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叶;林祥涛;吴勇;曹金凤;赵慧;谢辉辉;肖连祥;石岩
目的:探讨胎儿肺囊性腺瘤样病变( CCAM )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产前超声检查中发现的33例胎儿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病变的声像图征象及其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3例胎儿CCAM,左侧18例,右侧15例;Ⅰ型3例,Ⅱ型18例,Ⅲ型12例。随访过程中18例引产,1例出生后CT证实为肺隔离症,12例肿块逐渐减小直至消失,另2例失访。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CCAM的重要手段,并可协助临床判断CCAM胎儿的预后与转归。
作者:王巧云;王云芙;杜星星;刘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微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肝微小细胞癌的患者,分别采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证实;分析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的密度和边缘表现,并对小肝癌检出率及不同扫描时相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肝微小细胞癌的病灶范围在1.3~2.0cm之间。 CT平扫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者占83.3%,等密度者占16.7%,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占58.3%,瘤内密度不均匀占41.7%,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占66.7%,边界模糊者占33.3%;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1.7%,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0.6%,而CT平扫的检出率为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门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大,而平扫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小,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平扫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建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8例患者按自身情况划分成Pc(原发性肝癌)组、Ml(肝脏转移瘤)组和Lh(肝血管瘤)组。对病患整个肝脏进行灌注CT检查,对比分析占位病灶实质部分、周边实质区和正常肝脏实质灌注参数( HBF、HBV、MTT、PS、HAF)。结果病变实质区参数,Pc组中HBF和HAF相比其他两组显著较高;Pc组和Lh组进行比较发现Ml组HBV显然要高;Pc组MTT相比其他两组都要短。病变周边实质区参数,Pc组和Ml组HBF相比Lh组都要显著高一些,Pc组和Ml组HAF相比Lh组要低。 Ml组PS相比其他两组要更高一些。正常的肝脏实质参数,Pc组病患的MTT相比其他两组更短;Pc组HAF相比另外两个组要显著增高一些。结论使用CT灌注成像获得的参数值针对肝血管瘤和肝脏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陈圣敏;林嘉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5例共9例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临床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5例,女4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6.6岁。9例透明细胞肉瘤MR表现为关节及脊柱旁软组织肿块,与相邻骨骼肌信号比较,7例肿瘤T1 WI呈等信号,2例等信号内含斑片高信号,T2 WI脂肪抑制序列6例呈明显高信号,3例呈稍高信号,原T1 WI高信号的部分T2 WI显示低信号,所有病灶T2 WI+FS序列上均信号不均。结论 MRI检查能够准确地发现肿瘤,敏感的显示其部位、形态、内部成份特征以及对周围侵犯,若MRI显示病灶内有短T1短T2信号成份,则对肿瘤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燕;唐猛;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8例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检查后做出初步诊断,再行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检查,采用表面成像方法,观察宫腔形态、内膜厚度、连续性及回声是否均匀,联合二维超声表现做出二次诊断,分别和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8例后经宫腔镜(HS)证实宫腔粘连64例,2D-TVS诊断宫腔粘连49例,宫腔镜证实45例,2D-TVS 联合3D-TVS诊断62例,宫腔镜证实58例,二者诊断宫腔粘连符合率(70.31% vs 90.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能明显提高宫腔粘连的检出率。
作者:张丽珍;毛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及其与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方法对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42例恶性胆道梗阻病变患者采用常规T1 WI、T2 WI及脂肪抑制T2 WI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MRCP结合常规MRI检查对梗阻部位的定位诊断与术中所见一致,其定位诊断准确率达到100.00%(42/42)。本研究4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均成功获得MRCP结合常规MRI检查。本组42例患者经MRCP+MRI和单独MRI 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62%、73.8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CP联合常规MRI较单独MRI检查对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2, P <0.05)。 MRCP诊断准确率为97.62%。结论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恶性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高,不仅可以显示胰胆管病变的形态特征,还可显示病灶邻近结构的关系,提高临床确诊率,对临床治疗决策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辉;陈富星;李铁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综合应用三种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类数据处理方法,探讨桥脑梗死患者脑功能的变化。方法应用静息态fMRI对10例亚急性期桥脑梗死患者及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匹配的健康正常志愿者进行扫描。首先采用度中心度( DC)和镜像组织功能连接( VMHC)对数据进行预分析,得到梗死患者脑功能的主要改变,然后利用预分析得到的结果作为感兴趣区( ROI),使用基于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 ROI-FC)分析梗死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改变。结果 DC未发现梗死患者脑功能的改变;VMHC发现梗死患者左右顶下小叶和角回交界部位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以此为感兴趣区ROI-FC发现患者脑默认网络( DMN)和左额顶网络( FPN)功能紊乱。结论综合应用这三种静息态fMR I功能连接类数据处理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桥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改变,可以得到可靠且有临床针对性的信息。
作者:王辉;陈楠;李坤成;段祥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患者男,23岁。因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2月余入院,自述于2月前劳累后出现右髋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能忍受,伴有右髋部活动受限,具体表现为不能翘二郎腿,站立位下蹲时右髋部有弹响声,疼痛症状休息后可缓解,劳累后再次出现。右髋部内收、内旋受限,交腿试验阳性,右髋部皮肤黏膜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明确异常。外院X线表现:右髂骨翼见一约7.7cm ×7.6cm大小囊状膨胀性改变,其内见多发囊状低密度影并轻度膨胀,骨小梁消失,骨皮质变薄,内见骨嵴影,边缘尚清晰;CT表现:右侧髂骨翼骨质局部膨大,其内可见不规则囊性低密度骨质破坏影,部分骨皮质变薄,破坏区之间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髂骨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肿胀(图1,2)。
作者:江凯;戴捷;强少文;钱华;杨蕾;仲云涛;强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SPGR(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序列结合多平面重组分析对神经元移行异常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采集常规SET1 WI、FSET2 WI和针对脑组织解剖的3D-FSPGR T1 WI序列图像及多平面重组( MPR)。结果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终诊断包括15例多小脑回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1例无/巨脑回畸形、6例灰质异位以及3例脑裂畸形。单纯常规MRI诊断了21例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9例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在常规MRI上不能诊断,包括4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及1例脑裂畸形合并有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多小脑回畸形常规MR表现为局限性脑皮层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局限性脑皮质增厚并浅小脑沟。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常规MRI表现侧脑室形态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侧脑室体后部旁、前角室管膜下类圆形灰质结节信号影。脑裂畸形合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常规MRI表现为仅有脑裂畸形,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除脑裂畸形外,还有局限性脑灰白质分界欠清。结论3D-FSPGR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解剖结构,帮助其诊断和分类。
作者:尹春红;刘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3.0T MRI,研究正常胎儿标本颈髓长度随孕周的变化规律。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利用3.0T磁共振对44例孕16~42周正常胎儿标本行3D-T2 WI和T2 WI-SPC序列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及测量颈髓长度:在冠状位图像上分别以第一对颈神经根、第一对胸神经根确定颈髓上、下界,在正中矢状位上沿颈髓自然生理弯曲走行测量颈髓长度,绘制颈髓长度随孕周变化的生长曲线。结果颈髓长度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与孕周关系密切,其相应的方程式为:颈髓长度(cm)=0.11+0.12×孕周,R2=0.92, P <0.05,颈髓长度与性别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高场磁共振可清晰显示胎儿标本颈髓结构及脊神经走行,孕中晚期胎儿颈髓长度与孕周有较好的相关性,颈髓长度可以作为评估胎儿生长发育状况的参数之一,从而建立了正常胎儿颈髓生长发育的磁共振影像图谱及数据库。
作者:董金叶;林祥涛;吴勇;曹金凤;赵慧;谢辉辉;肖连祥;石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卵巢颗粒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弥散成像、动态曲线表现。方法收集10例经病理证实的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临床及MRI资料,并行DWI(0,800)扫描及ADC值测量,其中9例行时间-信号曲线图测量并记录。结果成人型颗粒细胞瘤(OAGCT)9例;幼年型颗粒细胞瘤(OJGCT)1例。8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混合性,T2WI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T1 WI呈稍高及稍低信号,DWI呈高、低混杂信号;2例病灶表现为实性,T2 WI及T1 WI信号均略高于肌肉,DWI呈高信号。平均ADC值:实性成分:0.351-0.881×10-3 mm2/s;囊性成分:1.510-3.447×10-3 mm2/s。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缓升或缓升平台7例,速升平台型2例,病灶曲线高度低于子宫肌层。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以囊实混合性多见,DWI为混杂信号或高信号,实性成分ADC值低,囊性成分ADC值高,时间信号曲线以缓升或缓升平台型多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作者:方梦诗;黄美霞;王蕾;夏加林;许丽凤;林燕;陈振;何春妮;钟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三维彩超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诊断运用价值。方法2011年8月~2015年1月选择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高危妊娠妇女共320例,都进行二维彩超与三维多切面彩超检查。结果二维彩超检查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28例,检出率为8.75%;主要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小脑延髓池增宽、灰质异位或侧脑室室管膜下灰质信号,胼胝体发育不良。三维彩超中检查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30例,检出率为9.38%,其中比二维超声多检出1例脑积水与1例脉络膜囊肿,使用的三维切面为侧脑室切面。经过正常分娩或引产尸检后证实,三维彩超无漏诊情况,诊断准确率为100.0%;二维彩超漏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93.3%,三维彩超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二维彩超,但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畸形检出率较高,三维彩超以多切面成像功能弥补二维彩超的漏诊情况,可明显提高产前诊断正确率。
作者:杨建军;姜红芳;耿书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 shear wave elastrography , SWE)技术测定乳腺肿块的Emax及Eratio值,评价其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各自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60个乳腺肿块的Emax及Eratio测值,并计算其2种数据的诊断临界值。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的Emax及Eratio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Emax及Eratio值取约登指数大点为诊断临界值时,灵敏度分别为82.2%,88.7%,特异度分别为96.8%,92.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2%,92.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6.5%。结论 Emax及Eratio值对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均具有重要意义,两者联合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作者:崔广和;付玉玉;李保卫;张文晓;刘灿;杨智;王坤;李小强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的表现,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征象平扫+增强7例,平扫4例。结果平扫6例呈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增强7例均表现为门静脉系统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肝脏灌注异常2例,肠系膜改变2例,肠壁增厚1例,脾静脉增粗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结论 MSCT对门静脉系统血栓能做出准确的诊断,是一种可靠、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常燕翔;高冬蕴;张雯;颜志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环杓关节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1例气管插管后环杓关节脱位患者的环杓关节进行扫描及重建,并与电子喉镜及普通CT扫描所得信息进行对比。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较电子喉镜及普通CT扫描相比,更直观、更清晰的反映了环杓关节的形态、脱位的性质及杓状软骨位移方向等信息。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可为环杓关节脱位提供更详细的诊断信息,并有助于指导后续治疗。
作者:杨蕾;卢颖深;朱巧洪;张明;张孝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von Hipple-Lindau(VHL)病的影像学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家族性VHL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及多发胰腺囊肿。患者均诊断肾囊肿及肾癌,2例患者诊断多发肾囊肿及多发肾癌,1例患者诊断单侧肾囊肿及单侧肾癌,同时合并左侧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结论 VHL病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影像学表现多样化。对确诊患者应进行多学科的监测和随访。
作者:许蕾;肖文丰;周云鹏;夏好成;许道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全面分析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提高对腰背部浅筋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了从426例腰痛和腰部不适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中发现的58例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结果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为浅筋膜内出现异常信号及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STIR高信号,58例可为四型:片状型,11例(28.9%),条状型40例(68.29%),积液型2例(3.4%),混合型5例(8.6%)。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是目前诊断腰背部浅筋膜炎敏感、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蒋伟;唐震;黄炳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反转成像模式诊断输卵管积水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51例输卵管积水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当探及卵巢周边腊肠样或迂曲的无回声结构,获取满意二维图像后,测量包块大小。然后启动三维重建,将容积框包绕无回声区,进行自动容积扫查,调整X,Y,Z轴及切割线,获得含三个切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横切面)的空间立体图像,使用三维反转成像模式。结果经腹腔镜手术证实51例均为输卵管积水。临床妇科检查扪及包块29例。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39例,误诊为卵巢囊肿8例,误诊为卵巢冠囊肿2例,漏诊2例。诊断正确率为76%。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48例,误诊为卵巢囊肿2例,误诊为卵巢冠囊肿1例。诊断正确率为94%。阴道三维检查48例患者中有13例为双侧输卵管积水,35例为单侧输卵管积水。部分患者合并子宫肌瘤5例,子宫腺肌症7例,卵巢囊肿11例,盆腔积液51例。结论阴道三维超声反转成像模式不仅能提供二维超声的检查信息,还能更全面立体的显示输卵管积水的大小、迂曲形态及走向、内部结构及周围脏器的关系,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
作者:于利利;张璇;章婷;陈汉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景一次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卧位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势。方法对怀疑下肢静脉管壁及通路异常的25例患者行注射对比剂后一次全景成像摄影,其中12例既往还行过常规透视下分段点片摄影。结果全下肢静脉血管通过无缝拼接能同时在一张X线片上清晰显示,效果满意。结论全景拼接一次成像技术能有效去除多幅拼接伪影,使全下肢血管同时一次显示,更有利于血管外科对血管走形的整体观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尤其在下肢静脉造影要求在卧位上摄影能一次成像也有效地避免既往透视下多段点片摄影带来的操作繁琐以及过多X线辐射剂量。
作者:胡安宁;辛小燕;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置入(PCI)术前、术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TI技术,对60例冠心病患者( CAD组)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术后3天、2个月、5个月和40名正常成人(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获得左室相应心肌节段收缩期纵向、径向、周向应变及应变率,针对CAD组病变心肌节段,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心肌应变及应变率的变化规律。结果 CAD 组共476个经治疗节段,术前、术后3天各方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与术前及术后3天相比,术后2个月、5个月各方向应变及应变率逐渐增高( P均<0.05),而术后2个月与术后5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STI可以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对评估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效寅;李群策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