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2与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徐青;张永梅;段国威;李芳;孙艳霞;安肃英

关键词:哮喘, 白细胞介素12, 趋化因子, 嗜酸细胞, 儿童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与因子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辅助性T淋巴细1/辅助性T淋巴细胞2(Th1/Th2)细胞因子失衡是其发病的基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局部浸润是其病理特征,本研究检测了不同时期哮喘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以探讨其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
临床荟萃杂志相关文献
  • 心力衰竭患者自控6分钟步行距离与氨基末端前脑钠肽及心功能参数相关性研究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常有运动耐量减低,6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 test,6MWT)为次极量运动的一种,具有简单易行、安全性强及客观反映CHF患者日常活动量等优点,是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预后以及观察治疗反应的客观指标[1].但目前指南推荐的6MWT,其运动强度远远超出心力衰竭患者日常活动量,甚至达到极量运动强度[2].

    作者:段洪强;张菲斐;张娜;付新;王正斌;黄振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1].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萌;王瑞英;王素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lhemia,VBI)是神经科常见急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是由于动脉硬化或脑血管痉挛等原因引起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导致大脑后部、脑干、小脑缺血,临床上出现平衡障碍(站立不稳)、眩晕、耳鸣及眼球震颤等,症状缓解慢,复发率高,常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导致急性脑血管疾病.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及治疗VBI是许多学者一直关注的问题.笔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法舒地尔治疗该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刘双秀;杨万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亚型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顸后的影响是否一致.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共有24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试验,研究卒中发作8小时内血糖浓度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有益的终点定义为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SCP)进行临床分型,并经头颅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n=62)和非腔隙性脑梗死(Zn=186);高血糖定义为血糖≥8 mmol/L.结果 非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血压史和意识改变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龄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腔隙性脑梗死组中,与良好预后比较,不良预后与高血糖、高龄、意识改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多变量分析显示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有关(OR=0.71,P=0.008),但能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OR=2.76,P=0.052).随着血糖上升,在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的优势比逐渐下降;而在腔隙性脑梗死中,有益预后与血糖≥8 mmol/L有关,但当血糖>10 mmol/L,这种趋势消失.结论 高血糖与非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不良有关,但适度高血糖可改善腔隙性脑梗死的预后.

    作者:张平;李满连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

    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又名离散因子(sactter factor,SF),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的亲肝性生长因子,初从血浆和血小板中纯化获得,是一种刺激肝细胞增生的有丝分裂原,主要由间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等)产生,在鼠、兔、人等的多种组织中表达.近年来,发现HGF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够刺激多种类型的细胞分化、增殖、运动、迁移及新血管的形成,在保护和修复损伤的动脉内皮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已知生物活性广泛的生长因子之一.现对HGF与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素星;王瑞英;王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变化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目前小儿中枢感染性疾病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病病死率较高,存活者中部分可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白细胞介素1(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包括IL-1α和IL-1β,其中存在于血循环中的IL-1主要是IL-1β.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IL-1β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密切.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含量,研究其含量变化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防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作者:赵川;张传英;唐坤伦;余光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早期高血压的评价

    高血压是引起心脏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常见疾病之一,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出现要早于收缩功能异常[1],因此干预左心室舒张功能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技术观察了国产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早期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进炬;嵇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状况研究进展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多数伴有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的异常改变.这些改变不仅导致患者的血栓或出血症状,而且还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现就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状况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魏晓萍;惠起源;陈雅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与肥胖、胰岛素关系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脂肪组织一直被认为是仅供能量贮备的终末分化器官.但是自从1994年发现瘦素以来,脂肪组织的内分泌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作者:贾爱华;徐静;苏鸿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应用现状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对在我院首次行肺功能检测的COPD患者肺功能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曾诊断为COPD,首次进行肺功能检测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85例,其中门诊患者35例,住院患者150例,分析其肺功能.结果 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85例患者中75例符合COPD,且均处于中、重度或极重度,无1例轻度患者,门诊患者重度和极重度者占61.5%(8/13),住院患者重度和极重度者占79.0%(49/62).其余临床已诊断COPD的患者部分肺功能正常或呈混合性通气障碍.另有部分患者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结论 肺功能检测在COPD的诊断应用不足,易导致误诊和漏诊.大力推广肺功能检测,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作者:李晓峰;张锋英;杭晶卿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的研究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维生紊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妊娠妇女、婴幼儿.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人巨幼细胞贫血也比较常见,现将我院收治的92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以期寻找老年巨幼细胞贫血病因,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作者:薛军;张磊;胡明秋;张秀群;苏爱玲;张学忠;徐燕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治疗性内镜下逆胰胆管造影在高龄胆胰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内镜下逆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有创伤小和安全有效的特点[1],在胆胰系统疾病的治疗上已得到广泛临床应用.高龄患者由于有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和心肺等严重的并发症,能否耐受ERCP手术治疗,以及其ERCP操作特点,临床上还缺乏足够资料证明和探讨.我院对患有各种胆胰系统疾病的高龄患者进行治疗性的ERCP,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斌;林茂松;杨传春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汶川地震援建工人发病情况调查

    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石家庄共有1267名工人赴川援建活动板房,在援建过程中,工人患病率较高.本研究对随机抽查的250名援建工人进行患病情况的分析,以探讨援建工人在震后援建行动中疾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作者:吴国斌;张晓博;张君;池云芳;王子金;高彩霞;孙春风;张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64层螺旋CT对36例AVM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再现.结果 36例AVM均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共发现供血动脉59支,引流静脉5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15例(41.7%),多支动脉供血21例(58.3%).引流静脉汇入上、下矢状窦14例(38.9%),上矢状窦10例(27.8%),下矢状窦6例(16.6%),上矢状窦和直窦3例(8.3%),上矢状窦和横窦1例(2.8 oA),下矢状窦和横窦1例(2.8%),下矢状窦和岩上窦1例(2.8%).11例合并脑出血(30.6%),5例(13.9%)有出血后脑软化,3例(8.3%)合并供血动脉瘤或血管巢内血管瘤样扩张.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作者:陈光祥;王茂华;唐光才;漆军;黄新文;高礼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周围性面瘫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是由于白血病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脊髓膜及脑实质白血病细胞局限性或广泛性浸润.在CNSL中,可以出现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但不是常见症状,尤其以单纯周围性面瘫为早期临床表现的CNSL更是少见.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治疗的8例处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状态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周围性面瘫,经观察6例确诊为CNSL,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业生;贾利红;马红霞;赵晓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呼吸音成像技术用于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治疗前后的监测研究

    目的 应用计算机辅助呼吸音成像技术对心力衰竭肺水肿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音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应用呼吸音成像技术记录一定时间内患者呼吸过程中的呼吸音能量.连续记录了22例在急诊科就诊并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CHF)肺水肿的患者(肺水肿组)未经治疗和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后的呼吸音.同时选择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呼吸音转化的呼吸音大能量图的图像面积.结果 正常对照组吸气相大能量图像的平均面积为(76.2±5.6)千像素.入院当天CHF肺水肿组的吸气相平均大能量图像平均面积为(60.3±4.2)千像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能量图的图像平均面积明显减小(P<0.05).CHF肺水肿组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后出院当天,吸气相平均大能量图像平均面积为(73.9±4.9)千像素.与治疗前比较平均面积增加(P<0.05).结论 随着心力衰竭肺水肿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大能量图的图像平均面积增加,提示呼吸音能量的分布呈均态分布.可能对监测心力衰竭肺水肿患者的治疗反应有一定帮助.

    作者:王真;Jean Smith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Runx3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甲基化状态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DNA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MSP)技术对81例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 在肝细胞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占43.2%(35/81),而在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仅发现1例异常甲基化现象,其甲基化率占1.2%(1/81)(P<0.01),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是导致Runx3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肝细胞癌发生早期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及分子治疗的靶点.

    作者:张海元;李侃;何小兵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钠抗凝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钠(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0例老年(≥75岁)非瓣膜病性持续性AF患者,随机分入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300 mg/d)组.观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0~2.50时华法林剂量、血栓栓塞事件与出血风险.结果 INR 1.80~2.50时华法林剂量1.43~3.57 mg/d,平均(2.373±0.304)mg/d.160例患者中,发生血栓栓塞13例(8.1%).其中华法林组2例(2.5%),阿司匹林组11例(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微出血:华法林组7例(8.8%),阿司匹林组5例(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 严密监测INR情况下,老年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王全河;杨国杰;吴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和相关炎症因子的研究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严重程度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本院呼吸科和心内科住院的OSAHS患者120例,并按OSAH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分别测定3组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并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指标(肱动脉基础内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口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峰值流速变化率).结果 重度OSAHs组的vWF、CRP、IL-6水平分别为(356.3±59.7)%、(35.5±15.2)mg/L、(41.2±8.5)ng/L明显高于中度的(248.7±51.3)%、(26.2±12.3)mg/L、(34.7±7.6)ng/L和轻度组的(135.8±48.6)%、(15.3±8.9)mg/L、(25.9±6.8)ng/L,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P<0.05),而重度组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峰值流速变化率、NO平均水平分别(7.19±2.08)%、(46.86±9.98)%、(7.8±5.6)umol/L明显低于中度组的(13.45±3.01)%、(54.26±10.05)%、(10.6±6.1)umol/L和轻度组的(21.10±2.25)%、(67.215±11.86)%、(15.6±7.3)/umol/L,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结论 OSAHS严重程度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程度及其炎症因子密切相关.

    作者:陆卫红;王如兴;羊镇宇;崔小川;曹云翔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提出的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新指标.国内外有研究证实QTd与左心室肥厚(LVH)有关,并随左心室质量增加而增大,'[1-2]>.近有研究认为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高血压患者合并LVH的独立预测指标,而国内外对此研究尚少[3].本研究旨在探讨炎症在高血压LVH患者左心室重构中的作用及与QT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余琴;李新;欧阳迎春;石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临床荟萃杂志

临床荟萃杂志

主管: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河北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