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气囊导尿管在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观察

刘存学;李艳丽;王强

关键词:食管, 异物, 导管插入术, 儿童
摘要:小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喜欢把各类物品放入口中,很容易误咽使部分物品嵌顿于食管,造成食管异物,尤其以金属硬币多见.对于食管异物的取出,传统方法是采用硬直食管镜法直接钳取或电子胃镜活检钳钳取.2008~2010年我院应用无菌乳胶导尿管(简称Forley管,亦称气囊导尿管)成功取出12例小儿食管异物(硬币和纽扣),现报告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 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必须包括如下内容: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相应的科学假说,研究对象,干预措施,随机化分组方案,观察指标和测量方法,技术路线,具体的实施方案,观察周期,可行性,样本量计算,经费预算和研究时间安排.研究方案应具体明确,既要可信,又要切实可行.从统计学角度来讲,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假说,确定设计类型,确定研究总体及样本,拟定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及质量控制,数据的管理及统计分析计划等.

    作者:颜虹;徐勇勇;赵耐青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0例临床疗效观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血清胆红素过高可导致中枢神经损伤,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我院儿科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红;王国民;彭曙辉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基层医院肺栓塞误诊分析与对策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PE栓子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等.有报道在PE的栓子中,血栓栓塞占82.2%,肿瘤栓塞占13.3%,脂肪栓塞占3.3%,羊水栓塞占1.1%[1].近年来,随着PE的知识普及、检查手段的增多更新,国内PE误诊率、漏诊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由于PE发病过程较为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确诊需要特殊的检查技术,所以基层医院的误诊率、漏诊率仍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王勇;袁吉祥;高兵;刘珍妮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选择性消融窦房与房室结周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率波动频谱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心率波动频谱分析对选择性消融窦房结与房室结周围神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择症状严重、拟行起搏器治疗的阵发性心动过缓患者35例,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率波动频谱分析.对于症状及频谱分析支持心动过缓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患者,在X线与64排螺旋CT心脏解剖影像指导下,标测实性心律下的心房激动顺序,围绕并避开心房早激动点和His束区域,记录心内电图神经组织电位,温控射频消融,观察消融反应,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成功的30例患者中,28例高频成分(HF)明显,低频成分(LF)存在;2例为LF缺失,HF明显.复发的5例患者中4例为LF缺失,HF明显;1例为HF明显,LF存在.术后动态心电图检查,成功的30例患者中17例HF明显降低,余无明显变化.复发的5例患者中1例HF明显降低,余无明显变化.电生理检查显示,消融后患者基础心率、SNRT、WP、AH间期都得到了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于心率波动频谱分析支持心动过缓系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的患者,选择性消融窦房结或房室结周围神经有较好治疗效果.

    作者:郝蓬;郭成军;刘兴鹏;柳景华;张英川;方东平;赵东辉;刘冰;王国忠;李果;何东方;卢春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气囊导尿管在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观察

    小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喜欢把各类物品放入口中,很容易误咽使部分物品嵌顿于食管,造成食管异物,尤其以金属硬币多见.对于食管异物的取出,传统方法是采用硬直食管镜法直接钳取或电子胃镜活检钳钳取.2008~2010年我院应用无菌乳胶导尿管(简称Forley管,亦称气囊导尿管)成功取出12例小儿食管异物(硬币和纽扣),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存学;李艳丽;王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婴儿,且肺炎或喘憋症状更重[1].若不及时控制易发生心力衰竭,易导致婴幼儿哮喘,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本院应用孟鲁司特佐治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亮;尹宝叶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对比剂对肝功能的影响

    对比剂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已逐渐引起临床关注,尤其对心、肾脏功能损害研究较深入,而对肝脏损害关注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使用对比剂前后肝功能变化,了解对比剂对肝脏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11年3~6月为明确诊断行CT增强检查的本院住院患者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19~77岁,平均(55.5±20.5)岁,肝囊肿8例,胃肠道肿瘤6例,肺癌1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肝功能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50 U/L,并排除其他肝胆疾病.

    作者:黄文福;马德亮;周和平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高血压肾病尿蛋白的影响及其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血压控制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方法 纳入90例血压控制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FS组,n=30)、辛伐他汀组(SS组,n=30)或安慰剂对照组(PC组,n=30),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 mg/d)、辛伐他汀(40mg/d)或安慰剂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24 hU-Pro)、血清白蛋白(ALB)、肌酸激酶(CK)、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FS组和SS组的TC、LDL-C、24 hU-Pro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FS组TC( 5.26±0.73) mmol/L vs (3.82±0.52)mmol/L; LDL-C(3.84±0.47) mmol/L vs (2.73±0.51) mmol/L;24 hU-Pro(1.32±0.32)g vs (0.77±0.21)g(均P<0.05);SS组TC(5.37±0.65) mmol/L vs (3.95±0.66) mmol/L; LDL-C(3.69±0.37) mmol/L vs (2.84±0.41) mmol/L;24 hU-Pro(1.25±0.43)g vs (0.81±0.27)g(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C、LDL-C、24 hU-Pr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前后的SBP/DBP、TG、HDL-C、SCr、BUN、CK、AST、ALT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可减少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两者的肾脏保护作用相当,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林克;苏冠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

    患者,女,69岁,以心悸、多汗、多食、消瘦29年,加重15天为主诉于2011年2月15日入院.患者29年前出现心悸、多汗、多食、消瘦,2个月内体质量减轻约7.5 kg,于当地医院查甲状腺功能异常,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给予甲巯咪唑(他巴唑)口服约2个月,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后自行停药,后上述症状未再出现,亦未再复查甲状腺功能.15天前出现乏力、心悸、多汗,以活动后为著,伴大便次数增多,成形,每日2~3次.遂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查甲状腺功能示:促甲状腺激素(TSH)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高,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阳性.

    作者:任蕾;孙良阁;朱亚丽;万荔;李征途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从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发现甲状腺癌的方法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且大部分甲状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这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虽然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预后良好,但仍有一些甲状腺乳头状癌易早期复发和死亡[1].多项研究表明,在诸多影响预后的因素中,分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2-4].故早期发现是提高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赵美丽;范红;杨炜;周云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的研究

    目的 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的效果、终点事件及安全性.方法 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分层血压调治技术,联合抗血小板及分层下调治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多类药物小剂量一体化协同治疗.对照组给予降压、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降糖、降脂、降纤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后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责任颈动脉狭窄区斑块内部回声特征、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依从性情况.结果 治疗组3年和5年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现、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 vs 13.3%、9.5% vs 19.2%、5.8% vs 12.4%、1.9% vs 6.2%、2.3% vs7.1%(P<0.01).治疗组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复查斑块均较对照组稳定(P <0.05);治疗后5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2% vs 7.4%(P<0.05).两组头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退出率高于治疗组13.6% vs 5.3%(P<0.01).结论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观和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极大提高了功能健康水平,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作者:王连;吉训明;魏玉清;王玉;孔咏梅;李国锋;刘海花;王云;殷海清;李英毅;彭红兵;宁海春;李俊青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肝脏病理检查对转氨酶正常及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转氨酶正常及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肝活检对这类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检查 258 例患者的血清及肝脏活检病理标本,根据丙氨酸转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情况,以ALT正常(n=78)和异常(n=180)分组,再以ALT升高<2倍正常上限为界分为ALT≥2倍正常上限组(n=83)和ALT<2倍正常上限组(n=175),分析肝脏病理炎症损伤程度(G)及纤维化分期(S)与检验的符合程度.结果 肝功能正常患者中有17例(21.8%)炎症坏死≥G2,27例(34.6%)纤维化≥S2.有33例(42.3%)肝功能正常患者肝穿符合抗病毒指征,有98例(56.0%)ALT<2倍正常上限患者肝穿符合抗病毒指征.以ALT=63.3 U/L为界预测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时,曲线下面积为0.781.结论 对肝功能正常及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将肝活检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如遇患者无法行肝穿病理检查时,建议医生可考虑将ALT≥63.3 U/L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筛选指标.

    作者:韩莹;孙琳;刘燕敏;丁惠国;王曙照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血浆内源性地高辛样因子及Na+-K+-ATP酶在肾衰竭患者中的变化

    血浆内源性地高辛样因子(endogenous digoxinlike factor,EDF)是体内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具有洋地黄样生物活性的物质,具有利尿、利钠、缩血管和强心的作用.普遍认为EDF是通过抑制细胞膜上Na+ -K+ -ATP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Na+ -K+ -ATP 酶活性下降能引起一系列细胞功能的改变.

    作者:李然;韩鸿玲;翟德佩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抗癌药雷替曲塞的研究进展

    雷替曲塞是一种特异性胸苷酸合成酶(TS)抑制剂,它在细胞内代谢成多种聚合谷氨酸而发挥抗肿瘤作用.该药由Zeneca医药和肿瘤研究中心(UK)共同研发,自1996年以来,先后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加拿大等国上市,主要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2010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雷替曲塞在我国使用,这使肿瘤科医生在治疗肿瘤时多了一种选择.现就雷替曲塞在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月馨;常靓;刘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早期康复及疗效分析

    摄食-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急性脑卒中患者在脑卒中早期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摄食-吞咽障碍,造成进食困难,影响营养的摄入.还可因摄食-吞咽障碍引起误吸,导致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在脑卒中早期有计划地根据病情对意识清楚的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神经康复训练与指导,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60例急性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神经康复训练与指导,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金玲;吕桂玲;宋剑;胡毅平;蔡娜;王晶晶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误服美托洛尔致大剂量递增短期改善心力衰竭1例

    患者,男,72岁.因活动性心悸、气喘10天,于2006年3月7日入住我院,轻活动既有明显症状.5年前曾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0/75mmHg(1 mmHg=0.133 kPa),呼吸尚平稳,右肺底可闻及湿性哕音,心率98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改变.胸部X线检查呈肺瘀血征,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增大(左心房内径42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9.6%.

    作者:任志明;李梦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小骨窗开颅与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高血压脑出血(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作为中老年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疾病,特点是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我院神经外科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HICH 66例,效果满意,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科收治HICH患者144例,发病后均伴有意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偏瘫.纳入标准:①高血压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②出血量在30~60 ml;③排除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出血;④手术在脑出血后24小时以内;⑤无严重系统器官性疾病;⑥患者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颅内血肿量小于手术指征容量者亦纳入.

    作者:郝晓;李学良;岳力强;高家敏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及文献回顾

    患者,女,4岁.主因反复恶心、呕吐3日,意识不清3小时于2010年3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达2 500 ml,尿量同饮水量.入院前3天大量饮用饮料后出现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样,非咖啡色,无呕血,入院前1天症状加重,烦躁明显,不能进食,发热,体温达39℃,当地医院检查为胃扩张,并行胃肠减压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逐渐出现意识淡漠,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昏迷,入我院外科.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2.56×109/L,中性粒细胞0.849,血红蛋白115 g/L.

    作者:邱琳;李彩萍;李爱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西洛他唑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西洛他唑可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方法 将HUVECs用不同浓度的西洛他唑(0 μg/L、0.05 μg/L、0.1μg/L、1.0μg/L、10 μg/L)溶液处理1小时后,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0μg/L诱导24小时.半定量复合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的表达.结果 TNF-α能上调VCAM-1和ICAM-1的表达,西洛他唑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上述作用,随着西洛他唑浓度的增加,ICAM-1mRNA表达水平逐步下降,分别为0.239±0.012、0.205±0.012、0.166±0.010、0.136±0.008,VCAM-1mRNA表达水平也逐步下降,分别为0.114±0.048、0.093±0.051、0.083±0.045、0.068±0.039.结论 西洛他唑可抑制TNF-α诱导的HUVECs的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mRNA表达,提示西洛他唑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阻止血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聚集和黏附实现的.

    作者:薄小萍;陈茂华;张常莹;鲍小京;陆卫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体会

    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严重颅内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着儿童健康,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由于临床缺乏特异性,所以极易误诊,目前抗真菌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作用缓慢,疗程长,价格昂贵,且药物不良反应较多,患儿可能难以耐受,所以提高对本病的警惕性,早期诊断是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小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报告如下.

    作者:石庆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