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李咏兰
目的:通过测定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比目鱼肌(SOL)和趾长伸肌(EDL)肌纤维横截面积,观察持续给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去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影响.结果:SD大鼠坐骨神经离断后,持续给0.2mg/kg.d的CNTF20天后,损伤侧SOL和EDL肌纤维横截面积分别比实验对照组高27%(P<0.01)和14%,SOL肌纤维横截面积比EDL增加的幅度大,而给予0.05mg/kg.d的CNTF20天后,动物肌纤维横截面积与实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CNTF可显著改善坐骨神经离断后SD大鼠骨骼肌的萎缩,并且CNTF效应的强弱与用药剂量和肌肉类型有关,0.2mg/kg.dCNTF作用明显强于0.05mg/kg.d CNTF,慢肌(SOL)比快肌(EDL)对CNTF更敏感.
作者:邓小华;侍坚;罗嗣琼;何成;王成海;路长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齿突的观测,为颈前路螺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50例枢椎干燥标本的枢椎的高度、齿突基底部的外径和基底部皮质厚度.结果:枢椎的高度为38.32±2.11mm,齿突基底部横径和矢径分别为10.51±0.83mm和11.65±0.92mm,齿突基底部前、后及左、右侧的皮质厚度分别为1.62±0.42mm、1.55±0.31mm、1.91±0.23mm和2.16±0.24mm.结论:96%齿突不适合两枚直径3.5mm的螺钉固定,建议用直径4.5mm螺钉以35~45mmm的深度和后倾10°角度固定.
作者:章军辉;宋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在收集胚胎标本时,发现一例无头颈畸胎,胎龄约5个月,女性,体重310 g,体长190 mm伴随孪生的另一个正常胎儿,女性,体重410 g,体长260 mm,发育良好.1、外形特征胎儿无头颈,全身皮肤呈水肿状态,在胸的上部正中,相当于颈部的部位,有5 mm×5 mm呈漏斗形的凹窝,窝深8 mm,表面有长短不一的四片皮瓣,长的皮瓣6mm,凹窝底与胸膜腔不相通.左、右上肢长均为80mm,臂、前臂比例不正常,臂长50 mm,前臂长20 mm,手掌比例小,左、右手各只有4指,手指发育异常,呈指芽状.左、右下肢各长为90 mm,大、小腿的发充育情况极不相称,大腿相对粗大,长约50 mm,小腿上粗下细,长约30mm,两小腿呈内收状.腹部有20mm×20mm的脐疝
作者:王一飞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含神经肽Y(NPY)、P物质(SP)神经在扬子鳄泄殖腔壁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及免疫荧光法.结果:扬子鳄泄殖腔壁内SP免疫反应(SP-IR)阳性神经纤维多见于肌层,也见于外膜、呈细线状或点线状,肌层内的SP-IR神经纤维与平滑肌纤维平行走行或构成网络状;NPY免疫反应(NPY-IR)神经纤维呈细线状,密度较稀,主要见于肌层,也近似与平滑肌纤维平行走行,免疫荧光法还证实,肌层内有散在分布的、多呈椭圆形的NPY-IR阳性神经元胞体,并见有突起与周围的神经纤维形成联系.结论:扬子鳄的泄殖腔壁也存在有SP、NPY能神经分布.
作者:黄学应;吴连仲;韩卉;姚国刚;何娟娟;江家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腮腺内神经肽Y的分布.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结果:腮腺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呈神经肽Y免疫反应阳性,免疫反应物分布于胞质,胞核为阴性反应.结论:大鼠腮腺导管上皮细胞内含有神经肽Y,其存在对调节腮腺分泌活动及局部血流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贾雪梅;陈晓宇;齐威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为建筑和装饰材料用的硅玻璃胶,已有作者将其应用于支气管树、内耳以及心肺等单一管道铸型,具有成型快、铸型饱满、收缩率低(0.5%)、韧性好等特点[1-5].但硅玻璃胶铸型标本的支撑力较差,往往不能维持标本的自然形态,又因采用原色灌注或铸型后上色,而大大地影响了其在某些铸型标本尤其是在多管道铸型中的应用,为此,我们改进了操作方法,将硅玻璃胶配成各种颜色,结合过氯乙烯、自凝牙托材料等填充剂的性能特点,多种填充剂配合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铸型标本既有弹性和韧性,也有刚性.
作者:石瑾;李忠华;王兴海;傅群武;刘畅;洪辉文;黄铁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家猪房室结的组织学和细胞特征,为探讨房室结的传导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家猪含房室结组织块的连续切片,光镜观测和图像分析.结果:家猪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方,大小为7.02×2.65×1.29mm3,形态前后径略长的铁饼形,传导细胞分两类:(1)心肌样细胞,此类细胞多位于结上部和前部;(2)典型的移行细胞,这种细胞多位于结的后部和下部.图像分析表明:心肌样细胞>一般心肌细胞>T细胞.有2例的房室结左前方存在副房室结.结论:家猪房室结的位置比其它哺乳动物低;结上部和前部细胞主要为心肌样细胞,典型的P细胞少见,纤维细胞明显多于传导细胞.
作者:郭志坤;徐振平;赵炳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支气管肺段铸型标本的分色显示多采用按段喷染法制作(李忠华,人体铸型标本的设计和制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64~65).我们在对支气管肺段铸型标本的研制中,采用了按段分色灌注铸型法.1 制作器械和材料输液管、塑料注射器、手术用小圆针和1号细丝线、血管钳等器械;自凝牙托粉、自凝牙托水、邻苯二甲酸二丁(辛)酯、5~10种色的油画颜料及502胶等材料.
作者:邵正仁;陈士文;訾刚;王小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为积累国人桡骨下端骨成熟情况的年龄变化资料,作者在成都地区拍摄的108个正常人左侧手腕部后前位X线片上,对桡骨下端的骺线与骺软骨板进行了观测.结果:1.骺软骨板完整,即尚未形成骺线者,男:18岁15.38%,17岁46.43%;女:18岁4.17%,17岁6.67%.已形成骺线者,男:18岁65.39%,17岁28.57%;女性:18岁91.67%,17岁80.00%.2.全部骺线的内侧端都是位于桡骨的尺切迹关节面内.3.骺线至桡骨腕关节面的垂直距离,男平均为7.05mm,女为5.88mm.4.同性别的18岁组与17岁组比较,各项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和女比较,各项测量结果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且都是男大于女.
作者:张光鹏;伍家农;李瑞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免疫器官突触体素、S-100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支配和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正常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各30例.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结果:胸腺,突触体素、S-100蛋白和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从胸腺被膜随小叶间隔和血管到胸腺皮质,再延伸到髓质形成神经纤维网,在胸腺组织散在分布突触体素、S-100蛋白和NSE免疫反应细胞.淋巴结,免疫反应神经纤维沿被膜和门部结缔组织小梁及血管进入皮质后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环绕淋巴滤泡,进一步分支到达髓质.在髓质髓窦内有NSE免疫反应细胞.脾脏,免疫反应神经纤维沿着血管的各级分支进入脾实质,主要沿着脾动脉的分支而分布在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穿插于淋巴细胞之间.结论:在人免疫器官可能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和调控.
作者:吕世军;刘雨清;宗佩君;张伟栋;郭爱华;孙永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尤为重要的是它能激活静息型T细胞,从而启动机体免疫反应.以DC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是近年来肿瘤生物治疗领域中发展为迅速的分支,并已初步呈现出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因而受到广泛关注[1].国外已有DC用于黑色素瘤[2]、肾细胞癌[3]、前列腺癌[4]等病人的临床一期治疗并取得一定疗效的报道.肝癌是常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尽管手术、化疗和放疗已取得一些经验,但治疗结果仍很不尽人意.因此,对肝癌的生物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焦点.然而,多年来的研究显示,肝癌抗原性弱,缺少特异性抗原,成为肝癌生物治疗中的一个主要难点.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一种胎性蛋白,它虽然并非肝癌特异性抗原,但临床上约7096的肝癌患者血中可检出AFP的事实,使人们考虑能否以AFP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肝癌生物治疗的研究.本文就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范强;钟翠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信息手术的发展,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处理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将多媒体技术引入中专卫校的课堂教学已逐渐在普及.1、设备配置目前,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比较普及,仅作简单介绍.硬件配置:一台多媒体电脑、一套视频采集设备(视频捕捉卡、数字相机和数字扫描仪等)、一套播放设备(数字投影仪);软件配置:操作系统(Window98)、配套的应用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幻灯制作软件(常用Riwerpoint5.0)、数字相片处理软件、扫描图像处理软件和视频捕捉软件等.
作者:章军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交感神经与支配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初级感觉神经元分支的关系,探讨椎孔外颈神经受压产生颈肩痛和头面部症状的机制.方法:选用8只Wistar大白鼠,右侧为实验侧,左侧对照,用微量注射器在右侧C5/C6颈椎关节突关节囊上注射30%HRP 5μl,对照侧注射0.9%的生理盐水5μl作为对照.动物存活48小时后经升主动脉灌流杀死,切取双侧C1~T1颈部脊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双侧颈交感神经节和双侧三叉神经节,冰冻切片后利用TMB法进行显色反应,观察切片内HRP标记细胞的情况,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实验侧DRG和交感神经节内标记细胞进行分类和计数.结果:颈中、下交感神经节和C5~C7DRG内发现HRP标记细胞,标记细胞以中型和小型细胞为主,其中颈中神经节和C6DRG内标记细胞的平均面积和及平均光密度较高(P<0.01),而对照侧和双侧三叉神经节未发现标记细胞.结论:颈椎关节突关节主要受相邻三条颈神经的感觉支和颈交感神经分支支配,可能与椎孔外颈神经卡压产生颈肩痛及头面部症状有关.
作者:王金武;陈德松;王劼;方有生;顾玉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头面部测量项目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利用宁夏回族群体体质调查资料,对人类头面部16项测量项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1)头长与头水平围、额小宽、两眼外角宽、形态面高与容貌面高相关;(2)头水平围与头面部很多项目都相关;(3)头面部及五官的宽度项目彼此间密切相关,而与高度项目相关不显著;(4)头面部及五官的高度项目彼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5)头长与头宽之间、鼻高与鼻宽之间并不相关.结论:人类头面部测量项目间相关较为密切.与男性相比,女性头面部项目间相关更为多见.
作者:栗淑媛;郑连斌;陆舜华;李咏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供应.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测16例(32侧)灌注红色乳胶的三叉神经根血管标本.结果:三叉神经根的动脉主要来源于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和颈内动脉的分支.结论:供应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受到损伤是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福;张奎启;仲维剑;李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填补国人嗅神经、嗅球和嗅束的形态学资料,为鼻腔顶、颅前窝手术提供保护病人嗅觉功能的解剖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正常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嗅神经、嗅球和嗅束.结果:上鼻甲内侧面的嗅丝密度高于鼻中隔上部.上鼻甲外侧列嗅丝数6~12条.硬膜、蛛网膜包裹嗅丝至鼻腔顶部呈囊状者为10%.嗅球前端距大脑额极19.33mm,嗅球中部、嗅束中部、嗅束后端的内侧缘距大脑眶面内侧缘依次为3.64mm、6.58mm、8.96 mm.结论:提供国人嗅神经、嗅球和嗅束的一些解剖学数据,提示鼻腔或经鼻腔至颅前窝人路的手术,应尽量保护上鼻甲内侧面粘膜,应在一定范围内向上轻拉额叶眶面,保护嗅球和嗅束.
作者:纪荣明;周晓平;许家军;张煜辉;曹鹏;黄章翔;汪志军;程林发;党瑞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IL-6(interleukin-6)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血液病及心、脑疾病时有异常表达.IL-6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症的佳药物,在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及抗白血病、抑制肿瘤转移及骨髓移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迄今,IL-6的检测多采用以细胞培养为基础的生物学活性检测,该方法不仅难以反映IL-6基因转录水平,而且特异性和灵敏度均受到限制.本文采用随机引物法对人IL-6cDNA探针进行地高辛标记,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建立了在转录水平上直观检测IL-6mRNA表达的实验技术,为研究IL-6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奠定了基础.
作者:姜蓉;王莎莉;王亚平;郑敏;王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人冠状动脉壁随年龄变化的形态学改变,为心血管病临床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33例经福尔马林固定后的正常男性尸体,在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以下简称冠状动脉)起始部横断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和Verhoeff氏铁苏木精染色,光镜观察及图像定量分析.结果: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均逐渐增大.各年龄组,心肌侧内膜厚度均大于胸壁侧.内膜面积与内弹力膜周长等价圆面积的百分数与腔面积/截面积值之间呈线性负相关.结论:冠状动脉壁重要的年龄变化是内膜增厚,这种增厚是不均匀的,其中心肌侧内膜厚度大于胸壁侧.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内膜面积占内弹力膜周长等价圆面积的百分数是一良好指标.
作者:王汉琴;孙万群;陈家强;王配军;黄铁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材料与方法为补充国人视神经的一些解剖学数据,本文在21例(男13,女8)正常成人头颅标本上,开颅后去除大脑半球,打开眶顶,保留视神经管下壁.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了视神经眶段、视神经管段和颅段的走行、长度和外径.
作者:纪荣明;周晓平;许家军;曹鹏;黄章翔;汪志军;张煜辉;党瑞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动脉血流受阻后血管壁切应力变化对动脉内皮细胞间连接的影响.方法:60只实验兔建立颈总动脉血流减少模型,在术后0至30天8个不同时相点,制作血流减小后的颈总动脉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动脉内皮细胞间连接结构及稳定性随血管壁切应力的变化而发生相应改变.3天后,在部分细胞间近腔面出现间隙;细胞间紧密连接不象正常对照那样完好而致密,胞质内未见微丝附着;可见部分动脉壁内皮细胞脱离基底膜或完全脱落入管腔.在血管壁切应力递增阶段,近腔面内皮细胞间隙消失,可见窄而短的闭锁带.结论:血管壁切应力的降低可导致动脉内皮细胞间连接结构发生改变,细胞稳定性减小.提示低血流的切应力变化可能破坏动脉内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
作者:陈卫军;应大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