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柳花;陈丽娟;李爽;吕海英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母)外翻足前足横弓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运用本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着足部负重比例的增加,(*母)外翻足前足中间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较快,与正常足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正常足前足具有横弓结构,(*母)外翻足前足存在横弓塌陷.
作者:桑志成;温建民;钟红刚;胡海威;徐颖鹏;成永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制大口径环锯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应用此环锯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2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28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0.6%,其中优42例,占32.8%;良52例,占40.6%;中26例,占20.3%;差8例,占6.3%.结论: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应用此大口径环锯,操作简便,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作者:蒋振松;张佐伦;于锡欣;杨玉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 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45岁,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术前拍X线片时发现其双侧髂骨、L5横突、骶骨、髋臼、耻骨、坐骨及股骨上段松质骨内有散在的数量及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致密影.化验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诊为骨斑点症.例2:患者,男,32岁,主因右膝关节痛来诊,拍X线片双侧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可见多发骨斑点,有融合现象,其髂骨、耻骨、坐骨、髋臼及股骨上段松质骨内亦有同样改变(见图1,2).
作者:韩绍俭;郑淑慧;赵晓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正术后对症护理的效果.方法:2000年10月~2002年2月应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对68例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矫正,护理过程中,加强了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疼痛护理、及神经血管损伤牵拉引起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均1~2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未出现心肺功能异常;术后止痛治疗40~60h,疼痛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9~11h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者有6例,术后1d以后均得到缓解;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皮温异常症状者4例,术后3d下肢皮温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保持了脊柱平衡,重塑了外观形象.结论:抓住胸腰段脊柱侧凸矫正手术的每一个环节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秦柳花;陈丽娟;李爽;吕海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早描述腰椎经皮穿刺固定术的是Magerl[1],当时起于脊柱外固定诊断下腰痛和治疗脊柱骨折.Mathews、Lowery[2,3]等报道在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同时辅以纵向连接器,因而使得该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得以发展和完善.随着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的应用,经皮椎弓根途径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其主要方法,近年尤其是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又使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结合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CAS)和内窥镜技术被更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腰椎滑脱、慢性下腰痛的外科诊断和治疗,从而成为微创脊柱外科(MISS,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的基本技术手段.建立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内窥镜技术、经皮椎弓根螺钉脊柱固定技术等基础上的微创脊柱外科预示着诱人的应用前景.
作者:杨雷;贾连顺;李家顺;池永龙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下肢矫形器在儿童足部术后的应用,方法:对64例足部畸形术后复发的儿童患者在不同时期穿用不同矫形器,进行随访.结果:不同病情、术位时间不同,需用矫形器时间不等,均无复发.结论:儿童足部畸形术后及时应用矫形器,可巩固手术效果,防止复发,矫正畸形.
作者:王维波;王爱英;胡向坤;魏静华;李春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l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l、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lmm及10mm 2组,每组3只,右侧分别为1、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4周后,在lmm骨缺损模型中,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而10mm模型中,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伴随骨修复过程,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在骨愈合再生期,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 因此,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张浩;李青南;吕维加;金大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及合理的诊治方略.方法:对15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手术及非手术两组治疗.分别随访2年2个月~7年及3个月~5年5个月.分析临床资料,探讨发病机理,总结诊治体会.结果:手术组优6例,非手术组9例中优2例,良4例,差3例.结论:(1)病因与椎间盘慢性退变及长期承受旋转应力有关.(2)腿痛严重系因脱出物游离卡压神经根,与背根神经节是否受压无关.(3)可先保守治疗,无效者才须手术.
作者:孙凤翔;张文祥;季祝永;包庆武;王立健;陈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髌骨软骨软化症是引起膝关节疼痛常见病之一,此病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中多见,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包括软骨肿胀、碎裂、脱落,后股骨髁的对应部位也发生同样病变,发展为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髌骨软骨软化症的病因至今仍未十分清楚,现就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孔祥清;张辉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臼软骨变性情况.方法:从大量该类患者中选择出17例患者22个髋关节,其中12个为ARCO分期ⅢA,10个为ⅢB,手术中取髋臼软骨.结果:20例髋臼软骨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发现股骨头变形程度与髋臼软骨病理改变程度指数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证实了一个ARCO Ⅲ期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髋关节不论年龄大小仅适合做能保护髋臼或能阻止髋臼病变进一步发展的股骨头保留治疗,也证实了股骨头置换术比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此类患者中效果差这一观点.
作者:胡宏伟;孙磊;刘明;李佩佳;王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介绍Bernese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方法:1998年4月~2001年12月,共有29例(30髋)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接受Bernese截骨术治疗.患者年龄14~35岁,术前按Merle d' Aubigne评分标准积分6~15分,平均13分,X线片示CE角-5~20°,平均-0.1°,sharp角42~60°,平均50°,股骨头覆盖指数10%~60%,平均47.2%.结果:Merle d' Aubigne评分从术前平均13(6~1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7(12.5~18)分,术后CE角平均40°(28~50°),sharp角平均36°(25~38°),股骨头覆盖指数90%(81%~100%),术后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在各方向上均有减少,术后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髋关节半脱位加重1例,浅表液化2例.结论:Bernese术具有其它截骨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是目前治疗青少年及成年髋臼发育不良的佳选择.
作者:李金松;布金鹏;关涛;石学锋;刘刚;黄峰;薛远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寻求慢性窦道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窦道扩大切开引流,皮瓣移植或清创缝合的外科方法治疗慢性窦道.结果:32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愈合良好,无复发.结论:慢性窦道常见原因为肌肉注射,外伤异物留存,慢性骨髓炎等.根据不同情况采用适当的外科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陈召伟;张福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报告1组成年人髋臼发育不良(DDD)患者行髋臼旋转截骨术(RAO)的疗效.方法:采用王金成改良Ollier髋外侧入路,行大粗隆截骨,截骨块连同臀中肌一起向近端反转,在关节囊外距髋臼骨性边缘约1.5cm处做穹隆状截骨,将整个髋臼以球形方式截断并向前、外、下方旋转,覆盖股骨头.结果:12例患者经平均2.5年的随访,疗效满意.结论:RAO手术是治疗成年人 DDD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恢复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及生理特点,明显降低患髋的病残率.
作者:翟明玉;李兴华;陈金华;母心灵;王春萍;刘春枝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膝关节镜在关节急性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30例膝关节急性损伤患者中,经临床详细检查为血膝,结合X线及MRI的结果,尽量争取在损伤后3~5d内行关节镜术,术后随访及Lysholm评分来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由术前平均评分34.2分至术后平均评分91分,效果优良率达83.3%.结论:膝关节急性损伤,临床检查有压痛点,浮髌试验(+),关节稳定试验可疑阳性或阴性,穿刺有关节积血,宜尽早行关节镜术.
作者:陈述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9例儿童颈椎椎间盘钙化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15岁,平均11.2岁.9例均为单发性颈椎椎间盘钙化,起病前1例有发热史,1例有外伤史.除1例无症状者偶然发现,其余患者临床表现均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均给予牵引等非手术治疗.结果: 9例在治疗后2周~1个月内症状消失.随访2年以上,钙化影在3个月~3年内消失.结论: 儿童颈椎椎间盘钙化症属自疗性疾病,预后良好,保守治疗有满意疗效.
作者:郑永宏;范宏斌;王全平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入钉点的选定方法.方法:1996年~2001年通过测量胸腰椎标准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椭圆形投影的中心点与上一椎同侧下关节突下极及外侧缘的相互位置关系,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个体化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临床应用42例.结果:所有病例术后拍X线片复查,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骨折椎体恢复正常高度,椎体滑脱得以复位.结论:根据胸腰段脊柱标准前后位X线片上椎弓根与同侧上一椎下关节突投影的相互位置关系,以该下关节突为参照物,动态选定椎弓根螺钉入钉点,是一个良好的方法.
作者:丁援建;陈智良;赵谦;葛黎;梅荣成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患者,男性,43岁.因4d前在栽水泥电线杆时不慎被倒下的电线杆砸伤后腰部,当即感腰痛难忍,活动明显受限,不能站立,X线显示L5椎体Ⅱ°滑脱,于2002年4月13日入院.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急性痛苦面容,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腰背部在后侧见一约20~30cm大小紫红色瘀斑,稍肿胀,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腰骶部压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左侧45°(+)右侧 25°(+),双下肢肌力4级.入院查X线片示:L5椎体Ⅱ°滑脱,CT示:L5椎体向前Ⅱ°滑脱并双侧横突、椎间小关节骨折.MRI示:L5Ⅱ°滑脱.诊断明确为:急性创伤性L5椎体Ⅱ°滑脱.
作者:周田华;汤逊;林月秋;翁龙江;张秀琼;江慕尧 刊期: 2003年第07期
1959年Humphries在腰椎前路融合术时加用钢板固定获得成功,此后前路器械相继诞生.主要包括钉-板、钉-棍系统,分长、短阶段.长阶段指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多用于脊柱侧凸矫形,短阶段为2~3个椎体的固定,常用于失稳性病变的治疗.下面对国内外常用前路短阶段器械内固定手术进行解析.
作者:毛广平;赵建宁;王与荣;黎介寿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众多术式,根据物理体征和影像学的不同表现,探讨相对应的有效术式.方法:通过影像与体征的不符,退行性多节段椎管狭窄,提出椎管减压的关键操作和手术技巧,MED后正中入路选择的多种术式.结果:探查部位以症状侧首选,影像侧常规接着减压;退行性多节段开窗;老年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以椎板次全切除为主;侧椎管狭窄者以半椎板切除为主;年轻人无论什么类型的椎间盘突出症均以开窗为主.结论:任何术式的成功均取决于椎管减压的彻底,髓核摘除的干净,神经根的充分游离,腰椎稳定的保持.
作者:宋恒平;王平均;王磊;倪凤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对手术室整体护理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手术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介绍护理方法及重点.方法:包括术前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器械准备,术中的各项配合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结果:102例患儿全部达到手术的设计要求,手术时间平均每台40min,痉挛解除,45%的患儿出现智力,语言,流涎等伴随症状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患儿入手术室至返回病床,手术室护士从准备所需器械、设备,并与手术医生协调一致的工作,直到手术结束是保证手术安全、圆满成功的关键.
作者:毕湘蓉;孙雪姣;成沛玉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