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母细胞瘤2例

贾金明;张峰亮;李志

关键词:肺肿瘤, 诊断, 体征和症状
摘要:例1,男,45岁,主因咳嗽、咳痰15天来院,门诊查胸片示右肺上叶巨大肿块,考虑肺癌,2011年6月2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CT示:右肺上叶可见一肿块约10 cm×8 cm,边缘不规则,质地不均匀,可见细毛刺.考虑肺癌.于2011年6月11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肺上叶,大小10 cm×8 cm×8 cm.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并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示证实为肺母细胞瘤.术后辅助化疗,随访1年2个月患者死亡.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血浆脑钠肽变化的影响因素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手术前后血浆中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动态测定,了解不同先心病类型、手术过程等因素对BNP的影响.方法 收集100例全身麻醉下进行小儿先心病手术的患儿做为研究对象,分为5种先心病类型.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2天、7天取患儿静脉血2 ml检测BNP.结果 先心病5组患儿术前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NP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天BNP与年龄(rs=-0.556,P<0.01)、体质量(rs=-0.489,P<0.01)、体外循环时间(rs=0.539,P<0.01)、机械通气时间(rs=0.354,P<0.01)存在相关关系.术后2天BNP与体外循环时间(rs=0.431,P<0.01)存在正相关关系,术后7天BNP与体外循环时间(rs=0.598,P<0.01)、术后1天乳酸水平(rs=0.357,P<0.05)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不同先心病类型的患儿的术前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BNP与体外循环时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作者:田晓瑜;陈惠芬;杨士彬;田长海;王晓宁;张会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层黏连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TFPI)基因转移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层黏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TFPI基因抑制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用丙酮酸钠刺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比较丙酮酸钠刺激前后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表达LN的差异;分别使用携带TFPI基因(Ad-TFPI) 和携带LacZ基因(Ad-LacZ)的重组腺病毒在体外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用X-gal染色法检测外源基因的转染效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TFPI基因转染与LAZ基因转染,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LN的浓度变化.结果 丙酮酸钠可明显刺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LN.TFPI基因转染培养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后,第2天上清中LN表达减少,为(230.73±32.57) μg/L,Ad-LacZ组为(322.87±34.87)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第4天和第6天LN表达,TFPI组与Ad-LacZ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FPI基因转移可明显抑制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LN,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抑制作用减弱;TFPI可能通过直接抑制LN的表达抑制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白英;史旭波;郭诗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测定可溶性CD40配体、同型半胱氨酸和内皮素-1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内皮素1(ET-1)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连续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79例,依据脑卒中后6个月的认知评定结果分为血管性痴呆(VD)组75例,血管性非痴呆认知障碍(VCIND)组123例和认知正常组(对照组)81例.观察各组血清sCD40L,ET-1、Hcy水平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的变化,及其与VCI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VD组和VCIND组的MMSE评分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sCD40L,ET-1和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MMSE评分(19.58±2.67)分、(25.94±1.68) 分 vs (28.46±1.56)分,sCD40L(7.45±2.24) μg/L、(5.98±1.94) μg/L vs (3.46±0.76) μg/L,ET-1(88.35±3.64) ng/L、(81.65±4.35) ng/L vs (65.24±5.64) ng/L,Hcy(25.67±4.25) mmol/L、(18.54±3.24) mmol/L vs (10.25±2.68) mmol/L;而VD组的增高水平较VCIND组更为明显(P<0.01).MMSE评分、sCD40L、ET-1和Hcy水平随着VCI严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5或<0.01).结论 sCD40L,ET-1和Hcy参与了VCI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sCD40L、ET-1和Hcy水平与VCI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VCI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清华;罗尔敏;包红;肖伟忠;林春颖;储新娟;陈阳;潘丹红;陈晓彬;沈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肺母细胞瘤2例

    例1,男,45岁,主因咳嗽、咳痰15天来院,门诊查胸片示右肺上叶巨大肿块,考虑肺癌,2011年6月2日收入我科.入院后查CT示:右肺上叶可见一肿块约10 cm×8 cm,边缘不规则,质地不均匀,可见细毛刺.考虑肺癌.于2011年6月11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肺上叶,大小10 cm×8 cm×8 cm.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并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示证实为肺母细胞瘤.术后辅助化疗,随访1年2个月患者死亡.

    作者:贾金明;张峰亮;李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化湿通瘀补气法对延缓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化湿通瘀补气法延缓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作用.方法 纯种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个月月龄)18只作为实验对象,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改为高脂饮食(1%胆固醇+6%蛋黄粉+8%猪油+85%基础饲料)喂养,对照组不用药,中药干预组用荷叶、泽泻、虎杖等中药,西药干预组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普罗布考.各组3个月后分别抽取耳缘静脉血,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丙二醛(MDA)、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值,然后处死动物,取主动脉组织作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组织学变化,测定各组主动脉内膜及内膜/中膜厚度.结果 中药干预组和西药干预组的TC、TG和LDL-C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TC(2.39±0.15) mmol/L,(2.08±0.12) mmol/L vs (13.02±0.20) mmol/L;TG(2.58±0.16) mmol/L,(1.90±0.08) mmol/L vs (11.08±0.19) mmol/L;西药干预组还低于中药干预组(P<0.01),LDL-C(1.05±0.24) mmol/L,(0.85±0.09) mmol/L vs (10.13±0.20) mmol/L(P<0.01);MDA、ox-LDL、MMP-9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中药干预组和西药干预组主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为(12.28±1.28) μm、(5.20±0.81)μm vs (40.06±3.94) μm(P<0.01),而西药干预组比中药干预组降低明显.结论 化湿通瘀补气法能延缓兔动脉内斑块形成,降低LDL-C,为中医药治疗及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研究理论依据.

    作者:徐瑞平;于海翔;孟晓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国人Tako-Tsubo心肌病心电图特征

    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是一种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造影无狭窄,心尖部或中部呈球囊样、室壁运动异常呈一过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心脏综合征.本病先由日本学者Sato等[1]于1990年报道,国内报告始见于2007年[2],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临床报道的病例逐渐增多,但对TTC的心电图分析报道则较少.为此,本研究对国内TTC心电图资料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心电图的认识.

    作者:王惠东;凌玉龙;张兆奎;马菊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及血清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TOAST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重要的病因之一,而动脉动脉栓塞也是以AS为基础的,因此积极探寻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并开展针对性的防治是临床研究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激活感染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HCMV激活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检测受试者外周血HCMV晚期抗原PP65、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及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确定有无斑块及斑块的类型,进而探讨HCMV激活感染及血清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孔伟丽;戴京涛;王雷;白江来;何俊瑛;张永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进展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哺乳动物中参与染色质结构和转录调控的DNA结合非组蛋白.近作为一种引发宿主防御和组织修复的改变固有免疫系统的危险信号被重新认识.本研究将对HMGB1的分子结构及信号调节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作者:付冰冰;赵阴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食管鳞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发展与转移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组织中PI3K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食管癌组织中PI3K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1.3%(67/94) vs 4.2%(1/24)、61.7%(58/94) vs 0(均P<0.01);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两者的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分别为92.0%(46/50) vs 47.7%(21/44)、76.0%(38/50) vs 45.4%(20/44)(均P<0.01).VEGF的表达与肿瘤组织类型、浸润深度等因素有关(P<0.01);PI3K与VEGF表达有关联性(C=0.311,P<0.05).结论 PI3K、VEGF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评价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李世勇;张建英;贾金明;崔刚;王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水平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态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发现显著提高了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早期开展的血清HBsAg检测属于定性检测,HBsAg阳性表示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但不能判断HBV感染状态.血清HBsAg定量检测始于增敏化学发光技术的引入[1].近年来,商业化的血清HBsAg自动定量检测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并引起肝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目前,血清HBsAg定量检测正逐步用于HBV感染状态评估和疗效预测[2-6].现就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血清HBsAg水平的变化规律,及血清HBsAg水平预测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的潜在价值综述如下.

    作者:陆伟;张占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致范可尼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

    例1,男,51岁.因全身多处骨、关节疼痛进行性加重1年于2013年2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踝关节酸痛,局部略肿胀,无皮肤破溃流脓,无发热皮疹,无游走性关节疼痛,无晨僵消瘦.5个月前新发双侧膝关节疼痛后逐步发展至腰背部,第5肋,以及全身肌肉酸痛,影响行走及睡眠.曾多家医院就诊无好转.

    作者:方莉;吕芳芳;皮博睿;朱永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叶酸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并发黏膜损害的疗效观察

    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已成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巩固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也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之一(hyperCVAD的B方案).HD-MTX的主要毒副作用是消化道黏膜损伤,因此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感染概率,造成患者依从性差,阻碍化疗的顺利进行.我们从2005年开始在HD-MTX化疗前给患者预防性口服叶酸片,明显降低了患者发生消化道黏膜损伤的概率及程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白颖;刘彦琴;佟丹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四维超声技术在胎儿体表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及各种因素的作用,产科诊断的畸形儿发生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若能够在孕早期及时发现并诊断胎儿畸形,适时的终止妊娠,可有效减少畸形儿的出生率[1].随着四维超声在产科的广泛应用,为妇产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超声检查简便有效且无放射,同时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能够对胎儿的解剖结构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实时观察,目前已经成为产科筛选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例胎儿的产前四维超声资料,并与产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四维超声在胎儿体表畸形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蕾;胡双龙;黄燕媚;杨淑君;彭雪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不同控制状态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甲状腺分泌过多甲状腺素或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1].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对孕产妇和胎儿均有不良的影响.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得到及时、适当的治疗后,病情均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能确保母婴的安全.对于中、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的产妇,其妊娠结局不容乐观,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是为严重的结果[2].笔者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情不同程度对孕妇及新生儿的不良影响,并评价治疗在改善妊娠结局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蒲慧然;车秀英;陈燕;郝钢华;田志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硫酸镁对急性严重哮喘儿童临床疗效的对照研究

    急性哮喘是儿童急诊入院常见的危重症,如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根据英国胸科协会推荐的治疗指南[1],对患儿首先采用吸入性的β2拮抗剂(沙丁胺醇)、M受体阻滞剂(丙托溴铵)进行治疗,必要时联合使用全身皮质固醇激素,但我们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发现这种治疗方式并不能缓解所有患儿的症状,有20%~30%的患儿对上述的的常规药物反应欠佳.国外也有相关报道指出很多患儿的哮喘持续状态对重复或连续使用短效受体激动剂无效[2],对激素治疗反应延迟,因此探索一种新治疗方法对重症儿童哮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对成人急性严重哮喘患者的治疗中,静脉注射硫酸镁(MgSO4)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能明显改善哮喘严重恶化患者的肺功能,做为常规β受体激动剂和全身糖皮质激素的一种治疗上的补充[3],可有效减少患者插管率,减少临床症状,是一种有前途的药物.我们对常规药物吸入治疗无效的急性哮喘儿童中使用MgSO4喷雾,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控制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现报道如下.

    作者:任善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肠外营养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道气流受限和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一组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其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1-2].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COPD患者伴有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功能下降,从而引发患者的肺部感染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形成恶性循环[3-4].为了减少COPD患者的感染和呼吸衰竭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COPD患者肠外营养支持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新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初诊患者分析

    目的 研究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初诊患者的特征.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初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婚姻、就诊目的 、所患疾病及就诊方式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9 551例患者纳入分析,男女比例1∶1.2;年龄3~93岁,19~40岁患者比例达到61.1%;学历主要分布在高中(29.4%)和大学(48.0%);已婚患者占大多数(58.5%);健康心理咨询占18.6%,精神障碍患者占81.4%,以神经症(40.1%)、心境障碍(34.5%)和精神分裂症(8.5%)为主;78.2%的患者主动就诊,被动就诊人数占3.5%,临床科室转诊18.3%,转诊科室以内科为主,主要来源于神经内科(18.1%)、心血管内科(17.6%)和消化内科(14.0%).结论 综合性医院精神科门诊初诊患者分布广泛,要加强普及精神疾病知识以及非精神专科临床医师对精神疾病的认识.

    作者:赵鹏;杨海龙;沈迪文;张宇哲;曹秋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密度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壮年.2010中国十大城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城市居民临床甲亢患病率为1.1%.甲亢常见的病因是Graves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患者血清中存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作用于甲状腺滤泡细胞,刺激细胞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导致甲亢[1].患者以高代谢症候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降低为特征.大量研究已证实甲状腺激素在骨发育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也是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重要病因之一[2].随着骨代谢诊断技术和TSH测定技术的发展,甲状腺疾病所致骨质疏松症日益受到临床医师重视.本研究对30例甲亢患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进行了检查,旨在探讨甲状腺激素与骨代谢指标相互间的关系,以期为早期防治甲亢所致的代谢性骨病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亮;刘安宁;王亚兰;张高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60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RA)是一类以关节滑膜组织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RA的发病率明显提高.通常把发病年龄≥ 60岁的RA患者称为老年RA(elder rheumatic arthritis,ERA),青壮年发病的即称为非老年RA(non-ERA,NERA).我们就ERA、NERA组临床体征和症状做一分析比较.

    作者:褚阳;陆亚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术的老年女性282例(≥65岁),分为冠心病组(n=202)和非冠心病组(n=80),详细记录病史、体检资料,检验尿酸、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的含量,并记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闭经年龄较早,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所占比例高,尿酸水平明显升高(P<0.01),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两组间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呈正相关,雌激素水平与冠心病呈负相关;冠心病组中受累血管支数、血管狭窄程度与危险因素数目显示有相关性(P<0.05).结论 老年女性冠心病与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有关,血清雌激素降低及尿酸升高是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多少有关.

    作者:卢鑫;胡桃红;高国杰;丁力平;刘胜林;马会利;靳志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