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中枢脑厚片染色法显色效果研究

陈升;蒋疆

关键词:中枢, 染色法, 显色效果, 反复试验, 操作时间, 分辨率, 色泽, 色差, 脑片, 理想, 控制, 方法
摘要:按传统脑厚片染色法染色出的脑片存在色差不理想,色泽缺鲜艳,分辨率低等现象。作者通过反复试验,从不断改进传统方法的研究中发现,各步骤中操作时间的控制对后的显色效果影响至关重要。……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左胸大肌部分伴双侧胸小肌缺如1例

    在解剖一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的胸大肌下半缺如,且双侧胸小肌缺如,此变异情况较为少见,为积累资料并供临床外科手术参考,现报道如下:尸体系男性,约35岁,身长1.69m,发育正常,胸部未见手术疤痕。翻开其胸前区皮肤及浅、深筋膜后,见其左侧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第1~2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下缘平胸骨角平面。……

    作者:万斌;吕诚;刘德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雌性大鼠室旁核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周期性变化

    目的:研究不同动情周期雌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N)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的分布。方法:采用SABC法结合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动情期大鼠PVN中NOS神经元数量多,细胞深染、突起明显;动情前期和后期神经元数量中等;动情间期神经元数量少,细胞元数量中等;动情间期神经元数量少,细胞染色浅。经方差分析,不同动情周期各组PVN中NOS神经元细胞数、灰度值总体有显著差异动情期组与动情间期组两项指标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NO可能与雌性动物生殖周期的调控有关。

    作者:陆利;杨桂姣;高雨仁;闫八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缺血-再灌注耳蜗核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耳蜗核组织损伤方式及其可能的损伤机理。方法:豚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 min组,再灌注1h、6h、24h组。耳蜗核组织Nissl染色及电镜观察、bcl-2、bax基因蛋白、DNA-AP(凋亡峰)含量检测。结果:耳蜗核神经元病理改变,bcl-2、bax在正常耳蜗核细胞中表达,缺血-再灌注耳蜗核细胞中bcl-2、bax表达改变,DNA-AP值明显升高。结论:基底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豚鼠耳蜗核细胞损伤,其损伤方式为神经元凋亡,bcl-2和bax参与了耳蜗核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叶放蕾;董明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应用解剖

    本文采用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36例(男32,女4;左20,右16)。自小腿中1/3段始解部胫神经,到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对细小分支在双目放大镜下进行。以内踝中心和跟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

    作者: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姚万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右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

    在西北民族学院医学院2000级本科班的局部解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右侧肌皮神经变异1例,报道如下:男尸,身高1.41cm,年龄约60岁。右侧肌皮神经起点异常,分3支由正中神经发出。第1支在正中神经起点处从其……

    作者:汪玉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回曲式尸体灌注加药装置

    经动脉灌注福尔马林固定尸体是人体解剖学的常规技术,目前多以高位瓶滴注法进行。工作中,存在人工操作加药不方便的问题。采用电动泵加药,则技术复杂,成本过高。以前,我们曾研究安装过负压流射式尸体自动加药装置[解剖学杂志,1996,19(3):282]。……

    作者:李光宗;杜晓东;鞠学红;鞠晓华;王金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和血糖含量的变化

    脑损伤后高血糖现象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Sarrat提出海马与胰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通过脑损伤大鼠模型,观察脑损伤后大鼠胰岛B、D细胞的变化,旨在探讨脑损伤对胰岛B、D细胞分泌的影响。……

    作者:武俊芳;李艳萍;唐军民;唐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T淋巴细胞标记染色—ANAE法的改进

    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ANAE法)检测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来观察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已广泛应用。ANAE法虽较简单,但影响因素很多,我们在常规染色方法的基础上,对几个主要步骤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作者:朱辛为;李质馨;窦肇华;鲁质博;王晓玉;郭素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切除颌下腺小鼠静止期精母细胞的一些影响

    目的:探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对切除颌下腺小鼠静止期精母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和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果:EGF分布在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精原细胞、静止期精母细胞、细线期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去颌下腺组EGF阳性反应静止期精母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同时相应的生精小管的各级生精细胞也显著减少。与去颌下腺组相比,去颌下腺给药组EGF阳性反应静止期精母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同时相应的生精小管的生精细胞也显著增多。结论:睾丸间质细胞和部分生精细胞能分泌EGF。EGF在生精小管上皮的分布与生精周期有密切关系。静止期精母细胞EGF表达减弱是切除颌下腺导致小鼠少精症的原因之一。HCG可促进静止期精母细胞表达EGF,以调节精于发生过程。

    作者:何为民;高学勇;陈奕权;王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断层影像解剖学实验教学多媒化

    断层解剖学与影像解剖学结合是当代医学迈入影像医学时代的重要标志。笔者对其实验教学多媒化进行了探讨。 1软件和硬件建设 1.1 建立教研室教学主页,从教学光盘获取文件,与世界各地的解剖学教学网站建立超级链接,通过网络收集教学科研信息,……

    作者:罗滨;彭韶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非贴壁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非贴壁骨髓前体细胞(NASP)的增殖分化作用。方法:分离骨髓前体细胞体外培养,用碱性磷酸酶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细胞克隆数;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骨钙素及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研究bFGF对NASP的促增殖作用。结果:bFGF能促进NASP细胞增殖,诱导NASP细胞产生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结论:bFGF主要作用于非贴壁生长的基质前体细胞,bFGF能增加骨的数量,促进骨样组织形成。

    作者:邵君飞;王旻晨;保泽洛;邢卫星;季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人主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中的分布

    目的:探讨血管树突状细胞在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中的分布模式。方法:人主动脉标本15例主要取自尸检和外科手术,常规连续切片,分别行HE及S100/CD1a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5例HE染色标本中,2例正常,13例人动脉血管可见内膜的增厚及泡沫细胞等AS早期病理表现。9例S100/CD1a染色阳性,阳性率为69.29%。S100/CD1a阳性细胞分布在病变的内膜和外膜,外膜的S100/CD1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滋养血管的周围。结论:在AS早期病变部位有血管树突状细胞的聚集,主要分布在病变血管的内膜和外膜,提示血管树突状细胞可能参与了AS早期的免疫反应。

    作者:梁春;罗育坤;王克强;贾剑国;黄东;葛均波;钟翠平;苏敏;张新华;顾云娣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体断层解剖学教学大纲

    作者:中国解剖学会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彻底改革实验考核“四重四轻”切实为实用型人才奠基

    作为医学启蒙学科之一的解剖学,如何为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的护理人才发挥“奠基石”的作用,这是摆在每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严峻课题。……

    作者:祁宝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内耳半规管和壶腹嵴的组织发生

    目的:较全面地了解人内耳半规管和壶腹嵴的组织发生。方法:取人胚胎内耳,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结果:第6w胚胎半规管上皮为单层柱状,第7w上皮增至3~4层,第9w为单层立方上皮;第11w后,立方上皮逐渐变矮,第23w膜半规管为单层扁平上皮,第31w半规管的扁平细胞内可见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吞饮小泡等结构。第6w胚胎壶腹嵴已出现,由两层细胞组成,第7w嵴上皮分裂分化为4~5层细胞,第8w表层柱状细胞出现纤毛,第13w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分化明显;第15w胶质膜呈帽状,它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纵行小管组成;第18w毛细胞可分辨出Ⅰ型和Ⅱ型毛细胞。结论:补充了半规管组织发生的新资料。

    作者:李秀芝;刘月顺;李朝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颞侧角膜缘的应用解剖

    目的:为颞侧角膜缘切口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体眼球15只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缘的层次结构,并测量颞侧角膜缘的宽和厚以及前房角主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颞侧角膜缘内界宽约0.65mm,厚约0.72mm。Schlemm氏管前缘与巩膜突及后弹力层止端的距离分别约0.43mm,0.23mm。结论:颞侧角膜缘切口适用于第2次青光眼及并发性白内障手术。

    作者:吕衡发;周炳华;李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标记脂肪进入中央乳糜管途径的电镜观察

    目的:追踪观察染料颗粒由肠腔进入中央乳糜管的途径,证明肠壁内淋巴管前通路的存在。方法:用苏丹黑B标记的脂肪喂食大鼠。光、电镜下观察不同时间内,小肠各段颗粒出现的部位。结果:(1)上皮细胞内及其间的组织液池内充满染料颗粒。(2)染料颗粒经上皮细胞间的组织液池开口穿过基膜裂隙进入固有层的组织液池。(3)组织液池无内皮细胞形成的壁。(4)中央乳糜管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充满染料颗粒,部分颗粒见于小泡内或内皮细胞的连接处。结论:(1)从上皮细胞的组织液池至中央乳糜管前的途径可视为小肠的淋巴管前通路。(2)脂肪进入中央乳糜管是通过空泡转运或内皮细胞连接处。

    作者:李玉兰;赵玲辉;张雅芳;刘慧冬;张云芳;刘宝全;杨树才;王云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细胞损害的电镜观察

    目的:为临床研究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糖尿病小鼠视网膜的分布及表达密度;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病程视网膜细胞的损害情况。结果:糖尿病及正常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均表达bFGF,反应强度和密度不同。发病组自6月龄起,居于大血管周围的阳性节细胞密度增加;不同病程bFGF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糖尿病病程延长,细胞超微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糖尿病时增多的bFGF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刺激二者增殖,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弱视细胞与双极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对糖尿病性盲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同时,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相应的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作者:董白霞;高福禄;马景学;张爱子;宠晓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湖南回族体质人类学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湖南省回族的体型及体质特征,为临床医学和人类学提供资料。方法:以湖南省汉寿县毛家滩回族乡为主测区,对回族成年男、女400人进行活体测量与观察。所得结果用马丁分类法分析其体质特征。结果:湖南回族中等身材,男性以中头型为主,圆头型次之,女性则与宁夏回族人相仿。眼裂多呈水平,面阔、中鼻,女性多为凹形鼻,男性则以直鼻梁居多。结论:湖南回族除具有东亚人一般特征外,还具有本民族独特的体质特点。

    作者:任家武;陈胜华;蒋穗斌;何得富;彭珍山;龚浩;阳盛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正常儿童心脏大血管X线测量

    利用常规胸片观测心脏大血管一些径线,是判断心脏大血管异常改变的常用检查方法。目前,国内文献虽有报道,但对儿童组研究的资料不全,为了积累资料,笔者对6~12岁正常儿童胸片进行了X线测量研究,并探讨了儿童心脏大血管的X线特点,供同行们参考。……

    作者:蒋高民;范力军;臧静;李祥鹏;党润民;杨立生;杨常运;杨毅;崔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