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锋
患者男,44岁。咽喉异物感伴咳嗽咳痰1月。入院查颈部CT示:舌骨后方会厌前间隙见一类圆形低密度肿块伴多发钙化(图1A),考虑血管瘤;间接喉镜示舌根部可见一约3cm ×3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被覆血管。 MRI表现:会厌前间隙类圆形异常信号,大小约3.1cm ×2.7cm ×2.8cm,边界清晰,呈等T1、等T2信号(图1B,1C),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囊腔内无强化,会厌左侧部受压下移,部分与会厌部分界不清(图1D)。颈部少许小淋巴结征。术前诊断:疑为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作者:张杰;叶惠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46例临床上拟诊急性阑尾炎的病例。术前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排螺旋CT进行常规扫描及多层面重组。其中12例患者行双期增强扫描,总结分析,并将CT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作比较。结果在4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中,有32例CT显示阑尾异常增粗、壁增厚,42例显示阑尾周围渗出性炎性改变(表现阑尾周围脂肪间隙斑片状及条索状模糊影),6例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另外,阑尾内结石15例,腹腔少量积液8例,30例筋膜局限性增厚,局限性盲肠壁增厚6例,腹膜炎及低位肠梗阻4例,腔外游离气体2例。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李雪峰;王存锁;王国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患者按自身情况划分成Pc(原发性肝癌)组、Ml(肝脏转移瘤)组和Lh(肝血管瘤)组。对病患整个肝脏进行灌注CT检查,对比分析占位病灶实质部分、周边实质区和正常肝脏实质灌注参数( HBF、HBV、MTT、PS、HAF)。结果病变实质区参数,Pc组中HBF和HAF相比其他两组显著较高;Pc组和Lh组进行比较发现Ml组HBV显然要高;Pc组MTT相比其他两组都要短。病变周边实质区参数,Pc组和Ml组HBF相比Lh组都要显著高一些,Pc组和Ml组HAF相比Lh组要低。 Ml组PS相比其他两组要更高一些。正常的肝脏实质参数,Pc组病患的MTT相比其他两组更短;Pc组HAF相比另外两个组要显著增高一些。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获得的参数值针对肝血管瘤和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陈圣敏;林嘉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实验性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CCl4-橄榄油溶液皮下注射的方法诱导兔肝纤维化模型。兔肝纤维化模型组及对照组家兔麻醉后进行MR-DWI及MR-DTI检测。分别在DWI(b=500s/mm2)图像上测量SI值,在ADC图上测量ADC值,在重建ADC图上测量C-ADC值,在FA图上测量FA值。检测完成后麻醉状态下放血处死,取肝脏标本固定后做病理检测,以HE染色及VG染色观察肝纤维化模型的肝脏病变,并对其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期,分为无纤维化组(S0),轻中度纤维化组(S1、S2),重度纤维化组(S3、S4)。结果无纤维化组的SI值为46.6±3.6,显著小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58.9±9.4( t =-2.968, P =0.014)及重度纤维化组的86.8±17.6( t =-6.250, P =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SI值58.9±9.4显著小于重度纤维化组的86.8±17.6( t =-3.607, P =0.003)。无纤维化组的ADC值1.767±0.05,显著大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1.451±0.20( t =3.934, P =0.006)及重度纤维化组的1.114±0.08( t =18.338, P =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ADC值为1.451±0.20显著大于重度纤维化组的1.114±0.08( t =4.113, P =0.004)。无纤维化组的C-ADC值为1.736±0.03,显著大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1.438±0.21( t =3.639, P =0.01)及重度纤维化组的1.051±0.17,( t =11.470, P =0.000);轻中度纤维化组的C-ADC值1.438±0.21显著大于重度纤维化组的1.051±0.17( t =3.928, P =0.002)。无纤维化组的FA值237.6±11.3小于轻中度纤维化组的242.6±15.1( t =-0.494, P =0.632)及重度纤维化组的256.9±39.4( t =-1.050, P =0.316);轻中度纤维化组的FA值242.6±15.1小于重度纤维化组的256.9±39.4( t =-0.963, P =0.353);④MR图像测量数据的工作特征曲线( ROC)分析显示,无纤维化组与纤维化组的SI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3,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1,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73,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60。轻中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的SI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089,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64,C-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29,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384。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能够对肝纤维化模型的肝纤维化程度较好的区分;弥散加权成像的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敏感性高于弥散张量成像。
作者:赵广强;翁苓苓;陈义磊;费强;王凤鸣;诸毓文;张闽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癌肉瘤上消化道造影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4年间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十二指肠癌肉瘤临床X线资料。结果病变位于十二指肠2,3段交界处附近,主要表现为起源于肠壁形成浅分叶状,多结节融合状边界尚清的充盈缺损区,局部管腔狭窄,肠管蠕动减慢,粘膜皱襞增粗紊乱。其中上消化道造影误诊为平滑肌瘤4例,平滑肌瘤肉瘤3例。结论十二指肠癌肉瘤的胃肠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此项检查是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崔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微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肝微小细胞癌的患者,分别采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证实;分析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的密度和边缘表现,并对小肝癌检出率及不同扫描时相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肝微小细胞癌的病灶范围在1.3~2.0cm之间。 CT平扫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者占83.3%,等密度者占16.7%,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占58.3%,瘤内密度不均匀占41.7%,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占66.7%,边界模糊者占33.3%;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1.7%,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0.6%,而CT平扫的检出率为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门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大,而平扫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小,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平扫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建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9岁。4年前偶感臀部不适伴疼痛、瘙痒,进而出现红斑样破溃,有少量出血及脓性渗出物。遂于当地乡村诊室就诊,给予换药、引流处理,伤口仍反复破溃,并右臀部长出约乒乓球大小肿物,质硬。近一年来,肿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呈菜花样外观,周围皮肤变硬、发黑,触之疼痛明显致无法就坐(图1)。自述曾在外院病理活检且皮肤癌诊断明确,病理图片未携带。
作者:史永江;甄杰;叶礼新;邓斯亮;张雪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5例共9例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临床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5例,女4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6.6岁。9例透明细胞肉瘤MR表现为关节及脊柱旁软组织肿块,与相邻骨骼肌信号比较,7例肿瘤T1 WI呈等信号,2例等信号内含斑片高信号,T2 WI脂肪抑制序列6例呈明显高信号,3例呈稍高信号,原T1 WI高信号的部分T2 WI显示低信号,所有病灶T2 WI+FS序列上均信号不均。结论 MRI检查能够准确地发现肿瘤,敏感的显示其部位、形态、内部成份特征以及对周围侵犯,若MRI显示病灶内有短T1短T2信号成份,则对肿瘤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燕;唐猛;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MRI低信号分隔征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共54个乳腺纤维腺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低信号分隔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54个乳腺纤维腺瘤中,37个纤维腺瘤在MRI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发生率为69%(37/54);其中29个病灶分隔厚度小于2mm,8个病灶厚度大于2mm。37个病灶低信号分隔在T1 WI脂肪抑制序列均观察不清,33个病灶在T2 WI脂肪抑制序列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在T1 WI增强序列均可观察到。结论低信号分隔征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较特异的征象之一,并且T1 WI增强序列观察佳。
作者:李明;乔鹏岗;陆虹;马锦琳;王怀涛;李功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男,23岁。因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2月余入院,自述于2月前劳累后出现右髋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能忍受,伴有右髋部活动受限,具体表现为不能翘二郎腿,站立位下蹲时右髋部有弹响声,疼痛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劳累后再次出现。右髋部内收、内旋受限,交腿试验阳性,右髋部皮肤黏膜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确异常。外院X线表现:右髂骨翼见一约7.7cm ×7.6cm大小囊状膨胀性改变,其内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并轻度膨胀,骨小梁消失,骨皮质变薄,内见骨嵴影,边缘尚清晰;CT表现:右侧髂骨翼骨质局部膨大,其内可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骨质破坏影,部分骨皮质变薄,破坏区之间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髂骨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图1,2)。
作者:江凯;戴捷;强少文;钱华;杨蕾;仲云涛;强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3例卡-梅现象患儿影像学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分析我院3例卡-梅现象患儿的影像学表现、生化特点、诊疗及转归情况。结果3例患儿均因出生后发现体表暗红色肿块就诊。例1患儿胸部CT示腋下及胸部大片强化软组织肿块。例2,3患者MRI分别示左侧颜面部及右髂部软组织肿块, T1、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3例患儿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巨大血管瘤,生化检查主要显示血小板显著降低、凝血功能异常,对伴有血小板显著降低的血管瘤患者应该考虑该现象可能,并及时干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程爱兰;冯赟;曹雯君;储彩婷;丁茗;金彪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1例气管插管后环杓关节脱位患者的环杓关节进行扫描及重建,并与电子喉镜及普通CT扫描所得信息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较电子喉镜及普通CT扫描相比,更直观、更清晰的反映了环杓关节的形态、脱位的性质及杓状软骨位移方向等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可为环杓关节脱位提供更详细的诊断信息,并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作者:杨蕾;卢颖深;朱巧洪;张明;张孝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病变( CCAM )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33例胎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病变的声像图征象及其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3例胎儿CCAM,左侧18例,右侧15例;Ⅰ型3例,Ⅱ型18例,Ⅲ型12例。随访过程中18例引产,1例出生后CT证实为肺隔离症,12例肿块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另2例失访。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CCAM的重要手段,并可协助临床判断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
作者:王巧云;王云芙;杜星星;刘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动态曲线表现。方法收集10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临床及MRI资料,并行DWI(0,800)扫描及ADC值测量,其中9例行时间-信号曲线图测量并记录。结果成人型颗粒细胞瘤(OAGCT)9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OJGCT)1例。8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混合性,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T1 WI呈稍高及稍低信号,D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病灶表现为实性,T2 WI及T1 WI信号均略高于肌肉,DWI呈高信号。平均ADC值:实性成分:0.351-0.881×10-3 mm2/s;囊性成分:1.510-3.447×10-3 mm2/s。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缓升或缓升平台7例,速升平台型2例,病灶曲线高度低于子宫肌层。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以囊实混合性多见,DWI为混杂信号或高信号,实性成分ADC值低,囊性成分ADC值高,时间信号曲线以缓升或缓升平台型多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作者:方梦诗;黄美霞;王蕾;夏加林;许丽凤;林燕;陈振;何春妮;钟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的表现,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征象平扫+增强7例,平扫4例。结果平扫6例呈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增强7例均表现为门静脉系统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肝脏灌注异常2例,肠系膜改变2例,肠壁增厚1例,脾静脉增粗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结论 MSCT对门静脉系统血栓能做出准确的诊断,是一种可靠、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常燕翔;高冬蕴;张雯;颜志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联合经腹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受超声检查的54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经腹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本组54例异位妊娠患者均经手术病历确诊,其中卵巢妊娠1例、宫颈妊娠1例、剖腹产切口妊娠2例、间质部妊娠2例、宫角部妊娠2例。经阴道超声检查准确率(90.74%)明显高于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77.7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经阴道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准确率(98.15%)明显高于经阴道超声检查(90.7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经腹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其中经阴道超声在发现宫外是否有混合性团块、宫外似孕囊影、外孕囊影中是否可见胚芽及胎心等声像图方面的较经腹部超声更多,且更加清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子宫直肠窝积液显示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腹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检查是异位妊娠的有效诊断方法,二者联合使用,可以相互补充信息。
作者:马巧秀;白海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 dynamic contrast-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DCE-MRI)与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收治的乳腺病变患者应用DCE-MRI与乳腺X线摄影进行检查,并就这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病变及良恶性肿块鉴别方面的诊断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客观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确诊结果为金标准,计算乳腺X线摄影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65.63%,特异性为70.37%,准确性为68.60%;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为87.50%,特异性为90.74%,准确性为89.53%;经统计学分析发现DCE-MRI诊断良、恶性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明显高于乳腺X线摄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X线摄影和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乳腺动态增强成像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形态学信息,诊断效能优于乳腺X线摄影,两者的结合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作用。
作者:陈蕾;王秀荣;申云霞;赖文娟;邱莉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维彩超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运用价值。方法2011年8月~2015年1月选择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高危妊娠妇女共320例,都进行二维彩超与三维多切面彩超检查。结果二维彩超检查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28例,检出率为8.75%;主要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小脑延髓池增宽、灰质异位或侧脑室室管膜下灰质信号,胼胝体发育不良。三维彩超中检查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30例,检出率为9.38%,其中比二维超声多检出1例脑积水与1例脉络膜囊肿,使用的三维切面为侧脑室切面。经过正常分娩或引产尸检后证实,三维彩超无漏诊情况,诊断准确率为100.0%;二维彩超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93.3%,三维彩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二维彩超,但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畸形检出率较高,三维彩超以多切面成像功能弥补二维彩超的漏诊情况,可明显提高产前诊断正确率。
作者:杨建军;姜红芳;耿书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3.0T MRI,研究正常胎儿标本颈髓长度随孕周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利用3.0T磁共振对44例孕16~42周正常胎儿标本行3D-T2 WI和T2 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及测量颈髓长度:在冠状位图像上分别以第一对颈神经根、第一对胸神经根确定颈髓上、下界,在正中矢状位上沿颈髓自然生理弯曲走行测量颈髓长度,绘制颈髓长度随孕周变化的生长曲线。结果颈髓长度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与孕周关系密切,其相应的方程式为:颈髓长度(cm)=0.11+0.12×孕周,R2=0.92, P <0.05,颈髓长度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场磁共振可清晰显示胎儿标本颈髓结构及脊神经走行,孕中晚期胎儿颈髓长度与孕周有较好的相关性,颈髓长度可以作为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参数之一,从而建立了正常胎儿颈髓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图谱及数据库。
作者:董金叶;林祥涛;吴勇;曹金凤;赵慧;谢辉辉;肖连祥;石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多形性腺瘤23个肿块、25例Warthin瘤35个肿块的CT表现。结果58个肿块均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边缘清楚,两者的发病年龄、部位、平扫CT值及与同层咬肌的密度比较、增强后CT值、净强化CT值、与血管的密切程度、大横纵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腮腺的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中老年男性,发生于后下象限,平扫与同侧咬肌密度相当或略高,中等或明显强化,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纵椭圆形肿块提示War-thin瘤的诊断。
作者:白君;张朋;李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