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闫淯淳;孙海林;袁新宇;沈云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4例患者经手术及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DSA诊断符合率为100.00%。64排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62例,误诊2例,符合率为96.88%(62/64)。与DSA相比,64排CTA与之比较无明显差异(χ2=1.12, P >0.05)。64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42±2.69)mm, DS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65±3.16)mm,经统计学比较,64排CTA与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 t =2.02, P >0.05)。结论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全面地观察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对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鲍志国;严金冈;李静静;周海伟;刘良峰;陈忠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 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 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三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 CT does index volume , 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 m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 P <0.05)。 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NI为15~21( P <0.05)。 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A层面百分比降低( P <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著增加( P <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
作者:陆锐;何健;周科峰;秦国初;胡安宁;杨尚文;朱斌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孤立性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 LVNC)是一种以粗大的左室肌小梁和深的小梁间隙、隐窝或窦状隙存在并与心腔相通为特征的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临床常以进行性左心功能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和左心室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等为主要表现。心电图以非特异性ST-T改变、室性早搏以及左束支传导阻滞为主要特征。LVNC的诊断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形态学诊断到基因诊断的认知过程。本文综述了LVNC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这对统一LVNC的诊断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军波(综述);范丽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7月在我院经内镜检查,并行CT扫描及术后病理活检证实的胃肠道淋巴瘤30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lack Ledge的分期方法进行临床分期。对胃肠道淋巴瘤的发生部位,病变厚度、分期、病理结果、平扫和增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淋巴瘤与肠道淋巴瘤的平扫、增强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两者的病变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MALT与其他胃肠道淋巴瘤的平扫、增强CT值比较无明显差异,病变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MALT与胃肠道淋巴瘤发生部位的关系表明:MALT在胃部发生率较高,而非MALT在肠道中发生占绝大多数(λ2=5.68, P =0.021);胃肠道淋巴瘤病变部位与病变分级的关系表明:胃肠道淋巴瘤较其他部位多发,且进展较快,如果发现了肠道淋巴瘤,大多数情况下都已经处于晚期。结论多层螺旋CT主要是用来诊断胃肠道淋巴瘤的,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胃肠道淋巴瘤有多种CT表现形式,弥漫浸润型和多发肿块结节型是其两种主要的CT表现类型,CT平扫和增强可以明确病变部位,病变侵袭范围,周围淋巴结肿大情况,为胃肠道淋巴瘤的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晓光;张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患者,男,64岁。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就诊。查体:甲状腺右叶可触及3cm ×2cm结节,质韧,边界清,活动可,无压痛及发热。超声所见:甲状腺右叶见多发结节,大者3.0cm ×1.8cm,为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尚清,内血流丰富(图1,2)。超声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倾向良性。术后病理示甲状腺右叶髓样癌(直径2.7cm),其余呈结节性甲状腺肿,颈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作者:贵玉;刘金苹;钱林学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目前全球常见的痴呆症之一,是一种发病隐匿不可逆转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典型病理改变是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丢失。大多数患者在临床诊断为AD时,就已处于AD中晚期,此时已无有效的治疗可逆转疾病的转归。因此,对AD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对AD的功能性MR技术进行综述,以了解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进展为AD的种种表现。
作者:黄珊(综述);肖新兰(审核)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在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使用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 MPR)及仿真内窥镜技术( CT virtual endoscopy , CTVB)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2例患儿经CTVB检查显示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Ⅳ级支气管50%;MPR显示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Ⅳ级支气管55%。 CT显示的支气管异物的形态和位置与支气管镜手术结果相符合31例,其中异物位于气管2例,右支气管17例,左支气管8例,气管粗隆区4例,1例不符合。 MPR和CTVB发现31例,表现为腔内椭圆形、不规则占位21例,管腔闭塞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阻塞程度。
作者:胡龙非;刘克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部X线、螺旋CT及超声等三种检查方法对肠梗阻的诊断效果。方法对肠梗阻手术治疗的128例患者分别进行术前腹部X线、螺旋CT及超声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术前诊断准确性。结果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梗阻原因等方面超声诊断效果均明显优于腹部X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螺旋CT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梗阻原因等方面诊断效果亦明显优于腹部X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声与螺旋CT在梗阻诊断、梗阻部位、肠绞窄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05),但是在梗阻原因方面螺旋CT优于超声。结论对于肠梗阻的诊断CT检查结果优,但是鉴于肠梗阻检查需要实时监测,所以超声在实时监测方面是佳方法,更适合肠梗阻诊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金瑜;赵笔辉;胡燕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影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估疗效。经腹肠道超声简便易行,可用于UC活动性的判断及随访。钡灌肠对肠黏膜的病变非常敏感,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并发症及肠外表现。计算机断层扫描结肠成像和肠道造影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能全面地观察UC的肠壁和肠管内外病变,但对诊断早期UC不敏感,同时存在辐射的问题。随着技术的改进,磁共振成像实现了对运动脏器的成像,结合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使其应用于UC成为可能。核素炎症定位显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对检出早期UC的灵敏度较高。
作者:张亚男;常泰(综述);郑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诊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采用CT 和MRI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中对0级和I级病变患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检查方法在其他级别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分级诊断率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MRI检查对关节面下骨质囊变、腰5骶1关节突病变及骨髓水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T检查在关节侵蚀和关节面增生硬化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MRI检查,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关节间隙狭窄或增宽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RI检查方法敏感,无放射性,CT检查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病变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关节侵蚀和关节面增生硬化等早期症状的检出率高于MRI,所以MRI检查应作为AS早期诊断的优选检查方法,但对一些显示不清楚的病情变化,要结合CT扫描来确诊。
作者:蔡长寿;冯丰坔;邱波;裴琳;于大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在相同辐射剂量、相同对比剂浓度情况下,儿童与成人能谱CT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分别使用圆柱形儿童及成人体部等效体模,于体模内分别放置2 ml填充含相同浓度的碘对比剂的硬塑料试管,用来模拟增强的血管结构。在相同辐射剂量的前提下,使用能谱扫描模式分别对儿童及成人腹部体模进行扫描。利用GSI处理/重建平台获得55~70keV,间距为5keV的4组单能量图像。比较相同keV时不同体模中试管内对比剂的CT值以评价其增强效果。获取儿童及成人能谱CT图像中对比噪声比(CNR)佳、背景噪声低的单能量。结果55keV、60keV、65keV、70keV 4个单能量图像中,儿童与成人体模中试管内对比剂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儿童和成人体部CNR佳的单能量分别为60 keV 和55 keV,噪声低的单能量分别为65keV和70keV。结论能谱CT各单能量中,儿童及成人的增强效果大致相同,佳CNR和噪声低的单能量各不相同。
作者:杨洋;闫淯淳;孙海林;袁新宇;沈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161例受检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能量图观测颈动脉管腔内舒张期是否出现内“流空区”,并以颈动脉内膜-中膜测量(应用IMT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为金标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97, P <0.01, McNemar检验P>0.05),两者诊断不一致者可能近期粥样硬化处于平稳期或进展期有关。结论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诊断结果一致性好,提高诊断准确性,两项检查结果具有互补性。
作者:于冬;郑宏江;李韶平;曾玲;金城;孙贤;贺敬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 ARVC/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经我院收治的18例ARVC/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静息心电图显示13例电轴右偏,肢体导联呈低电压;V1~V3导联T波倒置12例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7例右心室扩大;12例右室流出道增宽;2例左室增大;12例右室壁弥漫性变薄、运动减弱等。结论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能较准确地诊断ARVC/D,并在该病的治疗及随访观察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兴钊;黄永;黄蕊;漆秀英;杨建;胡青茂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腹部弥散加权像( DWI)测量表观扩散系数( ADC)评价男、女性腰椎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63例受试者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腰1~4(L1-4)椎体骨密度(BMD)和DWI测量ADC值;男、女性L1-4各椎体ADC值与BMD值、平均ADC值与总BMD、T值、年龄分别行线性相关分析;男、女性分别按T值分为骨质正常组、减少组和疏松组,方差分析比较ADC值的差异;ROC曲线分别评价ADC值对男、女性L1-4椎体骨质疏松的诊断价值。结果 L1-4平均ADC值男性(0.320±0.190)×10-3 mm2/s与BMD、T值、年龄无相关性( r =0.033、0.038、-0.106, P >0.05),女性(0.281±0.091)×10-3 mm2/s与BMD、T值正相关( r =0.370、0.346, P﹤0.05),与年龄负相关( r =-0.54, P﹤0.01);三组间差异比较男性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女性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女性组有诊断意义,且L3水平曲线下面积(AUC=0.929)大,男性组无意义。结论 ADC值对女性腰椎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恒;黄刚;毛泽庆;左晓娜;王平;徐香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脐带绕颈胎儿主要动脉包括脐动脉(UA)、静脉导管(DV)和大脑中动脉(MCA)阻力指标预测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03例28~40孕周的正常胎儿和96例脐带绕颈胎儿的UA、DV和MC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末期流速比值(S/D),通过对相关血流参数的组间差异性比较,判断脐带绕颈胎儿宫内缺氧情况。结果两组间胎儿心室壁各节段组织速度参数比较无差异(P >0.05),两组间静脉导管的PS值及脐动脉的ED值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05),脐动脉的RI值及大脑中动脉的RI、S/D值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 <0.05)。结论对脐带绕颈胎儿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UA、DV和MCA血流参数可能对预测胎儿窘迫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文军;谭静;周秘;兰海;唐茜;张知剑;许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发病年龄低于内翻性乳头状瘤( P <0.05)。生长方式上,部分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则无此特点。病灶周围局部骨质破坏是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重要提示。在CT平扫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密度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 P <0.05),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增强各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强化峰值出现于实质期,延迟期强化减低。 MRI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中的出血成分表现为T1 WI高信号,T2 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内翻性乳头状瘤表现为片状相对均匀强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区别,HRCT增强扫描及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毅敏;詹阿来;黄庆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技术定量测定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研究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9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以及62个健康人员,按照患者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的A组51例以及没有斑块的B组45例,健康人员分为C组。对三组人员采用高频超声来获取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平均血管外膜厚度、内-中膜厚度和管壁厚度来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 P <0.05),A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高于B组和C组( P <0.05),B组和C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没有显著差别( P >0.05),ABC三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 r=0.599, P <0.001;r =0.333, P =0.005和r =0.351, P =0.004)。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较健康人更高,有斑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比无斑块以及健康人更高,说明颈动脉血管外膜是血管重构的重要部分。
作者:李卡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临床诊断及分级评价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进行128层螺旋CT检查诊断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分析,并与CAG 对比评价冠脉狭窄程度分级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4例,阳性率为70.00%;阴性36例,阴性率为30%。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2例,钙化率为68.33%,非钙化38例,非钙化率为31.67%。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确诊冠状动脉狭窄阳性85例,阳性率为70.83%;阴性35例,阴性率为29.17%。另外,120例患者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冠状动脉内斑块出现钙化83例,钙化率为69.17%,非钙化37例,非钙化率为30.83%(37/120)。经统计学分析经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的阳性率和冠状动脉内斑块检查中钙化率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120例患者检出1572段血管节段,在行冠脉狭窄程度检查时,其对狭窄程度分级过程中均清晰显现出较多的低估或高估情况。结论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可作为可疑冠心病患者筛查手段或低危冠心病患者的复查手段,具有可靠、简便、准确、快捷的优点。
作者:黄勇;丁仁福;符惠宏;雷星;陈运奎;郑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涎腺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过去半年来我院就诊的4例,腮腺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涎腺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以及对文献的回顾,总结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要点。结果腮腺舍格伦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涎腺造影影像表现,对临床中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涎腺造影对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陈力;朱红华;王晓筠;段涛;鞠昊;李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HS)患者和正常人在清醒状态下行上呼吸道CT测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自鼻咽顶部至环状软骨水平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量OSAHS组与正常对照组平静呼吸时鼻咽区、腭后区、舌后区及会厌后区狭窄平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和横截面积,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对照组与OSAHS轻中度组之间的腭后区和舌后区小面积层横截面积、左右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与重度组之间的腭后区、舌后区小面积层横截面积以及左右径、前后径、会厌后区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轻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的舌后区及会厌后区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在80例OSAHS患者中,单纯腭后区狭窄33例,鼻咽后区、腭后区狭窄7例,腭后区+舌后区狭窄40例,腭后区、会厌后区狭窄27例,腭后区、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47例,四个平面同时存在7例。舌后区、会厌后区狭窄数比例,重度组较轻中度组高( P <0.05)。结论应用螺旋CT测量可以获得上气道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临床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刘伟;陈刚;王卉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