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颅内动脉影像学测量对照研究

韩书明;刘海涛;路俊英;赵宝宏;任进军;郭志军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扩张,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颅内动脉扩张程度,并观察脑干受压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确诊VB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CT血管造影(CTA)图像,观察脑干受压情况,并利用MRA图像对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直径测量分析.结果 26例VBD患者中,8例可见脑干不同程度受压,其中桥脑受压5例,延髓受压3例,但临床均未发现相应症状及体征.利用MRA图像对VBD组和正常对照组颅内大动脉进行测量,两组间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大脑中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部分VBD患者,脑干可见明显受压,但临床症状不明显.VBD患者椎-基底动脉扩张以外,颅内其他动脉也同时存在不同程度扩张,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患者多数死于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糖尿病肾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可预测心脑血管病,也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1].通过测量颈动脉IMT、斑块可间接反映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范围和严重性[2],而颈动脉斑块面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敏感指标[3].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颈动脉超声测算IMT、内中膜横切面积(IMCSA),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惠波;武越;许文亮;刘玉昊;王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线粒体脑肌病误诊1例分析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组由于线粒体DNA和(或)核DNA突变导致线粒体呼吸链缺陷而引起的临床疾病.发病率大约是1∶5 000,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易误诊,现分析我院收治线粒体脑肌病误诊1例,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岳玲;郑华成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匹多莫德对预防小儿过敏性紫癜复发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过敏性紫癜(HSP)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以小血管病变为主的血管炎综合征,可累及皮肤、关节、肾脏及胃肠道等多个系统,其中以肾脏易受损,且一旦发生肾损害,则可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1].据统计,约有5%~18%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在5年内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2].目前临床上对于HSP尚无统一的特异性治疗方案,激素等免疫抑制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但长期使用可导致潜在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且极易复发.本研究对小儿HSP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匹多莫德口服,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慧玉;田玲;王兰英;厉红;岳爱红;严慧;吴小磊;黄光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参考文献引用与著录常见的问题及其分析

    参考文献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和借鉴,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文章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期刊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是通过统计参考文献得出的,因此参考文献也反映了一篇论文、一个期刊的学术水平[1].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符合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2],然而在实际编辑工作中发现很多作者对文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文献的引用和著录中存在许多问题,现将参考文献的著录常见问题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肺癌的发病人数增加.通常情况下,高龄患者,易合并各种各样的慢性疾患,因而不宜手术或因为某种原因拒绝手术者,放射治疗就成为了老年肺癌患者佳的治疗选择.新生血管形成对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均属多肽生长因子,均能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诱导血管生成.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前后血清VEGF和TGF-β1的浓度,观察二者在放疗前后的变化,探讨两者在局部晚期NSCLC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华海侠;李平;张志;付宝红;付占昭;孙国贵;顾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科胸腔镜在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内科胸腔镜在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内科胸腔镜检查诊断的96例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通过与临床常用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的影像学、胸腔积液细胞病理和胸膜活组织检查术等比较,评估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96例患者中经胸腔镜直视下多部位取材病理活组织检查的确诊率为94.8%(91/96):结核性胸膜炎65例(67.7%),肺腺癌10例(10.4%),腺鳞癌4例(4.2%),胸膜间皮瘤7例(7.3%),小细胞癌1例(1.0%),肾透明细胞癌肺转移腺鳞癌1例(1.0%),脓胸2例(2.1%),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例(1.0%).内科胸腔镜检查常见并发症为疼痛、出血、发热、皮下气肿等,均未引起严重后果.结论 内科胸腔镜是一种安全、简便、诊断率高的微创诊疗技术,在胸腔积液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佳;岳红梅;顾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钠尿肽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检测DN不同阶段的B型钠尿肽(BN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二者与DN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苏文昭;王冬梅;于大勇;何立芳;任平香;张秀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神经症患者心理求助行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都显示,人们的心理困扰不断加剧,心理健康水平日益恶化,精神病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疾病分类中较严重的一类疾病.以往对人们心理求助倾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国内对实际心理困扰者求助行为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各类精神疾病中患病率和发病率高的神经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事后回忆调查,探究现实心理困扰者实际的心理求助路径和影响因素.

    作者:韩奕;李志华;杨丽;郭会彩;杨红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4种抗体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多发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发病的前2年内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和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和系统性治疗是防止关节畸性和致残的关键.以往RA的辅助检查多依赖X线和类风湿因子(RF)检测,X线改变发生时关节已经受损,不能做到早期诊断;而RF并非RA的特异性抗体,往往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统性硬化症(PSS),甚至正常老年人中都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正常老年人阳性率达10%~30%[1] ).因此,特异性血清抗体检查逐渐成为国内外RA研究的热点[2-3].近年来,陆续发现了抗角蛋白(antikeratin antibody,AKA)抗体、抗环瓜氨酸肽(ACCP)抗体、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等自身抗体在诊断RA 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在RA患者中联合应用RF、AKA、ACCP、GPI 4种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对联合抗体检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进行评价.

    作者:常新;丁翔;杨新玲;谢开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白血病自发颅内出血32例临床观察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近年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中大剂量化疗及大量新药物的临床应用,AL的治疗效果得到改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的AL患者死亡,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其中部分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而临床上AL合并ICH的发生多较为突然,抢救成功率较低,因此分析总结AL合并ICH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降低AL合并ICH的发生率,提高AL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我院32例AL发生自发ICH的患者临床特征,研究和探讨AL发生自发ICH的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田祖国;李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肾上腺髓质素与妊娠期高血压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的孕妇外周循环血中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变化与脐血中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含量和脐动脉血流动力学之间的规律,探讨其在预测围产期结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妊娠晚期孕妇,正常96例,PIH患者110例.入院后超声测定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收缩期流速/舒张期流速(S/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孕妇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及产后脐带血内次黄嘌呤含量,分析肾上腺髓质素在预测围产期结局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除轻度组与对照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次黄嘌呤及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血浆肾上腺髓质与脐带血中次黄嘌呤含量和S/D正相关(r=0.946、-0.944,均P<0.05).结论 PIH孕妇伴随血压升高,胎儿的脐动脉的血流阻力增高,脐动脉血流量减少,胎儿缺血缺氧,孕妇体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同时有明显变化,所以监测孕妇体内肾上腺髓质素的数值变化对判断胎儿宫内窘迫有一定实用价值.

    作者:回丽妹;白净;赵建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与心律失常相关微小RNA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关对微小RNA(microRNA,miRNA)的大量研究发现,这种内源性的非编码小RNA负调控基因的表达,参加体内的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凋亡、肿瘤的发生等[1].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疾病高病死率的重要危险因素,故对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已经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现就miRNA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探讨miRNA的致心律失常与抗心律失常作用,从而为临床基因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为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新的思路进行综述.

    作者:国建;廉姜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临床实际问题

    随着卫生保健水平及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增高、人口老龄化凸显,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及现患率也明显增加,心力衰竭已成为未来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主战场之一.在发达国家,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2%,70岁以上者可达10%[1-2].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国人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0.9%,55岁以上人群可达1.3%[3].虽然目前心力衰竭,尤其是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降低心力衰竭的治疗已取得长足进展[4-5],但其远期预后仍然堪忧,10年病死率可高达83%~87%[6].尤其在现实世界,实际上近年的心力衰竭病死率一直没有改善[7].虽然各国都颁布了相应的心力衰竭诊治指南,但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却缺乏具体的操作目标.本文结合相关指南及现有证据,对心力衰竭临床诊治过程中的临床常见问题进行论述.

    作者:崔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糖尿病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应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效果及胃肠动力的变化.方法 52例2型糖尿病腹泻患者随机化数字表法分为A组(25例)和B组(27例),在降糖治疗基础上A组给予止泻对症治疗,B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10例无腹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C组).以氢呼气试验检测的口-结肠转运时间(OCTT)作为胃肠动力评价指标,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生长抑素(SS)、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变化.结果 ①疗程结束后A组总有效率为68.0%(17/25),B组为92.6%(25/27),B组疗效优于A组(P<0.05).②治疗前,A组与B组OCT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76.3±18.9) min vs (76.6±20.7) min(P>0.05),但均显著低于C组(106.9±8.5) min(P<0.01);治疗后A组与B组OCTT分别为(86.8±16.1) min和(99.0±11.2) min,均较治疗前显著延长(P<0.01),且B组明显长于A组(P<0.01).③治疗前,A组与B组血浆MTL与GAS均明显高于C组(P<0.01),SS水平低于C组(P<0.01);治疗后,两组SS、MTL和GAS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B组改善改为明显(P<0.01).结论 马来酸曲美布丁治疗2型糖尿病腹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分泌,改善胃肠动力紊乱有关,且其不良反应少且轻微.

    作者:刘开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食管鳞癌组织和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癌细胞侵袭与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SP)检测24例正常食管黏膜、94例食管鳞癌和83例淋巴结中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率高于正常食管黏膜(78.7% vs 4.2%,P<0.01);食管癌临床分期0~Ⅱ期中VEGF-C表达率低于Ⅲ~Ⅳ期(68.0% vs 90.9%,P<0.05);转移淋巴结组织中VEGF-C表达率高于无转移淋巴结组织(80.0% vs 25.6%,P<0.01).结论 VEGF-C在食管癌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中高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评价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张建英;李超;崔刚;王雷;王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食管黏膜剥脱症13例内镜特点分析

    食管黏膜剥脱症( spontaneous intramural dissection of the esophagus)在临床上发病率较低,近几年国内虽有报道,但许多医生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尤其内镜下特征性表现缺乏认识,从而造成误诊.本研究对13 例食管黏膜剥脱症患者内镜下表现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提高临床及内镜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刘素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幽门螺杆菌家庭聚集现象与家庭成员共治的关系研究

    目的 调查幽门螺杆菌(H pylori,Hp)感染患者家庭成员内的感染情况,探讨Hp家庭聚集因素对根除Hp感染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内镜检查确诊的195例Hp感染患者的家庭成员采用C13或C14呼气试验(UBT)进行Hp感染调查,排除3个其他家庭成员Hp均阴性的患者,将192例患者随机分成家庭成员同治组和非同治组,并根据生活习惯分为核心家庭组141个及非核心家庭组51个,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及家庭因素在Hp根除的差异.结果 所有195个家庭568例家庭成员中Hp总感染率为91.2%,192个Hp阳性家庭中,核心家庭成员总Hp阳性率达98.6%,非核心家庭成员阳性率为81.7%,通过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治疗两周后,所有192例患者Hp总根除率达91.2%,同治组与非同治组Hp根除率分别为92.2%、88.2%,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患者家庭成员内存在较高感染率,并可增加患者Hp根除后复发机会.在存在密切接触的家庭,感染家庭成员共同根除治疗,对于有效根除患者Hp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蔡奇志;蒋承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Th17细胞因子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唇腺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IL-17、IL-6、TNF-α在3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0例对照组唇腺组织在IL-17的表达,测得其光密度值.结果 IL-17、IL-6、TNF-α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唇腺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0.078±0.012 vs 0.210±0.077;0.079±0.014 vs 0.245±0.083;0.081±0.007 vs 0.251±0.073(P<0.01).30例pSS患者中,按照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分级,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12例,Ⅳ级6例.IL-17在Ⅰ、Ⅱ、Ⅲ、Ⅳ级间的表达分别为0.094±0.029,0.171±0.052,0.240±0.030,0.293±0.050.IL-6在各级别间的表达分别为0.120±0.06611,0.2443±0.070,0.281±0.064,0.278±0.050,TNF-α在各级别间的表达分别为0.138±0.049,0.241±0.067,0.283±0.047,0.290±0.043.经方差分析各级别间IL-17、IL-6、TNF-α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IL-6、TNF-α的阳性表达程度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r=0.814、0.469、0.591,均P<0.01).结论 IL-17、IL-6、TNF-α均参与了pSS的局部炎症反应过程,且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提示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pS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于织波;张风肖;郑桂敏;李芳;孙丽君;陶杰梅;张立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变化的探讨

    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PIS)发病率占脑血管病60%~80%[1],PIS也是目前防治研究的重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WBC)因其与脑卒中的关系密切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观察120例急性PIS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hsCRP及WBC水平的变化,初探它们对急性PIS发病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彦敏;朱卫香;郭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免疫调节疗法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应用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或血浆置换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56例病情恶化需IVIg或血浆置换治疗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分两组,27例应用IVIg治疗,29例应用血浆置换治疗.在接受治疗后14天、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都能很好地耐受,在治疗初期两种方案疗效相差不大,有效率分别为77.8%(21/27)、75.9%(22/29).好转后都可维持较长时间,但IVIg维持时间稍长于血浆置换.结论 重症肌无力患者中IVIg的治疗效果可与血浆置换匹敌.IVIg在3个月后的评估中疗效优于血浆置换.但在病情恶化初期,患者可根据所在医院的医疗条件选择任一种方案.

    作者:韩雪飞;郭莹;张红;阎艳;薛寿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