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的研究

王连;吉训明;魏玉清;王玉;孔咏梅;李国锋;刘海花;王云;殷海清;李英毅;彭红兵;宁海春;李俊青

关键词:脑动脉疾病, 药物疗法, 联合, 超声检查, 病人依从,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的效果、终点事件及安全性.方法 初发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1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7例,对照组339例.治疗组给予个体化分层血压调治技术,联合抗血小板及分层下调治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的多类药物小剂量一体化协同治疗.对照组给予降压、单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降糖、降脂、降纤的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后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责任颈动脉狭窄区斑块内部回声特征、终点事件、不良反应、依从性情况.结果 治疗组3年和5年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现、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0% vs 13.3%、9.5% vs 19.2%、5.8% vs 12.4%、1.9% vs 6.2%、2.3% vs7.1%(P<0.01).治疗组3年和5年健康功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超声复查斑块均较对照组稳定(P <0.05);治疗后5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4.2% vs 7.4%(P<0.05).两组头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退出率高于治疗组13.6% vs 5.3%(P<0.01).结论 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未行支架植入患者多类药物一体化治疗方案显著降低了脑梗死发生和复发、心脏事件、出血性表观和低血糖的不良反应,极大提高了功能健康水平,效果显著,使用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误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17α羟化酶缺陷症1例

    患者,女,25岁,因发现血压高6年,胸闷3月余,于2010年8月10日入院.患者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高,当时未予重视,随后出现头胀,午后多见,测血压高达200/100mmHg(1 mmHg=0.133 kPa),未正规用药,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胸闷、心悸,晨起及夜间多见,症状可自行缓解.入院体检:心率104次/min,血压220/130 mmHg,身高172 cm,体质量62 kg;口唇色素深,乳腺未发育;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界不大,心率104次/min,律齐,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

    作者:卢拥华;潘港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 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设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必须包括如下内容:明确的研究问题和相应的科学假说,研究对象,干预措施,随机化分组方案,观察指标和测量方法,技术路线,具体的实施方案,观察周期,可行性,样本量计算,经费预算和研究时间安排.研究方案应具体明确,既要可信,又要切实可行.从统计学角度来讲,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立假说,确定设计类型,确定研究总体及样本,拟定观察指标及测量方法,资料的可靠性及质量控制,数据的管理及统计分析计划等.

    作者:颜虹;徐勇勇;赵耐青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从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早期发现甲状腺癌的方法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年轻化,且大部分甲状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这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虽然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与滤泡状癌)预后良好,但仍有一些甲状腺乳头状癌易早期复发和死亡[1].多项研究表明,在诸多影响预后的因素中,分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2-4].故早期发现是提高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作者:赵美丽;范红;杨炜;周云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暴发性1型糖尿病1例及文献回顾

    患者,女,4岁.主因反复恶心、呕吐3日,意识不清3小时于2010年3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日饮水量达2 500 ml,尿量同饮水量.入院前3天大量饮用饮料后出现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样,非咖啡色,无呕血,入院前1天症状加重,烦躁明显,不能进食,发热,体温达39℃,当地医院检查为胃扩张,并行胃肠减压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逐渐出现意识淡漠,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昏迷,入我院外科.辅助检查:血白细胞12.56×109/L,中性粒细胞0.849,血红蛋白115 g/L.

    作者:邱琳;李彩萍;李爱珍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增大的CT特征

    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量增大是造成病情恶化的原因之一,临床实践中并不少见[ 1-3].但预测这种血肿量增大影像学指标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前瞻性地分析了308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CT资料,以探讨血肿增大的CT特征.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08例,男173例,女135例,年龄31~83岁,平均(69.0±3.2)岁.符合下列条件:①发病时无外伤史;②发病6小时内就诊;③血肿位于幕上.

    作者:张淑芳;郭书英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40例临床分析

    小儿支原体肺炎(MP)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在非流行时期约占小儿肺炎的10%~20%,流行年份则高达30%以上[1].MP可产生多种肺内外合并症,现将我科收治的40例MP合并肺不张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治40例MP合并肺不张患儿40例(其中7例同时合并胸腔积液),男31例,女9例,年龄3~12岁,平均(4.2±1.0)岁.

    作者:吕凤秀;许波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高血压肾病尿蛋白的影响及其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血压控制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方法 纳入90例血压控制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FS组,n=30)、辛伐他汀组(SS组,n=30)或安慰剂对照组(PC组,n=30),分别给予氟伐他汀(40 mg/d)、辛伐他汀(40mg/d)或安慰剂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24 hU-Pro)、血清白蛋白(ALB)、肌酸激酶(CK)、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FS组和SS组的TC、LDL-C、24 hU-Pro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FS组TC( 5.26±0.73) mmol/L vs (3.82±0.52)mmol/L; LDL-C(3.84±0.47) mmol/L vs (2.73±0.51) mmol/L;24 hU-Pro(1.32±0.32)g vs (0.77±0.21)g(均P<0.05);SS组TC(5.37±0.65) mmol/L vs (3.95±0.66) mmol/L; LDL-C(3.69±0.37) mmol/L vs (2.84±0.41) mmol/L;24 hU-Pro(1.25±0.43)g vs (0.81±0.27)g(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TC、LDL-C、24 hU-Pr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前后的SBP/DBP、TG、HDL-C、SCr、BUN、CK、AST、ALT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可减少原发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排泄,两者的肾脏保护作用相当,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林克;苏冠华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多途径置金属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162例

    目的 探讨应用多途径置金属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更适当的方法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162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n=129)、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途径(n=25)、联合ERCP和PTCD途径(n=8)置入金属支架治疗的情况.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评价3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术后1周复查血清生化指标,TBIL、DBIL、IBIL、ALT、AST均显著下降(P<0.01).并发症发生主要是感染、出血、胰腺炎,经治疗后缓解,没有操作相关的死亡发生.3种方法均显著降低了肝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在ERCP与PT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 PTCD因例数少,未见有并发症.结论 多途径置金属支架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确切,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途径解除患者的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侯森林;乔娜;乔占英;康建省;高永平;张立超;韩锦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应激对免疫系统及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主要通过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皮质系统分泌的应激激素来调节并对不同应激作出反应,慢性应激刺激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大约有2/3的疾病或机体异常与直接或间接的应激反应有关.尽管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机体对抗肿瘤的机制不确切,但免疫功能的降低在其中起着重要及特殊的作用.

    作者:王继云;王建军;张俊权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肝脏病理检查对转氨酶正常及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转氨酶正常及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病理检查结果,探讨肝活检对这类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检查 258 例患者的血清及肝脏活检病理标本,根据丙氨酸转氨酶( alanine transaminase,ALT)升高情况,以ALT正常(n=78)和异常(n=180)分组,再以ALT升高<2倍正常上限为界分为ALT≥2倍正常上限组(n=83)和ALT<2倍正常上限组(n=175),分析肝脏病理炎症损伤程度(G)及纤维化分期(S)与检验的符合程度.结果 肝功能正常患者中有17例(21.8%)炎症坏死≥G2,27例(34.6%)纤维化≥S2.有33例(42.3%)肝功能正常患者肝穿符合抗病毒指征,有98例(56.0%)ALT<2倍正常上限患者肝穿符合抗病毒指征.以ALT=63.3 U/L为界预测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时,曲线下面积为0.781.结论 对肝功能正常及轻度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将肝活检作为判断肝病活动性和是否抗病毒治疗的主要依据.如遇患者无法行肝穿病理检查时,建议医生可考虑将ALT≥63.3 U/L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筛选指标.

    作者:韩莹;孙琳;刘燕敏;丁惠国;王曙照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误服美托洛尔致大剂量递增短期改善心力衰竭1例

    患者,男,72岁.因活动性心悸、气喘10天,于2006年3月7日入住我院,轻活动既有明显症状.5年前曾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治疗.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0/75mmHg(1 mmHg=0.133 kPa),呼吸尚平稳,右肺底可闻及湿性哕音,心率98次/min,律齐,心脏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不大,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提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改变.胸部X线检查呈肺瘀血征,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增大(左心房内径42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9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39.6%.

    作者:任志明;李梦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急诊超声引导下门静脉穿刺救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58例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发病突然、出血量大,且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目前经皮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是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但是传统的X线监视经皮肝门静脉穿刺受到患者情况及操作医师水平因素的限制,往往使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死亡.本研究对58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进行多体位、多点位的门静脉穿刺,尤其是可对肝内门静脉各支进行选择,便于导管顺利进入门静脉主干,达到直视下的穿刺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康庄;王和;金莹;李静;王志杰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孟鲁司特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仅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多数是1~6个月的婴儿,且肺炎或喘憋症状更重[1].若不及时控制易发生心力衰竭,易导致婴幼儿哮喘,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本院应用孟鲁司特佐治95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亮;尹宝叶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重症监护患者腹泻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及风险评估

    重症患者由于其基础疾病多,病情变化明显,在治疗的过程中,腹泻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腹泻可以并发于疾病本身,也可以是各种治疗所引起的.重症监护病房( ICU)的患者发生腹泻的比例较高,成为了治疗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ICU患者发生腹泻的临床资料,对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作出风险评估.

    作者:赵琳;刘洪波;王竟军;赵顺成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基层医院肺栓塞误诊分析与对策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PE栓子包括血栓、脂肪、羊水、空气等.有报道在PE的栓子中,血栓栓塞占82.2%,肿瘤栓塞占13.3%,脂肪栓塞占3.3%,羊水栓塞占1.1%[1].近年来,随着PE的知识普及、检查手段的增多更新,国内PE误诊率、漏诊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由于PE发病过程较为隐匿,缺乏特异性症状,确诊需要特殊的检查技术,所以基层医院的误诊率、漏诊率仍较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作者:王勇;袁吉祥;高兵;刘珍妮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气囊导尿管在小儿食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观察

    小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喜欢把各类物品放入口中,很容易误咽使部分物品嵌顿于食管,造成食管异物,尤其以金属硬币多见.对于食管异物的取出,传统方法是采用硬直食管镜法直接钳取或电子胃镜活检钳钳取.2008~2010年我院应用无菌乳胶导尿管(简称Forley管,亦称气囊导尿管)成功取出12例小儿食管异物(硬币和纽扣),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存学;李艳丽;王强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缺血性结肠炎32例临床分析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易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少见,早期不易被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IC的发病率日逐增高[1].我们回顾分析了我院确诊的32例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表现,现报告如下.

    作者:饶向东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氟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伴发抑郁症的疗效分析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病因导致肾脏损害和进行性恶化的结果,因病死率高及治疗费用昂贵,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维持性血液透析(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目前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MHD患者抑郁症患病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已经受到高度重视[1].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干预抑郁症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血液透析伴发抑郁症的患者中未见报道.本研究拟观察氟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在MHD伴发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晓莉;任晓军;贾忠辉;贾俊亚;刘坤;林珊;闫铁昆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曲美他嗪治疗中国人群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对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TMZ)能否使患者临床以及预后等方面进一步获益.方法 系统检索197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知网、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检索词‘曲美他嗪’或‘万爽力’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力衰竭’,剔除包含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纳入随机对照研究;选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来评价TMZ对慢性衰竭心肌的临床作用;并以病死率和心血管疾病再入院率等联合预测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32篇中文文献,1789例患者;在规范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MZ,显著升高LVEF[相对危险度(RR)=0.64,95%可信区间(CI)=0.48~0.81];TMZ组患者因为心血管事件的再入院率(RR =0.21,95% CI =0.11~0.41)和病死率(RR=0.18,95% CI=0.07~0.46)显著下降.结论 对于中国非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TMZ联合心力衰竭常规系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左心室功能,并减低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和病死率.

    作者:彭澍;吴平生 刊期: 2011年第21期

  • 危重病患者血糖变化幅度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危重病患者(无论有无糖尿病史)应激性高血糖普遍存在[1],血糖增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机体重要器官的功能,进而影响预后,增加病死率.本研究对398例(至少在ICU监护3天且既往无糖尿病史)存在高血糖的危重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旨在观察缩小血糖变化幅度能否改善危重病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子彬;卜彦斌;田勇;常智忠 刊期: 2011年第2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