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特异影像学表现的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吴瑞锋;刘金山;李良;李金梅;李雪艳

关键词:组织细胞瘤, 恶性纤维,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征与症状
摘要:患者,男,68岁.主因咳嗽、咯血20余天,于2009年6月24日入院.入院2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鲜红血液,无痰,每日约10余次,每次约5 ml,不伴胸痛、发热、发憋、气短;无恶心、呕吐及呕血.体格检查:慢性病容、右下肺呼吸音低,无其他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等检查均正常范围;CT示两肺下叶背段可见囊腔,囊壁薄厚不均,增强可见轻微强化(图1).右侧病变大小约8 cm×7.5 cm×7.5cm,囊腔内可见软组织团块,CT值16~34 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印象:双肺真菌感染;积极准备后行右肺下叶切除术:见肿瘤位于右肺下叶背段.约9 cm×8 cm× 8 cm,肉眼见(切开后)囊腔内包有软组织肿块,肿块基底与囊壁紧密粘连,再切开肿块,内见黄白色颗粒样物.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测定分析

    急性脑梗死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是一类常见的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疾病.现今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易出现急性脑梗死并发症.如何能早期对脑梗死进行预防和检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是早期诊疗的参考指标.本研究检测单纯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萍;魏殿军;王国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在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activin 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2,ARIP2)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AS斑块的相互关系;检测小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其与AS的关系.方法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16只,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高脂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分离血清检测MMP-9、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畔(TC)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AS斑块中ARIP2的表达水平.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MMP-9与ARIP2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 ①高脂模型组比空白对照组血清MMP-9、TG及TC水平升高,MMP-9(405.76±53.82)μg/L vs (335.78±46.57)μg/L,TG(1.54±0.35)mmol/L vs (1.13±0.28)mmol/L,TC(23.72±5.43)mmol/L vs (17.59±4.30)mmol/L(P<0.05或<0.01).②苏木素-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主动脉内膜稍增厚,泡沫细胞极少,高脂模型组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胞体增大,胞浆呈空泡状.③ARIP2在空白对照组中表达量很低,而在高脂模型组中呈强阳性表达,其表达量分别为365.46±132.71 vs 1536.73±634.92(P<0.01).血清MMP-9水平与ARIP2的表达量呈正相关(r=0.853,P<0.05).结论 小鼠AS组织中ARIP2表达明显上调,调节激活素信号转导,干预ARIP2表达水平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一种新手段.

    作者:宁亚媛;宁静;张敏;张晶;丁旭;金春杰;陈丽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浆细胞病相关性肾损害诊治进展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是一组浆细胞克隆增殖性疾病,肾损害是其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同的浆细胞病其肾损害的临床类型和病理特征各不相同,甚至同一种浆细胞病也可引起不同的肾脏损害,其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以肾脏受累甚至肾衰竭为首诊原因,因此及时发现浆细胞病并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就近年来浆细胞病及其肾损害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通信作者:刘茂东,Email:lmdgxh@126.com

    作者:王春杰;刘茂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肺炎患儿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肺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重症肺炎目前仍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病因之一.细菌、病毒及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是引起肺炎的主要原因,但在儿童由于痰液采集困难及肺穿刺受限制,病原学确诊有一定难度,寻找一种简单、有效、快捷的鉴别方法非常必要.目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α1-酸性糖蛋白(AAG)的检测在临床已广泛开展,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其在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炎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同期住院肺炎患儿同时进行血清hsCRP、AAG检测,旨在探讨其对儿童肺炎病原学鉴别诊断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徐春萍;郭爱华;王淑芹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2010年风湿免疫病学主要临床进展

    免疫学是21世纪发展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以免疫学为基础的临床风湿病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仅在过去的2010年1年中.诊断和治疗方面研究进展令人惊叹,特别是欧洲风湿病联盟(European League Against Rheumatism,EULAR)为风湿病诊治所做的贡献更令人鼓舞.生物制剂应用于临床也为我们开启了风湿病治疗的新纪元.

    作者:高丽霞;郭惠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特异影像学表现的肺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患者,男,68岁.主因咳嗽、咯血20余天,于2009年6月24日入院.入院20多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鲜红血液,无痰,每日约10余次,每次约5 ml,不伴胸痛、发热、发憋、气短;无恶心、呕吐及呕血.体格检查:慢性病容、右下肺呼吸音低,无其他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等检查均正常范围;CT示两肺下叶背段可见囊腔,囊壁薄厚不均,增强可见轻微强化(图1).右侧病变大小约8 cm×7.5 cm×7.5cm,囊腔内可见软组织团块,CT值16~34 HU;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印象:双肺真菌感染;积极准备后行右肺下叶切除术:见肿瘤位于右肺下叶背段.约9 cm×8 cm× 8 cm,肉眼见(切开后)囊腔内包有软组织肿块,肿块基底与囊壁紧密粘连,再切开肿块,内见黄白色颗粒样物.

    作者:吴瑞锋;刘金山;李良;李金梅;李雪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1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我院根据2004年3月由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成立了有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共同组成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小组,对全院门急诊患者及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现就我院近年来156例ADR有效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以减少ADR的危害.

    作者:褚晓华;吴立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A与实体瘤的关系

    高迁移率族蛋白A(HMGA)蛋白家族是一类以AT-hooks的高度保守的DNA结合基序和一个酸性拖尾为特征的小分子的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人HMGA蛋白家族包括3个主要成员:HMGA1a、HMGA1b、HMGA2.研究显示,HMGA蛋白广泛参与细胞内多种重要的核内生物学功能,包括调节DNA复制、转录、重组和修复等.现将HMGA与实体瘤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刘华;肖晓辉;高婧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免疫妥协宿主和严重性潜在疾病患者的人群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渐增加.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诊断非常困难,而常见的真菌病原体仍然是念球菌属和曲霉属[1].基因干细胞移植中,约5%的接受者患侵袭性念球菌病.故研究和开发新型、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

    作者:付丙月;唐辉;郑灿辉;刘嘉;周峰;周有骏;刘娜;朱驹;吕加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主动脉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正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对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除此之外,一些新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外有研究表明,无论肱动脉脉压、主动脉脉压(PP)、主动脉脉压指数(PPI)还是24小时动态脉压,均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且主动脉PP、PPI的预测价值更大[1-2].

    作者:陈红英;常学伟;夏艳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无汗型)1例

    患者,男,16岁,自幼有左髋关节脱位,皮肤苍白,发色棕黄,指甲发育不良,智力发育迟缓,无汗.父母系姨表亲结婚.于2008年11月9日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呈持续性体温高时达39.5℃,自感有咽痛,偶有咳嗽,无咳痰,继而出现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有右下肢肌肉疼痛,无皮疹、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光过敏、头痛、恶心、呕吐、盗汗,于外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15.5X109/L,尿沉渣支持肾小球源性血尿,予抗生素及退热药物治疗无效,物理降温体温可下降.查体:体温37.7℃.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60mmHg(1 mmHg=0.133 kPa),皮肤苍白,干燥,多屑,弹性差,汗毛少见,发色呈黄色,咽充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8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手皮肤粗糙多皱,十指粗短,指甲大多缺损,尤以拇指、食指和中指为甚.

    作者:王金磊;赵克中;刘建峰;张莲;蔡永红;张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恶性胸腔积液的控制:英国胸科协会胸膜疾病指南(2010)解读

    胸腔积液中和(或)壁层胸膜发现肿瘤细胞是肿瘤播散的征象,表明疾病进展和预后险恶.一旦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约为3~12个月.患者的生存期与基础疾病有关,肺癌合并胸腔积液生存期相对较短,卵巢癌合并胸腔积液生存期相对较长,来源不明的恶性胸腔积液生存期居中.既往有研究认为乳腺癌合并胸腔积液生存期为5~6个月,而近的研究提示其生存期长达15个月,199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认为乳腺癌合并胸腔积液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

    作者:宋宁;张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幽门螺旋杆菌5种检测方法比较

    目的 通过对5种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方法的比较,寻求敏感性及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的Hp检测方法,促进Hp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荆、H2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Hp检测结果的95例患者同步完成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细菌培养、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Hp IgG)检查、Hp病理组织学检测等检查,以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学检测中任何1项阳性为Hp感染阳性为诊断标准,比较RUT、细菌培养、13C-UBT、Hp IgG检查、Hp病理组织学检测5种检测方法检出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敏感度以RUT高(95.7%),其次为病理组织学(87.5%)、细菌培养(82.9%)、13C-UBT(78.1%),低为Hp IgG(43.9%).特异度由高及低依次为细菌培养(96.3%)、13C-UBT(91.4%)、病理组织学(89.7%)、Hp IgG(70.4%)、RUT(65.7%).RUT检测、13C-UBT、病理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的敏感度与Hp IgG检潮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UT、病理组织学、细菌培养、13C-UBT检测的敏感度4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T检测的特异度与13C-UBT检测、病理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C-UBT检测的特异度与Hp IgG检测的特异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病理组织学、细菌培养、13C-UBT检测的特异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C-UBT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更能反映HP感染的变化状况,可作为临床诊断Hp的首选方法.

    作者:何周桃;谢贤和;韦红;蓝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5例随机分为RVA起搏组(n=30)、RVOT起搏组(n=35).于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收缩期运动速度(Sa)、Tei指数;采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大血流速度(E),并计算E与Ea比值(E/Ea).结果 RVA与RVOT两组术前与术后1、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LVEF(61.89±3.37)% vs (61.51±3.11)%,(60.22±4.85)% vs (60.32±4.25)%,Sa(11.38±1.14)cm/s vs (11.44±2.14),(10.88±1.91)cm/s vs (11.02±1.31)cm/s,E/A0.96±0.19 vs 0.97±0.23,0.95±0.15 vs 0.96±0.13,E/Ea 8.8±3.6 vs 8.4±4.3,9.1±4.3 vs 8.8±3.2,Tei指数0.48±0.05 vs 0.47±0.08,0.50±0.20 vs 0.47±0.11(均P>0.05);术后6个月时RVA起搏组与RVOT起搏组比较,Tei指数及E/Ea增高(0.76±0.26 vs 0.67±0.32,10.9±3.96 vs 9.0±2.8,均P<0.05),术后12个月Sa降低,(8.22±1.72)cm/s vs (9.52±2.56)cm/s(P<0.05).结论 RVA起搏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从而损害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RVOT间隔郝可获得较RVA起搏更为优化的心功能参敖,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作者:卜婕;俞杉;吴强;安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缺铁性贫血导致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患者,女,53岁,因反复头痛半年,加重伴呕吐1天于2009年9月20日入院,既往发现子宫肌瘤5年,无颅面部外伤及感染史,无口服避孕药及其他药物病史,平素月经量多,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50/100 mmHg(1 mmHg=0.133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睑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牙龈无增生,胸骨无压痛,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全腹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黄延新;李臣金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糖尿病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相关Meta分析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血管通路之一,优先于人工血管通路及中心静脉置管.内瘘血栓形成是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1],血栓形成不仅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导致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目前并无定论,尤其是糖尿病对于内瘘失功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2000~201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人群内瘘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以探讨国内人群内瘘血栓形成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为今后对内瘘失功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崔立文;徐金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主要用于各种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如放疗、化疗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还用于干细胞移植、抗感染等治疗.自从1995年Yamada等[1]首先提出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ACR),G-CSF(CAG方案),即在化疗基础上联用G-CSF的预激方案在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完全缓解(CR)率83%,2003年第45届美国血液学年会上,与会学者肯定了在AML化疗前加用G-CSF作为预激治疗的临床价值[2].

    作者:曹红花;程昊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星蒌承气汤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因子的影响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因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引起.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加以控制,可发展成为老年性痴呆和缺血性卒中[1].血栓性疾病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故对其预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并倾向于用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来对是否发生血栓做出预侧.有研究表明慢性脑供血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一个阶段,存在血栓前状态,在这一阶段如能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可能阻止脑梗死的发生.中医药在缺血性中风防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平肝潜阳、清热通腑、活血化瘀是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治法.本研究通过观察星萎承气汤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血栓前状态各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

    作者:张海波;叶景郁;葛淑芝;杜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左心房直径与左心房容积指数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比较

    目的 探讨左心房直径(LAD)与左心房容积指教(LAVI)对转律成功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于我院药物或电转律成功并给予胺碘酮预防复发的心房颤动患者124例,对比心房颤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临床特征,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比较LAD和LAVI对于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117例患者完成研究,1年内32例复发,复发率为27.4%.心房颤动复发组LAD、LAVI均高于未复发组,LAD(39.5±6.5)mm vs (36.2±4.2)mm (P<0.01),LAVI 40.2±8.5 vs 32.4±6.6(P<0.01);两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否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以及是否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交.Logistic多元回归显示,LAVI为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70,95%可信区间=1.463~6.868,P<0.01).结论 与LAD比较,LAVI是更为准确的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临床指标.

    作者:张国茹;胡喜田;王永贤;刘金波;吕新湖;李燕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复合离子盐对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目的 研究复合离子盐时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左心空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将80只Wistar大鼠喂含8%普通盐饲料1周后,70只行二肾一夹经典造模,10只行假手术.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复合离子盐组、缬沙坦组、环孢菌素A组、普通加碘盐组和假手术组.12周后,测量并比较各组收缩压、左心室质量与胫骨长度比值(Lvw/TL)、胶原总面积/图象总面积(CVF)、心钠素(ANP)、左心室磷酸酶mRNA、c-fos mRNA表达水平,以及左心室磷酸酶mRNA与Lvw/TL、CVF和ANP的相关性.结果 复合离子盐组ANP、CVF、Lvw/TL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加碘盐组,ANP(72.71±34.98)ng/g vs (231.89±32.51)ng/g(P<0.01);CVF(15.73±1.40)% vs (18.60±2.20)% (P<0.01);Lvw/TL(26.33±3.95)g/m vs (34.15±6.55)g/m (P<0.01).缬沙坦组ANP、CVF、Lvw/TL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加碘盐组,ANP为(66.63±31.34)ng/g vs (231.89±32.51)ng/g(P<0.01)ICVF(8.16±0.80)% vs (18.60±2.20)%(P<0.01);Lvw/TL(24.82±2.68)g/m vs (34.15±6.55)g/m(P<0.01).环孢菌素A组ANP、CVF、Lvw/TL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加碘盐组,ANP(127.80±31.08)ng/g vs (231.89±32.51)ng/g(P<0.01);CVF(16.47±2.06)% vs (18.60±2.20)%(P<0.01),Lvw/TL(29.83±4.99)g/m vs (34.15±6.55)g/m(P<0.05);复合离子盐组左心室CVF水平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1);环孢菌素A组ANP、CVF水平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1);复合离子盐组ANP水平低于环孢菌素A组(P<0.05).普通加碘盐组左心室磷酸酶mRNA、c-fos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磷酸酶mRNA 0.96±0.12 vs 0.62±0.06(P<0.01),c-fos mRNA 140.98±19.41 vs 92.11±17.89(P<0.01);复合离子盐组、缬沙坦组、环孢菌素A组左心室磷酸酶mRNA、c-fos mRNA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加碘盐组,磷酸酶mRNA 0.82±0.10、0.69±0.08、0.62±0.09 vs 0.96±0.12(P<0.01),c-fos mRNA 128.84±15.95、106.92±14.71、107.31±13.96 vs 92.11±17.89(P<0.01);复合离子盐组左心室磷酸酶mRNA、c-fos mRNA水平显著高于缬沙坦组(P<0.05或<0.01);Lvw/TL,ANP和CVF与磷酸酶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35、0.580、0.676,均P<0.01).结论 复合离子盐能够改善高血压性心肌肥厚,其作用机制同降低磷酸酶mRNA、c-fos mRNA表达水平相关.

    作者:刘军翔;宋冬林;张方宁;李玉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