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肿瘤药注射液配制与使用方法对疗效的影响

田培虹;郭丽;杜文力

关键词:抗肿瘤药, 配制, 治疗结果
摘要:临床使用的抗肿瘤药多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但有些抗肿瘤药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有些抗肿瘤药难溶需要特殊溶媒;有些抗肿瘤药易造成强烈的血管刺激或局部组织坏死.如果配制和使用不当,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对人体造成损害.因此,如何合理配制和使用抗肿瘤药注射液对临床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抗肿瘤药注射液配制和使用对疗效的影响综述如下.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2008与2009年手足口病325例临床对比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在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常见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sckie virus,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ntero virus71,EV71).

    作者:陈海燕;李鲁军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C1q抗体、白细胞介素18和补体C3、C4联合检测在狼疮肾炎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Clq抗体、白细胞介素8(IL-18)和补体C3、C4在狼疮肾炎(LN)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组61例,包括LN组39例,非LN组22例血清中的Clq抗体、IL-18的水平,同时检测补体C3、C4的水平,并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LN组的Clq抗体和IL-18明显高于非LN组,分别为(116±99)kU/L VS(17±9)kU/L和(425±198)ng/L vs(268±111)ng/L(P<0.05).C3、C4在LN组与非L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45±0.25)g/L VS(0.56±0.07)g/L,(0.15±0.09)g/L vs(0.19±0.08)g/L(均P>0.05).Clq抗体、IL-18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r=0.468、0.527,P<0.05).结论 在LN中存在Clq抗体、IL-18的高表达及补体的降低;血清C1q抗体、IL-18可能参与了狼疮肾炎的免疫发病机制;联合检测对LN疾病活动判定有重要价值.

    作者:韩智杰;朱芸;张群群;李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Toll样受体4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介导的炎症在糖尿病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肾活组织检查确诊的DN患者34例,根据尿蛋白量分为微量白蛋白尿(28.8~288 mg/d)7例、中等量蛋白尿(289~3 500 mg/d)11例、大量蛋白尿(>3 500 mg/d)16例3个亚组.肾癌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n=10).留取24小时尿液测量尿蛋白定量,静脉血栓测血清肌酐,根据肾脏疾病饮食改良系列公式(the 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TLR4及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κB)p65表达.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TLR4与GFR、NF-κBp65表达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肾组织TLR4、NF-κB表达很低,DN患者TLR4、NF-κB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3个亚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LR4,NF-κB在3亚组的表达值分别为(1.00±0.71)分,(1.95±0.61)分,(4.88±0.78)分;(2.36±1.09)分,(2.95±1.25)分,(5.44±0.61)分,(均P<0.05)].TLR4与NF-κBp65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r=0.900,P<0.01),与GFR呈负相关(r=-0.588,P<0.01).结论 DN患者肾组织中TLR4表达明显上调,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密切相关,这可能是DN进展的重要机制.

    作者:林珊;刘建梅;贾俊亚;徐鹏程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腹水降钙素原(PC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肝硬化腹水患者73例,单纯腹水39例(无SBP组),肝硬化合并SBP 34例(SBP组),进行腹水和血清的PCT以及血清的CRP水平检测.结果 SBP组和无SBP组血清CRP水平分别为(76.00±60.75)mg/L和(16.00±43.00)mg/L(P<0.01);以PCT≥2μg/L为阳性标准,SBP组血清和腹水PCT阳性率高于无SBP组(血清79.4%VS 10.3 %,腹水29.4%vs 5.1%,P<0.01);SBP组患者治疗好转后血清和腹水的PCT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6.7%vs 3.3%,P<0.01).血清CRP及PCT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SBP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血清和腹水PCT及血清CRP检测对肝硬化合并SB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颖;张志广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胆道内支架置入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胆道梗阻48例

    胆系肿瘤、胰头癌、肝癌及转移瘤是引起胆道恶性梗阻的常见原因.我院采用胆道支架置入结合动脉插管化疗的双介入方法治疗48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平;王卫东;童耀英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后饮酒致酷似双硫仑样反应1例

    患者,男,40岁,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滴注乳酸左氧氟沙星(上海华源安徽锦辉制药有限公司,国准字H20054675)0.2g,每日2次,用药3天时,与朋友聚会饮白酒约30 g,15分钟后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眼前发黑、结膜充血、颜面潮红、四肢麻木、胸闷、心悸、气短、束胸及濒死感,30分钟后突然倒地,意识丧失,于2008年9月12日急送我院救治.

    作者:何平;郭秀芳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白细胞介素18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关系.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大血管病变组30例和无大血管病变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30例.超声测定CIMT,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CP-1、IL-18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有、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无大血管病变组血清MCP-1除外)、IL-18、CIMT明显高于对照组,MCP-1(387.57±75.41)ng/L,(177.48±38.35)ng/L vs(122.51±8.98)ng/L,IL-18(54.76±16.31)ng/L、(35.08±8.83)ng/L vs(26.13±7.05)ng/L,CIMT(1.44±0.33)mm、(1.06±0.26)mm vs(0.68±0.12)mm(均P<0.01);大血管病变组上述指标又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2型糖尿痛患者血清MCP-1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MT和IL-18呈正相关(P<0.01或<0.05);血清IL-18与FPG、2 hPG、甘油三酯、CIMT、MCP-1呈正相关(P<0.01或<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CP-1、IL-18是ClMT升高的危险因素(t=2.694、6.466、2.445,均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MCP-1、IL-18与CIMT密切相关,提示两者可能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天韬;陈晓文;张萍;贺冶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氟伐他汀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的初步探讨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dimethylarginine,ADMA)是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的内源性竞争性拮抗剂,能竞争性抑制NOS活性,减少NO生成,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血浆ADM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作为一个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而独立存在.

    作者:牛开亚;杨帆;庞谊;杨晓燕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妊娠前应用免疫抑制剂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育龄妇女.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是治疗SLE的主要药物.我们对SLE患者合并妊娠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妊娠前必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对妊娠期间病情控制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王芬;徐建华;徐胜前;刘爽;连莉;陈珊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介入治疗并发脑梗死2例

    例1,男,27岁,因怕热、多汗、多食伴消瘦3个月,于2005年6月17日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出现怕热、烦躁易怒、食欲增加,但易饥饿、消瘦,体质量下降8 kg,伴心悸、气短未治疗,查体:体温36.7℃,脉搏9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8,/68 mmHg(1 mmHg=0.133 kPa).

    作者:聂庆平;杨航;黄志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蛋白酶激活受体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在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法检测胰腺癌细胞株Bxpc-3中PAR1 mRNA的表达;设置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加PAR1激动荆(PAR1-AP),而对照组不加PAR1-AP,利用PAR1-AP观察其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细胞中存在PAR1m RNA的高表达;实验组细胞迁移比对照组明显增快,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视野细胞数为(148.425±16.123)个vs(54.012±4.614)个(t=21.950,P<0.01).实验组细胞增殖也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分钟闪烁值为8 450±1159 vs 4 098±671(t=7.330,P<0.05).结论 PAR1在胰腺癌细胞中高表达,并能促进其迁移和增殖,表明PAR1与胰腺癌的转移能力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PAR1可以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熊良庚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不同胎龄新生儿骨钙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生殖技术的发展和危重新生儿抢救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有了明显上升,因此其骨骼生长发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骨钙蛋白是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重要非胶原蛋白,血清骨钙蛋白含量能直接反应骨组织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是一个有效可靠的反映骨骼生长发育的指标.本研究比较了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时和生后14天时血清骨钙蛋白水平,以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骨骼生长发育特点.

    作者:马素苓;皮亚雷;张会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体会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我国比较常见.复能剂和阿托品等的合理应用对轻、中度中毒患者的治愈率较高,但对于口服重度有机磷中毒,目前病死率仍高.血液净化技术,特别是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作为一种体外毒物清除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临床实践后,在中毒方面的应用已有数10载.自20C10年以来我院开展HP疗法共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41例,与同期常规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38例进行对比性观察,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樊新海;王树民;张斌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致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19岁.主因活动后胸闷气短20余天,于2009年7月12日入住我院.查体:血压108/67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92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92次/min,律整,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王梅;杨蓉;李拥军;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药物洗脱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临床研究

    左主干冠状动脉病变是指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该血管狭窄≥50%的冠状动脉病变,无自身良好的右向左的侧支循环,或无以前经冠状动脉移植至左冠状动脉1支或多支通畅的血管桥的左主干病变称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作者:孙家安;汝磊生;齐书英;彭育红;李淑荣;刘红娜;席爱雪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尿与肾组织联合结核杆菌检测在肾结核诊断中的价值

    肾结核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诊断标准是在尿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TB)[1-2],但由于TB的产生是分阶段性的[3],而且肾结核发病不仅与TB直接感染有关,还与机体对TB的菌体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Ⅲ型变态反应有关[4],所以多数患者在尿中一般查不到TB,造成肾结核的漏诊和误诊.

    作者:张艳宁;冯江敏;孙丽;王力宁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动脉硬化诊断仪评价高血压动脉僵硬度及心脏功能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指当心脏收缩、血液被挤压时,脉搏从心脏传递到终端动脉时的速度,PWV被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为检测动脉硬化的金标准,是独立于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2007年已列入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硬化度的评价已成为当今高血压病防治的热点[1].本研究对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80例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动脉硬化诊断仪对高血压动脉僵硬度及心脏功能的评价.

    作者:李燕丽;廖虹;谭世诚;张田田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不完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探讨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不一,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典型或不完全川崎病(atypical or incomplete,KD)早期诊断困难,KD所致的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

    作者:蔡丽君;张弦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第二届华北长城会暨河北省心血管病学2009年年会特约专家精彩讲座摘录(四)

    (上接本卷第7期目次Ⅳ)6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重点介绍了低血钾性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强调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作者:贾新未;傅向华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慢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

    为研究慢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05例慢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患者动态心电图的特征及伴发的临床症状,旨在探讨慢性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世琼;吴洁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