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服罗红霉素胶囊致耳鸣、听力下降1例

路玫;韦戈

关键词:耳鸣, 药物毒性, 抗茵药
摘要:患者,女,3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于2008年9月22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查体:体温38.5℃,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3/78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咽部充血,未见脓点,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化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2.2×109/L,中性粒细胞0.727;给予罗红霉素胶囊0.15 g,口服,每日2次,饭前服用;维C银翘冲剂10 g口服,每日3次.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表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因此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PAD的发病情况和分析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一些研究认为,应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Iindex,ABI)是一项费用小、简单无创的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可靠指标,可作为早期诊断PAD的首选和常规检查手段[2,3].

    作者:胡映玉;刘红燕;路文盛;颜晓东;陈友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脑血管功能不(CCVI)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画钟测验(CDT)及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CCVI-1型组、CCVI-2型组、CCVI-3型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智能检测.结果 CCVI-1型组、CCVI-2型组和CCVI-3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300波峰潜伏期(P3L)延长,(367.6±16.5)ms、(380.8±29.1)ms、(441.0±42.8)ms vs(351.4±7.4)ms(均P<0.01);P300 波幅(Amp)降低,(13.1±6.0)μV、(10.6±5.3)μV、(8.2±4.7)μV vs(16.5±5.4)μV(均P<0.01);CDT评分明显减少,(3.0±0.2)分、(2.4±0.5)分、(1.4±1.0)分vs(3.6±0.5)分(均P<0.01),CCVI-3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CVI-1型组和CCVI-2型组,(20.7±8.2)分vs(26.3±3.1)分、(25.5±7.8)分、(24.6±7.5)分(P<0.01或<0.05).CCVI-1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言语回忆评分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VI-2型组与正常对照组、CCVI-1型组比较,注意力计算力、言语回忆和画五角评分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VI-3型组与正常对照组、CCVI-1型组及CCVI-2型组比较,注意力计算力、言语回忆、语言重复、写句字和画五角评分显著降低(P<0.01或<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V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的障碍,且存在与视觉空间认知有关的执行功能障碍.CCVI-1型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累及言语回忆,CCVI-2型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累及注意力计算力、言语回忆和画五角,CCVI-3型组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累及注意力计算力、言语回忆、语言重复、写句字和画五角.

    作者:赵素霞;闰淑静;刘洪雨;张秀明;王慧;张祥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黏膜下注射辅助电凝电切摘除结直肠腺瘤性大息肉34例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下消化道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腺瘤在5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上升.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术,主要是将电流提高到300 kHz以上,电流通过人体息肉组织时会产生热效应,使其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的目的[1].该方法安全、简便、有效,可避免开腹手术,现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是节约资源的一种内镜下成熟的治疗技术.腺瘤性息肉分为大、中、小息肉(直径分别为>1.0 cm、0.5~1.0 cm、<0.5 cm)[2].为了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院开展局部黏膜下注射加高频圈套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腺瘤性大息肉(直径>1.5 cm)以来,共切除大息肉42枚,分1~3次切除,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光辉;凌国敏;李慧敏;林国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有机磷中毒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1例

    患者,男,24岁,既往精神分裂症8个月,2008年4月10日与家人生气后口服农药氧化乐果约20 ml,在当地医院予以洗胃及静脉应用解毒剂、阿托品静脉注射,达阿托品化时患者出现躁动.因患者以前曾自行停用抗精神病药而出现上述躁动(阿托品化)症状,故家属自行一次性给予患者齐拉西酮160 mg及拉莫三嗪400 mg口服.患者于第2日晨出现颈抵抗、肌张力增高及双下肢颤抖,并于2008年4月12出现高热、意识障碍伴有呼吸困难、急促.

    作者:王晓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心房间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房间传导阻滞(IAB)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选择因胸闷、胸痛怀疑冠心痛的患者69例,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运动试验中心电图P波时限的变化分为IAB组和无I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平板试验中ST段大下降程度和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结果 ①IAB组患者年龄高于无IAB组,(61.6±10.3)岁vs(56.8±8.9)岁(P=0.043),②IAB组ST段大下降≥1 mm患者的比例高于无IAB组(80.5%vs 48.5%,P=0.005);ST段大下降程度IAB组高于无IAB组,(1.78±1.45)mm vs(1.15±1.11)mm(P=0.047),③冠状动脉造影中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患者的比例,IAB组高于无IAB组(80.6%vs 21.2%,P=0.001);不同病变血管数患者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IAB可能作为评价冠心痛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汪晓莹;刘红军;高娅丽;郭丹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生长因子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研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几乎参与了动脉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全过程,IGF-1的减少与AS的形成密切相关[1].而AS病变早期往往是无症状的,仅表现为大血管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ial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c)增加或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研究表明,颈动脉IMTc改变能间接反映全身大血管的情况,尤其颈动脉IMTc增加常预示大血管病变(如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2],而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主要死因,同时T2DM也是IMTc增厚的危险因素[3].本研究探讨T2DM患者血清IGF-1和IMTc间的关系,旨在为临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李建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8和中性粒细胞激活肽2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目丽日可炎症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8(IL-8)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但IL-8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太清楚;中性粒细胞激活肽2(NAP-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炎症介质,国外已有研究表明NAP-2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1],而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8、NAP-2浓度水平的测定,探讨IL-8、NAP-2浓度水平和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王军贤;邱春光;韩战营;孙国举;黄振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对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

    目的 现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荆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对照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连续急诊PCI无复流者22例.研究组出现无复流现象后,送微导管至无复流血管远端,经微导管团注维拉帕米200 μg.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方法,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结果 研究组给药后首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提高(21例vs 3例,P<0.01),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仍较高(22例vs 9例,P<0.01).首次和末次造影均显示研究组心肌组织灌注较对照组更佳,TMPG-3级的例数分别为19例vs 1例(P<0.01)和20例vs 6例(P<0.01).研究组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46.4±16.3)分钟vs(62.2±21.5)分钟(P<0.01),减少X线暴露时间(10.5±4.9)分钟vs(18.1±5.4)分钟(P<0.01),提高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51.3±9.2)%vs(37.1±6.7)%(P<0.01),减少住院期间MACE事件(1例vs 6例,P<0.05).结论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使急诊手术更加顺利,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事件.临床实践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提高血流灌注的方法.

    作者:赵鹏;姜铁民;赵季红;岳继华;梁国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视超高龄老年人高血压的防治——超高龄老年高血压研究的启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超高龄人群数量逐步增长,超高龄心血管病患者也越来越多.超高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难题之一,也是各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空白.超高龄老年高血压(HYVET)研究结果的公布及时补充了这方面的资料,对高龄患者是否需要接受降压治疗这一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为临床医生及高血压指南的修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李拥军;宋达;HU Da-yi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47在肾脏纤维化中作用研究进展

    肾脏纤维化是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必经之路,主要表现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病理特征是肾间质毛细血管丧失及细胞外基质(ECM)过度积聚.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至肾脏纤维化过程,与诸多细胞因子参与胶原的过度积聚有密切关联.热休克蛋白47(heat shock protein 47,HSP47)是驻留于内质网中胶原特异性分子伴侣,参与前胶原在内质网内加工、折叠、合成及分泌过程,起质量监控作用,防止应激时未折叠和错误构型前胶原的产生和分泌,与胶原相关性疾病包括诸器官纤维化形成有紧密联系[1,4].

    作者:周建东;刘殿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反复发作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1例

    患者,男,79岁,8年前因跑步后突然出现寒战发热10天住院,当时血白细胞13.13×109/L,血沉53 mm/1 h;血生化免疫学指标、胸部X线及腹部超声均无阳性发现.经抗炎治疗热退,3天后突发腰痛,向腹部放射,未发现搏动性肿块.超声提示腹主动脉下段中层分离,CT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手术发现肾下腹主动脉壁间有暗灰色脓肿,量约10 ml,腹主动脉内膜分离断裂,形成夹层和假腔.脓液培养为弗劳地枸橼酸杆菌,与发热时血培养结果一致.

    作者:谭秀娟;张帆;邱萌;郭晓斌;朱昀;张福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服药时间对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恒康正清)进行肠道准备对结肠清洁作用的影响.方法 结肠镜检查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6例,术前12小时服药,上午检查;B组44例,术前4小时服药,上午检查;C组40例,术前4小时服药,下午检查.比较3组肠道清洁度、清洁范围及患者的评价.结果 结肠清洁度I级A组(5.5%)显著低于B组(90.9%)及C组(75.0%)(P<0.05).肠道清洁范围4度A组(16.7%)显著低于B组(86.4%)及C组(70.0%)(P<0.05).患者耐受性A组(72.2%)显著低于B组(95.2%)和C组(90.0%)(P<0.05).结论采用检查前4小时快速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盒,具有肠道清洁满意、患者耐受性高的效果.

    作者:林香春;吴静;高炳霞;魏南;郭晶;姜国俊;蔺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各种原因导致肝功能衰竭时引起大量的代谢产物累积,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凶险预后差[1].血浆置换(PE)能有效清除体内的部分毒性物质,改善内环境,而利于肝细胞再生[2].本研究对76例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辅以PE治疗,观察PE治疗效果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梁碧琴;陆绍强;赵爱香;黎海舰;朱征西;陆锋灵;李金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冠心病患者分泌型磷脂酶A2、sOX40L的变化水平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人血液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和sOX40L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检测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痛患者67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痛患者21例(非冠心病组).分别组成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痛患者再分别根据临床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在造影前均测定sPLA2和sOX40L水平、血脂等指标.结果 冠心病患者sPLA2(67.80±16.82)kU/L和sOX40L(226.35±69.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sPLA2(54.78±11.75)kU/L和sOX40L(155.97±52.48)ng/L(均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sPLA2(69.70±16.02)kU/L和sOX40L(275.63±89.06)ng/L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sPLA2(61.59±11.64)kU/L,sOX40L(162.34±34.46)ng/L(均P<0.01);sPLA2与sOX40L呈正相关(r=0.632,P<0.05).sPLA2和sOX40L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sPLA2和sOX40L水平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相关.

    作者:陈晓杰;邱春光;韩战营;贾启明;孙国举;黄振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听诊法和触诊法测量肱动脉收缩压差值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无症状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的顺应性减低密切相关[1-3>.脉搏波速度(PWV)是目前公认的反应动脉硬化程度的良好指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PWV与收缩压关系密切[2,4-5.但PWV需要特定的仪器,不能普遍应用.本研究利用普通医用水银血压计听诊法和触诊法测量肱动脉收缩压的差值,试图为临床医生寻找一个在实际工作中简便可行的估计动脉弹性的方法.

    作者:张华龙;崔炜;贾丽梅;卢宝金;刘凡;谢瑞芹;杨晓红;谷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清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患者的全面康复,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发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判断影响其发生的可能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脑卒中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尿酸(UA)水平,分析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与CRP、UA的相关性,探讨影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程度的相关因素,为早期预测和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作者:秦锦标;杨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餐间发作低血糖昏迷1例

    患者,女,74岁,于2008年8月21日12:40被家人发现昏迷不醒20分钟,遂入住我院救治.患者在餐桌前昏迷不醒,倚墙而坐,头部下垂,呼吸表浅,口腔内有未下咽的食物,大小便无失禁,无抽搐.查体:脉搏63次/min,呼吸12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昏迷,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3次/min,节律规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坠落试验阳性,巴宾斯基征阴性.患者无子女,其配偶有脑梗死后遗症导致的言语不清,不能述说其病情,所以患者既往史不详.其邻居说患者以前可能有糖尿病.立即检测患者指尖血糖,血糖1.1 mmol/L,考虑患者是低血糖导致的昏迷.立即给予清理口腔内食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50%葡萄糖40 ml静脉注射,然后序贯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 ml.约3分钟后,患者逐渐清醒,医生得知其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余年,平素服用二甲双胍和消渴丸控制血糖.

    作者:林宏扬;高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宣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 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 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宣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宣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例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宣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宣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束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宣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作者:额尔敦高娃;王震;张密林;王静;王春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α-L-岩藻糖苷酶和甲胎蛋白与原发性肝癌相关性研究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PHC)是一种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在各类恶性肿瘤中PHC患者病死率位居第3位.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PHC患者生存率、延长生存期的重要条件.早期PHC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且病灶小,一般不易发现,难以进行诊断[1].临床医生主要依靠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结合影像在亚临床阶段进行诊断.AFP是原发性肝癌的一项特异性较强的诊断指标,其敏感度可达65%~75%,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卵巢癌、畸胎瘤以及孕妇等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AFP检测PHC尚有30%的假阴性,特别对胆管癌更不敏感[2].

    作者:赵鹏;赵卫军;王玉兰;谷静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丙种球蛋白联合脾切除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lv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在网状内皮系统,特别是在脾脏中被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目前,糖皮质激素仍为ITP的首选治疗,有效率达70%左右,但是复发率也较高,成年人达50%左右,部分可成为难治性,反复出现出血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作者:张琰;丁现超;夏玉彬;李新刚;杨卫东;孟君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