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臂外固定器治疗双侧胫腓骨骨折12例体会

孙友良;刘兆安;张晓东;朱世华;王成文

关键词:单臂, 固定器治疗, 胫腓骨开放骨折, 闭合骨折, 临床资料, 致伤原因, 头面部伤, 骨折部位, 粉碎骨折, 坠落伤, 交通伤, 合并伤, 砸伤, 休克, 年龄, 胫骨
摘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合并伤:休克2例,头面部伤1例.开放骨折15部位,闭合骨折9部位.其中双侧胫腓骨开放骨折5例,闭合骨折2例,既有开放骨折又有闭合骨折5例.骨折部位:胫骨上1/3骨折5处,中1/3骨折11处,下1/3骨折8处,其中粉碎骨折11处.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联合手术治疗发育性髋脱位128例分析

    目的:总结和探讨采用一次性联合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的经验.方法:1992~2000年128例155髋手术中包括行内收肌、髂腰肌切断,髋关节切开复位,股骨旋转短缩截骨及髋臼pemberton成形术4步一次完成的联合手术[1].术后髋人字石膏固定3~6周.结果:术后随访1~8年,平均3.2年,优良率91%.结论:作者认为术前长时间住院牵引有利也有弊,联合手术可弥补牵引的不足甚至取代牵引,具有适应证宽、疗效肯定、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谭光华;杨俊涛;谭文甫;黄洪善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1例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的早期疗效报告

    目的:观察半骨盆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的疗效.方法:患者,男,17岁,术前诊断为右侧骨盆骨巨细胞瘤,作病灶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结果:术后摄片,假体位置满意,患肢与对侧等长,轴线好,伤口于术后2个月作邻近皮瓣转移修复治愈,无其它并发症.据Aboulafia AJ的评定标准,达到优的效果.结论:半骨盆切除、马鞍形人工半骨盆重建术是可行的.

    作者:张宏其;廖前德;周江南;龙文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石膏外固定、钢板螺钉或髓内针内固定和外固定器治疗184例(190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骨折一期愈合者168例,计172肢(90.5%).骨折愈合时间2~5个月,平均3.7个月.结论:力争早期清创、良好复位和坚强固定.稳定骨折(AOⅠ度)可用石膏外固定;不稳定骨折(AOⅡ度和部分Ⅰ度、Ⅲ度)应用小腿内侧入路钢板或带锁髓内针内固定;骨折处有严重软组织损伤(AOⅢ度)者,可应用外固定器治疗.

    作者:成述阁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复杂畸形

    目的:总结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下肢短缩、大段骨缺损合并其他病变的复杂畸形的体会.方法:应用骨段皮质截骨延长输送或楔形截骨压缩迟延延长等方法治疗开放性胫骨缺损伴骨髓炎4例;股骨或胫骨肿瘤瘤段切除3例;肢体短缩伴成角畸形3例.结果:10例均恢复了肢体长度和持重功能.2例股骨延长者发生膝关节屈曲受限,1年后恢复.1例儿童出现胫骨过生长.结论:Ilizarov技术是治疗短肢,修复创伤、炎症、肿瘤等所致骨缺损的简单而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吴其常;张志刚;卞传华;苗旭漫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5例重度胸椎结核合并完全截瘫的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及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结果:5例胸椎结核全瘫病人实行手术治疗,均获成功,疗效满意,截瘫恢复满意.结论:脊柱结核一旦出现脊髓功能损害,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特别是CT.MRI明确病因后行手术治疗.

    作者:郑智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解剖型支持钢板治疗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

    目的:探讨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解剖钢板治疗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8例,均为C型骨折,对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行随访,8例病人膝关节功能:优3例,良4例,可1例.无差的病人.结果:解剖型支持钢板是治疗股骨髁严重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汉平;王明飞;刘明;孙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第69届年会(脊柱外科部分)介绍(二)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 clubfoot, CCF)发病率0.1%,男女之比为2∶1,双侧同时发病占50%,右足多于左足.畸形包括前足内收、跟骨内翻和踝关节马蹄三部分,同时都合并胫骨内旋.目前该病病因尚不清楚,治疗方法也有争议,远期疗效仍不十分理想,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杜世新;高宗伯;吉士俊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溶盘术并发神经根损伤临床观察

    目的:探索胶原酶溶盘术并发神经根损伤的原因.方法:对6个临床病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资料和治疗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于施术后发生剧烈腰腿痛,吗啡类镇痛效果不明显,疼痛持续半个月,同时逐渐出现神经根性损害;神经营养药物及松解术治疗效果不好.结论:胶原酶溶盘术所致神经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根性化学伤,恢复困难.为减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溶盘术指征要严格为非破的间盘突出症.

    作者:王永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组合手术治疗足内翻96例报告

    作者自1993~2001年,采用组合手术治疗足内翻畸性96例,随访疗效满意.

    作者:宁拴虎;孙廷选;党友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骨欣肽(古欣肽)骨科临床应用106例分析

    目的:观察骨欣肽(古欣肽)在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6例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140例),治疗组应用骨欣肽(古欣肽),通过2组对比观察骨欣肽的临床疗效.结果: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优良率分别达到87.5%、73.7%、91.4%,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效果优良(优良率分别为87.5%、71.4%),并分析其原因为所应用的臀中肌骨瓣与生物活性玻璃(固骼生)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结论:骨欣肽(古欣肽)可加速骨折愈合,调节骨代谢,治疗骨折、骨折不愈合、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是骨科理想药物.

    作者:陈允震;侯勇;汤继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骶骨骨折 (一)

    骶骨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被忽视.1847年Malgaigne在其著作中对骶骨骨折的治疗进行了讨论,并提到有关骶骨骨折的描述早可一直追溯至7世纪,但一般认为Malgaigne是此类损伤的首位报道者.此后对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文献中有关记载亦不多见.直到1945年才由Bonin[1]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和讨论.以往认为骶骨骨折比较少见,近年来对其报道有所增加,但国内文献中专文报道仍十分少见.根据现有的病例报道,对于骶骨骨折的损伤机制、分类、诊断及治疗选择,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争论.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指导

    目的:报告双侧同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指导康复锻炼过程.方法:保持正确的体位,教会有效的褥疮预防方法及排便方式.及时指导康复锻炼.结果:本组8例16髋.出院时2例可下地弃拐行走;4例可扶双拐行走;2例可自行坐起,双髋屈曲110°.结论:及时指导康复训练可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

    作者:唐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AO钢板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颈部骨折

    目的:观察、探讨肩胛骨颈部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997年3月~2001年6月手术治疗的9例肩胛骨颈部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骨折病人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合并臂丛神经损伤2例,浮动肩损伤1例.结果:随访平均15.2个月,优5例,良3例,可1例,功能恢复优良率88.8%.结论: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颈部骨折,尤其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浮动肩损伤,有利于早期康复,防止关节僵硬.

    作者:杨志;赵劲民;韦庆军;苏伟;花奇凯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本院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已多年,从1998~2000年12月对36例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欢;姚胜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附股骨多发性邻关节骨囊肿1例报告

    目的:对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例股骨上段巨大、多发性邻关节骨囊肿(骨内腱鞘囊肿)进行分析,手术方法采用病灶刮切术加自体骨充填植骨术.结果:随访4年无复发.结论:邻关节骨囊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骨肿瘤,难于早期正确诊断;建议行MRI检查,并尽早结合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完成诊治.

    作者:魏新建;王晓飞;王晓鸽;邓友章;谢家华;何洪阳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对科学使用枕头防治颈椎病的建议

    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本院自1999年7月~2001年12月,对颈椎病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70例病人,采用科学用枕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苏翠娟;孙光武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前路植骨内固定护理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护理.方法:对30例行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脊柱结核患者进行护理.术后进行防褥疮,防尿路及肺部感染,防便秘的护理和进行股四头肌锻炼,戴支具活动等康复护理.结果:30例患者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防止并发症及康复锻炼的护理对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脊柱结核患者的顺利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兰;任建华;罗小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改进Tǒnnis方法治疗青少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报道本科改进Tǒnnis术式治疗16例青少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7~18岁,平均12岁;左侧9例,右侧7例.16例跛行,患肢大粗隆凸出,活动多后乏力,其中9例还有轻度疼痛.15例单侧发病,患肢较健侧短1~3cm,Trendelenburg氏征阳性.X线片检查:术前CE角10°~20°,平均14°;髋臼指数30°~45°,平均38°;沈通氏线不连接15例.治疗方法: 对Tǒnnis术式进行改进:①术前牵引或结合髂腰肌松解.②设计2个切口,用自制器材,紧靠髋臼基底截断坐骨、耻骨上支和髂骨.③髋臼旋转覆盖股骨头后,取三角形骨块插入,用多枚克氏针固定.④术后伤口负压引流2d,患肢皮牵引2周.8周后扶拐下地活动.术后随访8~22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术后患肢不再乏力,疼痛消失.10例步态明显改进.髋关节活动度除1例较差外,其余与术前相似.两下肢基本等长.X线片检查结果:CE角为15°~35°,平均28°,较术前平均改进14°;髋臼指数10°~35°,平均20°,较术前平均改进18°.11例沈通氏线由中断变为连接.Trendelenburg氏征10例为阴性.结论:改进Tǒnnis三联截骨术是治疗青少年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汉林;刘玉昌;于振武;李雅欣;李治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单臂外固定器治疗双侧胫腓骨骨折12例体会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8~45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6例,交通伤4例,坠落伤2例.合并伤:休克2例,头面部伤1例.开放骨折15部位,闭合骨折9部位.其中双侧胫腓骨开放骨折5例,闭合骨折2例,既有开放骨折又有闭合骨折5例.骨折部位:胫骨上1/3骨折5处,中1/3骨折11处,下1/3骨折8处,其中粉碎骨折11处.

    作者:孙友良;刘兆安;张晓东;朱世华;王成文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