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霞;王宏芸;王仁鸿
患者男性,22岁.颈后部无痛性包块2年余,近半年增大明显.查体:左颈后部明显隆突,可触及约6.0cm×8.0cm大肿块,皮肤无红肿,无压痛,无波动感,质韧,活动度差,边界尚清.上肢无麻木,颈部活动无障碍.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解丙坤;刘莎莎;刘继峰;王云军;周庆为;刘天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要点和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共34条患肢进行彩超检查,分析其类型、声像图特征,并与X线血管造影进行对照.结果:30例患者中左侧血栓22例(73.0%),右侧4例(13.3%),左右侧同时发病4例(13.3%).34条患肢中中心性血栓18条(53.0%),外周性8条(23.5%),广泛性8条(23.5%).34条受累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且探头加压无管腔压瘪(100%).急性血栓为均匀低回声,不均匀偏高回声多提示为慢性血栓.CDFI显示受累静脉内血流信号消失或仅有少量溪流.结论:CDFI可为下肢DVT的检出、分类等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孙淑玉;刘海燕;杨建红;王玉云;尚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椎动脉走行及其毗邻关系复杂,椎动脉狭窄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关系密切.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关系.本文简要介绍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技术、方法、临床价值,并与其它血管造影进行比较.
作者:张林;刘林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例1 女,14岁.突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3天.查体:右上腹可扪及一巨大肿块,质硬,表面光滑,有压痛,边界不清,不活动.既往无肝炎病史.B超检查:肝右后叶可见一11.2cm×9.6cm×15.8cm的不规则中强回声团块,边界尚规整,内回声不均,肿块向下突出.CT检查:平扫示肝右叶下方有一约11.5cm×11.5cm×17.0cm类椭圆形略低密度影,密度不均,CT值为23HU~68HU,其中有斑片状钙化灶,CT值为296HU,边缘光滑,与肝脏分界清楚.右侧肾脏显著增大,并受压向下移位.增强扫描示肝右叶下方类椭圆形肿块影呈不均匀强化,CT值为60HU~77HU.下腔静脉受压,并向前移位(图1).两肺下野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转移病灶.
作者:陈永辉;赵建青;杨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18例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18例病人均拍摄了X线平片,10例做了MRI检查,增强扫描2例;6例做了CT检查;2例手术活检.将X线平片上无明显异常改变,而MRI表现为异常者确定为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上表现为斑点状骨密度增高者,确定为晚期骨梗死.结果:18例病人共累及40个部位,累及股骨远段21个,股骨近段1个,胫骨近段14个,胫骨远段1个,肱骨近段3个.8例病人被认定为早期骨梗死,10例病人认定为晚期骨梗死.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I在T1WI和T2WI上病变中心区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其中5例T2WI病变中心区可见多发囊样高信号病变.结论: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作者:周承涛;姜喜刚;唐小锋;孙振中;张保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回顾分析行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原发性巨块型肝癌53例,碘化油用量15~55ml.选取同期行常规剂量碘化油治疗的巨块型肝癌60例作为对照,碘化油用量2~15ml.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病灶大小变化、肝功能变化、并发症、近期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大剂量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肝功能指标较常规剂量组增高,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剂量组相当.大剂量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79%、39.62%、22.64%;而常规剂量组分别为:53.33%、16.67%、12.50%.结论:超选择大剂量碘化油栓塞治疗巨块型原发性肝癌较常规剂量组虽疗效有明显提高,肝功能损害亦同时有所加重,但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增加.
作者:张学彬;吕维富;张行明;胡曙东;荚伟萍;厉月琴;赵锡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例1 男,53岁.有高血压史.右腹胀痛3月余,入院检查发现右肋缘下扪及一直径10cm大小肿块,AFP(-).腹部CT检查发现:①肝内弥漫分布囊性占位,边缘锐利,大小不等,增强后无强化;②肝脏左叶内见一低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8.4cm×12.3cm,突出于肝轮廓,压迫胆囊、胰腺及门静脉.增强后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呈低密度;③双肾内可见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的囊性占位,左肾明显增大.CT诊断:多囊肝、多囊肾,左叶巨块型外生性肝癌,肝硬化,脾大(图1).
作者:韩志刚;程红岩;王翔;裘美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以脾作为参照物,通过选择适当的TR值,进一步探讨T1加权像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人和52例脂肪肝患者(经CT检查确诊)全部进行TR值不同的两种T1加权肝脏横断面成像.对两种T1加权像中正常组和脂肪肝组的肝-脾信号强度差别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肝脏信号强度高于脾信号强度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较长TR T1加权像(TR/TE=680mc/25ms)中,正常组有48例(96%)显示肝-脾信号强度基本相等,仅2例(4%)显示肝脏信号强度略高于脾信号强度.脂肪肝组全部显示肝脏信号强度高于脾信号强度,两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以脾作为参照物,适当选择TR值,T1加权像是诊断脂肪肝的有效方法.应用低场磁共振推广此方法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常青;李辉;潘宝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呕吐性疾病的造影技术,探讨其影像特征.方法:对比剂引入方式采用吸吮法和插胃管抽液后再注入对比剂两种方法;选用对比剂有60%~80%(W/V)的硫酸钡混悬液30~40ml或30%泛影葡胺30ml;采用不同体位多轴位观察摄片,并对54例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4例新生儿消化道造影均满足诊断要求,其中先天性幽门狭窄11例(19.6%),胃食管反流34例(63.0%),环形胰腺9例(16.7%).经手术治疗20例均与术前X线诊断相一致.结论:传统的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呕吐病因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造影技术和特有的造影征像能够及时地明确诊断.
作者:高明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挫裂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结合病理生理,分析肺挫裂伤的CT征象.结果:肺纹理有改变伴有小斑点状阴影31例(34.8%);出现云雾状及磨玻璃状阴影32例(35.2%);有大片模糊的较高密度影和肺囊肿影26例(29.2%);另外还发现气胸、液(血)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及肋骨骨折等.结论:CT检查准确率高,是目前诊断肺挫裂伤的有效的手段.
作者:商文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肝癌的介入治疗作为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案已在国内逐步推广[1].介入治疗可为原发性肝癌患者延长生命.我院对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施行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合理的护理配合是顺利完成介入治疗的关键.
作者:王得霞;王宏芸;王仁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腰椎间盘高度的影像学测量,由于容易受到投照及体位等因素的影响,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历年来几种主要的影像学测量技术手段及方法做一回顾性分析,并着重介绍了新的测量方法.
作者:刘增胜;方明;安丰新;徐爱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仅限于肺泡内的少见疾病.本文报告3例肺泡蛋白沉积症,现结合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在肺泡蛋白沉积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济生;鲁忆南;王子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25岁.出生后发现额顶部头皮下有一黄豆大小肿块,缓慢增大,近3个月以来增大明显,遂入院.体检:额顶部半球形包块呈蕈样突出,约5cm,表面光滑,有囊性感,基底部不活动.头颅X线片示:额顶部见弧形压迹,局部颅外板变薄,稍内陷,颅内板无异常(图1).MRI平扫示:额顶部皮下1个类圆形肿块向外突起,大小约3.0cm×4.5cm×6.0cm,边界清楚,T1WI、T2WI均呈高信号并见分层现象(图2),压脂后信号减低,病灶前底部见小团状低信号区,局部颅板吸收变薄下陷,肿块与颅内无连通.MRI诊断:额顶部皮下囊性肿块,考虑:①皮样囊肿;②胆脂瘤.
作者:彭晋;吴贵华;吴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4例16个颅内动脉瘤,并复习其临床特点及影像.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1例.14例均在栓塞术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7例术后6个月内造影复查.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中,位于后交通动脉5例,前交通动脉3例,基底动脉3例,椎动脉3例.16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5个,部分闭塞(>于95%)1个.3例神经系统症状彻底恢复,4例睑下垂改善明显,7例眼外肌麻痹恢复较慢.无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尽管此报告的病例数目较少,脑血管造影证实其良好效果与相关报道相似.
作者:姜桂生;曲怀谦;郭栋;任鸿雁;刘红;狄玉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低场强MRI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特征,其中10例行Gd-DTPA增强扫描,7例行X光平片或CT片检查.结果:本组病例发病于胸腰段8例,位于脊髓背侧9例,呈典型的椎管内硬脊膜外占位病变征象,囊肿的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或相近,上、下缘与硬脊膜外脂肪毗邻,上或下方邻近硬脊膜的显示,可为硬脊膜外囊肿的定位诊断提供有力的佐证,囊肿与蛛网膜下腔相交通时,孔道区囊肿内可出现流空信号,可确定孔道的具体位置,为手术提供可靠可靠的依据.结论:MRI是目前评价椎管内硬脊膜外蛛网膜囊肿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佳影像学方法和首选检查手段.
作者:靳国庆;李麦福;宋冬喜;王丽华;王炎琦;张科;董红涛;孟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髋臼骨折患者的X线、CT三维成像资料的诊断及分型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确诊41例(89.13%),漏诊5例;46例CT三维成像均明确诊断(100%).对骨折分型,X线平片正确分型有 31例(67.39%),CT三维成像正确分型的有44例(95.65%),X线平片与CT三维成像分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的意义(χ2=6.10,P<0.05).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有利于髋臼骨折的正确分型、估计骨折的稳定性与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谢忠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本文总结、分析我院CT增强扫描资料120例,并讨论其应用方法及护理体会.1 材料与方法随机抽取了我院2002年2月~2004年3月CT增强扫描资料120例,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51.2岁.40例使用离子对比剂(60%泛影葡胺),80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苏碘海醇或双北碘海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CR型CT机和日本东芝公司产的四螺旋全身CT机.高压注射器为美国AEDRAD公司生产的CT专用高压注射器.穿刺针为专用21G针.
作者:任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术前诊断正确率低,疗效及预后均欠理想.本文特就X线、内镜、超声、CT及MRI等对小肠恶性肿瘤的诊断特点及其价值作一综述,为临床选择经济、合理、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提供参考,从而使其能尽早明确诊断,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
作者:潘彦辰;周翔平;邓开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100例中采用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triple-phase duplex-helical CT,TDHCT)检出的76个(瘤径≤3cm)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的CT图像,由有经验的CT室医师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MIW)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终端,分析、统计SHCC各时相病灶强化类型,计算检出率.依SHCC的典型表现,即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低密度,做出诊断.结果:76个SHCC在三期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6.8%(66/76)、61.8%(47/76)、93.4%(71/76).小肝癌在动脉期89.3%(59/66)呈高密度,在门静脉期87.2%(41/47)呈低密度,在延迟期100%(71/71)呈低密度.结论:SHCC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其自身形态强化特点,双螺旋CT增强三期薄层扫描能提高SHCC的检出率,TDHCT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作者:张金安;唐新华;林运智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