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服药时间对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的作用

林香春;吴静;高炳霞;魏南;郭晶;姜国俊;蔺武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 术前用药法,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恒康正清)进行肠道准备对结肠清洁作用的影响.方法 结肠镜检查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A组36例,术前12小时服药,上午检查;B组44例,术前4小时服药,上午检查;C组40例,术前4小时服药,下午检查.比较3组肠道清洁度、清洁范围及患者的评价.结果 结肠清洁度I级A组(5.5%)显著低于B组(90.9%)及C组(75.0%)(P<0.05).肠道清洁范围4度A组(16.7%)显著低于B组(86.4%)及C组(70.0%)(P<0.05).患者耐受性A组(72.2%)显著低于B组(95.2%)和C组(90.0%)(P<0.05).结论采用检查前4小时快速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3盒,具有肠道清洁满意、患者耐受性高的效果.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阿奇霉素注射液致溶血1例

    患者,男,28岁,头痛、咳嗽5日,伴发热1日于2006年10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5日前因受凉出现头痛、顽固刺激性咳嗽,咳嗽时头痛加剧,伴发热,有少量黏痰(尚可咳出).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37.5℃,脉搏72次/ra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右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少量干性哕音;心、腹及四肢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滴度>1:32),链球菌MG抗体阳性(1:40~1:80).X线胸片示:右下肺可见斑片状模糊阴影.

    作者:张玉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研究进展

    已有研究表明,透析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其他人群,病死率是普通人群的30倍[1].近年来,人们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身存在的微炎症状态可能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2],其微炎症状态与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现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微炎症状态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意义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志茹;程彤;赵华;刘翠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耳穴电针治疗小儿遗尿症123例疗效分析

    小儿遗尿症临床较为常见,指5岁以上小儿除外器质性病变,表现为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于睡梦中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患儿遗尿少则数夜1次,多则1夜数次,具有睡眠深沉、不易唤醒的特点[1].本病每年虽有15%的自愈率[2],但多数患儿病程长达数年之久,若日久不愈,可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以及面黄肌瘦等全身症状,而且仍有1%~2%的患儿其症状将持续到成年,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3].试用耳穴电针治疗的方法控制遗尿发作,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静;庞建会;袁会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听诊法和触诊法测量肱动脉收缩压差值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无症状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动脉的顺应性减低密切相关[1-3>.脉搏波速度(PWV)是目前公认的反应动脉硬化程度的良好指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PWV与收缩压关系密切[2,4-5.但PWV需要特定的仪器,不能普遍应用.本研究利用普通医用水银血压计听诊法和触诊法测量肱动脉收缩压的差值,试图为临床医生寻找一个在实际工作中简便可行的估计动脉弹性的方法.

    作者:张华龙;崔炜;贾丽梅;卢宝金;刘凡;谢瑞芹;杨晓红;谷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口服罗红霉素胶囊致耳鸣、听力下降1例

    患者,女,38岁.因上呼吸道感染于2008年9月22日到我院急诊科就诊.查体:体温38.5℃,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3/78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咽部充血,未见脓点,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化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2.2×109/L,中性粒细胞0.727;给予罗红霉素胶囊0.15 g,口服,每日2次,饭前服用;维C银翘冲剂10 g口服,每日3次.

    作者:路玫;韦戈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心房间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房间传导阻滞(IAB)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选择因胸闷、胸痛怀疑冠心痛的患者69例,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运动试验中心电图P波时限的变化分为IAB组和无IA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平板试验中ST段大下降程度和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结果 ①IAB组患者年龄高于无IAB组,(61.6±10.3)岁vs(56.8±8.9)岁(P=0.043),②IAB组ST段大下降≥1 mm患者的比例高于无IAB组(80.5%vs 48.5%,P=0.005);ST段大下降程度IAB组高于无IAB组,(1.78±1.45)mm vs(1.15±1.11)mm(P=0.047),③冠状动脉造影中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患者的比例,IAB组高于无IAB组(80.6%vs 21.2%,P=0.001);不同病变血管数患者的比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平板运动试验中出现IAB可能作为评价冠心痛的辅助指标之一.

    作者:汪晓莹;刘红军;高娅丽;郭丹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餐间发作低血糖昏迷1例

    患者,女,74岁,于2008年8月21日12:40被家人发现昏迷不醒20分钟,遂入住我院救治.患者在餐桌前昏迷不醒,倚墙而坐,头部下垂,呼吸表浅,口腔内有未下咽的食物,大小便无失禁,无抽搐.查体:脉搏63次/min,呼吸12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昏迷,双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6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3次/min,节律规则,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未扪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四肢坠落试验阳性,巴宾斯基征阴性.患者无子女,其配偶有脑梗死后遗症导致的言语不清,不能述说其病情,所以患者既往史不详.其邻居说患者以前可能有糖尿病.立即检测患者指尖血糖,血糖1.1 mmol/L,考虑患者是低血糖导致的昏迷.立即给予清理口腔内食物、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用50%葡萄糖40 ml静脉注射,然后序贯静脉滴注10%葡萄糖500 ml.约3分钟后,患者逐渐清醒,医生得知其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余年,平素服用二甲双胍和消渴丸控制血糖.

    作者:林宏扬;高艳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脂蛋白脂酶基因Ser447stop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研究表明,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Ser447→终止密码突变(Ser447stop)多态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近的资料提示,Ser447stop是一种保护性因素,具有抑制冠心病发展的作用[1].但LPL Ser447stop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的研究则少有报道.为此,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通过比较Ser447stop等位基因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探讨LPL Ser447stop突变与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旨在为脑梗死的预防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林慧琼;钟维章;滕晓茗;刘晓春;罗永坚;李吕力;张德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8和中性粒细胞激活肽2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目丽日可炎症学说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8(IL-8)与冠心病的关系密切,但IL-8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确切作用还不太清楚;中性粒细胞激活肽2(NAP-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炎症介质,国外已有研究表明NAP-2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1],而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8、NAP-2浓度水平的测定,探讨IL-8、NAP-2浓度水平和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意义.

    作者:王军贤;邱春光;韩战营;孙国举;黄振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原地区腹腔包虫病的微创介入治疗探讨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此病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由于手术自身的许多弊病与化疗药物的局限性,使包虫囊肿的微创介入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我们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对25例腹腔包虫病进行硬化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腹腔包虫病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25~70岁,平均(48.7±16.5)岁.

    作者:杨永耿;宋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发生Ⅲ度房宣传导阻滞的特点及防治.方法 观察本院先天性心脏病诊疗中心VSD患者763例,男352例,女411例,年龄1.6~18岁,平均(8.2±6.0)岁.分析所有患者封堵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经胸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的VSD病变特点及植入的封堵器的情况.结果 术后3~5天发生Ⅲ度房宣传导阻滞5例,其中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宣传导阻滞,药物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3例术前心电图即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封堵器型号偏大.4例经激素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在发生Ⅲ度房宣传导阻滞7~10天内心电图恢复正常;1例经临时心脏起搏7天后心电图恢复正常,该患者在术后3个月再次间断出现Ⅲ度房宣传导阻滞,内科治疗无效,于15个月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术前有束支传导阻滞、术中出现一过性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宣传导阻滞的膜周部VSD是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在介入操作中要动作轻柔,切忌粗暴牵拉,谨慎选择封堵器,术后强化激素治疗.

    作者:额尔敦高娃;王震;张密林;王静;王春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诱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例

    患者,女,29岁,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无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因怀疑有气管食管瘘而要求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镜检前患者安静,无呼吸困难,两肺无哮鸣音,2008年9月8日下午4时雾化吸入2%利多卡因3 ml约3分钟时患者突然胸闷,呼吸困难,气喘,心率160次/min,血压130/9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91,两肺广泛性哮鸣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导联ST段压低0.05~0.075 mV,立即停止利多卡因雾化吸入,输氧,甲泼尼龙40 mg,二羟丙茶碱0.25 g静脉滴注,2小时后症状明显缓解.

    作者:乐永宏;张敏;许嗣磊;谢启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胆囊癌24例超声诊断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是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超声检查中与常见的良性胆囊疾病鉴别困难而易被漏诊.目前,术前超声诊断胆囊癌符合率约42.9%~78.6%[1].为了探讨本病的早期超声诊断特点,分析误诊原因,现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胆囊癌,报道如下.

    作者:宋海霞;李淑玲;房秀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黏膜下注射辅助电凝电切摘除结直肠腺瘤性大息肉34例

    大肠息肉是常见的下消化道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腺瘤在5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上升.高频电凝电切摘除大肠息肉术,主要是将电流提高到300 kHz以上,电流通过人体息肉组织时会产生热效应,使其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的目的[1].该方法安全、简便、有效,可避免开腹手术,现已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是节约资源的一种内镜下成熟的治疗技术.腺瘤性息肉分为大、中、小息肉(直径分别为>1.0 cm、0.5~1.0 cm、<0.5 cm)[2].为了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院开展局部黏膜下注射加高频圈套电凝电切术治疗结直肠腺瘤性大息肉(直径>1.5 cm)以来,共切除大息肉42枚,分1~3次切除,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光辉;凌国敏;李慧敏;林国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胺碘酮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20世纪60年代问世,7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临床广泛应用[1],如用于维持窦性心律,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等.但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年临床应用发现,该药有多种药物毒性[2],值得临床重视,现综述如下.

    作者:马玉英;牛玉芹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凋亡抑制蛋白、核增殖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重要的是癌细胞的无限制增殖和转移,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1,2>.核增殖抗原(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58例胃癌患者组织中MMP-9、survivin、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作者:郝旺胜;陈倩;张冬;张娟;侯培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从ACCORD研究中再认识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ACCORD研究介绍

    2008年2月,美国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中止了糖尿病心血管风险控制行动(the Action to Control Cardiovascular Risk in Diabetes,ACCORD)研究中为期3.5年的降糖分支试验,2008年第68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会上对其结果进行了公布和分析总结.该试验计划平均5.6年完成,但由于中期评估发现强化降糖组较对照组死亡人数每年高出3‰而提前中止,所有受试者被调整到标准治疗组接受标准化降糖治疗,其余试验部分正常进行,其强化降糖带来的病死率增高为研究者及临床工作者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强化降糖治疗带来了新的认识.

    作者:王战建;肖艳新;GAO Ya-li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非诺贝特致肝损伤和横纹肌溶解1例

    患者,男,16岁,因为发现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在其他医院就诊时给予非诺贝特(法国利博福尼亚制药公司生产,批号84564)200 mg,每日1次口服,7天后出现全身肌肉疼痛、乏力,不能活动,遂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逐渐升高,第10天高,丙氨酸转氨酶(AST)1 5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LT)970 U/L、a羟丁酸脱氢酶(HBDH)2 079 U/L、肌酸激酶(CK)63 25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28 U/L;连续心电图检查,肝炎标志物检查除外心肌炎、肝炎等.

    作者:赵连礼;于纪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钾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并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临床因素.方法 5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其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将患者分为ACEI组、ARB组及非ACEI/ARB组;记录各组患者残余尿量及有无高钾血症临床表现,并取透析前后静脉血,测定血清钾、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等指标,分析各组患者血钾浓度变化的差异及血钾浓度与其他临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透析前高钾血症发生率36.8%(21/57),其中76.2%(16/21)患者无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ACEI组、ARB组、非ACEI/ARB组透析前血钾水平分别为(6.00±0.95)mmol/L、(5.60±0.25)mmol/L、(4.72±0.95)mmol/L,其中ACEI组与其他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RB组与非ACEI/ARB组患者透析前血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前血钾离子浓度与SCr、BUN浓度显著正相关(r=0.415、0.522,均P<0.01),但与患者残余尿量和透析前后CO2CP浓度变化无明显相关(r=0.559、0.411,均P>0.05).结论 MHD患者透析前高钾血症发病率高,临床表现较隐匿,易被忽视;残余尿量并非判断患者是否易出现透析前高钾血症的可靠指标;增加透析次数,减量或停服ACEI,限制饮食中钾摄入是防治透析前高钾血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闫铁昆;付胜惠;林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59岁.主因间断性发热2个月,加重伴咳嗽、咳痰、气短3天入院.2个月前有拔牙史,既往无糖尿病、脑梗死病史.查体:体温35.8℃,脉搏7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右上肢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左上肢130/70 mm Hg.急性病容,呼吸急促,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湿性哕音,右下肺可闻及少许干鸣音.心率70次/min,律齐,心音低钝,主动脉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喷射性样杂音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二尖瓣听诊区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作者:刘德敏;谢瑞芹;刘凡;杨秀春;张冀东;崔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