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树东
目的:追踪观察染料颗粒由肠腔进入中央乳糜管的途径,证明肠壁内淋巴管前通路的存在。方法:用苏丹黑B标记的脂肪喂食大鼠。光、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内,小肠各段颗粒出现的部位。结果:(1)上皮细胞内及其间的组织液池内充满染料颗粒。(2)染料颗粒经上皮细胞间的组织液池开口穿过基膜裂隙进入固有层的组织液池。(3)组织液池无内皮细胞形成的壁。(4)中央乳糜管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充满染料颗粒,部分颗粒见于小泡内或内皮细胞的连接处。结论:(1)从上皮细胞的组织液池至中央乳糜管前的途径可视为小肠的淋巴管前通路。(2)脂肪进入中央乳糜管是通过空泡转运或内皮细胞连接处。
作者:李玉兰;赵玲辉;张雅芳;刘慧冬;张云芳;刘宝全;杨树才;王云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为医学启蒙学科之一的解剖学,如何为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护理人才发挥“奠基石”的作用,这是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作者:祁宝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西北民族学院医学院2000级本科班的局部解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右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报道如下:男尸,身高1.41cm,年龄约60岁。右侧肌皮神经起点异常,分3支由正中神经发出。第1支在正中神经起点处从其……
作者:汪玉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利用常规胸片观测心脏大血管一些径线,是判断心脏大血管异常改变的常用检查方法。目前,国内文献虽有报道,但对儿童组研究的资料不全,为了积累资料,笔者对6~12岁正常儿童胸片进行了X线测量研究,并探讨了儿童心脏大血管的X线特点,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蒋高民;范力军;臧静;李祥鹏;党润民;杨立生;杨常运;杨毅;崔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的分布模式。方法:人主动脉标本15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连续切片,分别行HE及S100/CD1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5例HE染色标本中,2例正常,13例人动脉血管可见内膜的增厚及泡沫细胞等AS早期病理表现。9例S100/CD1a染色阳性,阳性率为69.29%。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在病变的内膜和外膜,外膜的S100/CD1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滋养血管的周围。结论:在AS早期病变部位有血管树突状细胞的聚集,主要分布在病变血管的内膜和外膜,提示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AS早期的免疫反应。
作者:梁春;罗育坤;王克强;贾剑国;黄东;葛均波;钟翠平;苏敏;张新华;顾云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掺入率分析和DNA片段凝胶电泳测定,研究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抑制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低切应力环境下的增殖并阻止其凋亡的作用。结果:(1)处理6h后,~3H-胸腺嘧啶掺入率随剂量增加而逐渐下降,0.5%浓度时~3H-胸腺嘧啶掺入率下降已非常明显,达40%,12h后趋于稳定。(2)在低切应力条件下,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DNA梯形带,在高切应力环境时,内皮细胞凋亡被抑制;给予0.5%的萃取液处理2h后DNA梯形带消失。结论:川芎、当归、红花和人参萃取液可阻止低切应力环境下内皮细胞的凋亡。
作者:范柳;王素春;张旭静;黄久仪;王桂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剪接因子SC35在大鼠体内重要器官内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免疫酶以及免疫电镜技术对剪接因子SC35从组织学分布到超微结构定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胸腺内大部分细胞内含有SC35或SC35类蛋白,而在肝和肾内未发现有标记。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的染色质间区和染色质周边及核仁的致密纤维组分区中。大白鼠胸腺细胞内的金颗粒密度为细胞核内33.05个/μm~2,核仁内21.77个/μm~2,细胞质内9.90个/μm~2,对照组细胞内则金颗粒极少或没有,而在肝和肾细胞内未见。结论:SC35或SC35类蛋白存在于大鼠胸腺内,而非肝和肾。
作者:金玉祥;姚敏;邢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本文采用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36例(男32,女4;左20,右16)。自小腿中1/3段始解部胫神经,到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对细小分支在双目放大镜下进行。以内踝中心和跟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
作者: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姚万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培养的胚胎大鼠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取E17Wistar大鼠胚胎基底前脑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并给予银杏内酯。进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 AChE)和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并在光镜下进行阳性细胞计数和显微测量胞体及突起发育状况。结果:给予银杏内酯处理后,培养物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和NADPH-d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且神经元发育状况好于对照组,胞体大,突起多且长。结论:银杏内酯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基底前脑神经元中乙酰胆碱酯酶和NADPH-d的表达,并能促进表达这两种酶的神经元生长发育。
作者:黄海霞;高建新;刘克敬;周玉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细胞分离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分离主要根据各种细胞的不同的物理性状及表面受体或抗原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分离技术。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 IMB)技术是由20世纪70年代起步,80年代兴起的国内外应用较多的一种新技术。……
作者:唐岩;唐军民;李银生;伊焕发;戴燕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按传统脑厚片染色法染色出的脑片存在色差不理想,色泽缺鲜艳,分辨率低等现象。作者通过反复试验,从不断改进传统方法的研究中发现,各步骤中操作时间的控制对后的显色效果影响至关重要。……
作者:陈升;蒋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颞侧角膜缘切口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体眼球15只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缘的层次结构,并测量颞侧角膜缘的宽和厚以及前房角主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颞侧角膜缘内界宽约0.65mm,厚约0.72mm。Schlemm氏管前缘与巩膜突及后弹力层止端的距离分别约0.43mm,0.23mm。结论:颞侧角膜缘切口适用于第2次青光眼及并发性白内障手术。
作者:吕衡发;周炳华;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非贴壁骨髓前体细胞(NASP)的增殖分化作用。方法:分离骨髓前体细胞体外培养,用碱性磷酸酶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细胞克隆数;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骨钙素及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研究bFGF对NASP的促增殖作用。结果:bFGF能促进NASP细胞增殖,诱导NASP细胞产生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结论:bFGF主要作用于非贴壁生长的基质前体细胞,bFGF能增加骨的数量,促进骨样组织形成。
作者:邵君飞;王旻晨;保泽洛;邢卫星;季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对人胎儿舌下腺组织中神经肽SP、VIP、NPY、SOM和铬粒素A(CGA)的分布特点及共存关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方法:采用HE染色法及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在第19w人胚胎舌下腺小叶间结缔组织中,可见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节,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分别呈SP、VIP、NPY、SOM和CGA免疫反应阳性,免疫反应强度无明显增龄变化,但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数量随增龄略有增多。结论:SP、VIP、NPY、SOM等神经肽和CGA共存于人胚胎舌下腺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内,它们可能调节局部血流量,对腺体的发生和发育有一定作用。
作者:贾雪梅;王盛花;陈乔尔;王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新世纪课程教材《局部解剖学》第五版(以下简称‘教材’,括弧内数字为教材页数)为局部解剖学教学提供了教学范本,乃解剖学界之幸事。但教材除审校方面的不足外,在某些概念认定、归纳叙述方面存在些许瑕疵,撷摘几处供再版时参考。……
作者:洛树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ET-1与VSMC表型变化和增殖的关系。方法:用MTT法研究ET-1对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3~H-TdR法测定ET-1对平滑肌细胞DNA合成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法观察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法观察对平滑肌细胞表型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T-1明显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DNA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从G_0期向S期的转变,G_0/G_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而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促进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从第2d到第7d随时间延长1-Caldesmon表达逐渐增高。结论:ET-1促进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同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英民;党红波;王克强;葛均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镉(Cd)作为一种重金属微量元素,可引起全身的毒性反应。睾丸更易招致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损害,如诱导睾丸退化,体积缩小,重量下降,质地变硬,充血、出血,生精上皮被破坏,从而引起睾丸组织坏死,严重危害着人类的性功能、生殖功能和后代的健康水平,必须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作者:张峰;郭峰;马文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社会对诊疗技术向微创化、无痛化、透视化、窥探化、仪器化、微量化、分子化、程控化、微机化、机器人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各级医疗机构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亦来越高,报考临床医学硕士生的高峰也随之出现。而对这些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要求的临床医药硕士生,如为他们开设同一内容的课程是不合宜的。……
作者:杨亚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在解剖一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的胸大肌下半缺如,且双侧胸小肌缺如,此变异情况较为少见,为积累资料并供临床外科手术参考,现报道如下:尸体系男性,约35岁,身长1.69m,发育正常,胸部未见手术疤痕。翻开其胸前区皮肤及浅、深筋膜后,见其左侧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第1~2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下缘平胸骨角平面。……
作者:万斌;吕诚;刘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作者:《解剖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