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林;范家伦
目的:对腰椎间盘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29例腰椎间盘初次术后疗效不满意患者分析其原因.结果:在129例术后疗效不满意的患者中,需要再手术治疗的有98例(75.9%).初次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有椎间盘摘除不彻底或复发、合并有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的患者未能同时进行彻底地椎管减压、远期继发腰椎不稳以及选择了一些不恰当的手术病例等有关.结论:腰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原因较多,应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再手术目的是解除疼痛,恢复功能,包括彻底减压和腰椎稳定性手术.
作者:滕红林;贾连顺;叶澄宇;杨胜武;钱列;羊明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对前臂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方法:对12例前臂外伤性骨缺损患者采用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进行治疗.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由脱抗原大块牛松质骨载体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而成.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8~36个月,平均16.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术后无免疫排斥、感染、骨不连、畸形愈合和再发骨折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优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75%.植骨术后7、14和21d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术前及自体骨移植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异种块型植骨材料为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的良好替代材料,应用中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
作者:郭征;刘建;罗卓荆;胡蕴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一种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刮除术后骨缺损修复的新方法;并总结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在经手术彻底刮除病灶后所形成的包容性骨缺损的血肿内,植入自体骨膜碎片,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对比和临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经3~6年随访,X线片显示成骨良好,骨缺损修复,病变未复发,肢体功能正常.结论: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属良性肿瘤,发病率较低,术前易误诊,术后易复发.病灶彻底刮除,在骨缺损区血肿内植入自体骨膜碎片,是治疗骨化性纤维瘤的有效新方法.
作者:郭义柱;张伯勋;陶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治疗体骨颈骨折采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的生物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方法:采用8具尸股骨股骨颈骨折用三枚双头空心加压钉固定,并比较三种不同器械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应用表明,该术式不仅使股骨颈在抗压、抗弯和抗扭等生物力学性能上特别优越,而且使骨折断端嵌插紧密,能加速骨折愈合,应力遮挡少.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和减少并发症.结论:三枚双头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比其它内固定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作者:秦步平;王以进;黄圣达;高峰;汤健;刁振鸿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自1985年1月~2000年1月15年间共收治掌腱膜挛缩症26例,初诊全部误诊,长达20年,丧失了佳治疗时机,教训深刻,报道如下:
作者:邓忠虎;王玉禄;周凤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DFRS椎弓根钉钢板系统在腰椎滑脱症中的应用.方法:采用DFRS椎弓根钉钢板系统,治疗腰椎滑脱46例.结果:术后随访1~3年,41例完全复位,复位率89%,术后41例患者患肢疼痛症状消失.结论:DFRS,设计合理,操作比较简便,采用钛合金,不影响以后CT、MRI检查,手术复位效果好,符合生理需要,临床效果满意,其不失为一种即经济又方便的治疗技术.
作者:陈学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总结和评价高温灭活、骨粒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对20例骨巨细胞瘤采用高温灭活肿瘤组织,保留骨的原有结构,用自体或异体骨粒复合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恢复患者肢体的完整结构和功能.结果:经过2~3年随访,按Enneking's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85%,并发症为10%,关节退变为10%,局部肿瘤原发率为0%,无转移.结论:高温灭活、骨粒骨水泥填充骨缺损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世炳;云才;张晖;李文琪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缺血再灌注骨骼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缺血3.5h的肢体恢复血流前30min内自腹壁浅动脉灌注林格氏液,含β-七叶皂甙钠的林格氏液各15ml,然后恢复肢体血液循环3h.实验结束后测量左右胫前肌大强直收缩张力、抽取左侧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取左胫前肌标本作病理及电镜切片检查.以本院1998~2001年57例上臂、前臂、腕部、手掌及下肢离断患者为观察对象.术后用β-七叶皂甙钠治疗者31例为试验组,对照组26例采用传统疗法.观察病人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直至恢复正常为止;同时观察有无张力性水泡出现.结果:β-七叶皂甙钠组左右胫前肌大强直收缩张力之比、血清CK、LDH、电镜及病理观察均较对照组组有显著改善.临床上β-七叶皂甙钠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及肿胀程度均有显著性改善.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够缓解组织水肿,保护缺血再灌注骨骼肌.
作者:杨发民;曾炳芳;张长青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小切口研磨法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自行研制的磨钻经皮肤小切口切除第一跖骨头内侧的部分骨质,缓解(足母)外翻疼痛.结果:从1994年6月~2000年12月共治疗患者57例(81足),随访46例(61足),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3.5个月),术后优良率93%.结论:小切口研磨法适用于单纯(足母)外翻患者(外翻角<35°,第1~2跖骨间角<15°).该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无需内固定,操作简单等特点.
作者:张光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尺骨发育不良所至的前臂畸形的手术矫正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单臂肢体延长器对短缩的尺骨进行渐进性延长.共治疗5例患者,其中4例尺骨发育不良是由尺骨骨软骨瘤造成,1例由内生软骨瘤所至.结果:5例尺骨分别延长3.5~5.2cm,平均4.2cm.脱位的桡骨小头全部复位,肘内翻及腕关节内收畸形均获得不同程度矫正.结论:对尺骨发育不良造成的前臂畸形行尺骨渐进性延长是一个简便且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
作者:于振武;刘玉昌;王汉林 刊期: 2002年第08期
3 手术并发症对于脊柱的前路松解来说,胸腔镜提供了一种安全的微创方法.故而发生一些并发症的危险可以得到避免.电视胸腔镜手术的一些潜在的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相同,分述如下:
作者:朱晓东;李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臀肌挛缩症多由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引起臀部肌纤维化挛缩所致.不典型病例由于未能早期诊断而贻误治疗.1994年3月~2000年3月收治不典型臀肌挛缩症病例15例,采用沿大转子后上入路松解手术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周国顺;陈成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下胸腰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7例下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18例曾分别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多者达6次,少者1次.结论:下胸腰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MRI定位定量准确,对病变检出率高,较X线、CT更早发现椎管内病变,是诊断椎管内肿瘤先进的方法.
作者:朱宝林;张辉;徐栋;谭炳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TSRH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矫形效果.方法,1998~2000年共36例行TSRH系统矫形内固定术的AIS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6~39个月).结果:术前平均Cobb角为57°,术后为18°(平均矫正率为68%),后随访时平均Cobb角21°.躯干失平衡及矢状面生理曲度改善.1例患者术后3个月横突钩脱出,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侧凸TSRH系统后路矫形可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明;倪春鸿;侯铁胜;何大为;朱晓东;陈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作者:宋世锋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介绍并讨论膝关节旋转成形术治疗股骨骨肉瘤的方法和随访结果.材料和方法:对4例股骨远端的骨肉瘤患儿施行了肿瘤广泛局部切除、膝关节旋转成形术.其中女1例,男3例,平均年龄10岁,平均随访3年.结果:目前所有病例均成活,肿瘤局部无复发,术后佩戴义肢,下肢的负重和运动功能好.结论:踝关节代替膝关节旋转成形术对于膝关节周围的原发恶性肿瘤、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等也是另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顾章平;赫荣国;马承宣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总结1 2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结果:1 200例腰椎间盘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1例,发生率为1.7%.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结论:随着老年病人腰椎间盘手术的增多,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将增加,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针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酌情进行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作者:幸永明;李重茂;陈昌伟;王坚;周荣利;柯西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下腰痛作为一种多发病,病因一直未明.本文通过对腰椎小关节解剖的回顾,从而对引起下腰痛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詹玉林;范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例,男3例,女1例,年龄13~18岁,平均15.5岁,均为单侧,右侧2例,病史均为滑冰时外伤所致.受伤后踝关节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入院时肿胀与疼痛局限于外踝之前下方且皮下阏斑.被动跖屈并内翻时疼痛加重,外翻时疼痛减轻,外踝前下方局限性压痛,X线片:胫骨下端前外侧1/4骨质缺损,见外踝区有密度增高骨块阴影.
作者:郑智玉;黄春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肱内翻是一种病因不明而少见的骨骺发育畸形.其病理变化为肱骨头内侧骺板早闭,而外侧骺板继续生长,肱骨头逐渐内翻旋转变形.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短缩和肩外展功能受限.
作者:张建河;赵玉芹;武进华;冯志彬;高雅滨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