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归脾丸对MHD CKD贫血患者微炎症状态调节探讨“培土生血”内涵

马俊杰;张以来

关键词:归脾丸, 培土生血, 持续性血液透析, 慢性肾脏病贫血, 微炎症状态
摘要:目的:从调节微炎症状态角度揭示归脾丸改善运用持续性血液透析(MHD)技术的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CKD贫血的效应机制,进而探索“培土生血”的科学内涵。方法:60例西医诊断为CKD 5期、CKD贫血,中医诊断为脾虚、血虚证的MH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干预治疗,治疗组采用归脾丸联合EPO治疗,疗程为60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EPO、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贫血相关指标Hct、Hb、RBC、EPO皆有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患者干预后上述贫血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相关指标hs-CRP、IL-6、TNF-α皆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患者上述炎症指标干预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归脾丸具有抗炎补血作用,此为其培土生血机制之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糖尿病肾病证候分布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候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DN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早期DN样本,共236例,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体质量指数(BMI)、年龄、病程、冠心病、高血压、脉无力;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UMA)升高,舌红、苔黄;脾肾气虚证的危险因素有苔白;瘀证的危险因素有TG、UMA升高,舌紫暗;痰瘀证的危险因素有苔黄燥、脉弦滑;湿热证的危险因素有运动情况、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苔黄厚。结论:早期DN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辨证诊断及治疗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作者:陈静;曹峰;李文;刘继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古代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结合学科优势病种、专家经验和特色疗法,建设中医肺病重点学科古代文献数据库。通过对中医古籍中关于肺系疾病的文献整理,结合数据库和网络通讯技术,构建集文献书目管理、查询浏览和交流研究为一体的数据库系统平台。提高古代文献中肺系疾病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推动重点学科临床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学发展。

    作者:姚明;于雪峰;王祺;王凤兰;丁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新理论:桥梁原理,揭示机制、解释现象、走向科学理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系列研究(上篇Ⅱ)

    围绕“为何建立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建立什么样的理论”这一上篇的主题,从理论本身条件展开探讨。在明确理论与知识及科学理论与科学知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述理论发展途径及其评价标准,比较中西医学理论发展的方式,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评价和发展提供参照。依据卡尔·亨普尔的“桥梁原理”,抽象概括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的“五大桥梁原理”及“一门逻辑学保障原则”,并阐述其作用。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三层五级,树状结构”理论框架,展示该框架下11条原理及概念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照科学理论的作用和评价标准,分析论证其科学合理性,并进一步展望其发展方向。

    作者:乔明琦;高冬梅;郭英慧;王杰琼;薛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MMPs/TIMPs及Th1/Th2探讨六味补气胶囊改善COPD大鼠肺功能的机制

    目的:基于MMPs/TIMPs及Th1/Th2探讨六味补气胶囊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功能的机制。方法:将75只大鼠随机分均为正常组、模型组、六味补气组、金水宝组、脾氨肽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烟熏加脂多糖气管滴入方法建立COPD模型。模型成功第28天给药,连续给药30天。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肺功能、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MMPs抑制剂1(TIMP-1)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损伤、肺功能明显降低,炎性因子IL-1β、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4、IL-35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肺组织MMP-9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TIMP-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六味补气组IFN-γ、Th1/Th2明显降低(P<0.05或P<0.01),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TIMP-1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金水宝组、脾氨肽组比较,六味补气组肺功能、TIMP-1基因蛋白表达升高,MMP-9、Th1/Th2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六味补气胶囊通过上调IL-4、TIMP-1,下调IFN-γ、Th1/Th2、MMP-9表达,降低炎性反应,改善COPD肺功能。

    作者:王成阳;李泽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药国际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中药标准进入《美国药典》与《欧洲药典》是实现“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目标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中、美、欧3个国家与地区的药典以及质量标准制订的关键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如何完成中药国际质量标准的构建提出了建议。同时,为目前国际大环境重压下的中药国际化进程如何艰难破局提供借鉴与参考。

    作者:吴婉莹;果德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90例胃癌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EGF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胃癌患者辨证分型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90例不同证型胃癌患者,ELISA测定血清EGF水平,SPSS 16.0软件分析胃癌证型与血清EG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气阴两虚、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层分析显示,男性痰浊凝滞证与脾胃虚弱、胃热阴伤、湿热蕴毒以及瘀血内阻证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EGF水平与胃癌患者辨证分型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李响;张军峰;詹瑧;杨亚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中药产业上市公司竞争力实证研究

    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较大优势的新兴战略产业,提高中药企业竞争力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2012年42家中药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竞争力的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企业竞争力主要受经营规模、盈利效率和业绩增长3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中药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距大。结合各企业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提升中药企业竞争力。

    作者:舒燕;巫任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生物评价在中药质量标准化中的研究与应用

    生物评价是中药质量标准与临床功效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已成为中药质量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论述了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已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目前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供同行参考与商榷。

    作者:肖小河;王伽伯;鄢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广西金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

    目的:保证金槐药材质量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方法:对种植基地的大气、土壤及水质进行采样和检测分析,评价广西金槐种植基地的环境质量。结果:种植基地的大气环境达到国家第一级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达到国家第二级标准要求,灌溉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结论:广西金槐种植基地环境质量良好,符合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的要求。

    作者:谢锋;朱华;李振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RP-HPLC法同时测定人参保肺丸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

    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人参保肺丸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方法:采用ST PAK C18-ES色谱柱(4.6 mm伊250 mm,5μm),以乙腈-磷酸盐缓冲液(10:90)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0 nm,柱温25℃。结果:吗啡、磷酸可待因浓度分别在6.22~99.52μg·mL-1(r=1)、2.03~32.48μg· mL-1(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8%、97.06%,RSD分别为2.72%、1.84%。结论:本法可同时测定人参保肺丸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作为人参保肺丸质量检测的参照标准。

    作者:邱琳;张媛媛;刘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显微鉴定在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及进展

    显微鉴定具有准确、简便、快速、经济、实用及环保等特点,在中药质量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主要国家的药典所采纳。本文从中药显微鉴定的理论基础---显微特征的稳定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介绍了中药显微鉴定在各国药典质量标准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中药质量标准中显微鉴定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后,探讨了当前中药显微鉴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作者:毛雯雯;万晓婧;刘惠娟;李会军;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药体内代谢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中药是复杂的多成分体系,其体内代谢过程则更为复杂。阐明中药的体内代谢产物及其分布浓度,是阐明中药药效物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临床用药的有力参考。近年来,很多学者针对中药复杂体系的体内代谢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将以典型研究为线索,探讨中药体内代谢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乔雪;果德安;叶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速溶阿胶喷雾干燥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速溶阿胶的喷雾干燥工艺。方法:采用HPLC法,以速溶阿胶中4种氨基酸含量和收粉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喷雾干工艺参数进行优选。结果:速溶阿胶的佳喷雾干燥为阿胶烊化至相对密度为1.10(60℃下测定),并在药液中加入40%β-环糊精,进口温度165℃,压缩空气流量为45 L·h-1,供液速度为15%。结论:该工艺合理可靠,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查道成;冯冬兰;赵新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927例原发性肝癌证素特征研究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收集927例原发性肝癌临床病例,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病例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探析肝癌病位、病性证素特征,从而规范肝癌的病位、病性特征表现。研究发现,肝癌病位在肝,与胆、脾、胃及肾相关;病性以气滞、血瘀及湿热为主,兼有气虚、血虚、阴虚、痰、水停及阳虚等;临床证型主要为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及湿瘀搏结证。

    作者:史话跃;吴承玉;杨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从数据管理角度谈病例报告表的设计

    临床试验结果的科学性依赖于临床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正确数据,而病例报告表(CRF)正是收集数据的工具和载体。CRF设计的质量会对数据库建设、数据录入及数据清理工作带来影响,因此从数据管理整体来认识CRF设计,更有利于收集到正确可靠的数据。本文以临床试验数据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实例,对CRF的内容设计、结构设计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为数据管理工作和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吕晓颖;张卓琳;艾艳珂;吴东宁;王鑫;文天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

    中药质量控制已经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发展和获得国际认可的“瓶颈”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探索建立基于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新方法,深入系统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并以活性成分为指标,建立基于“有效性”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建立全面覆盖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的检测方法,以保证中药安全有效。

    作者:季申;王柯;胡青;苏娟;张卫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

    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医学中名老中医效验案例对日常诊疗行为的指导和诊疗知识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临床实际中医病历数据,提出基于名老中医临床诊疗效验案例,基于案例推理的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用来辅助经验不足的临床医师做出临床决策,以提高临床疗效。该系统从中医临床数据仓库中筛选加工形成中医学临床效验案例库,基于案例推理和相似性计算实现类似案例的检索和展示。特别是针对不同案例的个体性特点,实现了基于症-诊断-药相关分析的灵活的案例修正方案,以满足临床诊疗过程中个体化诊疗决策的需求。后,通过示范性临床实例应用,对系统的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作者:杨丽;周雪忠;毕斓馨;张润顺;王映辉;刘保延;谢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高效合相色谱技术在中药研究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中药质量不仅关系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同时涉及到药品生产企业的稳健发展。面对中药体系的复杂性,现有以单(多)指标成分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中药的实际质量。因此,国内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期弄清中药的效用物质基础,提升中药的质量,进而实现中药的现代化。本文基于对超高效合相色谱的特点和应用进行简介,以期为众多中药研究者提供技术帮助,有利于开展中药研究和质量控制工作。

    作者:徐永威;黄静;孙庆龙;潭晓杰;Kate Yu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冬凌草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冬凌草的抗菌活性成分。方法:利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活性成分筛选;采用色谱法对活性部位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结果:从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冬凌草甲素(1)、迷迭香酸(2)、咖啡酸(3)、水杨酸(4)、阿魏酸(5)和香草酸(6)。冬凌草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SA)均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且抗菌活性强(MIC为3.125、6.25、6.25μg·disc-1),但仍弱于阳性对照小檗碱(MIC值均为0.156μg·disc-1)。阿魏酸对SA和MRSA有一定的抗菌活性(MIC为50和50μg·disc-1),水杨酸仅对SA有抗菌活性(MIC为50μg·disc-1)。结论:冬凌草甲素、阿魏酸和水杨酸是冬凌草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

    作者:李高申;张伟;彭涛;郭梅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医肾病学建设发展方向的思考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肾病学的发展做出一些思考。分析了中医药防治肾病的战略地位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总结了目前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对中医肾病学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进行初步设想。

    作者:孙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