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雳;瞿海斌
目的:探讨慢性鼻炎诱发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参照耶鲁整体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及自编抽动障碍(TD)初筛问卷,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TD诊断标准以及《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慢性鼻炎诊断标准,对400例抽动障碍患儿进行临床筛查,筛选出258例抽动障碍伴有慢性鼻炎患儿。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L-6、TNF-α等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发病机制分析。结果:伴鼻炎TD患儿鼻动症状积分高于不伴鼻炎患儿症状积分,抬臂症状积分、手动症状积分均低于不伴鼻炎患儿,且伴鼻炎TD患儿耶鲁评分高于不伴鼻炎患儿耶鲁评分;与不伴鼻炎TD患儿相比,伴鼻炎TD患儿体内T细胞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不伴鼻炎TD患儿相比,伴鼻炎TD患儿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略低,伴鼻炎TD患儿体内IL-6水平有升高趋势,而TNF-α水平有降低趋势。结论:慢性鼻炎是诱发抽动障碍发病机制因素之一。
作者:李霁;韩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小建中汤及其拆方对芍药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Diamonsil RP-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结果:小建中汤拆方前后芍药苷的含量有明显变化,其中去甘草组、去桂枝组、去饴糖组与全方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去生姜组、去大枣组与全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草和桂枝有助于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大枣、生姜对白芍中芍药苷的溶出影响不大;饴糖可能会以小团块形式包裹芍药苷,使实验中芍药苷的萃取效率降低。
作者:王瑞;展晓日;刘厚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针灸调体治疗阴虚内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阴虚内热型痤疮患者标准病例66例,随机分为艾灸方案组33例,针刺方案组33例,艾灸方案组采用隔物灸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针刺方案组采用针刺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每周2次,治疗12周后,对痤疮皮损和阴虚体质积分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方案均有一定的疗效,艾灸方案组总疗效高于针刺方案组,两组对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艾灸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优于针刺加痤疮局部处理治疗;在痤疮皮损改善方面,艾灸方案组患者皮损积分的下降情况,与针刺方案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方案组对患者皮损的改善更显著;两组治疗后的体质积分均有明显下降,且艾灸方案组更明显,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方案组对患者体质状态的改善优于针刺方案组;治疗结束后随访4周,两组治愈和显效患者皮损和体质积分均有所下降并未达到复发诊断标准,可认为针灸调理能调动机体的自我调节、抗病能力,远期疗效客观。结论:针灸不仅可改善阴虚内热型痤疮的皮损情况,且对患者阴虚体质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同时对于阴虚体质的痤疮艾灸改善效果更明显。
作者:张新普;童亚男;薛丹;李敏;傅杰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疗效评价指标的科学建立是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研究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研究方法。本文针对疗效评价指标建立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认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是前提、评价指标的筛选是核心、指标考核与验证是关键,为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余学庆;李建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了鼓励、保护和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国家设立专项,投入资金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其目标是通过加大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临床科研创新平台。为了保障基地业务建设,我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重点体现在人才培养、网络中心、检验中心、影像中心、伦理平台、实验室建设等,并探索总结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并发现顶层设计、领导重视、经费支持、团结协作对于基地的建设发展尤为重要。
作者:王玲姝;刘松江;张志刚;张茗;赵楠;王桂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作为民族医药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本文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从文献的资源调查、发掘整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现状。根据四川省藏医药、彝医药、羌医药的现状差异,提出了民族医药发展忽略文献研究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保护与利用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等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四川省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俞佳;张艺;德洛;张丹;刘继林;邓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基于“天人相应”、“春夏养阳”的中医理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功能、阻抑炎症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有关,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确证。
作者:谢洋;余学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优化芩双颗粒的佳喷雾制粒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颗粒成品率和黄芩苷转移率为考察指标,对芩双颗粒喷雾制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佳工艺参数为雾化压力1800 Pa,进口温度90℃~100℃,出口温度50℃~60℃,流浸膏相对密度1.10(60℃测定)。结论:该工艺条件合理,制得颗粒质量稳定,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作者:姜鸿;王光函;吴怡;尤献民;吕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UPLC同时测定酸枣仁中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和白桦脂酸含量。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0.03%磷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波长204 nm,进行检测。结果:斯皮诺素、酸枣仁皂苷A、酸枣仁皂苷B和白桦脂酸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29.70~594.0μg·mL-1,10.68~213.6μg·mL-1,6.175~123.5μg·mL-1,22.00~44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在98.3%~99.4%之间,RSD均小于1.4%。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为全面控制酸枣仁质量提供依据。
作者:崔思娇;罗洁;张靓琦;石绍淮;毕开顺;贾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TC)的异常改变与冠心病痰瘀证候的关系。方法:应用Meta分析法对10篇文献中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患者与“正常对照者”的 TC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TC含量显示,血瘀证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标准差高0.99~2.426倍,Total 合并=0.71,Total 合并95%置信区间为0.16~1.25;痰浊证患者比正常对照者标准差高1.019~3.761倍,Total 合并=1.05,Total 合并95%置信区间为0.43~1.68。结论: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和痰浊证的 TC含量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TC含量的异常改变可作为冠心病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喻松仁;周丽;程绍民;袁肇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体外观察60味中药的240种提取物对9种常见病原菌的作用,并对其中抑菌效果明显的提取物进行低抑菌浓度检测。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40种提取物进行初步的抗菌活性筛选,并采用液体培养基法(2倍稀释法)测定活性提取物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有104种提取物对1种或多种细菌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丹参等11味中药的20种提取物对3种常见菌体现了强抑制作用(MIC <0.2 mg·mL-1)。结论:丹参、蛇床子、蓼蓝、蒲公英、桑叶、甘草、姜黄、紫草、半边莲、野菊花和密蒙花等11味中药的乙醇、丙酮、正己烷提取部位对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抑制作用。
作者:佟天天;黄浩;王义明;罗国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本研究在成功建立AD体外模型基础上,探讨补肾化痰益智法治疗AD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Aβ1-42作用于PC-12细胞,制作AD神经元细胞模型,并用补肾化痰益智方含药血清进行干预,以吲哚美辛为对照。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PC-12细胞存活率,观察补肾化痰益智方对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RT-PCR法检测APP mRNA的表达,观察补肾化痰益智方抗Aβ神经毒性作用。结果:2.5 mmol·L-1聚集态Aβ1-42使细胞活力明显下降;RT-PCR法对APP mRNA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经Aβ1-42诱导各组APP mRNA表达上调,补肾化痰益智法可明显降低其表达(P<0.01)。结论:补肾化痰益智法对神经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抑制APP mRNA的表达,降低毒性作用。
作者:胡玉萍;王平;孔明望;袁德培;石和元;刘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为探索以数据库为核心数据智能整合,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的知识发现等智能整合及应用。在现有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基础上,从结构化电子病历智能整合、数据整合、多种数据挖掘方法整合等方面阐述。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证候分布及证候诊断标准的验证方法学研究为示范研究,进行数据整合,利用水晶报表和复杂网络智能优化,挖掘出证-症、病-证-中药关联度。以上分析说明基于共享系统,根据研究方案,数据智能整合,挖掘方法的智能整合,提高共享平台的应用功能,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作者:余海宾;李素云;胡金亮;李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合欢花总黄酮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盐酸文拉法辛0.0125 g·kg-1)、合欢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相当于生药量10、5、2.5 g·kg-1)。以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5-HT、NE的含量。结果:合欢花总黄酮大、中、小剂量连续给药21天能够明显缩短Morris水迷宫定位导航潜伏期(P<0.05或P<0.01),增加空间探索中穿越平台次数(P<0.05或P<0.01),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合欢花总黄酮大、中、小剂量均能提高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5-HT、NE的含量(P<0.05)。结论:合欢花总黄酮能够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浆单胺类神经递质5-HT、NE含量有关。
作者:郭超峰;银胜高;夏猛;施学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与诊疗标准,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方法:采用肝损伤与肝再生的现代生物学指标作为考察“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使“肝肾精虚”的“隐性证候”成为可以准确把握的“显性证候”。结果:建立以肝脏组织学损伤、肝功能减退、再生障碍或紊乱等生物学指标为基础的“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指标体系及诊疗标准,据此对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演变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判断预后和指导辨证论治。结论:慢性肝病“肝肾精虚”证的客观量化研究是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诊疗水平、临床疗效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通过对2002~2011年腕踝针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发现腕踝针已广泛用于治疗运动、神经、外科、泌尿生殖、皮肤科等多个系统及科室的50余种不同疾病,其中主要应用于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表明其适应症广,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同时该法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规范标准加强随机对照研究使其更好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洪彬;崔建美;赵舒;李雪青;马树祥;李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通过论述“补肾生髓成肝”新的治疗法则的概念、理论基础、理论体系和科学内涵,简述了“补肾生髓成肝”治疗肝脏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治疗肝脏病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李瀚旻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为客观评价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对老年及非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作用,完善肿瘤中医综合治疗模式,方法:按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选取晚期肿瘤患者170例,按照70岁年龄分层,并按2:2:1设立治疗组,耳机聆听中医五行音乐,阳性对照组耳机聆听西洋音乐,阴性对照组只戴耳机,不接受任何音乐治疗,每次30 min ,每周5次,观察期为3周,收集生存质量表、KPS评分及患者填写的症状日记等结局资料。结果:从总体上看,肿瘤生活质量指数(HQOLI-R)评分,KPS和患者症状日记评分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中医五行音乐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洋乐和空白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论是老年、非老年,中医五行音乐治疗均能够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主观症状,但对于老年肿瘤患者症状日记评分作为一种评价生活质量的指标其敏感度仍有待考证。
作者:廖娟;郝玉芳;杨宇飞;项春燕;吴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现代制药工业的质量控制理念从“检验放行”经历“过程控制”发展到“质量源于设计”(QbD)。但如何将QbD应用于中药研发、生产和监管,目前尚无成功案例。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客观上为系统地践行QbD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从中药注射剂关键质量属性的确定,关键物料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的识别,设计空间的开发,控制策略的制定以及持续改进5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QbD理念和工具改进中药注射剂质量控制模式,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刘雳;瞿海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蒙药孟根乌苏(水银)-18味丸源于《甘露四部》,在该书中名为金-18,孟根乌苏-18方名首见于《蒙医金匮》,后代医家对其组成和用量有所调整,直至《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颁布,使其统一而趋于固定。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7、18、19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孟根乌苏-18方。但其中制水银、诃子、草乌、硫黄、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木香、石菖蒲、苏格木勒、石膏、肉豆蔻、丁香、草果、红花、黑云香等16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孟根乌苏-18味丸的药物配比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一致现象,其落差显著,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硫黄和白云香,其次有苘麻子、决明子、草果、文冠木。沿用至今的孟根乌苏-18味丸与《甘露四部》载金-18方是药物组成相同的同方异名,与《蒙医金匮》和《诃黎勒晶珠解疑难经》载孟根乌苏-18方药物组成和配比均相同的同方同名。
作者:佟海英;高娃;呼和木仁;呼日乐巴根;高钰思;乌吉斯古冷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