长,明显地优于83 kD正常组、65 kD切割组、65 kD正常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鼠海马组织中83 kD蛋白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向神经元分化的作用.
作者:张蕾;金国华;田美玲;秦建兵;朱蕙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卫生高等职业教育《人体结构学》教材(李容孙、唐茂林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年),在我院已使用4年.该教材有许多优点,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初版,且在当时卫生高职教育还刚起步,故存在不足在所难免.对该教材闾四平等[1]已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今对该教材中9处提法,提出我们的不同看法,与大家讨论,不对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以共同促进教材建设.
作者:甘功友;韩立兮;何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瘦素(Leptin)的表达变化.方法: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10mg/kg体质量的DMN生理盐水溶液,于注射后的1、2、3周末处死动物,分别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瘦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正常肝脏无瘦素蛋白表达,给药后第1周仅见少数中央静脉的内皮细胞以及极少量的窦周细胞表达阳性.第2周,则见瘦素表达明显增强,主要分布在纤维增生区域.第3周,瘦素表达进一步增强.正常肝脏组织未检测到mRNA的表达,而注射DMN1、2、3周,可见清晰的346 bp瘦素mRNA的条带,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结论:瘦素与肝纤维化的进展有关,在肝纤维化的中晚期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要军;张忠兵;朱颖炜;张新;谢渭芬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作者在解剖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左侧肌皮神经缺如,现报道如下:该例左侧正中神经由臂从内、外侧束的内、外侧根夹持腋动脉向下呈锐角合成,在臂部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行程中发出3个分支以替代缺如的肌皮神经:(1)喙肱肌支:其在距正中神经起始处14.7 mm、距缘突40.4 mm处由正中神经发出,起始处横径0.7 mm;(2)第2支:在距正中神经起始处18.6 mm处发出,起始处横径2.2 mm,向外下行73.8 mm发出分支,起始处横径1.9 mm,支配肱二头肌;主干下行,起始处横径1.7 mm,肌支配肱二头肌和肱肌,皮支参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的组成;(3)第3支:在距正中神经起始处141.0 mm处发出,行于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起始处横径2.6 mm,肌支支配肱肌,皮支在肱肌与肱二头肌额外头(起于喙肱肌止点和肱肌起点间的骨面)之间向外下斜行达肱二头肌腱稍上方,与第2支的皮支合成前臂外侧皮神经.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裴燕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在组织学教学中,铺片(如间皮、疏松结缔组织等)标本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标本.多年来实验工作者一直在对铺片制作技术进行摸索和改进,使之更加趋近于完美,制作方法有许多种且各有千秋,终的铺片质量也不尽相同.铺片制作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于能否得到平展的膜组织、组织细胞结构是否对比清晰,本实验室通过十几年制作教学铺片的经验对提高铺片制作质量提出一些技术见解以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赵荧;张栩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备课是教好所教学科的前提,也是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的备课环节.而教师备课以解决教学的基本矛盾为突破口,教学才能胜人一筹.
作者:陈争春;施明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下肢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动物后肢缺血模型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基本前提.从制作方法看,除了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暂时阻断动物后肢股动脉的方法之外[1,2],多数研究均采用通过结扎并切断动物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方法来达到持久阻断后肢供血的目的[3~5].但如此制作的肢体缺血模型效果究竟如何,文献中少有描述.本研究采用结扎并切断大鼠后肢供血动脉的方法制作肢体缺血模型,希望能够就其制作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探讨.
作者:梁翠宏;田铧;徐蕴;李贵宝;田广平;李盛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有关哺乳动物心脏窦房结的形态学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不同动物心脏传导系统存在着物种差异.因此,需要对大量的不同物种心脏做全面研究,才能为心电生理实验、电镜取材等的基础研究提供确切的解剖学证据.山羊作为常见的实验动物,国内尚缺少资料.本研究利用光镜对山羊窦房结系统观察,旨在进一步积累生物学资料,为心脏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参考.
作者:郭志坤;蔡新华;王鹏;毛慧丽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颅脑结构的精确空间定位是颅脑数字化研究的前提,同时也是临床上运用射线无创治疗颅脑疾病的必然要求.本研究在头部连续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通过坐标系的平移和坐标轴的旋转克服切面角度对坐标值影响,建立大脑三维坐标系并通过Excel软件建立颅脑结构三维坐标数据表,为临床脑立体定位提供直观可靠的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为脑的数字化研究提供一种方法和一例数据支持.
作者:陈禹;牛松青;李幼琼;常洪贤;李雷;王伟;韩锋;彭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脑是人体结构中复杂的器官之一,脑内遍布的神经、核团是协调和管理人体机能的高级指挥中心.因此,研究脑的结构对认识脑和治疗脑部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CT、MRI等成像技术的提高,由断层图像生成和提取人体的三维组织结构日益完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比较详细的脑内部结构图像,但是对于某些细微结构,特别是丘脑内部各核团(这些核团之间的边界非常模糊),图像的分辨率还远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发展脑部结构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和仿真显示仍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陈华;李世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综观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等医药院校教材和神经解剖学、格氏解剖学等专著以及有关的杂志、网络资料,对垂体的概念及与其相关名词的叙述尚不统一,使学者无法适从.主要表现如下:
作者:安月勇;曲永松;韩文祥;裴燕芳;张福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建立猪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对肝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猪以四氯化碳、苯巴比妥、乙醇,配合高脂、低蛋白、低胆碱饮食进行混合饲养.通过脾静脉插管测压,取肝动脉在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上测定其压力-直径关系,计算机图像分析测量肝动脉两端血管环的张开角及其几何形态学指标.结果:实验组门静脉压(4.17±1.03)kPa明显大于对照组(1.51±0.79)kPa,肝动脉的各向同性增量弹性模量、血管容积弹性模量和血管压力-应变模量均随压力的上升而增大,在相同压力下明显大于对照组.肝动脉的顺应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张开角显著增加.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肝动脉的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作者:黄铁柱;贺细菊;李文春;郭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的起点,而教材无疑是解剖学重要的知识来源,也是人们关心、信赖的资料.解剖学教材的编写历来以严谨求实、全面系统而著称,受到广大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的好评.当然,解剖学是既古老而又年轻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从来就没有停止前进和发展的步伐,教材也是一样,正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的版本,在描述上可能不尽相同,甚至有较大出入或分歧.由于教材本身的原因,加之笔者个人能力有限,至今仍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就此提几个教材中的疑点供大家讨论.
作者:盛高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发育规律.方法:随机选取世居拉萨、父母为藏族的7~21岁儿童青少年1 496名为研究对象,拍摄膝部X线片,以RWT法评价膝部骨龄.结果:骨龄与日历年龄高度相关;各年龄组骨龄显著小于日历年龄;骨龄存在性别差异.结论:RWT法可以预测骨龄;拉萨藏族儿童青少年膝部骨龄小于日历年龄,提示该地区骨发育存在延缓的特点.
作者:任甫;李长勇;席焕久;温有锋;李春山;黄克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