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3D-FSPGR评价

尹春红;刘凯

关键词:神经元移行异常, 3D-FSPGR 评价,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3D-FSPGR(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序列结合多平面重组分析对神经元移行异常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采集常规SET1 WI、FSET2 WI和针对脑组织解剖的3D-FSPGR T1 WI序列图像及多平面重组( MPR)。结果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终诊断包括15例多小脑回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1例无/巨脑回畸形、6例灰质异位以及3例脑裂畸形。单纯常规MRI诊断了21例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9例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在常规MRI上不能诊断,包括4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及1例脑裂畸形合并有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多小脑回畸形常规MR表现为局限性脑皮层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局限性脑皮质增厚并浅小脑沟。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常规MRI表现侧脑室形态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侧脑室体后部旁、前角室管膜下类圆形灰质结节信号影。脑裂畸形合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常规MRI表现为仅有脑裂畸形,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除脑裂畸形外,还有局限性脑灰白质分界欠清。结论3D-FSPGR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解剖结构,帮助其诊断和分类。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东呼吸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自2012年首次报道以来在全球不断蔓延,为全球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关于MERS的影像学表现的报道还很少。本文主要介绍影像学检查在MERS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刘晓龙;于珊珊(综述);李萍(校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RT-3 DE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面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诊断结果2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为病例组。分别应用二维法和实时三维容积法测量病例组二尖瓣瓣口面积,并比较两者测量方法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对实时三维容积法测量诊断效能进行评价。2名测量者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测量的二尖瓣口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二维和三维测量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二者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名测量者测量结果一致性良好( k =0.789,0.777,0.787,0.786)。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面积具有可行性和可重复性,为临床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

    作者:包洪靖;李莹;孙俭宇;刘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5例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清楚,其中3例位于胃窦部,2例位于胃体部;2例腔外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增强扫描后,5例均呈现均匀进行性持续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以及强化特点有助于其诊断。

    作者:朱伊祎;何明宸;曹志坚;许茂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经阴道三维超声反转成像对输卵管积水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反转成像模式诊断输卵管积水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的51例输卵管积水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当探及卵巢周边腊肠样或迂曲的无回声结构,获取满意二维图像后,测量包块大小。然后启动三维重建,将容积框包绕无回声区,进行自动容积扫查,调整X,Y,Z轴及切割线,获得含三个切面(矢状面、冠状面和横切面)的空间立体图像,使用三维反转成像模式。结果经腹腔镜手术证实51例均为输卵管积水。临床妇科检查扪及包块29例。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39例,误诊为卵巢囊肿8例,误诊为卵巢冠囊肿2例,漏诊2例。诊断正确率为76%。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48例,误诊为卵巢囊肿2例,误诊为卵巢冠囊肿1例。诊断正确率为94%。阴道三维检查48例患者中有13例为双侧输卵管积水,35例为单侧输卵管积水。部分患者合并子宫肌瘤5例,子宫腺肌症7例,卵巢囊肿11例,盆腔积液51例。结论阴道三维超声反转成像模式不仅能提供二维超声的检查信息,还能更全面立体的显示输卵管积水的大小、迂曲形态及走向、内部结构及周围脏器的关系,弥补了二维超声的不足。

    作者:于利利;张璇;章婷;陈汉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微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微小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肝微小细胞癌的患者,分别采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证实;分析平扫和增强扫描病灶的密度和边缘表现,并对小肝癌检出率及不同扫描时相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肝微小细胞癌的病灶范围在1.3~2.0cm之间。 CT平扫病灶呈类圆形低密度影者占83.3%,等密度者占16.7%,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占58.3%,瘤内密度不均匀占41.7%,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占66.7%,边界模糊者占33.3%;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1.7%,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0.6%,而CT平扫的检出率为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门脉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大,而平扫期肿瘤与肝脏密度的差值小,门脉期与动脉期及平扫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肝微小细胞癌的检出率高,诊断准确可靠,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建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3D-FSPGR评价

    目的:研究磁共振3D-FSPGR(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序列结合多平面重组分析对神经元移行异常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采集常规SET1 WI、FSET2 WI和针对脑组织解剖的3D-FSPGR T1 WI序列图像及多平面重组( MPR)。结果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终诊断包括15例多小脑回畸形、5例巨脑回畸形、1例无/巨脑回畸形、6例灰质异位以及3例脑裂畸形。单纯常规MRI诊断了21例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9例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在常规MRI上不能诊断,包括4例多小脑回畸形、4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及1例脑裂畸形合并有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多小脑回畸形常规MR表现为局限性脑皮层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局限性脑皮质增厚并浅小脑沟。室管膜下灰质异位常规MRI表现侧脑室形态欠自然,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侧脑室体后部旁、前角室管膜下类圆形灰质结节信号影。脑裂畸形合并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常规MRI表现为仅有脑裂畸形,而在3DFSPGR上表现为除脑裂畸形外,还有局限性脑灰白质分界欠清。结论3D-FSPGR序列可以更好地显示不典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解剖结构,帮助其诊断和分类。

    作者:尹春红;刘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MRI低信号分隔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MRI低信号分隔征在乳腺纤维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共54个乳腺纤维腺瘤的MRI表现特点,分析低信号分隔征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54个乳腺纤维腺瘤中,37个纤维腺瘤在MRI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发生率为69%(37/54);其中29个病灶分隔厚度小于2mm,8个病灶厚度大于2mm。37个病灶低信号分隔在T1 WI脂肪抑制序列均观察不清,33个病灶在T2 WI脂肪抑制序列可观察到低信号分隔,在T1 WI增强序列均可观察到。结论低信号分隔征是诊断乳腺纤维腺瘤较特异的征象之一,并且T1 WI增强序列观察佳。

    作者:李明;乔鹏岗;陆虹;马锦琳;王怀涛;李功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PC-MRI研究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年龄组间的差异。方法41例健康志愿者被分成青年组(15例)、中年组(16例)、高年组(10例)。选用TOF-MRA垂直基底动脉中段行( phase-cantrast magnetic resonatnce ima-ging) PC-MRI扫描,在PCA/M图像上沿其边缘绘制ROI。取ΔV、MV、MF及收缩期流速达峰时间比( peak systolic velocity ratio, PSVR)、舒张期低流速达峰时间比(end diastolic velocity ratio, EDVR)进行参数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青、中、高年龄组平均ΔV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F =7.54, P <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 t =1.74, P >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t青 vs老=8.9, t青vs老=7.4;P值均<0.01)。三组MV、MF均数比较均无差异( P >0.05)。 EDVR及PSVR三者均数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 <0.01);两两均数比较青、中年组间无差异(tEDTR=1.21,tPSVR=1.03;P值均>0.05),老年组与青、中年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EDVR:t青vs老=10.2, t青 vs老=7.3;PSVR:t青vs老=6.7, t青vs老=5.4, P值均<0.01)。结论各年龄组间基底动脉MV、MF无差异,ΔV、EDVR、PSVR高年组高于青、中年组。

    作者:沈丽荣;张立云;欧章松;刘远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

    目的:全面分析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提高对腰背部浅筋膜炎的认识。方法分析了从426例腰痛和腰部不适进行MRI检查的患者中发现的58例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结果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为浅筋膜内出现异常信号及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STIR高信号,58例可为四型:片状型,11例(28.9%),条状型40例(68.29%),积液型2例(3.4%),混合型5例(8.6%)。结论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是目前诊断腰背部浅筋膜炎敏感、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蒋伟;唐震;黄炳仓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MRI表现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的5例共9例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临床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男5例,女4例,年龄19~65岁,中位年龄46.6岁。9例透明细胞肉瘤MR表现为关节及脊柱旁软组织肿块,与相邻骨骼肌信号比较,7例肿瘤T1 WI呈等信号,2例等信号内含斑片高信号,T2 WI脂肪抑制序列6例呈明显高信号,3例呈稍高信号,原T1 WI高信号的部分T2 WI显示低信号,所有病灶T2 WI+FS序列上均信号不均。结论 MRI检查能够准确地发现肿瘤,敏感的显示其部位、形态、内部成份特征以及对周围侵犯,若MRI显示病灶内有短T1短T2信号成份,则对肿瘤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燕;唐猛;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全景卧位成像技术在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景一次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卧位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势。方法对怀疑下肢静脉管壁及通路异常的25例患者行注射对比剂后一次全景成像摄影,其中12例既往还行过常规透视下分段点片摄影。结果全下肢静脉血管通过无缝拼接能同时在一张X线片上清晰显示,效果满意。结论全景拼接一次成像技术能有效去除多幅拼接伪影,使全下肢血管同时一次显示,更有利于血管外科对血管走形的整体观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尤其在下肢静脉造影要求在卧位上摄影能一次成像也有效地避免既往透视下多段点片摄影带来的操作繁琐以及过多X线辐射剂量。

    作者:胡安宁;辛小燕;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皮肤癌CT表现及诊断1例

    患者男性,29岁。4年前偶感臀部不适伴疼痛、瘙痒,进而出现红斑样破溃,有少量出血及脓性渗出物。遂于当地乡村诊室就诊,给予换药、引流处理,伤口仍反复破溃,并右臀部长出约乒乓球大小肿物,质硬。近一年来,肿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呈菜花样外观,周围皮肤变硬、发黑,触之疼痛明显致无法就坐(图1)。自述曾在外院病理活检且皮肤癌诊断明确,病理图片未携带。

    作者:史永江;甄杰;叶礼新;邓斯亮;张雪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肾嫌色细胞癌在MSCT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查肾嫌色细胞癌( 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 , CRCC)在MSCT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对17例CRCC在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计算并比较CRCC病灶实质和正常肾皮质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病灶在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以及病灶实质与肾皮质的强化比值。结果 CRCC肿块在平扫时密度稍高于或低于正常肾实质,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73);动脉期和静脉期,肿块轻到中度均匀强化,增强后各期的CT值显著低于正常肾皮质( P =0.015,0.001);肿块在动静脉期与平扫比较后的强化值,以及与正常肾皮质的强化比值未见显著差异( P >0.05);CRCC在动静脉期的强化模式呈“均匀型”,而肾实质呈“渐升型”。结论肾CRCC在腹部常规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动静脉期强化值均显著低于肾皮质,呈“均匀型”“反转型”强化模式。

    作者:沈江潮;杨建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诊断: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早期及晚期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AMM)的CT和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结果 CT上早期者未见明显异常,晚期者肿瘤呈蕈伞样充满肠腔而不伴肠梗阻,肠周脂肪间隙模糊,并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MRI上早期者肿瘤局限于直肠肛管内, T1 WI呈高信号, T2WI呈低信号,晚期者肿瘤突破肠壁全层,侵及直肠系膜,并有淋巴结转移,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AMM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可用来鉴别肿瘤并评估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受累情况,CT有助于评估远处转移。

    作者:李燕;徐青;余静;宋佳成;刘俊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3.0T MRI在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TFCC损伤的MRI及X线平片、CT表现。结果26例X线检查13例阴性,5例茎突骨折,2例桡骨远端骨折,2例月骨坏死,6例尺骨径突阳性征。5例多层螺旋CT扫描,发现骨折或/和骨坏死2例。26例MRI检查中,21例诊断TFCC损伤,其中包括TFCC撕裂或穿孔8例,主要表现为在MRI脂肪抑制序列( STIR)、2D MERGE及T2 WI上点状、条片状高信号,在T1 WI序列上呈等信号;9例腕部骨折(包括尺骨茎突5例,桡骨2例,腕骨2例);3例三角骨或月骨坏死;8例尺桡骨或腕骨挫伤;10例腕关节腔积液。结论 TFCC形态细小而不规则,损伤时X线平片和CT检查价值有限,MRI多序列多方位薄层图像对显示其损伤及邻近骨质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万梦楠;周胜法;林锋;陈久尊;何家维;郑显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对宫腔粘连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宫腔粘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8例患者行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检查后做出初步诊断,再行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检查,采用表面成像方法,观察宫腔形态、内膜厚度、连续性及回声是否均匀,联合二维超声表现做出二次诊断,分别和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8例后经宫腔镜(HS)证实宫腔粘连64例,2D-TVS诊断宫腔粘连49例,宫腔镜证实45例,2D-TVS 联合3D-TVS诊断62例,宫腔镜证实58例,二者诊断宫腔粘连符合率(70.31% vs 90.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能明显提高宫腔粘连的检出率。

    作者:张丽珍;毛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肠型白塞病的CT表现

    目的:总结累及消化道的白塞病( BD )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对12例累及消化道的BD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累及消化道的BD以累及回肓部为常见,在CT上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和肠腔狭窄。结论 CT可显示肠道BD病变的准确位置、受累的深度及范围,帮助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宋迪;毛庆聪;邵伟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评估甲状腺结节应变率比值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US-FNA)评估弹性应变率比值( SR)佳诊断界值点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检查的164例患者167个结节弹性应变率比值( SR ),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计算出良、恶性结节弹性应变率比值的佳临界值。所有结节均采取US-FNA检查,排除细胞学无相关诊断(不满意)结果的病例,将入组的163个结节的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结果与病理结果或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通过ROC曲线得出SR佳诊断临界值为0.50,曲线下面积0.890。 US-FNA诊断SR<0.50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7.18%,80.00%,97.18%,80.00%,95.06%。结论US-FNA细胞学检查对SR<0.50的甲状腺结节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弹性应变率( SR)可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联合细针穿刺能有效提高恶性结节检出率,并可作为穿刺前评估指标。

    作者:闻宝杰;吴敏;张捷;金志斌;彭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门静脉系统血栓的MSCT诊断

    目的: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的表现,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征象平扫+增强7例,平扫4例。结果平扫6例呈高密度,5例呈等密度;增强7例均表现为门静脉系统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肝脏灌注异常2例,肠系膜改变2例,肠壁增厚1例,脾静脉增粗1例,门静脉海绵样变1例。结论 MSCT对门静脉系统血栓能做出准确的诊断,是一种可靠、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常燕翔;高冬蕴;张雯;颜志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6月93例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CTA结果,对其随访至2014年12月31日,了解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随访过程中,发生心血管事件组的钙化积分值高于非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950, P =0.01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906,钙化积分值用于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显著意义( P =0.000),选钙化积分=89(由约登指数确定)为诊断临界点,灵敏度为94.4%,特异度为80.0%,阴性预测值为100%;2)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冠状动脉CTA所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越高( rs =0.528, P =0.000)。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所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CTA结果能够为临床提供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信息,对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

    作者:宁艺;董光;耿海;沈金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