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倪春鸿;侯铁胜;何大为;朱晓东;陈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痛常见的原因.其外科治疗应遵循减压与稳定的原则,常规手术如全椎板、半椎板、椎间开窗等入路行间盘摘除术,可达到神经根松解与减压之目的,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时间长、术后出现腰椎不稳等并发症较多的缺点,或术后伴有因腰椎不稳、粘连及瘢痕等所致的腰痛或(和)坐骨神经痛[1].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作者:白正武;左金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设计制作静脉回流受阻Legg-Perthes病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观察评价.方法:选择健康杂种幼犬20只,雌雄不拘.采用自身对照方法,一侧髋用来实验,一侧髋作为对照.应用套针经皮于大转子下方穿入股骨颈中央达股骨头颈部骺板远侧,注入lml医用TH胶.于实验不同时期行骨骺骨内压、X线、CT检查,组织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制作了影像及组织病理变化类似于人类Legg-Perthes病的动物模型.结论:此模型设计合理,制作方法简单,重复性较强.
作者:闫宏伟;王坤正;时志斌;刘安庆;张开放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评价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手术.结果:12例患者术中均获得良好复位,平均随访19.4个月(6~2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瘫痪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疗效满意.结论:Tenor脊柱内固定系统操作简便、复位理想、固定牢靠,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雷光华;李康华;胡建中;龚家琳;周江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DFRS椎弓根钉钢板系统在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方法:采用DFRS椎弓根钉钢板系统,治疗腰椎滑脱46例.结果:术后随访1~3年,41例完全复位,复位率89%,术后41例患者患肢疼痛症状消失.结论:DFRS,设计合理,操作比较简便,采用钛合金,不影响以后CT、MRI检查,手术复位效果好,符合生理需要,临床效果满意,其不失为一种即经济又方便的治疗技术.
作者:陈学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作者:宋世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并讨论膝关节旋转成形术治疗股骨骨肉瘤的方法和随访结果.材料和方法:对4例股骨远端的骨肉瘤患儿施行了肿瘤广泛局部切除、膝关节旋转成形术.其中女1例,男3例,平均年龄10岁,平均随访3年.结果:目前所有病例均成活,肿瘤局部无复发,术后佩戴义肢,下肢的负重和运动功能好.结论:踝关节代替膝关节旋转成形术对于膝关节周围的原发恶性肿瘤、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等也是另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顾章平;赫荣国;马承宣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学差异.方法:将鸡Ⅱ区趾深屈肌腱立体分割成四区:腱外膜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两相同区域肌腱组织按间隔0.5、1、2mm三种排列方式培养于24孔培养板中,每种排列方式培养5孔.完整肌腱段组织也以相同方式培养作为对照.每天计数每种排列方式细胞游出数目、方向及来源.培养第9d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细胞游出早、数目多的组织为腱外膜组织,其它依次为亚中心腱组织、中心腱组织、外膜下腱组织.两腱外膜组织间距越小细胞游出越早,而其它区域的肌腱组织则相反.组织学检查显示培养第9d的中心腱组织,其腱内膜细胞比培养前增多;而培养第9d的完整肌腱段组织的中心腱组织区域,其腱内膜细胞比培养前减少,两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区域的肌腱组成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增殖能力及行为存在差异.
作者:崔志明;汤锦波;谢仁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一种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刮除术后骨缺损修复的新方法;并总结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在经手术彻底刮除病灶后所形成的包容性骨缺损的血肿内,植入自体骨膜碎片,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对比和临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经3~6年随访,X线片显示成骨良好,骨缺损修复,病变未复发,肢体功能正常.结论: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属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术前易误诊,术后易复发.病灶彻底刮除,在骨缺损区血肿内植入自体骨膜碎片,是治疗骨化性纤维瘤的有效新方法.
作者:郭义柱;张伯勋;陶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TSRH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矫形效果.方法,1998~2000年共36例行TSRH系统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6~39个月).结果:术前平均Cobb角为57°,术后为18°(平均矫正率为68%),后随访时平均Cobb角21°.躯干失平衡及矢状面生理曲度改善.1例患者术后3个月横突钩脱出,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侧凸TSRH系统后路矫形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明;倪春鸿;侯铁胜;何大为;朱晓东;陈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研磨法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磨钻经皮肤小切口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的部分骨质,缓解(足母)外翻疼痛.结果:从1994年6月~2000年12月共治疗患者57例(81足),随访46例(61足),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优良率93%.结论:小切口研磨法适用于单纯(足母)外翻患者(外翻角<35°,第1~2跖骨间角<15°).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无需内固定,操作简单等特点.
作者:张光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对腰椎间盘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29例腰椎间盘初次术后疗效不满意患者分析其原因.结果:在129例术后疗效不满意的患者中,需要再手术治疗的有98例(75.9%).初次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有椎间盘摘除不彻底或复发、合并有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的患者未能同时进行彻底地椎管减压、远期继发腰椎不稳以及选择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术病例等有关.结论:腰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原因较多,应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再手术目的是解除疼痛,恢复功能,包括彻底减压和腰椎稳定性手术.
作者:滕红林;贾连顺;叶澄宇;杨胜武;钱列;羊明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扩髓与非扩髓髓内钉术中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观察,比较两者对小腿筋膜间室压力的影响.方法: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33例.扩髓组17例,非扩髓组16例.记录麻醉后牵引前、牵引后、术前、进钉、锁钉、锁钉后、手术后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扩髓组记录插导针、依次扩髓时的压力.健肢在麻醉后、术后测压对比.结果:受伤后肢体的后深间室压力均大于健侧肢体(P<0.05),扩髓时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急剧升高(33~109mmHg).扩髓后压力有所下降,但进钉时由升高至高峰(31~114mmHg).非扩髓组进钉时小腿后深间室压力相比较小.髓内钉进入髓腔后锁钉时,扩髓组压力比非扩髓组压力低(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都下降至接近术前.结论:虽然闭合复位、髓内钉插入、扩髓时会导致小腿筋膜间室压力增高,但是短暂的.同时扩髓与非扩髓对小腿筋膜间室压力的影响基本一致,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林研;董天华;印心奇;李国风;李旭;唐淑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下胸腰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7例下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18例曾分别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多者达6次,少者1次.结论:下胸腰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MRI定位定量准确,对病变检出率高,较X线、CT更早发现椎管内病变,是诊断椎管内肿瘤先进的方法.
作者:朱宝林;张辉;徐栋;谭炳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下腰痛作为一种多发病,病因一直未明.本文通过对腰椎小关节解剖的回顾,从而对引起下腰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詹玉林;范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男性患者,17岁,因腰痛两月,双下肢麻木、乏力3周余入院.腰痛为渐进性,翻身困难,牵涉左下腹痛,无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被迫体位,心、肺、腹未查及异常.脊柱生理弯曲存在,无压痛及叩击痛,腰椎前弯及后伸明显受限,左右侧弯轻度受限,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减弱.双侧中腹壁反射减弱,下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消失,肛门反射减弱,膝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消失,踝阵挛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侧T10感觉平面以下触觉、痛觉及温度觉减退.血生化检查无异常.X线片显示L5椎体骶化,T10、11椎体融合,考虑为先天性改变.胸椎MRI显示T9~10水平椎管内见有长约4cm梭形占位,边界清楚,呈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均匀,近侧蛛网膜下腔扩大,邻近脊髓受压,轻度移位(见图1).
作者:吴振业;孙磊;王培杰;宁廷民;张清港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为了研究本法的实用性,在组织学和定量方面评价巴斯德处理小白鼠坐骨神经后的神经溃变和再生.方法:将Wistar糸雄性小白鼠左侧坐骨神经10mm的长度,进行60℃,30min的巴斯德处理.评价了对照部、处理部以及末梢部.评价时间在处理后1周(1周群),6周(6周群),各群分别为11只.结果:(1)有髓轴突数: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数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2)有髓轴突直径: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直径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1).(3)有髓轴突面积比:末梢部的比较中,6周群的面积比比1周群显著增加了(P<0.05).(4)透射电子显微镜所见:1周群的处理部中,髓鞘陷入凝固坏死,雪旺细胞基底膜发生溃变.6周群的末梢部中,发现了多数的再生有髓轴突.结论:从以上结果足能证明,巴斯德温热处理小白鼠的坐骨神经一旦发生溃变但是再生是可能的.因此,在恶性骨、软组织肿瘤的手术之际,巴斯德温热处理法作为神经保存的方法是极为有用的.
作者:刘远禄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于术后3d、1、3、5、10、12周取材,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庆秋;王少飞;胡侦明;浦波;劳汉昌;张宝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分析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应用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治疗近关节骨肿瘤切除后遗留大块骨缺损.就随访资料完整、且随访时间超过5年的70例进行临床分析.异体骨移植长度8~25cm.普通髓内钉固定25例,交锁髓内钉固定21例,螺栓固定22例,钢板固定2例.结果:7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5年(5~22年).异体骨愈合68例,不愈合2例.主要并发症:肿瘤局部复发8例,感染7例,骨折3例,关节面塌陷6例,关节强直2例.关节功能按Mankin标准评定:优23例,良19例,中12例;满意率78.2%.结论: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是修复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作者:纪方;刘植珊;孙庆斌;蔡郑东;陈舰;顾雄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以破骨细胞展平面积为功能活性指标,探讨不同浓度阿伦膦酸钠对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含破骨细胞的骨髓细胞取自出生24h内的新生大鼠,以1×105/ml的浓度种植于4个35mm培养碟中,其中1个为对照组,3个为含有10-11M、10-10M、10-9M 3个浓度阿伦膦酸钠的实验组.每组随机选取6个破骨细胞为观察对象,定时观察拍照,并将照片扫描输入计算机计算破骨细胞展平面积.结果:10-11M阿伦膦酸钠对破骨细胞展平面积无明显影响(P>0.05).10-10M、10-9M阿伦膦酸钠降低破骨细胞展平面积(P<0.01).10-9M比10-10M阿伦膦酸钠降低破骨细胞展平面积的程度大(P<0.01).结论:破骨细胞展平面积是与骨吸收功能密切相关的形态指标.展平面积的测量方法简便、迅速.10-10M以上浓度的阿伦膦酸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活性,随阿伦膦酸钠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作者:吴宗键;王继芳;卢世璧;黄靖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对前臂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对12例前臂外伤性骨缺损患者采用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进行治疗.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由脱抗原大块牛松质骨载体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而成.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术后无免疫排斥、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和再发骨折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优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75%.植骨术后7、14和21d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术前及自体骨移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为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的良好替代材料,应用中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
作者:郭征;刘建;罗卓荆;胡蕴玉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