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

韦素春;张生;张国欣;刘春宏

关键词: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摘要: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尤其出血量>40 ml时,保守治疗效果极差,致残率及病死率很高.传统的外科开颅及以往经颞部微创虽使其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但致残率仍较高.本研究经后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5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与同期外科开颅术的46例对比,前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周期素D1、S期激酶相关蛋白2与 p27ki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是由复杂的网络调控系统组成,其调控紊乱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事件.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因子有:细胞周期素( 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s,CDKI)及诸多调节因子.

    作者:陈艳昕;刘庆滨;顾涛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以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的狂犬病毒性脑炎1例

    患者,男,48岁,因头晕4天,行走不稳2天于2012年3月27日入院.该患者入院前4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重脚轻感,恶心,周身乏力,2天前左上肢发沉,行走不稳.无发热,无头痛、呕吐,无视物旋转.既往有高血压史,否认糖尿病史,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史.

    作者:杜子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辛伐他汀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影响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雌性Wistar大鼠96只,体质量200~250 g,4月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32只、脓毒症组32只和辛伐他汀组32只.脓毒症组和辛伐他汀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脓毒症模型.辛伐他汀组制模前胃内灌注辛伐他汀20 mg·kg-1 ·d-1,每日l次,连续2周;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胃内灌注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3、6、24和48小时取8只大鼠,采集颈动脉血样,测定白细胞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记录术后3小时内、>3~6小时、>6~24小时和>24~48小时各时段大鼠的死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和辛伐他汀组术后各时点白细胞计数和血清vWF浓度升高,术后6小时达峰值,白细胞计数分别为(7.45±0.69)×109/L,(12.79±0.51)×109/L,(10.36±0.19)×109/L; vWF水平分别为(0.543±0.001)μg/L,(1.198±0.035)μg/L,(1.018±0.005)μg/L( 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辛伐他汀组术后各时点白细胞计数和血清vWF水平降低,术后24~48小时内病死率降低(脓毒症组75.0%,辛伐他汀组50.0%)(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保护脓毒症大鼠的内皮细胞功能,从而降低48小时内的病死率.

    作者:李敏芝;赵鹤龄;田东莲;李敏;李丽敏;郑龙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6例疗效分析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多因为胆汁反流、胰管梗阻以及酒精对胰腺作用而产生[1],其病情凶险、发病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且易导致死亡病例的发生,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即控制病情发展及急危症状,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本组研究探讨大承气汤与常规西医疗法联合治疗AP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庄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小儿盐酸萘甲唑林滴鼻液中毒致窦性心动过缓合并高血压1例

    患儿,女,7岁.主因大汗,面色苍白,肢凉,嗜睡20余分钟于2011年10月6日急诊入院.追问病史,患儿于1天前因感冒出现流涕鼻塞,未予特殊处理.就诊当日鼻塞加重,其母于药店购0.1%盐酸萘甲唑林滴鼻液给予患儿滴鼻,1次每侧鼻孔滴4滴,约40分钟后,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无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急来院就诊.患儿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作者:李雪青;王维亚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在我国已经成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据有关报道,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了9200万,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从经济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作者:梁丹;王战建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肺穿刺诊断阴沟肠杆菌肺炎1例

    患者,男,55岁,因间断咳嗽、咳痰半年于2012年2月16日入院.患者2011年10月开始因受凉后出现间断性咳嗽,以早晨为主,咳痰,咳白色痰,量不多,不易咳出,活动后自觉胸闷,遇冷空气或刺激性气体咳嗽明显加重,但无发热、寒战、胸痛、气短等症状,在家口服阿莫西林无效后停服,因症状轻未重视.于2012年1月4日因胃出血就诊当地医院消化科,常规胸片检查左肺片状阴影,行胸部CT:左肺舌叶33 mm×28 mm球形病灶,中间见支气管充气征,边缘有短毛刺.

    作者:贺思云;韩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后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尤其出血量>40 ml时,保守治疗效果极差,致残率及病死率很高.传统的外科开颅及以往经颞部微创虽使其致残率及病死率降低,但致残率仍较高.本研究经后额部入路锥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5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与同期外科开颅术的46例对比,前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韦素春;张生;张国欣;刘春宏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氯吡格雷治疗老年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很高,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因临床症状不典型较轻易被忽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紧急治疗TIA和轻微卒中对早期复发性卒中患者的作用(EXPRESS)研究表明,尽早积极干预可显著降低90天卒中复发风险达80%,早期积极地强化干预可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6个月致残率[1].

    作者:马丽霞;陈曼丽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白细胞介素17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持续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引起关节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其病理特征主要是滑膜的过度增生、大量的炎细胞浸润、微血管新生、血管翳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据统计,中国RA的患病率为0.3%.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遗传和环境因素是RA病因学的主要方面.

    作者:刘晶晶;董秋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关节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病,病变还可累及皮肤、眼、心脏和肺等多个器官[1].肺部病变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病、类风湿结节、胸膜肥厚等[2].其中,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在类风湿患者中发生率约为10%[3],严重影响类风湿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现就RA合并ILD( RAIL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宗英;王俊祥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食管闭锁8例分析

    胎儿食管闭锁(esophageal atresia,EA)是新生儿严重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活产婴儿中发生率为1/2500~1/3000,大多数伴有气管食管瘘[1].本研究分析8例经尸检和产后确诊的EA胎儿的产前超声表现,总结其特征性声像图表现.

    作者:潘虹霞;尹佳园;张晨雪;陈艳梅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高原地区创伤患者伤口病原菌和耐药谱分析

    创伤感染是指创面内有大量细菌侵入,并大量繁殖出现的化脓性炎症,感染常发生在受伤部位或为尽快修复创面所进行的外科手术部位.创伤可引起不同类型的感染,引起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多种多样,早期无论是预防性用药还是治疗性用药,都只能是经验性的.

    作者:马德花;司立宁;鲍海咏;严海平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ABCD2评分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法在判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ABCD2评分标准,对118例TIA患者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观察3组7天内和9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的发生率越高,其中7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1.8%(1/55)、中危组18.0%(7/39)、高危组45.8%(11/24)(P<0.01);90天内脑梗死发生率低危组7.3% (4/55)、中危组25.6%(10/39)、高危组70.8%(17/24)(P<0.01).结论 ABCD2评分是目前临床判断TIA短期预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其分值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但对低危患者的筛选,ABCD2评分可能仍需改良.

    作者:查德喜;汪海宏;代霞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青少年抑郁症的执行功能损害与脑结构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以及结构性磁共振的变化.方法 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0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2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系统和Stroop色词测验评定执行功能,以磁共振静态三维结构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完成分类数(3.35±1.98)个vs (4.55±1.70)个;错误应答数(52.15±18.83)个vs (37.75±21.27)个;持续性应答(33.75士17.49)个vs (26.55±20.10)个;持续性错误数(28.30土13.43)个vs (27.35±5.91)个;卡片A反应时间(55.28士7.46)秒vs (53.23±6.24)秒;卡片B反应时间(85.78±7.45)秒vs (80.78±8.12)秒;卡片C反应时间(117.32±9.58)秒vs (111.67±8.95)秒;Stroop干扰效应(50.33士12.14)秒vs (46.78±11.54)秒(P<0.05).治疗后,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和卡片C反应时间与治疗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额叶灰质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对照(P <0.05).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可能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独立症状,额叶脑结构异常与其存在密切关系.

    作者:刘小玉;王学义;任庆云;金圭星;刘春梅;尤红;王金成;史少霞;郭新字;王永良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脑梗死患者中血清脂联素(AP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105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ACI)组的患者72例,单纯T2DM 3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NC)组30例.分别检测各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APN,VEGF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对NC组、T2DM组和DACI组研究对象进行了相关项目的测量,IMT(0.72±0.13) mm、(0.89±0.19) mm vs (1.13±0.37) mm,Crouse积分(1.22±1.06)分、(3.52±1.73)分vs (4.68±2.28)分,VEGF( 112.96±11.27) ng/L、(143.83±15.86) ng/L vs (160.32±19.43) ng/L,hsCRP(1.52±0.98) mg/L、(6.58±2.83)mg/L vs (14.56±4.73) mg/L水平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从NC组、T2DM组和DACI组依次增高(33.3%、63.6% vs 83.3%),而APN水平依次降低(8.76±3.07)μmol/L、(5.17±2.87)μmol/L vs(3.28±1.87)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CI组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APN出现依次降低(P<0.01).结论 VEGF、APN和hsCRP参与了DACI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并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作者:李清华;包红;肖伟忠;林春颖;李益明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首发CNS损害的SLE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10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神经系统病变,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60.0%)、癫痫5例(50.0%)、发热4例(40.0%)、脑梗死2例(20.0%)、静脉窦血栓2例(20.0%)、颅内多发病灶3例(30.0%)、脑干及脊髓病变2例(20.0%)、周围神经病变1例(10.0%).神经精神性SLE的临床表现以头痛和癫痫发作出现概率高.神经精神性SLE的脑部损害在MRI表现为弥漫型和局灶型病变,白质和灰质均可受累,分布无规律性.给予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NPSLE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NPSLE预后的关键.

    作者:白润涛;葛朝莉;冯宏业;韩漫夫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与常规治疗方法疗效差异.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Medline/PubMed(1980-2011)、Embase(1990-2011)、CNKI(1990-2011)、维普数据库(2000-2011).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2版推荐的方法纳入文献,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章纳入研究,共纳入患者1 405例,其中采用奥美拉唑+凝血酶治疗患者79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患者615例.对13个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奥美拉唑与凝血酶联用在以下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奥美拉唑+凝血酶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止血总有效率(OR=5.62,95% CI =3.76~8.40,P<0.01),奥美拉唑+凝血酶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止血显效率( OR =2.48,95% CI =1.94~3.17,P<0.01).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为当前国内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小且质量较低,上述结论尚需要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罗和生;赵运志;张法灿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结节性硬化合并双肾、肝脏多发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患者,女,20岁,因右下腹疼痛于2012年5月1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有癫痫发作史10余年、智力水平低下,语言发育迟缓.体格检查:患者智力低下,表情呆滞、反应迟钝,前额部及双面颊部可见对称性散在多发淡红色大小约为5~7 mm的坚硬蜡状丘疹,于双侧中腹部均可触及质硬边缘清晰肿物,触之易活动.

    作者:田希存 刊期: 2012年第15期

  • 新生儿4号染色体长臂部分三体综合征1例

    患儿,男,出生5天,因出生后气促5天,呼吸停止1次,于2011年10月31日入院,系孕1产1,孕37+3周顺产出生,出生体质量2700 g,无胎膜早破,胎盘完整,脐带无绕颈,Apgar评分均为10分,生后因新生儿肺炎在当地医院治疗,经抗感染后病情尚稳定,无明显呼吸困难,生后第5天出现严重呼吸暂停,给予气管插管复苏囊正压通气,胸外按压后恢复心跳,但呼吸浅促;查体:体温36℃,脉搏127次/min,呼吸70次/min,血压64/42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2 700 g,意识清楚,反应差,足月儿外貌,身材短小,左手通贯掌,肤红,前囟平软,口周发绀,呼吸浅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律齐,心音有力,腹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四肢肌张力低;入院诊断:①新生儿肺炎;②继发性呼吸暂停.

    作者:闭宏娟 刊期: 2012年第1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