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英坤;张凤山;孙凤琴
电解质代谢紊乱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低钠血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现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收住院的肝硬化患者82例.
作者:郭昱;姚金锋;秦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尿毒症肺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发展至尿毒症期常见的肺部并发症.1999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收住尿毒症患者46例,其中合并有尿毒症肺20例,分析如下.
作者:刘淑芹;张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小儿Ⅰ型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亦是儿科常见危重症,在多种诱因下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死率较高,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16例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明;傅聿明;刘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利用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癌细胞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取肝癌标本的同时抽取其外周血,利用噻唑蓝(MTT)法,体外检测26例患者癌细胞和淋巴细胞对8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肝癌患者癌细胞抑制率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抑制率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临床选择化疗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皇甫超申;王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小管损伤标志物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79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RBP的含量,用比色法测定尿NAG的含量,并用多元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尿RBP、NAG水平与病程、年龄、血糖、血脂、血肌酐及尿白蛋白(Alb)之间的关系.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尿RBP、NAG排出增多,其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50.6%、58.2%,尿Alb增高的阳性率为36.8%,尿β2-微球蛋白(β2-M)升高者占30.4%,尿RBP、NA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Alb、血肌酐及血脂呈正相关,与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及血压无关.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既存在肾小球亦存在肾小管功能损伤,甚至在有些患者,肾小管功能损害早于肾小球.对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肾小管功能损伤,早期控制糖尿病的糖、脂代谢紊乱,保护肾脏功能.
作者:黄振国;王绵;刘品力;葛秀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种自身抗体并存好发于女性,以结缔组织慢性炎症性损害为主要特征,发病率较高,全球平均约为12~39/10万,我国为30.13~70.41/10万[1].此病病情复杂、迁延难愈,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作者:郑文军;梁伶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头孢吡肟(cefepime, 马斯平)是一种新型第四代头孢菌素,它对需氧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第三代头孢菌素高.目前国外已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包括重度感染,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而轻微[1,2].为了观察头孢吡肟对我国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我们对该产品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头孢噻肟(cefotaxime,凯福隆)进行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华;刘齐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锝标记二巯基丁二酸钠[99mTc(V)DM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术 (SPECT)显像对卵巢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疑为卵巢肿瘤的患者,进行99mTc(V)DMSA SPECT显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观察病灶区放射性浓聚情况,计算T/N比值,分析良恶性卵巢肿瘤T/N值的差异,并分析T/N值与卵巢恶性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腹水的关系.结果 23恶性肿瘤患者,99mTc(V)DMSA显像阳性21例、阴性2例,14例良性肿瘤患者,显像阴性10例、阳性4例.99mTc(V)DMSA SPECT显像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是91.3%、71.4%和83.8%,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0%和83.3%.卵巢恶性肿瘤T/N值(1.63±0.27)明显高于良性肿瘤(1.04±0.16)(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卵巢恶性肿瘤之间,其T/N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恶性肿瘤T/N值和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肿瘤直径和腹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99mTc(V)DMSA SPECT显像能够鉴别卵巢肿瘤的性质,有助于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判断卵巢恶性肿瘤的预后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尹洁;程建新;赵新明;宋俊芬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20%~50%[1],且常伴有明显低血压症状.目前有多种透析方案用于调整患者血压情况,但仍有部分患者血压难以纠正.众所周知钙离子在血压调节过程中有一定作用,我们对11例顽固性透析低血压患者予以提高透析液钙离子浓度并观察到纠正低血压的疗效肯定,报道如下.
作者:郑露;叶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的血管性血栓形成、自发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症,并伴有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lipid antibody,APL)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ies,aCL)及(或)血清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olate,LAC)中度或强阳性.部分患者还出现网状青斑、心瓣膜赘生物、溶血性贫血、偏头痛、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高征等临床表现.因为血栓性疾患、流产及一过性APL阳性同存并非少见,故应证明APL阳性持续存在.本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如果无明确原发病的患者可称为原发性APS;如与其他自身免疫病相关则称为继发性APS,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血管炎、克罗恩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反应和肿瘤等疾病.
作者:宋书林;蔡青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因为鉴别困难而造成误诊误治.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测定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且有关报道较少见,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新明;赵东晓;陈志娇;陈耀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次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动脉功能的急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Dynapulse 200M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19例ESRD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后即刻和血液透析后5小时动脉功能,同时于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后即刻留取静脉血样测定血尿素氮、肌酐、血清钙、钠、钾、氯离子的浓度.结果 4小时的血液透析后,患者即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均较血液透析前明显下降(P<0.05),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扩张性(BAD)与血液透析前比都显著改善(P<0.05),系统血管阻力(SVR)较前降低(P<0.05).血液透析结束后5小时上述血压指标及动脉功能指标均恢复到血液透析前水平,与血液透析前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液透析前、血液透析后即刻和血液透析后5小时的SVC均与相应的PP呈高度负相关关系(r>-0.7,P<0.05),血液透析前SVC与血液透析前血钙呈负相关关系(r=-0.735,P<0.01),血液透析后即刻的SVC与血液透析后血钙无相关性.结论单次血液透析对动脉功能的改善是暂时的急性效应,是伴随血压的变化而发生的,血清钙水平在血液透析前与动脉弹性功能呈负相关关系,但与血液透析后动脉功能的改善无关.
作者:刁晓艳;孙宁玲;张大伟;于仲元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大约有30%~50%的癌症患者伴有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70%以疼痛为主要症状[1],文献报道[2]止痛不佳使生活质量降低,对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止痛是决定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晚期癌症治疗的关键.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作为新近开发的强阿片类镇痛药,为不能吞服药物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镇痛治疗途径.为研究芬太尼透皮贴剂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我科于2000年2月至2001年2月,分别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和盐酸吗啡缓释片(美菲康)随机对50例晚期癌痛患者行止痛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建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梅毒早期损害皮肤和黏膜,晚期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梅毒发病率高[1],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中10%可出现神经梅毒[2],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误诊,诊治不及时病残率高,应引起重视.国内目前多见个案报道,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1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唐庆希;王华燕;姚宜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大多数肺癌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失去治疗机会,它的5年生存率只有10%~15%[1],多层螺旋CT的机器性能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内小孤立病变的定位、定性提供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横断面为基础,结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能清楚全面显示肺癌本身的征象和肺癌与周围组织的确切关系,信息量丰富,对病灶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旨在综述MPR、CPR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郑玉兰;王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正日益成为全球医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三代头孢菌素的问世及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细菌增多也呈严重趋势.导致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特异性的β-内酰胺酶,包括由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主要由染色体编码的AmpC-酶.因为产ESBLs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为多重耐药,很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非常难以控制.了解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和发生该类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控制此类耐药菌及其耐药性的传播,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对我院2002年医院感染病例中的产ESBLs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庆增;张春华;宋淑蔚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