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层螺旋CT 与高频超声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张筱双;陈立宏

关键词:甲状腺癌,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多层螺旋C T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3例已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高频超声、CT影像诊断资料,与其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53例患者中经手术证实有36例单发甲状腺癌,17例多灶性甲状腺癌。高频超声与多层螺旋C T联合检查组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高频超声和螺旋CT单独进行检查的符合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腺癌病灶高频超声和CT影像特征在边界的显示率上有明显差异,CT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层螺旋CT对淋巴结转移显示率明显高于高频超声,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超声与多层螺旋CT两者结合起来,可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性。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疗效、安全性。方法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行C 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 I放射粒子。术前应用放射粒子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计划125 I放射粒子的活度和用量,粒子活度为0.6~0.8mCi ,术后立即行CT扫描并进行质量验证,定期CT随访,判定分析疗效。结果11例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患者,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RR )依次是:100%(11/11)、100%(11/11)、90.9%(10/11)、81.8%(9/11);3例在植入部位骨破坏区出现了明显的骨化,占27.3%(3/11),6月后行再次植入补充治疗1例,治疗后1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6例,未发生皮肤溃疡。结论 CT 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鼻窦复发性恶性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作者:王歧峰;左太阳;胡效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年会及影像技术分会第三次年会胜利召开

    由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和广东省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承办的“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三次放射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次影像技术学学术会议”围绕“规范与质控,实现影像检查及结果互认基础”的主题于2014年7月18日~7月20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50例异位妊娠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单独用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为对照组,腹部超声结合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的两组超声检查方法的阳性率。结果135例经对照组的阴道超声检查确诊异位妊娠125例,阳性确诊率为92.59%;115例经观察组的腹部超声检查结合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异位妊娠114例,阳性确诊率为99.13%,二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异位妊娠比较准确,而腹部超声联合阴道超声检查比单独阴道超声检查准确率更高。

    作者:梅剑巧;徐永远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CEUS)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恶性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血流显示率(97.50%)和动脉血流显示率(90.00%)均明显高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69.23%、61.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42.65、38.21,P <0.05)。而两组在Vmax、RI两个血流参数方面的差异则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t =1.01、0.31, P >0.05)。恶性肾占位性病变组的彩色血流信号分级情况与良性肾占位性病变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 =12.21, P <0.05)。40例恶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全部增强,其中32个实性占位中10例早于自身肾皮质快速强化,14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8例强化晚于自身肾皮质。8例囊性肾细胞癌病灶内实性部分及厚薄不均的囊壁明显强化。26例良性肾脏占位性病变组中增强23例,占88.46%;12例与自身肾皮质同步强化,7例晚于自身肾皮质缓慢强化,4例肾柱肥大超声造影表现为,团注对比剂后始终无病灶轮廓出现,全肾血管走行正常,肥大肾柱与正常肾组织同步强化,同步廓清,回声分布均匀。常规超声的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1.54%,准确性为69.70%:超声造影诊断的灵敏度为92.50%,特异度为88.46%,准确性为90.91%。结论超声造影可充分反映病灶内部的血供,提高血流检出率。

    作者:吴乃安;王英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RI误诊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M RI表现特点及提高其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M RI表现特点,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颅内脑外,多数呈分叶状,T1 WI为等及稍低信号,T2 WI及FLAIR为稍高及高信号,边界清楚,部分肿瘤内可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误诊率较高,经分析其M 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注意鉴别以防误诊。

    作者:赵庆雪;郝天鹏;郑丽丽;王巍;戴春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了在本院经超声诊断的21例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儿均经过超声诊断后确诊,共发现25处暂时性小肠套叠,其中4例患儿存在两处暂时性小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面呈现“靶环征”或“同心圆征”,纵切面呈现“套筒征”或“三明治征”。21例患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有5例患儿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即发现小肠套叠自动复位,另外16例患儿在2~5h后复查超声发现自行复位。第二天复查超声的时无复发情况。结论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具有自发复位的特性,采用重复超声检查可保守治疗,不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陈松英;董霏;王新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诊断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VAPA)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对我院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多层螺旋C 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文20例急性腹部假性动脉瘤患者在平扫时V A PA中心密度均匀或不均匀,13例呈现稍低密度,3例呈现稍高密度,4例表现为混杂密度。C T均发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的软组织肿块,与腹主动脉或母体血管关系密切。20例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后的增强扫描后部分或全部明显强化;增强扫描后12例瘤体中央处增强与腹主动脉同步,8例瘤体增强稍迟于动脉,随时间的延长,瘤体密度逐渐升高,等于并超过腹主动脉密度。结论 CT 检查腹部假性动脉瘤的简便、无创和可靠检查方法,尤其是行增强MSCT和CTA对腹部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波;俞赵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在肺癌与肺良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应用影像学方法反映肺癌病理学特性。方法收集我院胸部M SC T 灌注成像检查的患者,通过连续灌注来定量评价肺结节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具体包括肿瘤感兴趣区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 , 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与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PS)值等CT灌注参数值的变化,探讨肺部肿瘤患者灌注参数值与其病理分型、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之间的M T T和BF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BV和PS在三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其中BV是炎性结节>恶性结节>良性结节,而 PS是恶性结节>炎性结节>良性结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等不同组织学类型肺癌组之间的BV、BF、M T T、PS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经比较发现鳞癌的BF值明显低于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CT灌注参数可以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组的BF和PS值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技术能够较好地反映各种类型肺癌血流特点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情况,灌注参数值具有一定的规律,对鉴别肺结节的良恶性有重大的价值。

    作者:赵红梅;方立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透视触发3DCEMRA与DS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目的:通过与DSA对照,探讨透视触发3D CE M 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DSA确诊的颈部动脉狭窄患者的3D CE M RA影像资料,以血管狭窄部位、数目及程度等作为分析指标,由两位放射科医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3D CE M RA共发现狭窄血管126处,其中轻度49处,中度41处,重度29处,闭塞7处。DSA诊断相应部位血管狭窄124处,其中轻度狭窄49处、中度狭窄40处、重度狭窄29处、闭塞6处;3D CE M RA与DSA对颈部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透视触发3D CE M RA能够清晰显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情况,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基本替代诊断性DSA。

    作者:刘宏伟;张旭斌;秦昕东;苑晶;唐兴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肺结核树芽征MSCT影像表现(附95例报告)

    目的:探讨肺结核“树芽征”CT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95例活动性肺结核行MSCT 扫描,对涂阴、涂阳及各类型肺结核“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布、形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空洞性、干酪性肺炎、涂阳、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树芽征”的检出率分别为97.1%、90.5%、85.4%、59.6%,涂阴活动性肺结核“树芽征”检出率明显低于空洞性、干酪性肺炎、涂阳肺结核(P <0.05),空洞性、干酪肺炎、涂阳肺结核三者间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 <0.05),肺结核“树芽征”呈多叶性、节段性或簇状分布,芽大而多,枝少而细。结论肺结核“树芽征”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作者:杜迎节;尹峰;王雪梅;刘新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肿瘤中CerbB-2基因的表达与CPA 血流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中CerbB-2基因表达与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的诊断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术前应用超声CPA多普勒技术常规检测49例乳腺癌患者及30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的肿瘤血流信号,与免疫组化法检测CerbB-2的基因表达情况做对照,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49例乳腺癌CerbB-2基因表达阳性率(71%)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33.3%,P <0.05),CerbB-2在临床Ⅲ、Ⅳ期的阳性表达率(83.3%)显著高于其在Ⅰ、Ⅱ期的表达率(50%,P <0.01),伴有淋巴转移者CerbB-2基因的表达率为86.7%,无淋巴结者阳性表达率为4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1)。CerbB-2的表达强度与CPA血流分级呈正相关(γ=0.683,P <0.01)。结论 CerbB-2基因在乳腺癌中呈高强度表达,且与CPA血流的分级呈正相关,两者联合评价乳腺肿瘤能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郭婧慧;程昀;刘焱;梁媛;房敬阳;郭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螺旋CT 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及其重建技术在腰椎峡部裂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2013年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50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资料,患者均行M SC T扫描图像,所得数据传入工作站,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图像重组。结果50例患者的MSCT 多种重建技术均可以很好的显示椎体滑脱、峡部裂、骨痂及骨赘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可以清晰显示和诊断腰椎峡部裂,为临床手术提供准确的治疗依据。

    作者:江洁;董道波;段维勇;杨照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癌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DWI技术对肝良、恶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了鉴别。结果肝转移瘤组(1.52±0.23)、肝血管瘤组(1.84±0.32)、肝囊肿组(3.32±0.60)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1.24±0.1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3.68、5.92、8.30,P <0.05)。结论通过DWI图像特点及量化分析ADC值,提高M RI对肝癌的诊断能力。

    作者:吴加满;夏盛伟;王东煜;吴立共;项剑瑜;刘绪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DWI诊断外伤性椎体压缩骨折优化b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采用不同 b值对骨折椎体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通过数据分析优选佳 b值。方法根据外伤时间,按T<7天、14天≤T<30天将患者分为二组,每组20例,共4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行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b值分别取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测量骨折椎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对比不同b值下椎体扩散加权成像(DWI)图像质量,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下ADC值对不同时间段椎体压缩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受检者骨折椎体DWI图像,随着b值由200s/mm2升高至1000s/mm2,图像信噪比逐渐降低,b值为300s/mm2时图像对比噪声比高;b值为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s/mm2时不同时间段压缩骨折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b值为300s/mm2时诊断新近压缩骨折(T<7天)价值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76%、81.87%。结论 b值为300s/mm2时,椎体DWI图像质量佳,所获得的ADC值诊断效能相对较高。

    作者:翟宁;李保朋;王晓莉;魏君臣;孙新海;胡喜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 PC )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颅内H PC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26例患者中,所有病灶位于颅内脑外,位于颅底7例、矢状窦旁5例、大脑镰旁4例、小脑幕旁3例、大脑凸面7例。病灶呈分叶状15例,呈不规则形11例。C 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7例,稍低密度3例;颅骨破坏4例,瘤内钙化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6例。MR平扫病灶T1 WI呈等、高、低混杂信号20例,稍低信号3例,稍高信号3例;T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18例,等、低混杂信号5例,等信号3例;T1 WI及T2 WI显示坏死囊变21例;有血管流空18例,出血7例,4例肿瘤邻近颅骨破坏;增强扫描22例呈不均匀显著强化,4例呈均匀显著强化,17例瘤周水肿明显。镜检示瘤细胞弥漫分布,间质有大量裂隙状血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6例Vim、CD34、CD99阳性,CD31、EMA、CK、Syn及Bcl-2均阴性。结论 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脑膜瘤鉴别,要注意分析其恶性征象,以提高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姚倩东;杨春;张劲松;郑敏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彩色多普勒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并分析其超声表现与病变M VD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超声学检查,并经病理证实。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大血流速度(Vmax )、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 ,PI)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 ,RI)〕与M VD的关系。结果4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单发37例,多发5例,平均径线(3.47±1.18)cm。边界不清34例、包膜不完整或未见包膜、回声不均匀31例、有钙化回声29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0例。平均MVD值为(65.54±19.21)个/HP。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71.34±21.21)个/HP ,显著高于未合并淋巴结转移者的(55.45±18.56)个/HP( 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值大于对照组,PI值低于对照组( P <0.05)。甲状腺乳头状癌M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4.35,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且M VD计数与多普勒超声参数Vmax间存在正相关。

    作者:陈子元;张继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脑胶质瘤ESWAN 图像定量参数的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ESWAN图像中不同级别胶质瘤瘤内磁敏感信号(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 ,ITSS)的相对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 ,RSI)、ITSS大径是否存在差异;评价MR各序列对显示ITSS的价值。方法搜集30例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及ESWAN图像,在Adw4.5工作站上应用Functol软件对ESWAN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幅值图,测取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低信号强度、胼胝体压部的信号强度及肿瘤内磁敏感伪影的大径;测量DWI(b=1000)、T2 WI及T2-FLAIR的ITSS大径。将胶质瘤按照其病理结果分为I~Ⅱ级胶质瘤组,Ⅲ~Ⅳ级胶质瘤组。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胶质瘤的RSI、ITSS大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ESWAN , DWI ,T2 WI和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其敏感性依次降低。结论 ESWAN图像中ITSS的定量参数RSI及大径有助于对胶质瘤的术前分级;ESWAN ,DWI ,T2 WI和 T2-FLAIR序列显示ITSS的能力依次降低。

    作者:陈立光;刘传梅;李传亭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在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共1069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压迫止血,对照组使用常规的绷带压迫止血。观察比较两组止血时间、制动时间、患者压迫点局部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止血时间和制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0.05)手部肿胀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 P <0.05),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应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安全有效,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短,并发症少,同时给予专业护理干预,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蕊;陈士巧;宋蕾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肠道间质瘤CT 表现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评价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 T 表现以及与肿瘤危险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 T表现并与肿瘤危险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结果极低危险组4例,低度危险组18例,中度危险组17例,高度危险组14例。性别、年龄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灶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与胃肠道是否相通与危险程度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 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的大小、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及有无转移可以判断肿瘤的危险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黛英;吴先衡;汪丹凤;林志畑;张海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检查在产前胎儿水肿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诊断胎儿水肿综合征(hydrops fetalis syndrome ,HF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胎儿水肿综合征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H FS超声声像显示胸腔积液21例(50.00%),腹水29例(69.05%),心包积液22例(52.38%),皮肤水肿13例(30.95%),胎盘增厚10例(23.81%)结果显示腹水是常见的 H FS超声声像。42例病例所致胎儿综合征的病因包括免疫性病因:Rh血型不合1例。非免疫性病因:贫血20例,心血管系统异常6例,染色体异常3例,感染4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泌尿系统疾病1例,异常双胎妊娠4例,其他(胎粪性腹膜炎、颈部水囊瘤、致死性骨发育不良)6例。研究结果表明胎儿水肿病因复杂,非免疫性贫血、心血管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及感染可能是引起 H FIS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检查显示腹水是胎儿水肿常见的超声特点;胎儿水肿病因复杂,非免疫性贫血、心血管异常、双胎输血综合征及感染可能是引起 H FIS的主要原因。

    作者:杨静;许川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