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齐墩果酸抑制3T3-L1脂肪细胞脂质堆积

王石峰;翟晨曦;刘青;张燕玲;栗世铀;乔延江

关键词:齐墩果酸, 3T3-L1脂肪细胞, 脂质形成
摘要:目的:从57个中药化合物筛选具有抑制3T3-L1脂肪细胞脂质堆积的活性成分。方法:3T3-L1细胞培养至融合后用化合物进行干预,并诱导使其分化,采用高内涵影像方法检测细胞中脂滴含量。对发现的活性成分用ToxInsight体外毒性检测方法评价其肝毒性。结果:发现并验证活性成分齐墩果酸(OA)具有显著的脂质形成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4.5μmol·L-1,且在60μmol·L-1测试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无显著损伤作用。结论:OA具有显著的降低脂质形成作用,是潜在的降脂候选化合物。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语言将走向何方--中医隐喻研究文献

    中医作为祖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文化典型,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利用和传承引发各界的关注,中医语言中弥漫的隐喻思维吸引了来自中医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对前人的中医隐喻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和分析,探讨中医隐喻的研究价值以及中医语言和中医理论新的诠释方式。目前中医隐喻研究有宏观上从语言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视角进行的研究,有中观上针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机病因和中医治病方略的研究,还有微观上的中医典籍语言和中医常用术语的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多学科系统化研究是今后中医隐喻研究趋势。

    作者:彭昌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罗布麻发明专利信息分析

    本文检索2014年5月29日之前传统药物罗布麻的发明专利,并对这些数据从专利的授权情况、发展趋势、地域分布、竞争国家、竞争机构、疗效配伍等方面进行了整体层面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的专利主要来自中、日两国,共764个专利族中只有8个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日本的专利活跃人和申请量均低于中国。企业是专利申请的主力;在专利保护的内容上,以降血压、降血脂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的药理应用以及保健产品的开发为主;与其配伍使用的传统药物类型较为分散,包括活血化瘀药、清热解表药、补虚药和消食药。本研究使用文献学方法,描述了罗布麻专利保护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了解罗布麻作为药用植物的研发现状和专利格局,指导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谭晓蕾;马运运;彭勇;王晓东;孙志一;刘海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表示方法的《伤寒论》方药按主方分类的知识发现

    本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以《伤寒论》方药知识库中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并根据清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的分类方法(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和杂法方类)进行形式背景的对象子块分割和优化,进而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构建《伤寒论》方按主方分类相应的方剂配伍子群结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给出相应方剂(对象)和药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构可视化表示和解释。这是将信息科学与传统中医伤寒学结合的新尝试,有利于对传统分类方法的再学习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伤寒论》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作者:刘超男;李赛美;邓烨;刘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药外敷和直肠滴入治疗慢性肾衰竭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和直肠滴入治疗慢性肾衰竭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82例的慢性肾衰竭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采用中药外敷和直肠滴入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泼尼松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痛风关节的症状和体征,血尿酸、血肌酐、肌酐清除率,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缓解关节红肿疼痛方面疗效相近,差异无显著性。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研究组血尿酸、血肌酐显著降低(P约0.01),肌酐清除率明显升高(P约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血尿酸、肌酐清除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随访1个月,中药研究组仅3例复发,明显优于对照组(P约0.01)。结论:中药外敷和直肠滴入治疗慢性肾衰竭伴痛风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易群;费亚平;罗梓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补气活血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SDF-1、CXCR4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药对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新生微血管数目以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CXCR4)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心肌组织中VIII因子相关抗原(vWF)蛋白的表达,计数微血管数目(MVC);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的SDF-1因子和其特异性受体CXCR4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均可见vWF因子标记染色的新生微血管,假手术组大鼠心肌中新生微血管不明显,模型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可见到少量新生成的微血管,各给药组大鼠梗死心肌边缘区域可见较多新生微血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或P约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中SDF-1、CXCR4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增多(P约0.05或P约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SDF-1、CXCR4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多(P约0.05或P约0.01)。结论:丹参、丹参黄芪药对等药物可以促进血管的生成,推测这些药物促进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SDF-1、CXCR4蛋白及mR原NA表达水平,从而增加SDF-1、CXCR4的含量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作者:臧文华;李冰冰;唐德才;殷沈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变精度容差粗糙集模型及属性敏感度约简的方剂配伍研究

    粗糙集理论是处理海量不完备信息系统的有力工具,可很好的运用到方剂数据分析中。本文对变精度粗糙集模型进行改进,结合相容关系,提出加权变精度容差关系模型,并将属性重要度和信息熵相结合作为启发式信息,给出基于属性敏感度的约简算法。在此基础上,将方剂各组成药物映射为粗糙集属性,对其进行重要度评价,并结合临床疗效,进行属性约简,探讨方-药-症-证对应关系。实验证明,将本文算法应用到方剂数据分析中,能准确地揭示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证相应关系,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作者:佘侃侃;胡孔法;王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中药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HAMA)评分比较,总体疗效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在临床症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HAMD、HAMA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明显的优势(P<0.05)。在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组68.89%(P<0.05)。结论:加减逍遥散联合针灸治疗D-IBS能快速缓解胃肠道症状,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是一种治疗D-IBS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萍;曾志华;江琼;苏咏梅;叶学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成药出口欧盟的影响因素与潜力的实证研究

    为分析影响中成药出口欧盟的主要因素,测算出口潜力,以2000~2011年间我国对欧盟13国出口中成药的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并运用其估算出口潜力。结果表明,中国与欧盟各国GDP、中成药出口价格、欧盟国家港口吞吐量及中国与欧盟各国港口间的海运距离对中成药出口欧盟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欧盟统一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则阻碍了中成药出口。欧盟国家可以分为固有潜力型和潜力再造型两类。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中成药对欧盟出口的政策建议。

    作者:钱韵旭;杨悦;毕开顺;赵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对肠癌中医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

    目的: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研究肠癌中医药治疗特点。方法:通过肠癌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2008~2011年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的肠癌住院患者145例,运用无尺度网络方法,从中药的功效、种类、配伍关系等方面,探讨肠癌中医治疗特点。结果:治疗肠癌多采用扶正为主的方剂,以四君子汤使用多,组方时以补气药为主,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和化痰药居多。中医治法及辨证用药随治疗阶段和病程阶段而有所变化。结论:通过无尺度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相对定量、直观地展示肠癌中医治疗规律。

    作者:吕丽媛;刘杰;侯炜;张美英;林洪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针药结合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三焦针法结合黄地散与西沙必利片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1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药组60例和药物组58例;针药组行“三焦针法”配合“黄地散”综合治疗,药物组行西沙必利片治疗,2组均治疗20次后,采用量表对主要症状、心理精神等进行治疗前后积分评价,综合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积分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P<0.01)。2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愈显率比较针药组优于药物组,(χ2=28.25,P<0.01)。结论:针药组在改善临床症状积分、心理精神积分及综合临床疗效均优于药物组,三焦针法结合黄地散是一种安全、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军雄;于建春;韩景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制约中药企业做大做强关键要素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发现,中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中药材质量难保证、中药材资源难持续、同质化现象严重、中药产品临床定位不清,适应证不明确、产品缺乏有利的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数据支持、缺乏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等制约因素。为促进中药企业健康发展,提出应保证中药材质量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开展循证药物经济学研究,明确临床定位;系统地开展安全性评价,完善说明书;完善以临床有效性为导向的质量标准。

    作者:朱文涛;王煊;刘小亚;乔延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去卵巢所致老年痴呆模型的研究探讨

    阿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去卵巢所致老年痴呆模型(OVX)已被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本文对OVX模型的制作方法、行为学、组织病理学和生化学等方面,集合近20年的文献,对其发展进行阐述。

    作者:田方泽;畅洪昇;周静洋;鲁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铍针术对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家兔局部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铍针对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家兔5-羟色胺(5-HT)的影响。方法:实验用健康3月龄雄性大耳白兔42只,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组、毫针组、铍针组,制作家兔神经末梢张力性疼痛模型,各组的家兔均需要在第5、10、20、30、40、50、60 min时使用1 mL的注射器向造模部位的浅、深筋膜之间注入1 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抽出溶液,ELISA免疫学检测方法对提取液中的5-HT进行检测。结果:铍针干预能够降低5-HT含量,随着时间延长5-HT含量逐渐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5-HT含量在不同时间点均显著降低(P<0.01);甚至铍针组5 min时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与药物组相比,5、10、20、30、40 min时毫针组、铍针组5-HT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铍针组在40、50、60 min时5-HT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毫针组相比,20、30、40、50、60 min时5-HT含量显著降低(P<0.01)。其余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铍针可以通过减低局部软组织张力、减少了机体内5-HT的释放并促进其降解等方面发挥镇痛作用。

    作者:苏永强;董福慧;王德龙;王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粘膜免疫与“肾虚膀胱热”理论相关性探讨

    “肾虚膀胱热”是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医学对淋证病因病机的主要概括。现代免疫学认为,粘膜免疫系统由粘膜局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及免疫细胞共同组成,主要针对经粘膜表面进入的微生物产生应答,抵抗微生物对机体的侵袭。粘膜免疫在尿路感染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SIgA”和“归巢机制”为基点,探讨粘膜免疫与“肾虚膀胱热”理论相关性,以期更好地挖掘中医“肾虚膀胱热”理论的内涵。

    作者:蒋春波;金伟民;孙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大鼠急性佐剂性关节炎的生物效应及作用

    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650 nm半导体激光不同能量密度照射足三里穴对急性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差异,研究激光照射的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模型组、低能量密度组(61.89 J/cm2)、高能量密度组(247.57 J/cm2),将弗式完全佐剂(FCA)注入大鼠右后肢足跖皮内,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治疗组采用65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分别用61.89 J/cm2、247.57 J/cm2两种能量密度照射大鼠足三里穴,观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1、3、5次治疗后关节肿胀度、痛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关节肿胀度、痛阈、TNF-α、IL-1β明显升高(P<0.05),完成5次治疗后低能量和高能量密度的半导体激光对于急性炎症均有效果,高能量密度组治疗效果优于低能量密度组(P<0.05)。结论:61.89 J/cm2和247.57 J/cm2能量密度半导体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可以缓解急性AA带来的炎症疼痛、肿胀,降低TNF-α、IL-1β浓度水平。半导体激光照射具有刺激或抑制、累积作用后及抛物线特征。低能量密度组获得佳疗效位于第3~5次治疗之间。

    作者:翁晓晨;杨华元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土鳖虫活性组分F2-2体内抗凝药效实验

    目的:以 PT、APTT、TT、FIB、血小板聚集率及纤溶图参数为指标,评价土鳖虫抗凝组分 F2-2的体内抗凝药效。方法: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5天造成急性血瘀症模型后,对模型大鼠灌胃给药土鳖虫抗凝组分F2-2,9天后对各指标进行测定。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灌胃给药后的大鼠PT/APTT均延长、FIB含量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血液大凝固程度下降,TT则无差异。结论:土鳖虫抗凝组分F2-2有良好的体内抗凝药效,其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镇林;何亮颖;王宏涛;赵韶华;王玉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浊毒清颗粒对糖尿病性膀胱的疗效

    目的:基于浊毒理论探讨浊毒清颗粒对糖尿病性膀胱(DCP)的疗效。方法:将100例DCP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53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则予口服浊毒清颗粒,疗程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临床表现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 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膀胱残余尿量、临床表现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HOMA-IR 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临床表现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 HOMA-IR 也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81.1%,明显高于对照组59.6%(P<0.05);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浊毒清颗粒对 DCP 的治疗安全有效,解毒化浊法可能是治疗 DCP 的另一有效方法,DCP 的发生发展与浊毒密切相关。

    作者:赵伟;冯晓桃;李双蕾;翟琳娜;王振刚;黄蓉;陈文辉;李敏;骆峰;唐春丽;秦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乳果糖灌肠干预MHD的UP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乳果糖灌肠疗法对持续性血透(MHD)的尿毒症性皮肤瘙痒(UP)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干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微炎状态角度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例慢性肾脏病(CKD)5期,MHD的UP患者,按照不同干预方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氯雷他定组及乳果糖组,对照组采用肾病一体化治疗,氯雷他定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氯雷他定口服,10 mg/次,1次/天,乳果糖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乳果糖灌肠,30 mg/次,2次/天,持续30天。治疗前后分别评价3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瘙痒可视模拟评分(VAS)及血清PTH、高敏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VAS、PTH及炎症指标(hs-CRP、TNF-α、IL-6)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氯雷他定组及乳果糖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VAS、PTH及炎症指标(hs-CRP、TNF-α、IL-6)皆明显降低(P<0.05),而氯雷他定组及乳果糖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果糖灌肠疗法对MHD的UP患者PTH及微炎状态具有改善作用,此为其改善皮肤瘙痒的机制之一。

    作者:马俊杰;张以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GC-MS法测定不同采收期鲜品鱼腥草挥发油中4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首次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鱼腥草鲜品挥发油中4-萜品醇、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甲基正壬酮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为鱼腥草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内标物质为正十一碳烯,采用GC/MS法测定鲜品鱼腥草挥发油中4种成分的含量。气相色谱条件:程序升温条件:70℃持续5 min,5℃·min-1升温,140℃持续5 min,10℃·min-1升温,250℃持续10 min。进样口温度为230℃,载气为高纯He,流速为1.0 mL·min-1;分流比为10:1;进样量为1μL。质谱条件:检测器为MS, EI为70EV,四极杆温度为150℃,离子源温度为230℃。结果:4-萜品醇、α-松油醇、乙酸龙脑酯和甲基正壬酮分别在6.492~129.84μg·mL-1,1.097~21.944μg·mL-1,12.128~242.56μg·mL-1,84.76~169.52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1.2%,80.6%,88.3%,84.6%;RSD分别为1.5%,2.3%,1.1%,0.7%。结论:该法简便、灵敏、易操作,采用同时测定多指标成分评价鱼腥草质量,能有效的反映鱼腥草质量,可用于鲜鱼腥草药材的质量评价。

    作者:何刚;卿光明;李敏;杨行军;罗远鸿;任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艾灸及其生成物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模型大鼠内脏痛和结肠水液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作用机制及起效因素。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无烟温和灸组、艾烟组,直结肠球囊刺激制备IBS-D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状况,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评估内脏痛,免疫组化检测结肠Claudin-1、AQP3、AQP8、Na+/K+-ATPase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IBS-D模型大鼠AWR评分和结肠Claudin-1、AQP3、AQP8、Na+/K+-ATPase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约0.01),粪便稀软,部分肛门周围鼠毛沾染稀便。综合疗效:温和灸、无烟温和灸、艾烟干预后,IBS-D模型大鼠粪便性状等大体情况改善,AWR评分不同程度降低(P约0.05或P约0.01),除Na+/K+-ATPase外,结肠Claudin-1、AQP3、AQP8表达不同程度升高(P约0.05或P约0.01),综合疗效:温和灸>无烟温和灸>艾烟。结论:温热刺激、光辐射、艾烟3者相结合对IBS-D模型大鼠内脏痛和结肠水液代谢的改善效应好,其中温热刺激、光辐射可能发挥了更为主要的作用。

    作者:周次利;吴璐一;吴蓓玲;刘晓旭;刘慧荣;吴焕淦;施征;陈昌乐;张琳珊;钱晴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