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制备及其体外降糖作用研究

邱海龙;汤彬;王玉;李祥;白刚刚;陈建伟

关键词: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 HepG2细胞, 胰岛素抵抗, 葡萄糖消耗
摘要:目的:研究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对HepG2细胞糖消耗及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糖消耗的影响。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番荔枝子粗多糖,经过Sevag法除蛋白得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用苯酚-硫酸法检测其总糖含量。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检测其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建立高胰岛素抵抗模型,同法测定其对细胞液中葡萄糖消耗的影响。结果: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能轻度促进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其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能明显促进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作用,在浓度为0.08 mg·mL-1时,效果佳(P <0.01)。同时,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与生理胰岛素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番荔枝子去蛋白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降糖作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针灸调体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针灸调体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阴虚内热型痤疮患者标准病例66例,随机分为艾灸方案组33例,针刺方案组33例,艾灸方案组采用隔物灸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针刺方案组采用针刺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每周2次,治疗12周后,对痤疮皮损和阴虚体质积分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方案均有一定的疗效,艾灸方案组总疗效高于针刺方案组,两组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艾灸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优于针刺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在痤疮皮损改善方面,艾灸方案组患者皮损积分的下降情况,与针刺方案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方案组对患者皮损的改善更显著;两组治疗后的体质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艾灸方案组更明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方案组对患者体质状态的改善优于针刺方案组;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两组治愈和显效患者皮损和体质积分均有所下降并未达到复发诊断标准,可认为针灸调理能调动机体的自我调节、抗病能力,远期疗效客观。结论:针灸不仅可改善阴虚内热型痤疮的皮损情况,且对患者阴虚体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同时对于阴虚体质的痤疮艾灸改善效果更明显。

    作者:张新普;童亚男;薛丹;李敏;傅杰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病证结合模式下疗效评价指标建立几个关键环节的思考

    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建立是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疗效评价指标建立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是前提、评价指标的筛选是核心、指标考核与验证是关键,为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余学庆;李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肝病)基地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七五”期间全国七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之一。经过历代中医附一人的不懈努力,医院事业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功能完善、名老中医荟萃、临床疗效显著、研究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现代中医医院,成为湖南省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湖南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教、研中心和龙头,其综合实力和发展态势达到国内省级中医院的先进水平,2008年12月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医院占地面积110亩,现有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在建的国家科研大楼9.5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800张,实际开放床位990张,年门诊人次90余万人次,年住院人次3万余人次。

    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道地药材黄连品质评价系统研究

    本文以道地药材黄连的研究为例,对其生长环境进行分析,运用ISSR等方法考察其遗传型,采用HPLC、1H-NMR及NIR等方法对化学型进行分析,并从抗内毒素、抗微生物的生物热力学,以及治疗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抵抗生物效应等角度考察其药效型,综合分析其相关性,初步建立了基于黄连生态型、基因型、化学型和药效型的道地药材品质评价方法,同时建立了结合道地性的黄连规范化质量标准,为构建体现中医药特色的黄连品质评价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范刚;唐策;张静;赖先荣;孟宪丽;张艺;范昕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中践行“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考

    现代制药工业的质量控制理念从“检验放行”经历“过程控制”发展到“质量源于设计”(QbD)。但如何将QbD应用于中药研发、生产和监管,目前尚无成功案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客观上为系统地践行QbD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中药注射剂关键质量属性的确定,关键物料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识别,设计空间的开发,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持续改进5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QbD理念和工具改进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模式,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刘雳;瞿海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随机对照试验的疗效评价指标系统评价

    目的:在系统评价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基础上评述其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中医药辨证治疗COPD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应用 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0篇随机对照试验(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评价指标使用较多的有肺功能、生存质量、临床综合疗效、急性加重次数、临床症状体征、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其余如6分钟步行距离、BODE指数、卫生经济学评价则选用相对较少。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COP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的高质量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用仍不规范,疗效指标的选择应根据临床研究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另外还应体现中医药的临床特点。

    作者:张海龙;王明航;赵栋梁;余学庆;王海峰;李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药加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中药加电针与西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差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方法:选择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电针组(35例)和西药组(30例)。中药加电针组采用口服通窍活血汤煎剂结合针刺加电针颈部夹脊穴治疗,西药组采用前列地尔及强的松治疗;两组皆10 d为1个疗程。结果:两个疗程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听力改善效果,中药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1.4%,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耳鸣改善效果进行比较,中药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1.2%,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8.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眩晕改善效果,中药加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4.1%,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血液流变学改善效果,中药加电针组在全血黏度比、血浆黏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方面较治疗组均有明显的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加电针与西药对改善突发性耳聋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流变学有显著疗效,且中药加电针疗效优于西药。

    作者:李种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标准

    目的:建立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与诊疗标准,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方法:采用肝损伤与肝再生的现代生物学指标作为考察“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使“肝肾精虚”的“隐性证候”成为可以准确把握的“显性证候”。结果:建立以肝脏组织学损伤、肝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或紊乱等生物学指标为基础的“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及诊疗标准,据此对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演变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判断预后和指导辨证论治。结论: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研究是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补肾化痰益智法对AD细胞模型APP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在成功建立AD体外模型基础上,探讨补肾化痰益智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Aβ1-42作用于PC-12细胞,制作AD神经元细胞模型,并用补肾化痰益智方含药血清进行干预,以吲哚美辛为对照。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PC-12细胞存活率,观察补肾化痰益智方对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RT-PCR法检测APP mRNA的表达,观察补肾化痰益智方抗Aβ神经毒性作用。结果:2.5 mmol·L-1聚集态Aβ1-42使细胞活力明显下降;RT-PCR法对APP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经Aβ1-42诱导各组APP mRNA表达上调,补肾化痰益智法可明显降低其表达(P<0.01)。结论:补肾化痰益智法对神经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抑制APP mRNA的表达,降低毒性作用。

    作者:胡玉萍;王平;孔明望;袁德培;石和元;刘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基于明清医案数据统计的消渴病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探索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的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以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中医学经典医籍为主,制定选案标准,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记录其治疗药物组成,利用SAS9.1软件编写程序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具有潜在联系的药物群。结果:该时期消渴病的治疗用药以清热药与补阴药为基础药物群,多与血分药、益气药联用;此外,温里药、补阳药、化湿药、收涩药、化痰药亦为治疗消渴病的重要药物群。结论:明清医家辨治消渴病治法丰富多样,推测与该时期医家认为消渴病病机复杂有关。

    作者:郭君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及运行模式的内容及体会

    为了鼓励、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专项,投入资金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其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创新平台。为了保障基地业务建设,我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重点体现在人才培养、网络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伦理平台、实验室建设等,并探索总结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并发现顶层设计、领导重视、经费支持、团结协作对于基地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要。

    作者:王玲姝;刘松江;张志刚;张茗;赵楠;王桂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病症选穴与治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与针炙相关的软件也应运而生。本文通过采用传统针灸疗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出一款传统针炙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操作性强的医疗指导软件---病症选穴与治疗,为普通群众提供便捷而切实有效的自我针灸治疗方案,真正让中医针炙在大众中得到普及,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亚洲;赵佳佳;王洪彬;王萌;申少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及临床应用

    通过论述“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简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治疗肝脏病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酵母转化大黄结合型蒽醌研究

    目的:从酵母菌中筛选出能将中药大黄结合型蒽醌转化为游离型蒽醌的菌株,为减轻生大黄的峻烈泻下作用提供一种选择。方法:通过考察培养基组分、种龄、发酵时间和装液量等因素对菌株转化中药大黄结合型蒽醌的影响。结果:筛选到菌株KM12,经26S rRNA分子鉴定为马克思科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薄层层析表明,在酵母膏1.0%、葡萄糖2.0%、大黄2.0%的培养基中,按5%的接种量接种,培养36~48 h种子液到装有50 mL发酵培养基的250 mL三角瓶中,200 rpm摇床30℃发酵4 d,可将中药大黄中具有峻烈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醌大部分解或转化成游离型蒽醌。结论:可通过KM12菌株发酵法炮制大黄,使结合型蒽醌分解或者转化成游离型蒽醌,减轻大黄的峻烈泻下作用。

    作者:马超;胡珊;李学如;张波;孟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孙自学教授治疗弱精子症用药经验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孙自学教授治疗弱精子症用药经验。方法:收集286例孙自学教授治疗弱精子症患者资料,采用频率、频数以及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其中37味药使用频率>10%;聚类分析法将药物聚为补肾填精、温肾助阳、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活血通络7大类。结论:孙教授在辨证的基础上,处方用药或补肾与益气养血联合,或同用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或共施益肾通络,灵活加减治疗弱精子症;处方中常用药物可归纳为7大类,38味。

    作者:王祖龙;马永;郑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对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对高脂饮食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15周高脂饮食制备肥胖模型后,采用特定穴位针刺法干预治疗10天,酶联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瘦素、一氧化氮水平。结果: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胰岛素、一氧化氮以及瘦素水平上升,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以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特定穴位针刺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一氧化氮、瘦素水平,并可提高肥胖模型小鼠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含量,但对血糖水平、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水平没有影响。结论:特定穴位针刺疗法具有较好的减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再生有关。

    作者:唐红珍;植兰英;颜世俊;陈丹丹;刘佳;张昭阳;戴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清总胆固醇与冠心病痰瘀证候关系Meta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C)的异常改变与冠心病痰瘀证候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法对10篇文献中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 TC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TC含量显示,血瘀证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标准差高0.99~2.426倍,Total 合并=0.71,Total 合并95%置信区间为0.16~1.25;痰浊证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标准差高1.019~3.761倍,Total 合并=1.05,Total 合并95%置信区间为0.43~1.68。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和痰浊证的 TC含量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TC含量的异常改变可作为冠心病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喻松仁;周丽;程绍民;袁肇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试述十二律结合四气理论防治五脏疾病

    目前音乐疗法在欧美的研究和治疗应用非常普遍,而我国中医音乐疗法还处于挖掘整理阶段,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本文通过论述十二律的形成和十二律吕制度表明十二律反映十二月阴阳,以及五脏通应自然界四时阴阳,认为十二律能够防治五脏疾病,并提出十二律结合四气防治疾病的思路。

    作者:贺海辉;雷磊;吴子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个体化健康食谱的建立与实施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通过建立与实施个体化健康食谱,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影响。方法:以本院的12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食谱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并在治疗前、2周后、2月后及6月后进行空腹血糖、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食谱组还增加个体化健康食谱干预治疗。结果:从2周后,食谱组空腹血糖便比对照组要低。6个月后,食谱组空腹血糖比治疗前低,而对照组空腹血糖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两组各阶段空腹血糖<7.0 mmol·L-1例数比较有极其显著差异;从2周后,两组各阶段24 h尿蛋白定量相比较皆无显著差异。6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食谱组有极显著差异,而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个性化健康食谱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有显著作用,尤其在降低及控制空腹血糖方面。实施6个月后,其在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方面有显著作用。

    作者:邓丽丽;张广清;林静霞;刘惠;傅立哲;吴一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品种石斛的HPLC-DAD-ELSD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采用HPLC-DAD-ELSD建立石斛指纹图谱,并对金钗、鼓槌、叠鞘、细茎和反瓣等5种石斛的指纹图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Dikma C18(250 mm ×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5%冰乙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1 mL·min-1,DAD串联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结果:建立5种石斛的HPLC指纹图谱,并标定9个指纹峰,5种石斛相似度较低。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可直接反映石斛品种与化学成分变化的关系。

    作者:石媛慧;郭力;许莉;郝普彦;陈佳江;韦练;罗方利;张廷模;韩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